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参战有哪几个诸侯国
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

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那么你知道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楚汉之争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失败后,楚地义军分两路攻秦。
项羽在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聚歼秦军主力;刘邦乘隙攻入咸阳。
秦亡。
依据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史记·高祖本纪》)的约定,刘邦欲称王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派兵驻守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老城东南北寨村之北,因在山谷中,险如函,故名),以防诸侯入关。
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平乡镇)歼灭秦军主力(参见巨鹿之战),取得诸侯上将军地位,实力雄厚。
亦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
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将他们全部坑杀。
元年十二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项羽命英布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意图消灭刘邦集团。
刘邦军不足10万,自料力量不敌,竭力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请为调解,并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
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同年二月,项羽凭藉其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
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东)。
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王,企图通过他们控制关中,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区,刘邦采纳萧何建议,确定了收用巴(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市北嘉陵江北岸)、蜀(郡治成都,今属四川).还定三秦。
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参见刘邦还定三秦之战)。
四月,忍忿前往汉中就国。
途中烧毁所过栈道,防止诸侯军偷袭,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
以麻痹项羽。
汉代的历史故事20个

汉代的历史故事20个楚汉战争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
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约于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名称:楚汉之争(楚汉战争、楚汉争霸等)地点:今陕西、河南、江苏、河北、北京、山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时间: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参战方:楚、汉、九江、雍、塞、翟、韩、魏、代、赵、齐、衡山等结果:汉王刘邦胜利,建立汉朝主要指挥官:项羽、范增、刘邦、韩信、陈馀等历史背景: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导火线:项羽改封刘邦到汉中为汉王战争目的: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政治口号:还复关中,汉王为义帝发丧决定性战役:暗渡陈仓、井陉之战、垓下之战成皋之战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
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垓下之战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名称:垓下之战地点: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时间: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境内、一说在河南鹿邑县)参战方:汉军、楚军结果:汉军胜利,项羽自杀参战方兵力:汉联军约五十余万、楚军十余万伤亡情况:汉军约伤亡数万、斩首楚军八万主要指挥官:刘邦、韩信、英布、项羽白登之围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楚汉争霸地图

楚汉争霸地图一、背景介绍楚汉争霸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颇具战争氛围的时期,发生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
楚汉两国的争斗以及最终刘邦创立西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场史诗级的战争中,地理条件对于双方的军事行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楚汉争霸地图对于理解这段历史非常重要。
二、地理背景楚汉争霸地图的主要区域位于中国中部。
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农田,因此发展得比较繁荣。
而汉国则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人口稠密。
两国的地理环境对于其军事行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楚国地图1. 楚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
楚国的首都是江陵,位于长江南岸。
