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经典篇目散文阅读复习练习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经典篇目散文阅读复习练习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经典篇目散文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16分)阳光下的蜀葵蒋殊①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种花的名字叫蜀葵。

②那一天,只一朵,绚烂地开在一个朋友的微博里。

引起我注意的还有她在旁边特意标注的四个字:葵,蜀葵,这科花,是我家乡的花,是我小院的花,是我童年的花。

然而,我忘记它太久了。

若不是这条微博,我或许再不会想起这种花,永远不会知道它的名字,叫蜀葵。

③从我有记忆开始,蜀葵花就烂没地开满我的院落,整个夏日直到进入秋它都存在。

家乡的人不叫它蜀葵,按照音译下来,似乎是“崛起花”。

确实,蜀葵高的超过一人,低的也像互六岁孩童,然而不管高矮,每一根都顺茎直直地骄傲地伸向天空,每一个部位从来不会弯曲、低头,总是直射苍穹。

④它的花开,也毫不吝啬,一根茎干上,密密麻麻十几朵,每一朵花瓣都层叠叠五六层,有的舒舒展展自然向外张开,有的像鸡栏浓蜜地卷曲。

蜀葵花的颜色也有多种,红的似血,粉的像霞,白的如雪。

想想,那样一个黄土地上的小山村,那样一个布满原始窑洞的院落,有一群蜀葵花多姿多彩地摇曳在每一个夏日的轻风旦,是多么富有诗意又是多么美妙的一幅乡村田园图啊。

⑤可是当初,我院子里的所有人,从来都不觉得它美。

⑥七八岁的时候,院子里突然多出一株花,母亲说它的名字叫月季。

对于这株月季,母亲呵护得好精心,按时浇水,按时施肥。

最多的时候,月季上开了互朵粉色花,母亲更是严格要求并严厉禁止我们去动它。

外面有人来了,母亲也必然要带她们观赏这株月季。

那几年夏天,那株月季成了院子里唯一令人赏心悦目的花卉。

然而如果那一次母亲忘了浇水,月季便蔫蔫地收了它的美丽,向所有人示威。

⑧不欣赏蜀葵,却不能遗忘蜀葵。

蜀葵花瓣,被我们这些孩子一瓣瓣揪下来,再从比较厚的根部揭开指甲长的口子,扒成两片互相嬉闹着贴在脸上和额头。

常常是,满脸贴满蜀葵花瓣的孩子们满院落撤欢。

院子里,也扔满一瓣一瓣的花瓣。

⑧蜀葵花还有一样让孩子们痴迷拿来玩耍的,是它没成熟的籽。

2022中考一轮散文阅读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中考一轮散文阅读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2中考一轮散文阅读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19.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11分) 笼子里的花①遇见那只笼子的时候,正是春末,在我们小兴安岭深处,温暖才刚刚开始。

