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逻辑缺陷

合集下载

《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与章法结构

《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与章法结构

《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与章法结构
《拿来主义》是一本关于拿来主义思想的著作,其中包括了许多
对拿来主义的论证逻辑和章法结构。

首先,作者将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做事方式,它采用一种新颖、创新、可持续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作者认为,拿来主义不仅快速、高效,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真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和精力。

此外,当
你使用拿来主义时,你不必重新发明轮子,而是可以自信地采用已有
的解决方案,从而节省时间和金钱。

随后,作者提出了关于拿来主义实施的建议,即遵循“三种方法”。

第一,要学会认可别人的想法,学会接受他人的概念,努力实
现他人的想法。

其次,根据不同的背景,对拿来主义方法进行实际应用,如借助新技术、信息和工具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最后,要学
会从拿来主义模型中学习,如何把复杂的任务细分成更小的、可行的
步骤。

最后,作者总结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并建议人们不要犹豫,而
是要抓住机会,勇于采用拿来主义,从而节省时间和金钱,改善效率。

《拿来主义》是一本丰富的书,它的论证逻辑和章法结构深入浅出,既直观又易懂。

它清楚地表明,采用拿来主义可以使工作变得更
加有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目标。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拿来主义》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而又具有很强艺术性的杂文。

从论证的角度看,全文扣紧“拿来主义”这个论题,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什么是拿来主义和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严密的、极富说服力的论证。

开头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说起,这二者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作法,但都不足取,都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

由对这两种作法的否定,达到论证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目的,这在文章写作上叫做“逆起”的写法,在论证上则是因果论证。

对“闭关主义”只捎带提及,因为“闭关”的恶果已为大家深知,点到即可;而“送去主义”的则是开头几段论证的重点,第2段先指出这不符合“礼尚往来”的仪节,第3、4段又进一步论证其巨大的、深远的危害,即倘若只是一味地“送去”,结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只“送去”不“拿来”是不行的。

这样,第5段明确提出的“还得‘拿来’”的观点,就得到有力的论证。

从论证逻辑上看,至此已证明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接下来的6、7两段,从“送来”与“拿来”的区别上立论。

这二者是鲜明的对比,也是进一步的因果论证(第7段开头的“所以”是明确的语言标志)。

即决不可听任“送来”,听任“送来”的结果,就是听任心怀叵测的外人来坑害自己。

因此“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一层论证。

接下去的第8段,用“大宅子”设喻,批判极“左”的昏蛋和极右的废物等等,可看作是对“什么是拿来主义”的第二层论证。

不管是任凭别人“送来”,还是像大宅子的不肖子孙那样,都不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所以惟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才是值得提倡的。

这两个论证层次在逻辑上是很严密的。

至此,“什么是拿来主义”也得到充分论证。

最后的9段和10段,论证怎样“占有,挑选”(参见后文对“比喻”的分析)和怎样才能“占有,挑选”(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是对“怎样才能实行拿来主义”的深刻论证。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

辛辣刺骨,鞭辟入里——浅析鲁迅《拿来主义》的批判风格作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对现实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

在《拿来主义》一文当中,作者以嬉笑怒骂、横眉冷对的方式,对强权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与批判。

《拿来主义》一方面斥责了国民政府一味投降的无能与软弱,一方面对于文艺阵线内部的错误进行了驳斥。

文章见解深刻,一针见血,令人不得不深深佩服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一、形象生动对于社会现实,鲁迅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同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写了许许多多的文章,对当时的人、事进行了批判与揭露。

作为一篇讽喻时事的杂文,《拿来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擅长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从而使读者更容易了解和接受。

“拿来主义”这一说法的提出,本身就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拿来”这一词语,不仅十分生动,同时通俗易懂,让人一见便能领会其含义。

化合物 3A02: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34,[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28(t,J=9.0 Hz,2H),7.05(t,J=9.0 Hz,2H),6.83(br.s,1H,NH),5.97(s,2H),4.46(d,J=5.5 Hz,2H)。

在对“拿来主义”这一说法进行具体阐述时,鲁迅以一所大宅来打比方,用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说清楚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尽管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是一个非常精深的问题,但议论时并没有写得太过高深,而是将大宅子作譬喻,接着运用“鱼翅”“鸦片”等一系列生动的形象来进行比喻,不仅使得抽象事物更加形象,而且道理也更加浅显通俗,使得文章富有独特的讽刺意味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毫不留情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掌权者无能昏庸,面对列强只能步步后退,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只是一味地息事宁人。

有鉴于此,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文章讽喻现实,尤其是他的杂文,总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PPT:鲁迅《拿来主义》分析

