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梁衡《晋祠》原文阅读(DOC)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晋祠怎么念-范文word版 (14页)

【推荐下载】晋祠怎么念-范文word版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晋祠怎么念篇一:读晋祠阅读答案篇一:读晋祠阅读答案《晋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有一座悬瓮山。

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

桥()有河,亭()有井,路()有溪。

石()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⑴ 晋祠的总体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a、铺、合、拉、织、穿、绕、挂b、拉、铺、挂、合、织、穿、绕《晋祠》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二:晋祠说明文美丽的晋祠?《美丽的晋祠》第一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义务教材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

晋祠 完整版

晋祠  完整版

评析文章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大儿子姬诵还很小,就由 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国君,就是成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 在一块儿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叔虞说:“我拿这 封你吧。”叔虞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就问姬诵:“你要 封叔虞吗?”姬诵说:“我是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说: “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诵就把叔虞封为唐的诸侯。叔虞到了 唐.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领导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 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富裕,就成为唐人爱戴 的封建领主。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 就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省,就是从 这里来的。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 建立了一座庙供奉他,这就是“晋祠”。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 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 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 啊。
• 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 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鉴赏
咏晋祠水 范仲淹 神哉叔虞庙,胜地出嘉泉。 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瑗。 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 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 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 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叔虞庙:即晋祠。 嘉泉:美好的泉水。 潺瑗:水徐流貌。 恭虔:恭敬、虔诚。 致主:为君主效命。 愧前贤:惭愧不及前世的贤人。 大道:大道理。 《礼·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指常理正道。此处 喻为范的改革措施。 愆(qiān):过失,失误。

《晋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晋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园内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

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当你沿着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2)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

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

(3)一是圣母殿。

它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这是全祠的主殿。

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较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殿宽7间,深6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

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

(4)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

这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

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

(5)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

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

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面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

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

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古建筑中也是罕见的。

(6)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做工精巧。

全祠除这组建筑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水母楼、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起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阴之中,各有不同的情趣。

梁衡《晋祠》原文

梁衡《晋祠》原文

梁衡《晋祠》原文以下是梁衡的《晋祠》原文:原文: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

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

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翻译:离开太原向西南走五十里,有一座山被称为悬瓮山。

山上原本有巨石,就像倒挂的瓮。

山脚下有泉水涌出,就是著名的晋水。

在这座山下的水边,众多古老的大树环绕之中,建立了一百多座殿堂、大厅、楼阁、亭子、桥梁和台阶。

绿色的水流和蓝色的波浪在回廊间回荡,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瓦片随着树影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这就是古老而著名的晋祠。

梁衡的《晋祠》描绘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悬瓮山下的晋祠,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迹。

文章通过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晋祠的美丽和庄重,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诗意表现:在山之美的部分,作者以“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来描绘悬瓮山的险峻壮观,并形象地将山比作一道屏障,或是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入怀中。

在树之美的部分,千年古树周柏、唐槐依然苍劲有力,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也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

这些树木历经风雨而依旧傲立,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在水之美的部分,晋祠的水清澈静谧,流过智伯渠,进入鱼沼飞梁,最终流入晋祠的每一个角落。

这流水不仅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了人们的心灵。

总的来说,《晋祠》一文中充溢着浓厚的诗意,无论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还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

课文晋祠原文

课文晋祠原文

课文晋祠原文晋祠,汉朝黄初二年,手工艺人民为祀诸侯伯,以诸侯侯伯为祠主,祀于南郊,旧为黄台之址。

及祠主改易,祠于石门之东。

自汉以来,数遭毁损,唐时置守祠使,后改为晋祠监,经营不缀,徐渐复旧。

晋祠分为前、中、后三部,以前部为主祀之处。

前部中央,设有用鼎伯,是为晋国之祖;两侧列有十一位与用鼎伯祭祀同时期的贤臣,共十二位代表古代晋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前殿两侧,与两偏殿各三间,列有宋祁、司马光、苏轼、三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文天祥、辛文、金农等文人墨客的书画像,共十一位;前殿中央,设有长眉仙翁像,两旁分列天官之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清代名臣像。

