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阅读练习及答案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 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
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
《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何处是乡愁梁衡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
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
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
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
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
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
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
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
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
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
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
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
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
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
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
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
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
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
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
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④忆童年,最忆是黄土。
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
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
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
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
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
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
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
2017海门一模试卷语文

2017年九年级语文试卷一(2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6分)在hào hàn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dǐ yùn深厚。
文学艺术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汉赋文字汪洋,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读之可立魂;▲;元曲文字激越,读之可通灵……它们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和中华精神形成的根源,也是千百年来 A (经久不息/生生不息)传承的ɡuī bǎo。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A处横线上。
(1分)A处的成语是▲。
3.结合语境,在文中横线上仿写恰当的句子。
(2分)▲4.弘謇中学拟于5月27日举办以“文化印记端午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9分)活动一:设计宣传请你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2分)▲活动二:嘉宾讲座学校拟活动当天下午两点,邀请文化馆的李馆长在学校大礼堂,就端午节的历史发展演绎作一个专题讲座,请你以学校校长室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4分)▲活动三:名著链接金圣叹在评《水浒传》人物时,有人把鲁智深定为“上上人物”,因为他是梁山好汉中不多的侠客;也因一生侠义,所以一路坎坷。
请根据人物事情发生的先后为下列情节排序(写出正确的序号顺序)。
(3分)①大闹野猪林②火烧瓦罐寺③倒拔垂杨柳④拳打镇关西⑤大闹五台山正确序号:▲5.用课文原句填空。
(8分)(1)万籁此俱寂,▲。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4)▲,大渡桥横铁索寒。
(毛泽东《七律·长征》)(5)陶渊明《饮酒》中“▲,▲。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6)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指标。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借鉴别人的长处,更要善于鉴别他人不足,正如《论语》中所说:“▲,▲。
2022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05_-开头段落的作用(思维导图+例文精练)

冲刺2022中考记叙文阅读05-开头段落的作用-思维导图+例文精练【知识链接思维导图】05开头段落的作用试题类型①首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第1段能否删除,为什么?③首段内容是否多余或重复,为什么?④本文开头写的内容看似与文章主题无关,能删掉吗?为什么? 作用①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起因等。