PPT:鲁迅《拿来主义》分析

• 2、背景资料: • 曾国藩说过,古文不宜说理。世事变迁, 事理繁复,古文无法表现。 • 论文,即论断事理的文章。在我国,论文 源远流长,品类繁多。除“论”而外,还 有说、辨、解、原、议、释等。按其内容, 可分为史论政论和杂论。史论如贾谊的 《过秦论》。
• 政论如欧阳修的《朋党论》。直接涉及现 行政治,或论政事,或论经济,或论人事, 通古今之变,参人事之谋,察盛衰之理, 审权势之宜。这是一种对军国大事贡献谋 策的文章。它和奏议的区别,就在于不一 定都确、生动、有讽刺 意味,试加以分析。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 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 出一点进步了。 •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 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 太不“摩登”了。
•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 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 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 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 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 (2)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 仪节,说道:拿来!
•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
• 杂论代表如《庄子· 内篇》中的《齐物论》,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等。 • 它是指文章内容包括繁杂而说的。应用广 泛,既可说理,也可论事,还可议人、辨 物。凡不属“史论”和“政论”的,皆可 归之为杂论。
• 朱自清认为:“至于说理,论辩,古文实 不相宜”,白话却能做到“复杂细密”, “白话文之所以盛行,正因为达意达得 好”,“新文学运动起来,大半靠《新青 年》里那些白话论文(文言的很少),那 些达意的文字;新文化运动更靠着达意的 文字。这是白话宜于说理论辩的实据。” ( 朱自清:《文言白话杂论》,《朱自清全集》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种讽刺语言风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挖苦讥讽:《拿来主义》作品常通过嘲笑、挖苦或讽刺的叙述方式,暗示或直接指责某些人、事件或现象的荒谬之处。

这种语言风格往往
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以达到表达批评、讽刺或嘲弄的目的。

2. 借代含义:《拿来主义》常借用其他作品、成语、谚语等,通过转
换和改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语言手法常常使用讽刺或夸张的修
辞手法,使得原本普通或庄重的句子在新语境下显得滑稽可笑。

3. 用词讽刺:《拿来主义》作品中常常运用讽刺的用词来夸大或暗示
所批评的对象。

这些用词可能是对该对象的贬低、夸张或歪曲,以达
到对其进行讽刺的目的。

同时,此类作品可能使用变形词语、造词等
方式来增强讽刺效果。

4. 反讽对比:《拿来主义》作品往往通过对比手法来讽刺某一现象的
荒谬之处。

通过将现实与虚构、对立或反义的事物对比,通过差异的
突出来传达批评的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拿来主义》的讽刺性质使得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观点和情绪导向,读者在阅读时应保持客观理性,理解其中的反讽
和讽刺目的。

这种语言特点的使用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有趣,但也需
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过度讽刺或侮辱他人。

研读 推理 辨别 比较——以《拿来主义》为例谈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

研读 推理 辨别 比较——以《拿来主义》为例谈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

2019年32期┆159教学随笔研读 推理 辨别 比较——以《拿来主义》为例谈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顾颖燕摘 要:思辨性阅读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的方式,本文以《拿来主义》教学为例,从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文章逻辑思路、探讨文章逻辑错误、结合其他本文分析“拿来主义”的历史意义、写作训练等几个教学环节入手,剖析思辨性阅读的理念,并结合杂文的文体特征,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尝试具体的操作策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阅读;逻辑;质疑;批判 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可以看出,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全面深入的解读,要有质疑精神,要有个人见解,弘扬理性思辨色彩。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思辨能力呢?笔者以《拿来主义》为例尝试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

一、在研读中理清思路理清行文思路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阅读中提炼要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绘制课文行文思路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概括,做学习的先行组织者,文本信息的加工者。

在理清整篇文章逻辑思路的基础上,再深入到具体的段落,通过语言尤其是关联词语的力量品味语言的逻辑性。

以《拿来主义》的第九段为例,给学生展示两段文字,一段是原文,一段去掉了几个关联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关联词语在论证过程中,使论证更严密,思路更清晰的作用。

张玉新老师说:“思辨性阅读是由教师主体策划的以具有思辨性的文本为学习资源的,旨在培育学习主体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的学习活动。

”也就是说,思辨性阅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分析文本,在此基础之上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

也谈拿来主义的两个问题

也谈拿来主义的两个问题

也谈《拿来主义》的两个问题蔡焕杰摘要:本文认为《拿来主义》的结构看似不够严谨,但如同交响乐中以“旋律动机”的手法来展开乐思一样,作者舍弃规整实现了杂文活泼、自如、跌宕的特点。

在该文内容是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还是古今文化的传承上,作者的分析并不严密,但其精神实质在两方面都是适用的,时代因素也使得对文章的挑剔显得苛刻。