中部在前部南面,全是正殿;后部是惠泉书院,书院共有三进,中有于右任、郭沫若等先生题字,右有书院教士姓名匾额,左有倪健华《禁毁古迹大全》条幅,书院内设有讲堂和图书馆。

在晋祠中,还有古井,名为殷墟井,相传为殷商之时的井。

井边有篆刻不同时期的墨迹遗迹,是为文化瑰宝。

前殿墙上悬挂着《晋侯之墓》、《联元图》、《廿四孝图》等,都是文化珍品。

此外,馆内馆外还有《玄中寓言》、《老子》、《周易》、《国史》等碑刻、器物、字画、巨目雕刻等价值极高的珍品。

晋祠极大地丰富了晋城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旅游景点。

一、晋祠的历史渊源1. 晋祠建立的时间和原因2. 晋祠的主要建筑分布及其用途二、晋祠所呈现的文化宝藏1. 晋祠中的书画像和名臣伟人2. 晋祠中的古井和摩崖石刻3. 晋祠所收藏的文物珍品三、晋祠对文化底蕴的丰富贡献1. 晋祠为晋城的文化底蕴注入了新的活力2. 晋祠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晋祠 梁衡课文

晋祠 梁衡课文

晋祠梁衡课文
摘要:
一、晋祠的历史背景及地理位置
二、晋祠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三、晋祠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地位
四、晋祠的保护与传承
正文:
晋祠位于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的悬瓮山麓,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祠堂建筑。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历史,是太原市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胜区之一。

晋祠的建筑风格独特,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

其主体建筑为中轴线布局,南北延伸,依次为山门、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等。

其中,鱼沼飞梁为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珍贵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此外,晋祠内还有大量的碑刻、雕塑等艺术品,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成果。

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晋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雕刻艺术、壁画艺术、宗教文化等领域的重要遗产。

同时,晋祠还是太原市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晋祠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不仅对古建筑群进行了修复和保护,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弘扬晋祠文化,传承民族优秀传
统。

此外,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让更多人了解晋祠,认识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

总之,晋祠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承载着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晋祠1

晋祠1

巍 峨 绵 长 四 季 怡 人
建筑年代早
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规模较大
极为宽敞
结构独特
无一根柱子,靠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气势雄伟
飞阁流丹
巧夺天工
泥塑,或……或……
主建筑群中其他建筑 ——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主建筑群以外其他建筑 ——依山傍水,因势起屋,各有情趣 雕刻小品——极具匠心 名人题咏——各有情趣
古人云:知人而论世,读诗以观心。我认为这句话作在梁衡身上是最 好不过的。读他的散文,便有这种真实感受。“知人而论世”是对于 梁衡作品中人物来说的。《特利尔的幽灵》中的马克思,《觅渡、觅 渡,渡在何处?》中的瞿秋白, 《这思考的窑洞》中的毛泽东,《红 毛线,蓝毛线》中的刘少奇,《大无大有周恩来》中的周恩来,《一 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中的邓小平,这些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上的杰 出领袖,其思想和业绩远远不是一篇长文可以了得。再加上另一方面 文艺界有一种“把文艺从政治的裤腰带上解下来”的说法,文艺家 “远离政治”、“淡化政治”的倾向,在这种背景下要写政治人物, 如果没有“知人论世”的胆识和勇气,别谈写出如梁衡这样令人耳目 一新的宏文来,就是读者连读的胃口都没有。 那么,“读诗以观心”则是就梁衡本人而言。读梁衡的这些散文, 这种新高度已经超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 有韵”的山水散文,这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 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我们 不仅看到了伟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且也认识到了作家的真实心灵。 作家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同样显示出作家本人对这些伟人由衷的 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 共鸣,动人心弦,阳春三月,阳台上又是花开花落,我读着梁衡的《大无大有周 恩来》,有如重逢故友,心中如尘埃落定,“花开花落两由之”了。这样 的天气读这样的美文乃是人生一大乐趣。 梁衡何许人也?也许读者不会陌生。我们中学就读过他的《晋祠》, 其中“春时,兰花满山,径出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 清。”“绿水碧波绕回廊而明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这样韵味悠 长的名句早已为读者耳熟能诵。梁衡既是新闻工作者兼领导人,又是卓越 的散文家。作为散文家的梁衡近年来已出乎独具个性和思想的大家。四年 前我读过他的《只求新去处》,当时并不觉得特别,只是喜欢这个书名, 联想起近年来他发表的《特利尔的幽灵》、《觅渡、觅渡,渡在何处?》、 《这思考的窑洞》、《红毛线,蓝毛线》、《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以及 今天这篇《大无大有周恩来》,脑海中才有一个清晰而刻骨的印象,“只 求新去处”原来就是他“时时向往着的一种新高度”。这种新高度已经超 越了梁衡过去二十年前那些“草木有灵”、“水石有韵”的山水散文,这 种新高度在于他近年来的散文倾注了浓厚的时代意识和忧患意识,倾注着 他关心国家命运、人间疾苦的良心。这种新高度摒弃了其他散文模式的桎 梏,以“苦吟诗人”的身份着墨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充分吸收优美深 沉、真情薄薄的文学语言,开启了散文创作中一个新的流派:政治散文。

