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含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

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xiāo(硝)烟寻衅.(xìn)折.服(zhé)(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威摄”,正确写法是“威慑”。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荏”的意思是软弱。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2.(成都中考)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拋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2)阅读下面方框内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提供下列方法供参考: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题

部编版九下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含答案)一、课内阅读1、给下列字词注音:跣()抢()祲()缟()挠()谕()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故不错.意也()轻寡人与.()岂直.五百里哉()怫然..怒()布衣....()..()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仓.鹰击于.殿上()()缟素..()今日是.也()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5.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

6、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

赵王系①之。

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

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

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

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

”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

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

臣窃为王患之。

”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夯实基础巩固知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外交是没有xiāo烟的战场。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种勇气和胆识令人折.服,而盛气凌人、阴险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摄下败下阵来。

许多外交英雄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蔺相如出使强秦,最终完璧归赵;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xiāo(硝)烟寻衅.(xìn)折.服(zhé)(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威摄”,正确写法是“威慑”。

(3)“色厉内荏”中,“色”的意思是脸上表现的神情;神色;“荏”的意思是软弱。

(4)请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2.(成都中考)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

(每点不超过六个字)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

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入我们的基因里。

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拋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

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

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体悟经典之美②继承传统文化③经历文化濡染④发生气质变化(2)阅读下面方框内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课后习题(含答案)

10唐雎不辱使命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ɡuǎ)色挠.(náo)弗.敢易(fú)大义凛.然(lín)B.唐雎.(jū)缟.素(ɡāo)魏襄.王(xiānɡ)以头抢.地(qiānɡ)C.休寝.(jìn)韩傀.(ɡuī)夫.专诸(fú)免冠徒跣.(xiǎn)D.怫.然(fú)侵.犯(qīn)长跪.(ɡuì)寡人谕.矣(yǔ)1.答案 C A.凛lǐn。

B.缟ɡǎo。

D.谕yù。

2.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B.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D.休.祲降于天(休息)2.答案 D “休”是“吉祥”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不错意也B.徒以有先生也C.长跪而谢之 D.秦王怫然怒3.答案 A “错”同“措”。

4.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

今义:容易。

)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

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

今义:轻轻地抓。

)4.答案 D “挠”的古义是“屈服”。

5.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5.答案 B “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不同意义或用法。

(1)怒①此庸夫之怒.也( )②怀怒.未发( )(2)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与①轻寡人与.( )②与.臣而将四矣( )6.答案(1)①动词,生气,发怒②名词,愤怒(2)①派遣②出使(3)①语气词,相当于“吗”②连词,和、同,此处可引申为“加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题

10 唐雎不辱使命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休祲.( ) 唐雎.( ) 韩傀.( )色挠.( ) gǎo( )素 huì( )星袭月fú( )然白hóng( ) 以头qiāng( )地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易.安陵(交换) 加惠.(恩惠) 虽然.(这样)B.布衣..(平民) 休祲.(不祥) 请广.于君(增广、扩充)C.尝.闻(曾经) 庸.夫(平庸) 以头抢.地(碰,撞)D.长跪而谢.之(感谢) 徒跣.(赤脚)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仓鹰击于殿上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D.乡为身死而不受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D.与/臣而将四矣5.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B.以势压人C.恐吓威胁D.不可一世E.虚伪狡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课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C.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残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D.课文第2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秦王怫然..怒(3)天下缟素..(4)秦王色挠..(5)寡人谕.矣8.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怫然(fú)休祲(jìn)熠(yù)B.鄢陵(yān)韩傀(guī)色挠(ráo)C.唐雎(jū) 徒跣(xián) 缟素(gǎo) D.抢地(qiǎng) 抢夺(qiāng) 辱没(mò)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一定)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派)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以:因为) D.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知道)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A.发闾左逋戍渔阳B.度已失期C.仓鹰击于殿上D.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7.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8.对下列文言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即使这样(优惠),这地是继承先王的,(我)愿意一辈子守护着它,不敢交换!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虽然是千里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C.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D.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

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

9.下面是对秦王的三句话的不同理解,从中分别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1)“不错意”( A )A.因为安陵地方太小,不值得用武力吞并。

B.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

(2)“轻寡人”( A )A.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认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B.希望你们尊重我的建议,不要采取顽固的态度。