2. 楚国的疆域东接吴国,南接越国,西临韩国,北界彼时未被统一的中原地区。
楚国在楚汉争霸期间控制了大部分的长江流域,几乎占据了江南地区。
3. 湖北省的随县和湖南省的沅陵县是楚国的重要军事据点,这两个县位于楚国的核心地区,控制了楚国的经济命脉。
四、汉国地图1. 汉国的核心区域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和陕西省一带。
汉国的首都是长安,位于黄河南岸。
2. 汉国的疆域东界齐国、韩国,南部接触楚国,西南邻越国,北部则是匈奴的势力范围。
汉国在楚汉争霸中逐渐崛起,逐步统一了中原地区。
3. 汉国的河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这对于养活大军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部的陕西地区则是汉国进攻楚国的重要一环。
五、战略要地1. 渡口:楚汉争霸中双方经常使用渡口进行交通和运输。
渡口通常位于河流或湖泊交汇的地方,是军队渡江或渡河的重要据点。
2. 关隘:关隘是两国交通的要道,也是军队行动的瓶颈。
汉国和楚国之间有多处重要的关隘,如楚汉之战中的井陉关和蝶山关,它们对于双方的军事行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城池:城池是军事行动中的战略要地。
楚汉争霸中,楚国和汉国都拥有众多的城池。
有些城池如江陵、云梦等都是双方争夺的重点目标。
六、地形优势与劣势1. 楚国的地形优势主要体现在水利资源丰富,江南地区的湖泊和河流为楚国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和防御优势。
楚汉之争汉朝的诞生

楚汉之争汉朝的诞生楚汉之争:汉朝的诞生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各地诸侯争夺天下的混乱时期。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和权谋,刘邦成功建立了汉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
一、秦朝的短暂崛起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的中央政权的出现。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例如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法律等,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长久,由于暴政和侵略性的行为,使得民众对秦朝的厌恶与反抗迅速蔓延。
二、楚汉之争的背景与爆发秦朝的崩溃导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谋权夺利。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势力是楚国和汉国。
项羽作为楚国的代表,汉王刘邦则代表汉国。
两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楚汉之争的起点。
三、楚国与汉国的对立与角逐楚国和汉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较量。
楚国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优秀的将领,项羽更是被誉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汉国相对较弱,但刘邦善于团结各方势力,并以智谋取胜。
他先后与赵国的韩信、魏国的彭越等人结盟,形成了抗楚联军。
在赤壁之战和垓下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楚国和汉国的较量更加激烈。
四、刘邦建立汉朝经过多年的战争与角逐,刘邦最终获得了胜利,成功建立了汉朝。
刘邦取汉字作为国号,以彰显对汉族的重视和尊重。
此后,刘邦被封为汉高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声望的帝王之一。
五、汉朝的辉煌与贡献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四个多世纪。
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治、文化、科技等成就都发生在汉朝时期。
例如,汉武帝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边境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西方交流的发展,汉朝的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六、楚汉之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楚汉之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这场战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得以建立,开启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长期传统。
另一方面,楚汉之争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
楚汉争霸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在秦朝灭亡之后,以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楚汉之争可分别定义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解释。
在广义上可理解为自汉军出兵还定三秦(关中,今陕西大部)起一直到汉军平定项羽所立的割据势力临江王这段时期,包括楚汉双方与其他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时间为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约3年5个月(汉初承秦制而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楚汉之争(楚汉战争)在广义上很多情况下也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楚汉之争在狭义上理解则限于楚汉双方直接正面的战争,即自汉军进攻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一直到项羽乌江自刎,时间为汉二年(前205年)四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共2年8个月。
