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原创)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学方式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3.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阶段,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a.政治因素: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省制,设立三司;清朝则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等。
3.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5.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历史,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理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5.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6.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史料教学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和解读,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如选用《明史》、《清史稿》等相关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君主专制的具体表现。
3.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选取典型案例(如科举制度的完善、内阁制度的设立等),引导学生分析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权力制衡、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Array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
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⑵、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⑷、学生通过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提高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⑵、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讨论,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之间的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⑷、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
⑸、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理解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的“辉煌”。
⑶、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⑷、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教学过程一、明朝政治制度: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探究明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色?1、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明太祖首先在地方上就废除了行中书省,设立了“三司”。
“三司”就是指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他们分别掌管什么呢?(布政司管行政,都指挥司管军政、按察司管监察)不过要注意一点:三司是互不统辖,各司其职的,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
示范教案(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整体设计本课概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点: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制,军机处。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导入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
那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由此导入新课。
导入这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完美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理解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2.会叙述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说出内阁制与宰相制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军机处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它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为什么说军机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导入新课】《凤阳花鼓》片段:“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设问学生:“朱皇帝”是谁?安徽凤阳自从出了明太祖朱元璋后,非但没有呈现出富贵吉祥之兆,反而十年九荒,这是怎么回事呢?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他在政权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授内容】1、是什么——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1)废除宰相制度——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首先要明白明太祖为什么要废宰相。
可以针对此问题请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得出结论——原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原因);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有人认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请学生讨论、探究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教材小字部分有所介绍)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
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
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
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设问:宰相制度的废除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内阁”应运而生(2)内阁“的出现:A: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内阁创立、发展过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B:内阁与宰相制的比较:提供两段材料:①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案3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本课概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
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
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思路设计本课重点: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创立、军机处。
本课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以便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点:废丞相、权归六部,内阁制,军机处。
(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统治时期,也是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期。
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重点指出导致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由此导入新课。
以下是清朝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段深刻描写。
他痛感人才的极度缺乏,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第四课明清专制的加强教案

第四课明清专制的加强重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清朝的边疆政策难点: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自主预习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明太祖时期废丞相,权归六部。
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设内阁: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3.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二)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1.时间:雍正年间2.意义: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3.特点:简、速、密。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2.消极作用:绝对的君主专制,使整个国家社会完全系于一人之素质,难免出现失误,唯上是从,使整个官场和整个社会因循守旧,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盛行,绝对的君主专制,必然加强思想控制,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这些弊端,严重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教材解读重难点透析从明朝君主专制发展的过程看,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理,三是对人民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易错易混点宰相与内阁: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1
“宰相制度的废除”一目,首先交代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历史必然。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已步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
因此,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以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
然后叙述了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所采取的三项因果递进的政体改革措施及影响。
明初沿袭的元朝在中央和地方上的官制中,当时问题最突出的是地方上的行省制度。
地方上行省权力过大,直接威胁中央,从而妨碍皇权的集中。
为此明太祖采取的举措就是废行省,设三司,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
也由此引起统领中央各部的丞相职权扩大,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愈发尖锐。
接着明太祖所采取的举措就是废丞相,权分六部,集中中央权力于皇帝。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因此全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
“内阁的创立”一目,其实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所采取的第三项举措。
在这一目中,叙述了明朝废宰相制后创内阁制的原因、过程及性质。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
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作为侍从顾问。
不过,他仍事必躬亲,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务。
到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正式确立。
至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此后,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有些首辅甚至权压六部,俨然是个丞相。
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
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阁权不同于相权,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在“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一目,主要叙述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原因,过程、特点及影响。
在明代的基础上,清朝的专制主义制度极度膨胀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清初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
除了决策外,还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
康熙帝亲政后,以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
又在故宫乾清宫西南角设立内廷侍候皇帝的南书房,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
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便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
地近内廷,便于召见。
后来更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称军机处行走。
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
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为简、速、密三字。
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最后,课文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作用和影响作了评述。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积极的一面便逐步下降,消极的一面逐步上升。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
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
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
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⑵、归纳明清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阶段特点和必然趋势。
⑶、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⑷、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形成的主要因素,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⑴、利用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设置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⑵、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多渠道搜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资料,熟悉资料的搜集遴选方式。
⑷、通过阅读课本及搜集的资料,提炼相关的历史信息。
⑸、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客观评价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⑵、理解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的“辉煌”。
⑶、通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理解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与过去的联系和区别。
⑷、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以理解今天我国的政治民主制度,培养学生的当代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的参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活动:
⑴、整理中古史分期简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简表。
⑵、收集整理明清相关的史料、图片、视频、文艺作品。
⑶、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对明清历史了解的范围和程度,兴趣取向。
⑷、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活动:
⑴、复习初中历史明清部分,完成知识结构简表。
⑵、收集整理在自己兴趣范围内的有关明清的资料。
⑶、预习课文,初步整理知识结构。
⑷、与教师口头或者书面交流,提出对于本课的心得、想法、建议等。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板书设计:
八、教法建议:多媒体辅助提供板书、情景和结论,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结合。
九、参考书目:1、《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
年版
2、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年版。
3、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历史必然: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统治腐朽衰落
政体改革 明朝 清
朝 废行省设置三司
加强措施
加强措施
具体原因:明初官制妨碍皇权集具体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皇权
废宰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内侍辅政
创设军机处
中枢三分权
东西差距
君主专制强化
君主专制顶峰 东方 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自然经济主导
君主专制强化
进步
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