晋祠 梁衡课文

晋祠 梁衡课文

晋祠梁衡课文摘要:一、晋祠简介二、晋祠的历史渊源三、晋祠的文化价值四、晋祠的景点特色五、晋祠的游览体验正文:一、晋祠简介晋祠,位于我国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典园林建筑群。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晋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珍贵的文物收藏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二、晋祠的历史渊源晋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当时是赵国国王的行宫。

在隋唐时期,晋祠得到了极大的扩建,成为了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

宋元明清各代,晋祠都得到了不断的修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三、晋祠的文化价值晋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馆内珍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瓷器、书画、雕刻等。

同时,晋祠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如“卧冰求鲤”、“金谷园”等。

这些故事丰富了晋祠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

四、晋祠的景点特色晋祠内有众多著名的景点,如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难老泉等。

这些景点既有古代建筑的韵味,又有自然景观的美丽。

特别是难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水质清澈,长流不息,给晋祠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五、晋祠的游览体验游览晋祠,既可以领略到古代建筑的韵味,又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气息。

同时,晋祠周边还有许多美食和特色商品,让游客们在游览之余,还能品尝到地道的山西味道。

总之,晋祠是我国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游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晋祠》原文阅读(DOC)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

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

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

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

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

西周时,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一日与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随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说:“把这个圭给你,封你为唐国诸侯。

”天子无戏言,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

《史记》称此为“剪桐封弟”。

姬虞后来兴修水利,唐国人民安居乐业。

后其子继位,因境内有晋水,便改唐国为晋国。

人们缅怀姬虞的功绩,便在这悬瓮山下修一所祠堂来祀奉他,后人称为晋祠。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

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娇羞迷人。

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

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却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其余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

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

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

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

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至此,曾赞叹道:“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

”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

一是圣母殿。

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

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

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

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

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
成飞檐。

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

殿堂内宋代泥塑的圣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国现存宋塑中的珍品。

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

人物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专注,衣纹流畅,匠心之巧,绝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

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

雕于宋元二年(1087年)。

八条龙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

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

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

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

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

以圣母殿为主的建筑群还包括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都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全祠除这组建筑之外,还有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文昌宫、胜瀛楼、景清门等,都依山傍水,因势砌屋,或架于碧波之上,或藏于浓荫之中,揉造化与人工一体。

就是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

比如这假山上本有一挂细泉垂下,而山下却立了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却总不能满碗。

和尚就这样,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

还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来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埋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一吸百川。

你顺着山脚,傍着水滨去寻吧。

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

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至今山径石壁,廊前石碑上,还留着不少名人题咏。

有些词工句丽,书法精湛,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这晋祠从周唐叔虞到任立国后自然又演过许多典故。

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起兵反隋,得了天下。

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消灭了北汉政权,从而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九五九年陈毅同志游晋祠时兴叹道:“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

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


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

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