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国籍: 俄国出生地: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作品总结《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三个老头》短篇:《穷人》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
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
《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
《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
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托尔斯泰

2、卓越的心理描写
• 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 想变化。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 想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 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注意描写人物 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喜欢描写自我反省 心灵彻悟的心灵运动形态、喜欢通过人物 的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 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 物。在他的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
坏人,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
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
4、善于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托尔斯泰一生致力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 的使命的探索和反思。诸如“人是什么 ? 人性是善 还是恶?人为什么会狐独、恐惧、绝望?人生的终极 目的是什么 ? 人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有意义 ?” 等 等问题。 他说:“思想家和艺术家应当和人们共忧患以 便找到生路和慰藉。此外,他们之所以感到痛苦, 还因为他们始终处于担忧和坐立不安之中:他们能 决定和说出造福于人们,使人们从苦难中摆脱出来 并给予安慰的话。……因此,思想家和艺术家命中 注定永远是要感到痛苦与作出自我牺牲的。”
四、《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 式巨著,是作家对当时的 政治、经济、农业、家庭 、婚姻和道德等一系列问 题重新进行审视创作出来 的作品。
(一)小说的创作过程
1870年2月 ——最初构思——取 名为《两段婚姻》、《两对夫妻》 (情节带有“私生活”的色彩,没 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 ) 1873年3月 ——重新写作——取 名为《安娜· 卡列尼娜》 ——主人公外貌原型 :俄国诗 人普希金的女儿普希金娜 ——情节原型:1872年1月8日《 图拉省公报》安娜卧轨自杀的消息 —— 虚构情节:列文的精神探索
外国文学史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1891年8月,我在雅斯纳雅波良纳看见列夫 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已经平民化了。
这表现在他的服装上:自制的黑色短衫,没有 什么样式的黑裤子,戴得相当破旧的白色便帽。
整整六个小时,他不停息地用犁翻耕黑土,一 忽儿走向高岗,一忽儿沿着倾斜的坡地走到沟里。
——(俄)列宾
关心农民苦难
忏悔的托尔斯泰坚持“为别人做好事”,关心农 民的苦难,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把大量的钱分给 穷人,把土地分给农民。村里发生火灾,他亲自 参加救火,火灾后又积极组织救济。
我生活得完全像头畜牲,虽然并不完全放荡,但 自己的工作全抛弃了,精神极度沮丧。
他悔恨自己的放荡生活,向往道德上的纯洁。这 时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作品有《马太福音》中 的《登山训众》和卢梭的《忏悔录》。
军队生活
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到高加索参 加到了军队。军务之余,他开始了小说创 作,并获得了成功。托氏对自己从军也进 行了反省。他在1853年的日记中写道: “搞了一次混账检阅。所有的人都在狂饮, 特别是哥哥……战争是一种不正义和愚蠢 的事,那些正在打仗的人力图压下自己良 心的呼声。我正在做的事好吗?”他在克 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离开了军队。
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害怕、厌恶和 内心的痛苦。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 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 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 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 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 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为此我得到夸奖,我 的同辈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道德比 较高尚的人。
大学三年生活,托尔斯泰对哲学,尤其是 有关道德的哲学问题发生浓厚兴趣,喜欢 卢梭作品。
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例如司汤达和萨克雷 的作品。
托尔斯泰19岁时,回到亚斯纳亚·波利 亚纳庄园,开始努力改善农民生活。 但他许多善意的努力没有成功。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作品。
生平概述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一个宽容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长大,早年的教育对他的后来的作家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
尽管托尔斯泰在大学里学习法学,但他的热情很快转向文学。
他开始写小说和短篇故事,并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仍然是一个自我怀疑、思考和探索的个体,他渴望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实性。
1851年,托尔斯泰参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精神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他开始直面关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的基本问题。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关注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个人的和精神的转变。
他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并在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
他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但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个人的责任和真理的追求。
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入分析,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并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小说,探讨了个人责任、悔恨和绝望的主题。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青年起诉的故事,他在与一个在农村受苦的妓女重新相遇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深入思考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纠缠不清的树根……一 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 一样堆在额头上……你 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 密的须发……来源于他 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 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黝黑(yǒu hēi) 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 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 酒肆(jiǔ sì)
