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及原文《拿来主义》课文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来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第8课-《拿来主义》

有的人甚至认为,鲁 迅之所以成为思想家, 就因为他用杂文的方式 对中国历史和前途表达 了明确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 势力,他的杂文集有:《热风》、 《华盖 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 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 杂文》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此文期间 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 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 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 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 ‚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 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 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也很会重新‚阐释‛拿来主义, 也很大胆地将外国足球的东西拿来。这些人‚以职业的 标准
拿钱,以非职业的标准比赛训练‛,每年拿着大把大把 的票子不仅脸不红心不跳,而且依然心安理得地干着糟 踏中国足球的龌龃之事。 令人心寒的是,多年来,中国球员所干出的有违体 育道德精神的事已不是极个别的个人行为了,大有愈演 愈烈之势,球员‚夜不归宿事件‛很能证明‚新‛拿来 主义在中国足坛已占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足球高官和球 员参与赌球成为重庆打黑风暴后的又一风暴。 曾经的金哨成了黑哨,明星成了赌徒,鲁迅先生若 是黄泉有知,不知对其后辈的所做所为会作何感想?
《拿 来 主 义》

小
结
文章先破后立,借助举例、比喻、对比、类比等论证方 法,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外国和本土文化遗产所应 采取的原则、态度、方法以及应具备的个人素质,阐明要学 会“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闭关主义(排外) 破 送去主义(媚外)
拿 来 主 义
立
拿来主义
为什么实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品析语言特色,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感受。
2、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要从 “闭关主义”说起呢? A、两者是衣钵相传的; B、两者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都以文明古 国自居,自夸自大。 3、你是怎么理解第4自然段中的“抛来”和“抛给”的? “抛来”: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或目的 “抛给”: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隐含用卑鄙的眼光看 待
6、第8、9自然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比喻论证
比 喻 论 证
孱头——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 (逃避主义) 昏蛋——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
比喻论证
鱼翅
——吸收 (精华)
鸦片
(有益也有害)——批判地吸收
பைடு நூலகம்烟枪和烟灯
(文化遗产)
大宅子
3、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 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诚惶诚恐地“捧”,画只有几张却一路挂,通过 形象的动作活现了“送去主义”的可怜、寒酸相。
4、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 点进步了。 →使用反语,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5、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 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增强讽刺性,这种欲 擒故纵之法常用语驳论。 6、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使用民间俗语,“拿来”之态度鲜明跃然纸上。
拿来主义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实质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实质 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实质 不送不拿 惧外、排外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媚外、卖国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爱国 和平交往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实质 不送不拿 惧外、排外
课文题解
(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从含贬义)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 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 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 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 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 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 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 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 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媚外、卖国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爱国 和平交往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 文艺
丧权辱国 利弊 割地赔款 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 主权丧尽 贻害子孙
议论思路
闭关主义
纵 为什么 向 展 开 议 论
(排外)
(略)
先破
送去主义
(媚外) (详)
先错误态度后正确态度 (先破后立)
怎么做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05
拿来主义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拿来主义
全球化视野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拿来主义应具备全球视野,借鉴世 界各地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民族文化的坚守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弘扬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发挥拿来主义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作用。
跨文化理解与沟通
加强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促进文化的 融合与创新。
文化多元性价值
文化多元性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 定,有助于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拿来主义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待 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实践上,即应 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吸收 其中的有益成分,推动文化的创新和 发展。
文化多元性的实现
实现文化多元性需要政府、社会和个 人共同努力,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 法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等。在拿来 主义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待本土文 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即应该从实 际出发,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采取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 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 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
拿来主义要求具备分辨精华与糟粕的能力,以及对外来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的能力。
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
拿来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冲击 ,民族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拿来主义的思想是在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深度交融
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日益加强,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融将更加深入,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将进一步增强。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拿来主义的含义: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指拿自身想要的,是有选择性的拿。
怎么解读拿来主义:
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
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通俗的意思便是,要把外国好的东西借鉴过来,为我们所用。
拿来主义出处: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根据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 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 了胆无所措手足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 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 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除障碍。
②“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
文章结构:
①送古董 ②送古画、新画 ③送梅兰芳(人)
闭关主义 (排外)
破
送去主义 (媚外)
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
合 有 破 有 立 , 破 立 结
闭关主义:指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这里指国民党政府实行的投降卖国, 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政策。
闭关主义 盲目排外
误国 一
:送去主义
危害
一味媚外
徘徊不进:孱头
反对旧主人 错误态度:
放火烧光:昏蛋
羡慕旧主人:接受一切:废物
张 拿 来 主 义
鱼翅:吃掉,不用它宴客
⑨ 挑选
鸦片:送药房,不弄玄虚 烟枪烟灯:送博物馆外毁掉
姨太太:请她们走散为是
⑩
创新
新人 新文艺
目的、结果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整体把握
回 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
思考:作者以尼采为例是要论述什么道理?