②引出文章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
③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⑥本文的主题是.......而开头却.......,欲扬先抑(或其它手法),更加突出了......主题(或情感)。
如果开头是环境描写①交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衬托或烘托人物心情。
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答题格式内容+主题+结构作用。
注意开头段不一定是第一段,可能是前几段。
开头段如果是景物描写,应该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
【中考真题链接目录】◇01漓江情韵◇02笔下犹能有花开◇03刷子李◇04 何处是乡愁◇05 回不去的才叫故乡【中考真题链接㈠】漓江情韵雨霏霏,雾茫茫。
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
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
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
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
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
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
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
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
”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2025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全国初三冲刺考(四)全国II卷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2025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中学全国初三冲刺考(四)全国II卷语文试题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间.或(jiàn)糜.子(méi)强.词夺理(qiáng)B.俯瞰.(kàn)龟.裂(guī)伤痕累.累(lěi)C.畸.形(jī)旌.旗(jīng)锱.铢必较(zī)D.罅.隙(xià)追溯.(shù)唠.唠叨叨(láo)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辞海》已成为一个“家族”,《辞海》(彩图板)便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
B.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C.“你选好中考体育项目了吗,球类测试你选择的是篮球运球呢,还是排球垫传?”妈妈心急地问儿子。
D.春花灼灼,难免林黛玉葬花之悲,秋色如水,亦有欧阳修秋读之凉。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朗读者》节目上,主持人董卿引经据典,妙语连珠....,令人钦佩。
B.小祁英俊帅气,风度翩翩,但对人对事过于苛求,经常吹毛求疵。
.....C.端午节到了,妈妈提醒小贞吃粽子、挂莒蒲、熏艾草;小贞却不以为然....。
D.六月的澄碧湖,水波荡漾,周边的树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风景宜人。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秩.序zhì祈.祷qí逞.强chěng 压榨.zhàB.逃窜.cuàn羁绊.pàn田埂.gěng矫.揉造作jiǎoC.荆.棘jīng 慰藉.jiè气氛.fēn溯流而上shuòD.赘.述zhuì捅娄.子lòu澎.湃péng窒.息zì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梁衡阅读题答案

梁衡阅读题答案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里,你会学习到的东西有很多!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梁衡》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梁衡》阅读原文①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
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
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律才美,才算是诗。
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才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
做好人难,做伟人更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
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
人的品德分成许多高低不等的格,这便是人格。
②我向来觉得人在社会立身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
一是外貌,包括体格、姿色,这主要来源于先天。
二是知识技能和思想,这是靠后天的修炼。
三是人格,这完全是一种独立于“貌”与“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
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无功可炫,无能可呈,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
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
雷锋,论貌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的无私精神、助人品德,现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其人格魅力早已驾于万众之上。
③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既定的规矩做事,按既定的方向走路。
④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