基本概况楚汉之争就是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
自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历时5年。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过程中,陈胜牺牲后,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成为反秦武装的两支主力。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六月,项羽经破釜沉舟一役,大败秦军主力40余万,注定秦朝覆灭之势,同时却也为刘邦军入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秦二世四年(汉元年,公元前207年,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十月与十二月,刘邦、项羽相继率兵入关,推翻秦王朝。
按照楚怀王原来“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刘邦先入咸阳,理应做关中王,但项羽自恃功高,企图独霸天下。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徙于郴县(今湖南郴州)。
四月,分封天下十八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刘邦为汉王。
项羽进入秦都咸阳后大肆烧杀抢掠,不仅失去民心,也导致无法立足关中。
此后他贬义帝于江南,迁刘邦于巴蜀,徙故王于恶地,王亲信诸将于善地,挑动和加剧了各路诸侯之间的权力纷争,并且迅速激化了他与刘邦之间的矛盾。
刘邦被徙封汉王后,决定以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为基地,养民招贤,安定巴蜀,然后收复三秦。
楚汉争霸(1)——秦末各方势力盘点

楚汉争霸(1)——秦末各方势力盘点法家的治国方略,让秦国获得了长时间的裨益,国君们一直都认定,严苛的律法是统治的法宝之一,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他们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从秦献公到秦始皇,严格地说整整八代君主,基本上都算得上明君,即使是仅仅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也有不错的表现,否则不可能获得这么牛叉的谥号。
商鞅变法固然重要,但是在独裁体制下,君主志向及心性则更为重要,他的意志完全可以主导全国的运势。
再好的国策和制度,碰上个操蛋的主那也是白搭。
因为他要么彻底不理朝政,要么进入疯狂管理模式,胡亥同学已经用事实强有力地证明了一切。
秦国持续215年的优异业绩,秦二世用了两年彻底败光。
讲了这么多,我的意思是尽管秦国的律法严酷,但是历代明君都能把握好它的运用尺度,不至于把民怨搞到沸腾的状态。
胡亥登基后,立刻引发激烈民变,可见国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是制度而是君王。
图强者,国家兴盛;淫逸者,国家衰亡。
兴盛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衰亡只要嘎嘣一下子。
胡亥侥幸继位,为后世诸君演示了什么叫做嘎嘣一下子。
于是,陈胜一石激起千层浪,章邯的作用仅仅是延缓了一下大厦倾塌的节奏,8级地震来了,他一个军事统帅显然不能解决帝国的系统崩盘。
第一股反秦力量以陈县为中心,以陈王为领袖的张楚政权建立起来,代表着饱受压迫的底层群众。
“张楚国”实际占领的地界并不大,最初肯定没有战国时期的韩国大,然而各地人民纷纷响应、不断归附,使它的实力处于一种急速膨胀的云状态,时刻变化而难以估量。
下图应当是张楚政权占领区域的最大值。
当然界限是模糊的,没有这么直观,而且昙花一现。
秦国的地方官员没有军权,没有部队,也不得人心,他们很难压制“暴动”。
往往几百农夫拿着锄头木棒冲进衙门,就能把县令干掉,占据一个县的资源。
所以虽然大泽乡起义很快失败,但把大秦帝国搞得千疮百孔,给了六国复辟的契机。
秦帝国才短短十几年,而东方六国,哪怕是三晋,也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遗民对故国的情感,不经过两三代的淡化,岂能瞬间放下?始皇帝所考虑的问题不是帝国的雄图大业,便是个人的长生不死,没工夫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也没有在战后实施休养生息的柔和政策。
楚汉之争大事年表

汉五年二月
前202年
汉王即皇帝位
封无诸为闽越王
己亥年五月
汉五年五月
前202年
兵皆罢归家
己亥年六月
汉五年六月
前202年
大赦天下
己亥年七月
汉五年七月
前202年
燕王臧荼反
故齐王田横至洛阳自杀。
赵王张耳薨,子张敖嗣位。
己亥年九月
汉五年九月
前202年
燕王臧荼为高帝所虏
丁酉年八月
汉三年八月
前204年
临江王共敖薨,子尉嗣。
丁酉年九月
汉三年九月
前204年
汉王使郦食其入齐都临淄说齐王田广归汉。
戊戌年十月
汉四年十月
前204年
汜水之战楚军大败,曹咎、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自杀,汉军夺取成皋。成皋之战结束。
汉韩信发动历下、临淄之战,齐军败。齐王田广烹郦食其。
戊戌年十一月
汉四年十一月
汉韩信破代兵,擒代丞相夏说于阏与
丁酉年十月
汉三年十月
前205年
井陉之战,汉韩信破赵兵
韩信采李左车计收燕
丁酉年十一月
汉三年十一月
前205年
九江王英布背楚归汉
丁酉年十二月
汉三年十二月
前204年
英布至汉王刘邦所
楚军侵夺汉军运粮甬道
郦食其献计汉王立六国之后,为张良所阻
陈平说汉王行反间
楚之亚父范增辞归,病死于道
楚汉战争大事年表
干支纪年
汉纪年
西元纪年
事件
乙未年十月
汉元年十月
前207年
刘邦进至灞上,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乙未年十一月
汉元年十一月
前207年
刘邦灞上约法三章
初二历史《楚汉之争的历史影响》知识点解读

初二历史《楚汉之争的历史影响》知识点解读楚汉之争的历史影响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影响的战争,发生在西汉初年的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期间。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带来了重大变革,也在国家统一与边疆开拓等方面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产。
1. 战争背景与原因楚汉之争发生在秦朝灭亡后,西汉建立的时期。
此时,西汉王朝刚刚取代了秦朝,国家政权仍然脆弱不稳定。
而项羽和刘邦作为当时的两个有实力的军事统帅,都希望能够成为新一代的领导者。