我走在一个小小的山坡上,稀稀疏疏的林木正吐出崭新的叶,满眼是一片片嫩嫩的绿。

那个笼子就在一棵树下不远处,竹制,底部已经散碎,直插入泥土里。

它可能是曾经挂在树上,里面曾经困囿着一只美丽的鸟,然后忽然坠落,鸟儿飞向了高空。

②然后我看到笼子里的地面上,有一棵小小的植株。

纤细柔弱,一阵风来都会摇曳得很剧烈。

似乎有笼子的阻挡,它才不至于倒下。

笼子不寂寞,在失去了一只鸟儿后,又有这样的一株植物自投罗网。

植物没有翅膀,没有腿脚,也许这样的桎梏对它并没有什么限制,反而会是一种保护和陪伴。

③再次去那里的时候,已是半个月后。

这一次,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此时草木已经繁茂,覆盖了天空也覆盖了大地。

那个笼子几乎淹没于杂草间。

笼子里的那棵植物高大粗壮了许多,顶部的细干和周围的枝丫,纷纷从笼子栅栏的间隙钻出来,或旁逸斜出,或扭曲向上,看起来像是它把笼子缠绕围困起来。

④可是即使如此,我也觉得那个偶然的笼子限制了这株植物的生长,使它不能恣意于风雨之中尽情舒展。

它身畔的那些花花草草,都已经蹿得老高,仿佛争相努力着,去抢从高树间泻落的阳光。

⑤于是我心里便有了一份牵念。

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山坡上笼子里那株不知名的植物。

再见它时,已是十多天后。

夜里一场雨悄悄地路过,把山色濯洗得清亮无比。

踩着一地的微滑与松软,来到那棵树下,一眼看去,竟然没有发现那个笼子。

⑥用目光细细地梳理过去,才在一丛绿色中发现那个笼子。

它比原来高了许多。

那棵植物已经更高大粗壮,而且枝繁叶茂,像许多只臂膀,把笼子托离了地面。

笼子就像它腰间的一条短裙,被枝枝丫丫托举着,被密密层层的叶子遮掩着,身形完全被植物包裹住。

枝丫间结了许多细小的花蕾,向着四面八方,自由而奔放。

在风行雨过中,植物越发茁壮,而笼子却越发破败了。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给我妈尝尝》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给我妈尝尝》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给我妈尝尝》含答案给我妈尝尝严明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

”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运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

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

”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馄饨了。

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

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

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看亲动。

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

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

蕊在其中,艳丽异常。

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有果实的地方。

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

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

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

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

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抿嘴,果粒即破。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贺年》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贺年》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贺年》含答案贺年老舍①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

肯劳动,连过新年都更有滋味,更多乐趣。

②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认为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

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

那时候。

家里穷,母亲在一入冬就必须积极劳动,给人家浆洗大堆大堆的衣服,或代人赶做新大衫等,以便挣到一些钱,作过年之用。

姐姐和我也不能闲着。

她帮助母亲洗、做,我在一旁打下手儿——递烙铁、添火、送热水与凉水等,也兼管喂狗、扫地和给灶王爷上香。

我必须这么做,以便母亲和姐姐多赶出点活计来增加收入,好在除夕吃得上饺子!③就这样,一直等到快到年底,活计都交出去了,我们就忙着筹备过年。

我们的收入有限,当然不能过个肥年。

可是,我们也有非办不可的事,灶王龛上总得贴上新对联,屋子总得大扫除一次,破桌子上已经不齐全的铜活总得擦亮,猪肉与白菜什么的也总得多少买一些。

④我们当然兴奋。

首先是我们过年的那一点费用是用我们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

每逢我向母亲报告:当铺刘家宰了两口大猪,过年时肯定可丰盛了,母亲总会说:“咱们的饺子里莱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当时我不大明白为什么菜多肉少的饺子反倒最好吃。

在今天想起来,才体会到母亲的话里确实有很高的思想性。

是呀,第一,我们的饺子不是由开当铺得来的;第二,我们的饺子是亲手包的,亲手煮的,使我们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怎能不最好吃呢?⑤劳动使我们穷人骨头硬,有自信心。

回忆起来,在那黑暗的岁月里,我们一家子是怎么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终于挣扎过来得到解放,实在不能不感谢共产党,也不能不提到母亲的热爱劳动。

她不懂得革命,可是她使儿女们相信:只要手脚不闲着,便不会走到绝路,而且会走得噔噔地响。

⑥我也体会到:劳动会使我们心思细腻。

任何工作都不是马马虎虎就能做好的。

每件事的筹备我们都做得仔仔细细的,那些母亲平日里教导的,平日里有可能我们没有照做,可却在准备过年的时候,将每一件事都做得格外细致,那个时刻装满了童年乃至少年时光里最美好的记忆,所以,那时候的我也格外认真,是呀,劳动与取巧是结合不到一处的。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1)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A文段明天,11月5日正午,规定的期限便满期了。