关键词:《拿来主义》;结构;旋律动机;内容;鲁迅《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杂文,但许多学生在充分领略先生精辟的见解、精妙的讽刺艺术之余,也对文章中段落的连贯提出质疑:为什么第一段和第三段都讲送去主义,却在第二段插进“拿来”;这还不算,在第五段又提出“拿来主义”,对于“拿来”、“拿来主义”都不加论证,刚刚点出便转换话题。

更令人困惑的是第三段和第五段都讲送去主义,又偏偏在第四段插进“抛来”、“抛给”、“送来”。

插进“送来”又不加论证,直到第六段才分析其危害。

为什么不集中讲清“送去主义”再论述其他内容呢?既然已经点到“送来”为什么不一气说完?作者是在第一段讲了送去主义的表现:可怜的几张国画,由大师捧着一路招摇献媚;更由“活人替代古董”奏艺求荣。

作者怒从中来,情不可抑,忍不住感叹:“没有人说道‘拿来’”。

然后才又讲起送去主义的危害。

在第四段之所以又插进“抛来”、“抛给”、“送来”,不过是紧承第三段“(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提醒读者认清这种“奖赏”的可怕。

由于此处论述的重点是批判“送去主义”,故暂且点到为止,以免冲淡主题。

在第五段结束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之后才接上第四段的茬,把“送来”的可怕性揭示出来。

如果把送去主义的表现、危害集中起来,即将第一、三、五三段连起来,文章当然显得十分连贯,但文气却未免板滞了,失却了“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生动性,也失去了杂文活泼、自如、跌宕的特点。

这里“拿来”的不断展开也让我们联想到交响乐中以“旋律动机”的手法来展开乐思。

《拿来主义》的优缺点

《拿来主义》的优缺点

《拿来主义》的优缺点《拿来主义》是指人们通过借鉴和采纳他人的创意、理念或做法来解决问题和促进创新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存在一些优点和缺点,下面将分别进行探讨。

优点1. 提高效率拿来主义可以帮助个人或组织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可以避免重复犯错误、走弯路,从而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 促进创新拿来主义鼓励思考和借鉴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创意和做法。

通过吸纳外部创新,可以激发新的思维方式,推动创新的发展。

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有助于突破既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业壁垒。

3. 提高质量通过拿来主义,可以借鉴他人在某个领域已经验证过的优秀作品或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成果质量。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试错的风险,确保最终产品或服务具有更高的质量水平。

缺点1. 缺乏原创性拿来主义带来的一个明显缺点是缺乏原创性。

过度依赖于借鉴他人的思路和做法,可能导致创造力的丧失。

如果大量的创新都是建立在他人成果之上,可能会限制个人或组织的创新能力。

2. 难以适应特定情境拿来主义的方法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境。

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因素,完全依赖于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并不能确保取得成功。

有时候,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3. 法律风险在一些情况下,拿来主义可能涉及版权或知识产权的问题。

未经他人授权或许可,擅自使用他人的创意或知识产权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

因此,在采用拿来主义方法时,应特别注重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

总结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方法,既有其优点又存在一些缺点。

合理运用拿来主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创新和提高质量。

然而,应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要遵守法律法规,从而更好地应对其中的挑战和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的逻辑缺陷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一九三四年。

这篇杂文因鲁迅首创“拿来主义”一词,提出“拿来”这一光辉思想而被人们所熟知。

《拿来主义》一文长期被选入中学教材,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

该文短小精悍,层次清晰,先由“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最后“拿来主义”。

先破后立,顺理成章。

读罢全文,读者会被鲁迅先生的睿智的思想所吸引,慨叹于鲁迅先生的
嬉笑怒骂,赞赏他的是非分明,对“拿来主义”这一观点产生自认为比较清晰地认识。

但是,与之相伴的一个有趣现象是,自《拿来主义》问世以来,特别是被选入中学教材以来,关于它的主题问题的争论
就一直如影随形从未停止。

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几种意见:
1.“中国文化遗产”说。

其代表是人教社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文预习提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

既为“继承”,当指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而言。

2.“外国文化遗产”说。

可作代表的是人教社编《中学语文基本课文导读》(高中·中册),认为“拿来主义就是批判地借鉴外国文化遗产”。

3.“文化遗产”说。

代表为上海编《高级中学语文(试用本)教学参考资料》“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4.“产品与文化”说。

《阅读与写作》1996年第3期载武振华、谢海英《重新审视的主题》一文,认为《拿来主义》是“关于如何
对待外国产品和中外文化遗产的文章”。

此外,认为其主旨为“对外交流”、“外交策略”等观点也时有出现。

从以上各种意见中,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趋势,即《拿来主义》的主题被不断放大。