这样的竞争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2. 战争进程与结果楚汉之争的战争进行了四年时间,共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战役。
最终,刘邦的汉军击败了项羽的楚军,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
这场战争的结果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邦也成为了首位汉朝皇帝,开启了汉族统治中国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
3. 政治影响楚汉之争的胜利使得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的统治奠定了西汉王朝的基础。
汉朝王朝的建立,拉开了中国统一的新篇章,为后来的政权及其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和经验。
同时,楚汉之争也彻底终结了各个诸侯国的分裂局面,对于后来的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有着重要意义。
4. 经济与社会影响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措施,恢复了战乱过后的经济秩序,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在刘邦统治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对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进行了积极引导。
这些举措为西汉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 文化与思想影响楚汉之争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如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诸多著名诗歌和故事。
这些诗歌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真实感受,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重要的一环。
总结起来,楚汉之争不仅是一场政治军事斗争,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的事件。
它对于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政治体制的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和思想的繁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之争参战有哪几个诸侯国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络绎不绝,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的战争最为引人注目,也相当激烈,在历史上留下不朽的笔墨。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楚汉之争参战有哪几个诸侯国,希望你喜欢。
楚汉之争参战诸侯国韩国
1.1韩王成时期
韩成是前韩国王室,秦末被拥立为韩王。
公元前202年四月,项羽封韩王成为韩王,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因张良降汉,导致项羽受到威胁。
项羽就以韩王无大功,而张良又为刘邦谋臣为由,将其留在彭城,贬爵为侯,不久杀之便杀了韩王成。
1.2郑昌时期
郑昌,秦朝时吴县(会稽郡治所,今江苏苏州)县令,与项羽关系很好。
项羽起兵后,跟随项羽左右。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项羽立郑昌为韩王,以抵御汉军。
汉王刘邦平定三秦后,派韩信(韩太尉韩王信)攻取韩地,郑昌投降。
1.3韩王信时期
韩王韩信是原来韩襄王的庶出孙子。
到了项梁拥立楚王的后代楚怀王的时候,燕国、齐国、赵国、魏国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国王,只有韩没有立下后嗣,所以才立了韩国诸公子中的横阳君韩成为韩王,想
以此来占据平定原韩国的土地。
项梁在定陶战败而死,韩成投奔楚怀王。
沛公带军队进攻阳城时,命张良以韩国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韩国原有地盘,得到韩信,任命他为韩国,带领他的军队随从沛公进入武关。
沛公被立为汉王,韩信随从沛公进入汉中。
汉王平定三秦时,就答应将要韩信为韩王,先任命他为韩太尉,带兵去攻取韩国旧地。
汉二年(前205年),•韩信平定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
汉王到达河南,韩信在阳城猛攻韩王郑昌。
郑昌投降,汉王就立韩信为韩王,常带领韩国军队跟随汉王。
汉三年(前204年),,汉王撤出荥阳,韩王信和周苛等人守卫荥阳。
等到楚军攻破荥阳,韩信投降了楚军,不久得以逃出,又投归汉王,汉王再次立他为韩王,最终跟从汉王击败项羽,平定了天下。
汉五年(前202年)一月,汉王和韩信剖符为信,正式封他为韩王,封地在颍川郡,都阳翟。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天,汉高祖认为韩信雄壮勇武,封地战略位置险要,就下诏命韩王韩信迁移到太原以北地区,以防备抵抗匈奴,建都晋阳。
经刘邦同意韩信把都城迁到马邑。
同年秋,韩王信联合匈奴起兵造反,逃亡匈奴,国除。
齐国
2.1秦末时期
田儋(-前208年),故齐王田氏宗族。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月,陈涉派周市在东方攻城略地,至狄地,田儋和从弟田荣、田横击杀当地县令。
田儋自立为齐王,占领整个齐地。
六月,秦将章邯于临济围攻魏王魏咎,田儋率兵救魏。
田儋带兵去解围,被章邯军突袭,
田儋战死。
田儋死后,齐人就立了另一支齐王后人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
田儋的弟弟田荣收拾残兵又打回齐国,赶走了田假,又立哥哥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
2.2楚汉战争时期
田荣因不去救项梁得罪了项羽,秦国被灭之后,项羽重立了一个立过战功的田都为齐王,并将齐国分为三国,将原齐王田市迁徙封为胶东王,封故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
田荣非常愤怒,带着自己的部队又赶走了田都,原齐王他的侄子田市胆小怕事,不听他的话,田荣一怒之下杀掉他,自立为齐王。