中午一过,法拉古舰长就要履行他的诺言,使战舰离开太平洋的北部海面,向东南方开行。

船这时正在北纬31度15分,东经136度42分。

日本本土就在离我们不及两百英里左右的下方。

黑夜快到了。

船上正敲八点钟。

一片片的乌云掩盖了上弦的新月。

大海波纹在船后面平静地舒展着。

这时候,我倚在船头右舷围板上。

康塞尔站在我的旁边,眼睛向前看着。

全体船员,爬在缆素梯绳上面,细心考察渐渐缩小和沉黑了的天边。

军官们拿着夜间用的望远镜,向渐次黑暗的各方搜索。

月亮有时从朵朵的云间吐出一线光芒,使沉黑的海面闪耀着光辉;一会儿又消逝在黑暗中了。

B文段轰的一声炮响了,这时船员们的欢呼声混杂在一起。

炮弹打中了,正打在动物身上,但是并没有给它致命的打击,而是从它圆圆的身上滑过去落在二海里远的海中。

“真怪!”老炮手暴跳如雷,说,“这混蛋的身上一定有一层六英寸厚的铁甲!”“该死的东西!”法拉古舰长喊。

追逐又开始了,法拉古舰长弯身对我说道:“我要一直追到我们的船爆炸为止!”“对,您对!”我答。

人们只指望这动物筋疲力尽,它总不能跟蒸汽机一样,永远不感到疲倦。

然而它一点也不疲倦。

这么多时间过去了,它并没有显出一点疲劳的样子。

再说,我们是应该表扬林肯号的,它用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这次恶斗。

我估计,在11月6日这倒霉的一天里,它所跑的路程不下五百公里!黑夜降临了,阴影笼罩了波涛汹涌的海洋。

这时候,我以为我们的远征结束了,我们永远不能再见到这个古怪的动物了。

可是我错了。

晚上十点五十分,电光又在战舰前面三海里的海面上亮起来,还是跟昨天夜里一样辉煌,一样强烈。

那条独角鲸好像是停着不动。

也许白天跑得累了。

它睡着了,它随着海水荡漾。

这是一个好机会,法拉古舰长决定利用这次机会。

他发出命令。

为了不至把敌方惊醒,林肯号减低速度,小心谨慎地前进。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期末专题复习散文阅读《我的老师齐白石》含答案我的老师齐白石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

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

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

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

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

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

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

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过。

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

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筒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

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

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

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来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

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

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

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

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

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②“是一只老鼠。

”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

”③“不。

”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④“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1)上文选自课文《旅鼠之谜》,作者是________。

这是一篇________(文体)。

【答案】(1)位梦华;科学小品【解析】【分析】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本篇课文就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揭开旅鼠生存的秘密。

【点评】考查作品作者和文体常识,平时学习时应了解记忆。

2.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1-4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沈碧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

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

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抒情类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抒情类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抒情类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槐花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

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

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

【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

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

【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

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⑫“什么神奇?”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

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

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一)闲读梧桐余秋雨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它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橡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朝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队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在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从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亲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落漠。

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以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梧桐”的外形我对梧桐的印象2、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1)外祖父的抉择:梧桐的抉择:(2)对外祖父的情感:对梧桐的情感:3、写一段包含下列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自然生命青春阳光4、大量运用短句,恰当运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较突出的特点,试举例分析其语言表达效果(二)母亲的三句话周华诚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

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

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

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

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

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

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

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

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

母亲答道,不冷。

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

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

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

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

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

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

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

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

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

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

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

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

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

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

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

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

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

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

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第二件事写的是,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第三件事写的是,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

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三)高原,我的中国色(节选)乔良(1)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

(2)天可真低。

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

(3)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

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

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

一样的颜色。

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4)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

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

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

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5)他不禁微微一笑。

(6)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

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落寞,莫名的苍凉。

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

只有我,他想。

我和高原。

于是他又想,这落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7)一千年。

(8)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

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

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

(9)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

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啊,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①)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10)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

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

(11)唉,南方,南方。

(12)他忽然想到了西方。

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

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

真是一群好汉子。

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

(13)他看到斯文·赫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石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子,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14)他想喊。

(15)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16)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17)没有风。

没有声息。

高原沉默着。

(18)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19)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

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

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

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

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

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20)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

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21)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

(22)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23)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

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

(24)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