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
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开国元勋,将军元帅,教授学者或者能人强人们的惊人业绩时,其实这种感受中常常有一部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1.下面是小涵搜集整理的资料卡,准备参加朗诵比赛,请你帮助他解决遇到的问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句出自《周易》的zhēn()言,理至易明,让我们受益匪浅。
它告诉我们君子处世应该遵xún()天道,刚毅坚韧,持之以恒,努力奋进。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多种多样。
首当其冲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只有自强不息,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树立创新意识,亦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应有之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决不能墨守成规,要以非凡的胆识不断创新。
最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与公而忘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纵观中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前仆后继,quán()释着他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1)请根据拼音和语境,给小涵资料卡上的括号填上相应的汉字。
zhēn()言遵xún()quán()释(2)资料卡中,划横线的成语有一个运用错误,请找出来()A.理至易明B.生生不息C.首当其冲D.墨守成规(3)资料卡中划“”的句子有语病,请帮他修正。
二、名句名篇默写2.古诗文默写经典诗词灿若繁星,创作技法丰富多样。
寓情于景,可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忽如一夜春风来,”,如纳兰性德奉旨巡边,展现了塞外(2)“一抹晚烟荒戍垒,”的寥廓(纳兰性德《浣溪沙》)。
妙用典故,可使诗词语言含蓄隽永,微言大义,如秋瑾《满江红》(3)“,八年风味徒思浙”,如夏完淳《别云间》(4)“毅魄归来日,”。
反问,可使诗人袒露襟怀,如苏轼《定风波》(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如文天祥《过零丁洋》(6)“?”,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7)“,”。
2019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_第24题含解析20190219243

高三语文寒假每日一题——第2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悟九华梁衡①到九华山已是下午,我们匆匆安顿好住处便乘缆车直上天台。
②天台顶是一平缓的山脊,有巨石,石间有古松,当路两石相挤,中留一缝,石壁上有摩崖大字“一线天”。
侧身从石缝中穿过,又豁然一平台。
登台俯望山下,只见松涛竹海,风起云涌。
偶有杜鵑花盛开于万绿丛中如火炽燃。
遥望山峰连绵弯成一弧,如长臂一伸,将这万千秀色揽在怀中。
远处林海间不时闪出一座座白色的或黄色的房子,是些和尚庙或者尼姑庵。
我心中默念好一湾山水,好一湾竹树。
③第二天一早,我们即去拜谒这山上的名剥祗园寺。
一进庙,见和尚们匆匆奔走情。
如有军情。
一队老僧身披袈折入大雄宝殿,几个年轻一点的跑前跑后,就像我们地方上在开什么大会或者搞什么庆典。
更奇怪的是一些俗民男女也匆匆进入一个客堂,片刻后又出来,男的油发革履之间裹一件僧袍,女的则缠一袭尼衣,惟露朱唇金坠和高跟皮鞋,僧俗各众进入大雄宝殿后,前僧后俗站成数排。
只见前侧一执棒老僧击木鱼数下,殿内便经声四起,嗡嗡如隐雷。
那些披了僧袍尼衣的俗民便也两手合十跟着动嘴唇。
大殿两侧有条凳,是专为我们这些更俗一些的旁观游客准备的。
我描条凳子坐下,同凳还有两位中年如女。
一个掩不住地激动,怯生生又急慌慌地拉着那位同伴要去入列诵经,那一位却挣开她的手不去。
要去的这位回望一眼佛友,又睁大眼晴扫视一下这神秘、庄严又有几分恐惧的殿堂,三宝大佛身坐在半空,双目微睁,俯瞰人间。
她终于经不住这种压力,提起宽大的尼袍,加入了那二等诵经的行列。
我便揶动一下身子,乘机与留下的这位聊了起来。
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她说:“人家是为自己的先人做道场,我去给他念什么经。
”“这个道场要多少钱?”“少说也得有几十万。
这是一家新加坡的富商,为自己所有的先人做超度,念大悲咒。
”我大吃一惊,做一场佛事竟能收这么多的钱!她说:“便宜一点也行,出十元写个死者的牌位,可在殿里放七天。
”她顺手指指大殿的左后角,我才发现那里有一堆牌位叠成的小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何处是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何处是乡愁》,完成第17-19题。
(共13分)
何处是乡愁
梁衡
①乡愁,这个词有几分凄美。
原先我不懂,故乡或儿时的事很多,可喜可乐的也不少,为什么不说乡喜乡乐,而说乡愁呢最近回了一趟阔别六十年的故乡,才解开这个人生之谜。
②故乡在霍山脚下。
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
我家院子里长着两棵大树。
一棵是核桃,一棵是香椿,直翻到窑顶上遮住了半个院子。
香椿炒鸡蛋是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但我吃的那道不普通。
老香椿树的根不知何时,从地下钻到我家的窑洞里,又从炕边的砖缝里伸出几枝嫩芽。
我们就这样无心去栽花,终日伴香眠。
每当我有小病,或有什么不快要发一下小脾气时,母亲安慰的办法是,到外面鸡窝里收一颗还发热的鸡蛋,回来在炕沿边掐几根香椿芽,咫尺之近,就在锅台上翻手做一个香椿炒鸡蛋。
那种清香,那种童话式、魔术般的乐趣,永生难忘。
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
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
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
③出了院子,大门外还有两棵树,一棵是槐树,另一棵也是槐树。
大的那棵上面有鸟窝、蛇洞,还寄生有其他的小树、枯藤,像一座古旧的王宫。
爬小槐树,是我们每天必修的功课。
隐身于树顶的浓阴中,做着空中迷藏。
夏天的一个中午,正是日长人欲眠时,突然老槐树上掉下一条蛇,足有五尺多长,直挺挺地躺在树荫中。
