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三)

2022—2023学年下学期九年级练习卷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友情提示:请把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亲爱的同学:无声岁月,有味生活。
梁鹿中学拟举办主题为“回忆初中生活,珍藏成长足迹”的研学之旅,邀少年的你,看大千世界,读诗书经典,品百味人生,收获成长的一路繁花!【第一站】打开青春手册(25分)1.小语同学想要借助学过的古诗写一段青春纪念册的寄语,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10分)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
年少的我们,胸怀“① ,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秉乘“②,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向上信念,在青葱的岁月中,我们始终相信,友谊如王勃所吟咏“海内存知己,③”一样,可超越时空阻隔;于筑梦的路上,彼此鼓起“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强化“沉舟侧畔千帆过,⑤”的进取意识,践行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⑥”的谆谆教诲,时刻保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提及的“⑦,⑧”不因成功或失败而或喜或悲的豁达胸怀,并常怀感恩之心,不忘良师“⑨,⑩”(龚自珍《己亥杂诗》)的无私奉献,如此我们才能心向暖阳,肆意生长。
(10分)2.下面文字是小文同学对漳州古城的介绍,请帮助他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9分)古巷悠悠广府源,驿道长长历史远。
若问君自何处来,寻根珠玑说因缘。
走进漳州古城,历史和现代在其中()出一幕幕鲜活的闽南生活场景。
原居住民的亲切交谈、一座座牌fāng背后的家国情怀、记忆中家乡美食的味道……将这座城的故事()。
漳州古城建筑既有传承自中原建筑传统的院落大厝,也有yǎn生于漳州本地地理气候和闽南文化的骑楼、竹篙厝、胭脂砖、燕尾脊、圆枋脊等建筑元素,同时róng合南洋建筑符号和风格,这些共同组成了漳州闽南风格的独特建筑特征。
古城的城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城为数众多的古街、古桥、古井、古树名木等()着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沧桑记忆,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目之所及,尽享古朴、静谧、安宁。
2019年台州市天台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耋”。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二、阅读( 67 分)
1
2019 年台州市天台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 《红星照耀中国》
▲
5.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人也曾
被吃。”请从下面的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A. 《骆驼祥子》
B. 《呼兰河传》
▲
(二)文学作品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6-9 题。
2
2019 年台州市天台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 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 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 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 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1)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
(5)竹篱茅舍,▲。(白朴《越调·天净沙·冬》)
梁衡《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衡《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梁衡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
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
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
你已50岁,皮肤黛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
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
我心里一顿,没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
你对我笑笑,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闪出青春的火花。
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才十八岁。
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
在这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
你心里萌生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
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
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
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
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
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
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
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继续搓,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
有这样的出差者吗?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
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缘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
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
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
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
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
你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似一座坚毅的塑像。
【议论文阅读】梁衡《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梁衡《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说经典梁衡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读韩愈梁衡九年级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读韩愈梁衡九年级阅读理解参考答案读韩愈梁衡九年级阅读理解参考答案1.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3分)A.韩愈刚到潮州就发现当地情况很糟糕,弊政陋习极多,人们长年浑浑噩噩地生活,因而心境更坏。
B.韩愈到了潮州后,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给他的侄孙,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C.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地方小官的韩愈,虽然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脚踏实地,尽力为民办事。
D.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因他大开教育之功,登第进士最多时达一百七十二名。
2.下列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写得很好,读韩愈的散文比读他的诗歌更能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B.身处逆境,屈原停留在江畔沉吟,李白停留在蜀道叹难,而韩愈为民兴利,只这一点韩愈更高明。
C.潮州的韩公祠,祠后的韩山,祠前的韩江,皆因韩愈而名,不仅是纪念他的冤屈,而且是纪念他的功绩。
D.韩愈在潮州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希望永垂不朽,于是潮州百姓就为他刻碑勒石,建庙建祠。
3.纵观全文,作者写了韩愈被贬前后的`哪些事?请分点概括。
(3分)4.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5分)(1)“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中“陈利害”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2)作者“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韩愈?请概括其性格特点。
(3分)5、在潮州有一幅关于韩愈的对联:“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江山喜姓韩”的缘由,并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信息筛选】C(3分)2.【信息筛选】B(3分)3.【内容概括】(3分)①韩愈上表获罪,被贬潮州(1分);②韩愈被贬至蓝关时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1分);③韩愈到任后为民兴四利。
(或:韩愈到任后为民做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
)(1分)4. (5分)(1)【概念理解】(2分)“陈利害”指宪宗佞佛,韩愈向其陈述迎佛骨活动的利害关系(1分),认为将朽骨迎到长安,一路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1分)。
梁衡阅读题答案