不久又使彭越攻杀济北王田安。
项羽听说后带兵讨伐,杀掉了田荣。
田荣的弟弟田横收拾残兵,继续和项羽对干,项羽战线太长,离开了齐国。
于是田横又立田荣的儿子田广为齐王。
汉三年(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
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
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
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
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
田广死后,田横自立为齐王,迎击汉将灌婴,败于嬴(今山东莱
芜西北),投奔彭越。
刘邦打败项羽后登基称帝,建立西汉,封彭越为梁王。
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徒众500余人逃亡海上,避居岛中(今青岛即墨市田横岛)。
刘邦知田横兄弟治齐多年,齐地贤者多归附之,为除后患诏令赦田横罪而行招抚。
田横被迫偕门客二人赴洛阳,田横趁谎称沐浴更衣之时于途中(偃师)自杀,两门客得知后也相继自杀。
留居海岛的500余壮士闻田横死讯,亦全部自杀。
刘邦感慨于田横能得士,遂以王者礼葬田横。
2.3韩信时期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
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说齐语的都归属齐王。
胶东国
公元前202年四月,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封原齐将田都为齐王,将原齐王田市迁徙封为胶东王,都即墨,是为胶东立国之始。
田市的叔父、原齐相田荣非常愤怒,带着自己的部队赶走田都,田市胆小怕事,不听他的话,前往胶东就国,田荣一怒之下杀掉他,自立为齐王。
不久又杀济北王,三齐复为齐国。
前164年,汉文帝分齐为六国,立刘雄渠为胶东王。
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封刘彻为胶东王。
济北国
汉元年(前202年)四月,项羽将齐国一分为三,封原齐将田都为齐王,将原齐王田市徙封为胶东王,封故齐王建孙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是为济北立国之始。
项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赵时,田安攻下济北数城,并率所部投奔项羽。
田荣造反时被彭越攻杀,版图复并入齐国。
汉文帝为削减诸侯,加强中央集权,以所封齐悼惠王子分齐为王,封刘志为济北王,之后多有分封。
常山国
汉元年(前202年)四月,项羽徙封赵王歇于代地,因张耳亦同各路诸侯入关,且素闻张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赵抗秦之功,乃立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今河北邢台)。
是为常山国立国之始。
张耳立国,陈馀甚怒,对人道:“张耳和馀功相等。
今张耳为王,我却称候,项羽对我不公。
”当时,齐王田荣叛楚,陈馀乃使门下客夏说对田荣道:“项羽执掌天下不平,请借给我兵,南皮可掩蔽你。
”田荣欲树党以反楚,乃谴给陈馀。
陈馀又加三县之兵袭击常山王张耳。
汉二年(前205),常山被攻破,张耳败走。
十月,投汉王刘邦,待之甚厚。
陈馀迎赵王歇复为赵王,赵王歇立其为代王。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封三子刘不疑为常山王,之后多有分封。
其他诸侯
6.代国
7.赵国
8.燕国
9.辽东国10.雍国11.塞国12.翟国13.河南国
14.西魏国15.魏国16.殷国17.九江国18.衡山国19.临江国
20.长沙国21.彭越22.陈余22.田荣24.闽越25.南越国
楚汉之争诞生的成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亡秦、亡秦三户、一饭千金、胯下之辱、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背水一战、拔帜易帜、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解衣推食、汉中高对、萧何月下追韩信、推陈出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楚河汉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独当一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原逐鹿、略不世出、居常鞅鞅、百战百胜、作壁上观、勋冠三杰、一决雌雄、沐猴而冠、约法三章
不赏之功、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十面埋伏、伐功矜能、鸟尽弓藏、锦衣夜行、衣锦夜行、衣锦还乡、战无不胜、国士无双、半渡而击
置之死地而后生、功高震主、人心难测、无颜见江东父老、取而代之、江东父老、先发制人、付之一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楚汉之争各时期的楚汉阵营汉军还定三秦时期
楚:雍(章邯)、塞(司马欣)、翟(董翳)、韩(韩成)、西魏(魏豹)、常山(张耳)、河南(申阳)、殷(司马卬)、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敖)、衡山(吴芮)
汉:赵(赵歇)、代(陈余)
汉军东进初期
楚:雍(章邯)、韩(郑昌)、西魏(魏豹)、河南(申阳)、殷(司马卬)、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敖)、衡山(吴芮)
汉:齐(田荣)、赵(赵歇)、代(陈余)、塞(司马欣)、翟(董翳)、河南(申阳)、魏(原西魏,魏豹)、殷(司马卬)
汉军进攻彭城时期
楚:雍(章邯)、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尉)、衡山(吴芮) 汉:塞(司马欣)、翟(董翳)、魏(魏豹)、赵(赵歇)、代(陈余)、齐(田荣、田广)、闽越(无诸)、建成侯(彭越)
彭城之战后
楚:雍(章邯)、魏(魏豹)、代(陈余)、赵(赵歇)、齐(田广)、燕(韩广)、九江(英布)、临江(共尉)、衡山(吴芮)
汉:建成侯(彭越)
韩信北伐后
楚:临江(共尉)、衡山(吴芮)
汉:魏(相国、建成侯彭越)、赵(张耳)、齐(韩信)、燕(韩广)、淮南(原九江,英布)、闽越(无诸)
垓下之战时期
楚:临江(共敖)
汉:魏(相国、建成侯彭越)、赵(张耳)、齐(韩信)、燕(韩广)、淮南(英布)、衡山(即后来的长沙,吴芮)、闽越(无诸)
楚汉之争参战有哪几个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