类 尼 采: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发了疯 比 送去主义: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提问:怎么理解“抛来”、“抛给”、“送来” 的含义?
抛来: 抛弃无用东西,或无代价地施舍,不怀有不良动机和目的。
抛给: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
送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军事、文化的侵略与掠夺。
1、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实为倒退——反语。
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的 挂
过一去,“叫捧做”“一发“扬挂国光””,。既写出了他们的媚外求荣的 丑态,又写出了他们的寒伧。
3、讽一刺者了见某得丰些富不,切二实者际见的得大幻度想。和可笑的自诩。
孱头
第一种错误态度
怕被染污徘徊 不敢走进门.
指哪类人?
害怕继承拒绝借 鉴的逃避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二种错误态度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指哪类人?
昏
盲目排斥的
蛋
虚无主义者.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废物
第三种错误态度
欣欣然蹩进卧 室大吸鸦片.
指哪类人?
崇洋媚外全盘西 化的投降主义者.
示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 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 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 尊严! ――2004辽宁高考满分作文《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2、屈原投江这一段,为文者何止千万,唯有运用了比喻的形象描绘才可回味无穷。
思考二: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提示:对于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作者提出 了一些错误的做法。
大宅子
文化遗产
思考? “大宅子”实指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
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理的?
大 宅子
文化遗产
逃避害怕 全盘否定
全盘接受
形象的比喻论证:继承“大宅子”即继承“文化遗
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3、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注意问题】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
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 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 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揭示来源:闭关主义
①
送古董、送画 ——物
破
列举表现
送梅兰芳 ——人
② 揭出实质:媚外
一、讨残羹冷炙
③ ④指出危害
——经济衰败
二、“抛给”、“送来”
——主权丧失
⑥ “拿来”不是“送来” (抛给)
⑦ “拿来”是用脑髓、放眼光、自己拿
正确态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占有)
立
: 主
⑧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 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 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杂文文章,提出 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 度。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
政论文,主要指“五四
”以来,以鲁迅为代表
的那种精辟、犀利,带
鲁迅最杰出的 是杂文。创作其杂
——用“催进”、“传道”讽刺“送去主 义”的断送遗产和恬不知耻。
(4)、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
——“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讽刺反
动当局送尽卖尽的悲哀。
(5)、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 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反语,体现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 无力大度,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示例:我无法想象"剖肝沥胆效英才"的屈原以一副怎样的面貌在汨罗江 畔绝望的挺立和孤傲的苦吟。《离骚》名垂千古,有人说优美的诗文是对 凄苦的挣扎与超越,我想屈原更是以一种青鸟折翅的悲伤徘徊在绝望里, 通身的长袍翻飞在朔风中,以一种不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超越了偏激 与豪迈,纵身跃下了汨罗江! ――任艳《折翅的青鸟》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 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 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拿来主义》写作指导
三、【学会比喻描绘】 1、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 如作者为了论证"平凡却自豪"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的比喻。
本文的论证艺术
1举例论证(1) 2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文章写作特点
①有破有立,破立结合,以立为主。 ②广用比喻,生动形象。 ③嬉笑怒骂,犀利幽默。
本文的语言艺术
• 讽刺辛辣, 妙趣横生
作者:鲁迅
学习目标: 鲁迅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意 义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鲁 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 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
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
影响。作品主要有:
杂 文 集:《华盖 集》、《坟》、《南腔北调集》
顾 全
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文
,
第二部分(第8-- 9段):阐明“拿来主义” 的
整 具体内容。
理
思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
路 “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
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议论文的逻辑思路:
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要拿来) (什么是拿来主义) (怎么拿来)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因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为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 以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排外)
破
拿
送去主义(媚外)
来
孱头 消极逃避
主 义
昏蛋 完全否定 破
立 拿来主义
卖国
脉 相
:
承
与“拿来主义”的比较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比—较—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锁国 媚外、卖国
爱国 和平交往
弊利 丧权辱国
文化堕落
割地赔款
主权丧尽
导致送去主义 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 文艺
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 辣的讽刺,请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语境,揣 摩起其感情色彩。
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 论文章。
文“象投枪,象匕首,
直刺向黑暗势力”
。
关于杂文特点 :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课文题解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 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 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 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 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 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 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 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 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 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 诙谐中见 讥讽,憎恶 溢于言表
反语:•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 了。”
•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 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讽刺:
•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 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 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语言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