梁衡阅读题答案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
在这篇文章里,你会学习到的东西有很多!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梁衡》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梁衡》阅读原文①细想,人格这个词是造得很准确的。
就像我们写稿子时要按格填字,不能乱,编辑才好改,读者才好看。
写诗也是这样,要有格律,只有合了格律才美,才算是诗。
那么做人呢?应该说也有一定的格,合起码的格才是正常的人,合乎更高更严的格,便是好人、高人、伟人。
做好人难,做伟人更难,好比律诗难写,因为那是一个更高的标准。
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合格的人,就像我们常于报刊上看到一些歪诗,虽然也算是诗,其实并不合格。
人的品德分成许多高低不等的格,这便是人格。
②我向来觉得人在社会立身有三项资本,或曰三种魅力。
一是外貌,包括体格、姿色,这主要来源于先天。
二是知识技能和思想,这是靠后天的修炼。
三是人格,这完全是一种独立于“貌”与“能”之外关于思想和世界观的修炼。
你可以貌相不惊,才智平平,无功可炫,无能可呈,但在人格上却可以卓然而立,楷模万众。
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和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
雷锋,论貌个子不高,只有一米五多;论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汽车兵,但他的无私精神、助人品德,现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其人格魅力早已驾于万众之上。
③人格,既然名格,就是方方正正,于某事某情某理,行有所遵,言有所本,恪守一定尺度分寸,金钱名利诱之而不变,严刑生杀逼之而不屈,总是平平静静,按既定的规矩做事,按既定的方向走路。
④人格是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甚至可以发挥出超物质的力量。
人格是信念,信念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如坝挡水,波澜不惊。
信念既成,就不是一个人的事,甚至不是一代人的事,会形成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全社会公认的规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所以当我们述说人事,歌颂英雄,甚至亲身感受那些开国元勋,将军元帅,教授学者或者能人强人们的惊人业绩时,其实这种感受中常常有一部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
梁衡《我们为什么要阅读?》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江汉油田中考题)

(四)点亮青春游学海,坐拥书城取食粮。
(10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梁衡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周日无事,一个大人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宿舍大院里散步。
看到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
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
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
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
”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
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
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可继续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点。
”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
”这就是阅读的作用。
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其实,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
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
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猥琐、孤独、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
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
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
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
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
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
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
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
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
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常有好作。
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
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
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
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
⑤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
梁衡《万里长城一红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4-6 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梁衡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
这气概浩荡,如大河奔腾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
此刻能给出的解说,不过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一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
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
红柳是生长在荒漠或贫乏土地上一种灌木。
极耐干旱、风沙、盐碱。
由于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它长不高,也长不粗。
当年我在乌兰布和荒漠的边沿工作,常与红柳为伴。
它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垂着身子,爬行在骄阳黄沙中或白花花的碱滩上。
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成细穗状。
红柳自己活得艰辛却不忘舍身济世。
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
它的枝条鲜红明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资料。
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防备水土流失。
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孤独,很多人都叫不出它的名字。
可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有一房之高,一抱之粗。
它矗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遒劲的老枝,全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许岩浆冷却后的凝集。
我知道这是骄阳、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
它高大的身躯摇摆着,扫着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座乡下的古寺,一幅古典的景色画。
而奇异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
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
说是保护站,实际上是几个志愿者自觉建立的集体。
老刘当过兵,在队伍上曾是一个营教育员,他给战士授课,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回到了长城脚下。
看着这些残缺的戍楼土墙,内心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就想保护长城。
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
以后身旁慢慢齐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建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
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
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即是护城修城;和尚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一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
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
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
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
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
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就如铜镜愈磨愈
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
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就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
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
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
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
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
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
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
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
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
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
践。
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
的能量。
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司马迁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都是永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