一群鸡,虽以食虫为天职,但还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虫子,一时惊得没有了主意,就分列于蛇的两旁,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着它。
双方相持了足有半个时辰。
这时有人吃完饭在河边洗碗,就随手将半碗水泼向蛇身。
那蛇一惊,嗖地一下窜入草丛,蛇鸡对阵才算收场。
现在,就是到动物园里,也看不到这样的好戏。
④出大门外几十步即一条小河。
流水潺潺,不舍昼夜。
河边最热闹的场景是洗衣。
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洗衣石,有黑、红、青各色,大如案板,溜光圆润。
这是多少女子柔嫩白净的双手,蘸着清清的河水,经多少代的打磨而成的呀。
河边总是笑声、歌声、捶衣声,声声入耳。
现洗好的衣服就晒在岸边的草地上,五颜六色,天然图画。
⑤我们常在河边的青草窝里放羊,高兴时就推开羊羔,钻到羊肚子下吸几口鲜奶,很是享受。
清明前后,暖风吹软了柳枝,可退下一截完整树皮管,做成柳笛,呜哇呜哇地乱吹。
大人不洗衣时我们就在这洗衣石上玩泥,或坐上去感受它的光润。
可惜,这情景永不会再有了,村里的三条河全部干涸,连河床都已荡平,树也没了踪影。
洗衣歌、柳笛声都已成了历史的回声。
⑥忆童年,最忆是黄土。
村里人土炕上生,土窑里长,土堆里爬。
黄土是我的襁褓,我的摇篮。
农村孩子穿开裆裤时,就会和泥。
一群孩子,将胶泥揉匀,捏成窝头状,窝要深,皮要薄。
口朝下,猛地往石上一摔,泥点飞溅,声震四野,名“摔响窝”。
以声响大小定输赢,以炸洞的大小要补偿。
输者就补对方一块泥,就像战败国割让土地,直到把手中的泥土输光,俯首称臣。
孩子们虽个个溅成了泥花脸,仍乐此不疲。
这场景现在也没有了,新盖的小学都没有了学生。
空空新教室,来回燕穿梭。
村庄没有了孩子,就没有了笑声,也没有人再会去让泥巴炸出声了。
⑦从春到夏,蝉儿叫了,山坡上的杏子熟了,嫩绿的麦苗已长成金色的麦穗,该打场了。
场,就是一块被碾得瓷实平整,圆形的土地,是粮食从地里收到家里的最后一道程序,再往下就该磨成面,吃到嘴里了。
割倒的麦子被车拉人挑,铺到场上,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用牲口拉着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压。
孩子们终于盼到一年最高兴的游戏季,跟在碌碡后面,一圈一圈地翻跟斗。
我们贪婪地亲吻着土地,享受着燥热空气中新麦的甜香。
一次我不小心,一个跟斗翻在场边的铁耙子上,耙齿刺破小腿,鲜血直流。
大人说:“不碍,不碍。
”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按在伤口上,就算是止血了。
至今还有一块疤痕,留作了永久的纪念。
也许就是这次与土地最亲密的接触,土分子进入了我的血液,一生不管走到哪里,总忘不了北方的黄土。
现在机器收割,场是彻底没有了,牲口也几乎不见了,碌碡被可怜地遗弃在路旁或沟渠里。
有点“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凄凉。
⑧没有了,没有了。
凡值得凭吊的美好记忆都没有了。
只能到梦中去吃一次香椿炒鸡蛋,去摔一回泥巴、翻一回跟斗了。
我问自己,既知消失何必来寻呢这就是矛盾,矛盾于心成乡愁。
去了旧事,添了新愁。
这种感觉如在古老悠长的雨巷里“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有删改)
17.阅读全文,将下面的语段补充完整。
(5分)
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倒下的树:
在空空的窑洞里,①;在门外的槐树下,②。
何处是乡愁乡愁融进了消失的河:
③,落寞思歌声;在逝去的草窝中,怅然念笛音。
何处是乡愁④:
在消失的土堆旁,心系泥炮战;在空旷的场地间,凄凉忆打场。
乡愁啊,是温馨甜美的回忆,也是⑤。
18.作者对儿时故乡生活场景的描写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以第③或⑦自然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19.在中国人的心坎上,乡愁是一份难解的情愫,从古至今,历久弥坚。
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及下面任意一则材料,对比分析两篇作品中乡愁的含义有何不同。
(4分)
材料一:《静夜思》材料二:《天净沙•秋思》
李白
马致远
床前明月光,
枯藤老树昏鸦,
疑是地上霜。
小桥流水人家,
举头望明月,
古道西风瘦马。
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答:
答案:
(二)
17.答案示例:
①寂寞忆香椿②怅然鸡蛇斗③在荡平的河床上④乡愁融进了远去的土⑤再难找回的记忆
18.答案示例1:第三段写鸡蛇对阵的惊险场面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其中“直挺挺地躺”写出了蛇从树下突然摔下来时的样子及吓人相,不仅将蛇的“长”表现了出来,还将其突然摔下来时的“惊恐”之态表现了出来。
而“分列”、“圆瞪鸡眼”、“死死地盯”等动作和形态的描写则写出了群鸡在发现这庞然大物之后惊惧又不甘退让之态,对阵之势陷入僵局;而人的加入,使局面突变,随手一“泼”,体现了乡人对这场面的习以为常,而蛇“惊”,继而“嗖”地逃窜,简单数笔将蛇逃跑时的状态描绘的入木三分。
整个画面充满了乡村的田园气息和自然淳朴之味,形象而富有情趣。
答案示例2:第七自然段写“打场”,其中“我”翻跟斗而受伤这一细节写的最是生动。
“一个跟斗翻在了场边”写出了我当时撒欢儿玩的状态,而“鲜血直流”则体现了当时的伤情不轻。
大人的语言和“顺手抓”“按”的动作则体现了人与黄土的亲密之态和人对黄土的信任之情,从而体现了黄土地对乡村人的意义,就如作者所说“融进”了血液里。
(答案要点:能结合文章具体情节或者细节进行分析2分体会情感1分语言表达)
19.答:答案示例
同是写乡愁,材料二与选文对“乡愁”理解却大不相同。
文章中的乡愁是作者思乡而归乡,满怀心愿回乡后却发现旧景不在、旧乐难寻且
人、物全非的凄凉怅然之情,这份失落之情永再难弥补:昔日的香椿树不在了,只剩下了一座空窑洞;昔日的小河也不见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河床,河边的“洗衣歌和柳笛音”更是无处寻觅……作者对故乡美好回忆再也无法重现,所以作者说“乡愁是留不住的回声,捕捉不到的美丽。
”
材料二中表达的是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小令用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看着乌鸦归巢,炊烟四起人归家,自己却漂泊天涯不能归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愁更加浓重。
因此两文“乡愁”的含义是不同的。
(答案要点:结合材料及文章情节2分;分析各自的含义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