起初人们根据文中经典的“大宅子”比喻,顺理成章地把文章主旨理解为文化遗产继承问题。

但接下来发现,文章开头所说的“闭关”“送去”都是针对外国而言的,那么将主旨理解为“继承”似乎难以自圆其说,于是就有了第二种意见,即借鉴外国文化问题。

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兼顾“送去主义”与“大宅子”,于是有人干脆回避中外古今,笼统地称之为“文化遗产”。

后来人们又发现无法解说“送去主义”的后果,于是开始有了“文化”与“产品”的争论。

最后有人干脆把其主旨进一步放大,认为鲁迅先生是倡导实行“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头脑,有眼光,有辨别,有挑选,沉着而勇猛地把富强的西方国家的长处与优点统统‘拿来’”。

如此宽泛主旨概括总算可以无所不包,可以作为《拿来主义》的主题讨论的终结者而跨越时空成为永恒。

事实上,不断放大《拿来主义》的主旨内涵是迫于文本理解的无奈之举,仔细阅读文章,不能发现文章并非要泛泛地讨论对外交流
问题,而是谈文化继承问题。

文章第一段在谈到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的时候,这样写道“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这里省去其他不表,只突出“学艺”即学术文艺,显然鲁迅先生是为了突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接着所列举的当然也都是文化(学艺)方面的东西,“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展览”“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送梅兰芳博士到前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再从写作背景论。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
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
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
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为正视听,给国人以清楚的认识,他以霍冲的笔名在当时的《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发表此文。

从这一背景看,本文应该是针对“文学遗产”大讨论,针对民族文化危机,针对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而写的,因此,我们没有必
要为了使文章内容能够自圆其说滴水不漏,而不断扩大文章主旨内涵,直到把一切都涵盖为止。

其实,如果用“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这一主旨重新考察这篇文章,不难发现在这一主旨下,这篇杂文无论在逻辑上还是选材上,都显得不伦不类。

既然是一篇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文章,区区一千余字,为何引起人们这么长时间的激烈讨论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犯了几个逻辑错误,我们把这些错误指出来,并非对鲁迅先生的不尊重,也不会影响“拿来主义”这一伟大思想的光辉。

错误之一,混淆了物质与文化的概念。

文章从闭关主义下笔,引出“送去主义”,送去的是什么?是古董,是古画和新画,是梅兰芳。

是白白地送出?当然不是,是展览,是交流。

鲁迅此处显然从一个文化人的角度,对国民党所谓的“大师”们这种文化交流行为的不满。

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那就是送去的是“文化”,送去的行为属于文化交流。

接着文章以尼采与煤为例,指出,这种“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第一段说“送去”的是文化,送去是为了炫耀,该段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是“拿不出东西来”,送去又是“物”,是产品,很显然前后不一致,因此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这也直接导致对本文主旨究竟是指“产品”还是“文化”的争论。

错误之二,模糊了外来与传统概念。

文章由闭关主义讲起,所谓“闭关”是指与外界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里的“自己”和“别人”当然指中国与外国。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变
成了“送去主义”,这里的“大门”即指国门,还是谈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到文章第三段谈到“送去主义”危害时说到“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谁向谁讨,是“我们的子孙”向外国人讨。

再到后文,讲到“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时,所举之例全为外国“送来”之例,一脉相承,还是讲中国与外国横向关系。

到了讲“拿来主义”时,作者用了“大宅子”的比喻。

根据文章思路,“大宅子”当然应该是外国的东西。

那么“大宅子”真的可以涵盖中外吗?我们认为“大宅子”当然喻指“文化遗产”,理由有这样几点。

其一,从宅子的所有者及来源上看。

宅子的所有者是“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这样一个“穷青年”何以能拥有一所“大宅子”,鲁迅列举出了四种可能,我们固然不必拘泥于这四种情形,因为文
章也说“且不问”,但既然提到了“合法继承”,我们却要硬把“大宅子”理解为外来文化,岂不是难以理解吗?
其二,从喻体本身看,鲁迅用“大宅子”为喻,众所周知,“宅子”是不动产,它不可以搬来搬去,那么其所喻之本体怎么可能包括外
来文化呢?
第三,从宅子里的物件看,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都是
极具中国特色的物件,文章写到“‘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倘使背着周游世界”等内容,都指明“大宅子”的中国特征。

综上所述,《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写的一篇重要杂文,其主旨是阐明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是由于文章中存在两个固有的逻辑错误,导致今天的人们争论不休。

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客观清醒的态度,不回避文章本身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利于弄清文章真正内涵,搁置争议,把把精力集中到理解“拿来主义”这一光辉思想上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