颔首低尾(hàn):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 的样子. 诚惶诚恐(huáng kǒng):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zhì yí) 黯然失色(àn) 广袤无垠(mào yín):广阔无边.古代 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舵为 “袤”. 锃亮(zèng) 鬈(quán) 髯(rán)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炽热(chì rè) 粗制滥造(làn)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郁郁寡欢(guǎ)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 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 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复活》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 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 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 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 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 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一、作者简介1. 斯蒂芬·茨威格(1881 - 1942)- 奥地利作家。
他擅长写小说、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二、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1. 出身与早期经历-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 - 1910),俄国作家。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2. 创作历程与代表作品3. 思想转变与晚年生活- 托尔斯泰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享年82岁。
他的思想在后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贵族阶级的立场逐渐向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转变,对贵族生活的虚伪、社会的不公等进行了深刻批判。
三、课文内容分析1.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 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如“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通过描写他脸部毛发浓密,给读者一个初步的印象。
- 第2段:重点写他的面部轮廓、结构。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鬈发比作泡沫,生动地描绘出他面部毛发的杂乱而又茂盛的样子。
- 第3段:写他的面容表情。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把皮肤比作村舍外墙,形象地写出皮肤的粗糙,对他的鼻子描写也很独特,给人一种不美的感觉。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 是肯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他是最糊涂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附录
部位 脸
〔嘴上边〕胡髭 〔两鳃〕长髯 眉毛
〔弯曲) 鬈发
〔眼上方〕 额头
皮肤 〔狮子) 鼻
耳朵
嘴唇 眼睛 目光
目光
特点
比方、夸大
多毛〔长满胡须〕
浓密 浓密、长 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灰白、一绺绺
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 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 制滥造的小屋 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掩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形”
其次局部 〔6—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犀眼睛隐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提醒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局部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 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凡丑陋 反衬
灵魂的珍贵,眼睛的精巧
“最糊涂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斗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 碑。小说构造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列夫托尔斯泰,两种声音写作背景

列夫托尔斯泰,两种声音写作背景(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简介二、两种声音的写作背景1.茨威格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事件2.拿破伦侵略俄罗斯三、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背景1.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激化2.封建农奴制的土崩瓦解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四、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及其主题1.《玛丽安托瓦内特》2.《战争与和平》3.《安娜·卡列尼娜》正文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 年 9 月9 日出生于俄罗斯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他是俄国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托尔斯泰的谱系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家族地位显赫。
他的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曾参加过 1812 年卫国战争,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则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 岁丧父,后由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抚养。
二、两种声音的写作背景1.茨威格和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事件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茨威格和玛丽安托瓦内特事件成为当时维也纳社会关注的焦点。
茨威格是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之一,他被法国政客怂恿的暴民抓起来杀害。
此事让维也纳人感到不爽,认为尊严受到了挑衅。
于是,茨威格的妻子、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写下《玛丽安托瓦内特》一书,宣扬对法国暴民愚昧的控诉。
同时,法国作家雨果和他的妻子也写了《玛丽安托瓦内特》,不过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拿破伦,当然,他们也希望推翻拿破伦二世和路易十八。
2.拿破伦侵略俄罗斯不久之后,拿破伦侵略了俄罗斯,把法语和西欧洲某些先进技术带进俄罗斯上流社会。
然而,同时带来的还有一些下流黄色小说,这让俄罗斯上流社会开始走向道德沦丧。
三、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背景1.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激化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背景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
早年父母先后去世。
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
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
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
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
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
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
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
终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