(3)“先生坐!何至于此!”( A )A.请您坐下来谈判!何必用动武的方式来解决这么一个小问题呢!B.请您坐下来!你们不愿“易地”就算了吧,何必动武呢!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下列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色挠.(ráo)弗.敢易(fú)大义凛.然(lǐn)B唐雎.(jū)缟.素(gǎo)以头抢.地(qiǎng)C休祲.(jìn)韩傀.(guī)免冠徒跣.(xiǎn)D怫.然(fú)夫.专诸(fū)寡人谕.矣(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唐雎不辱.使命()(2)大王加惠..()(3)秦王怫然..怒()(4)休祲..降于天()(5)秦王色挠.()(6)寡人谕.矣()3、解释下列每组句子中的多义词。

(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5、翻译下列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按要求填空。

(1)秦王形容“天子之怒”为“--------------,-------------”,形容“布衣之怒”为“-------------------------------,---------------------------”,唐雎形容“士之怒”为“--------------------------,--------------------------;----------------------------,-------------------------------;-------------------------,---------------------------。

九年级语文下册 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0《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B.秦王不悦.(高兴)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使者)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道歉)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3.下列句子停顿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5.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原句回答。

(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2)秦王恼羞成怒,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威胁。

(3)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其壮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休祲.( ) 唐雎.( ) 韩傀.( )
色挠.( ) gǎo( )素 huì( )星袭月
fú( )然白hóng( ) 以头qiāng( )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易.安陵(交换) 加惠.(恩惠) 虽然.(这样)
B.布衣
..(平民) 休祲.(不祥) 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C.尝.闻(曾经) 庸.夫(平庸) 以头抢.地(碰,撞)
D.长跪而谢.之(感谢) 徒跣.(赤脚)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仓鹰击于殿上
B.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D.与/臣而将四矣
5.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2)安陵君其许寡人! ( )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
(5)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课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C.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残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D.课文第2段是文章的高潮部分。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秦王怫然
..怒
(3)天下缟素
..
(4)秦王色挠
..
(5)寡人谕.矣
8.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0.为什么说秦王“易地”的要求是别有用心的?
1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郑同北见赵王
郑同北见赵王。

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

”赵王曰:“寡人不好兵。

”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①害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昭王亦
曰:‘寡人不喜。

’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②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

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

’‘今有人持万金之财,特宿于野,内无孟贲③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

’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

”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 ①狙:同“驵”,大。

②许由:相传是尧时隐士。

③孟贲: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勇士。

1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四处)(4分)
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亲尝教以兵.
(2)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
(3)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4)许由无天下之累.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子南方之.博士也
今有强贪之.国
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臣亦尝.以兵说魏昭王
C.休祲降于.天
特宿于.野
D.若.士必怒
王若.无兵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
1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郑同的性格特点。

(2分)
17.同为劝谏君王,郑同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不同的劝谏方式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18.学完本课,想象一下,从此以后,秦王还会夺取安陵吗?为什么?请写一段探究性文字。

10 唐雎不辱使命
1.jìn jūguīnáo 缟彗怫虹抢
2. D
3. B
4. C
5.(1)E
(2)D
(3)B
(4)C
(5)A
6.D
7.(1)派遣。

出使。

(2)愤怒的样子。

(3)白色丧服。

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4)面露胆怯之色。

(5)明白,懂得。

8.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9. (1)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2)(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10. 双方的实力强弱悬殊,一向以强凌弱的秦王以大易小,这让人觉得很反常,因而怀疑秦王是别有用心的。

11.(1)示例: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示例: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2.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对乎
13. (1)兵法。

(2)拍。

(3)想到。

(4)牵累。

14. C
15. 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他们呢?
16. 有谋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谦虚文雅。

17. 郑同:迂回曲折,委婉劝谏。

唐雎:针锋相对,直言相谏。

劝谏应因人而异,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8. 示例一:不会。

安陵国有像唐雎那样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士人存在,足以让秦王畏惧,秦王不敢轻举妄动,安陵国可永保安宁。

示例二:会。

从文章可以看出,秦王是一个虚伪、狡诈、残忍、骄横的人,今天他会想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骗局,以后还会想出其他的花招,可以说安陵国对秦国是防不胜防的,安陵国迟早会被秦国吞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