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农村环境基本状况

合集下载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

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

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农村环境现状及解决措施

养殖业污染
农村养殖业产生大量畜禽 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农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弃物
农作物残渣、塑料薄膜等 废弃物在田间地头大量堆 积,影响土壤和水体环境 。
工业污染问题
小型工业企业污染
农村地区的小型工业企业往往缺乏环保设施,导致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 放不规范。
工业园区污染
一些农村工业园区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导致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集中排 放,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03
加强监管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 村地区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对 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严厉打击。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农村环境现状堪忧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面临严重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污 染、土壤污染、垃圾处理不当、生态保护不足等。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农村环境污染对农民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等。
加大对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 度,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 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 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环境治理技术措施
垃圾分类处理
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将可回收垃圾 、有害垃圾、厨余垃圾等进行分类收集和处 置,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污水治理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农村生活和生产污水进行治 理,防止污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
生态修复
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 修复,恢复生态平衡,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
农村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某地区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保护了环境。

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SWOT分析

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SWOT分析

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SWOT分析陇南市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地处秦岭北麓,是一个生态优美的地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近年来,随着农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陇南市开始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

本文旨在对陇南田园综合体发展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一、优势1. 自然资源丰富:陇南市地处秦岭北麓,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这为陇南田园综合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可以开展植物观光、亲子农场等活动,吸引游客。

2. 人文底蕴深厚:陇南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的“蜀道”起点之一,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民俗文化,这为田园综合体的文化体验和特色产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农业产业基础雄厚:陇南市农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有着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可以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所需的农产品供给。

二、劣势1. 交通条件待提升:陇南市交通条件相对较为落后,交通不便成为制约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一大瓶颈,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完善度和便利性需要提升。

2. 旅游设施不足:目前陇南市农村旅游设施相对欠缺,饭店、宾馆、厕所等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 产业结构落后:陇南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农业为主导,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这使得田园综合体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机会1.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国家对农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政策逐渐加大了扶持力度,给予了发展田园综合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陇南市田园综合体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加大,人们对于田园生态度假的需求逐渐增长,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等项目受到市场青睐,市场需求具有旺盛的潜力。

3. 环境保护意识提升: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农业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为陇南田园综合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 T——106° 35',北纬32° 38’ ——34° 3T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 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

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 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 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 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 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C —— 15C,日照时数1700 —— 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 4600 C,年降水量450—— 1000毫米,无霜期166―― 285天。

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 C,活动积温大于4500C,年降水量450―― 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 多毫米,干燥度小于 1 ,无霜期大于280 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陇南市地理环境

陇南市地理环境

陇南市地理环境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

该市地理环境独特,地势起伏,山峦连绵,河流纵横,气候多样,生态丰富。

下面将从地势、水系、气候和生态四个方面介绍陇南市的地理环境。

地势陇南市地势复杂多样,东部为秦巴山区,西部为河谷盆地,中部为过渡地带。

境内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堡山、太白山等,地势起伏大。

秦岭是中国著名山脉,植被茂密,生物多样。

大堡山地处陇蜀交界,是典型的岷山系,山间溪流众多,景色优美。

太白山素有“秦岭屋脊”之称,山巅积雪常年不化,是陇南的重要地标。

水系陇南市水系发达,境内有黄河支流渭河、洮河等,及众多大小河流。

渭河是黄河支流之一,发源于秦岭,穿城而过,是陇南市的母亲河。

洮河发源于太白山,水质清澈,沿途风光秀丽。

此外,还有金川河、渭水河等支流,为当地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气候陇南市气候多样,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交错地带。

山区气候凉爽,夏季气温宜人,冬季寒冷干燥。

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

气候适宜,四季景色宜人,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去处。

生态陇南市生态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达60%以上,森林资源丰富。

境内有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如大堡山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保护了众多珍稀物种和植被。

同时,陇南市注重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总的来看,陇南市地理环境优越,山水相依,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

这里既有雄奇壮美的山川,也有恬静宜人的田园风光,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山水之城。

美丽的家乡甘肃陇南市作文

美丽的家乡甘肃陇南市作文

美丽的家乡甘肃陇南市作文说起我的家乡甘肃陇南市,那可真是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好地方。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最亲切的记忆。

陇南的美,首先美在它的山水之间。

这里山峦起伏,连绵不绝。

那山峰有的像威猛的巨人,高耸入云;有的像娇羞的少女,亭亭玉立。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给大山披上了一件翠绿的衣裳。

春天的时候,山上的野花竞相绽放,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把整个山峦装点得如诗如画。

夏天,山上的树木更加茂盛了,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清凉的风拂面而来,带着树叶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让人感到无比惬意。

秋天,山上的树叶渐渐变黄,远远望去,就像一幅金色的画卷。

冬天,山上银装素裹,洁白的雪花覆盖着山峰,仿佛给大山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

陇南的水也是别具一格。

白龙江奔腾不息,江水清澈见底,能看到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河岸边,垂柳依依,长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在水面上画出的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还有那大大小小的溪流,溪水潺潺,发出悦耳的声音,就像一首动听的交响乐。

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经常来到溪边玩耍。

我们会挽起裤脚,在溪水中捉螃蟹、捉小虾。

有时候,我们还会比赛打水漂,看谁扔出的石子在水面上跳跃的次数最多。

那时候的笑声和欢呼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除了山水,陇南的美食也让人垂涎欲滴。

说起陇南的美食,那不得不提的就是洋芋搅团了。

把蒸熟的洋芋放在特制的木槽里,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洋芋变成粘性十足的团状。

然后配上辣椒油、蒜泥、醋等调料,吃起来口感细腻,香辣可口。

还有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面条劲道有嚼劲,牛肉鲜嫩多汁,再加上浓郁的汤头和翠绿的葱花,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

此外,陇南的核桃、花椒等特产也是闻名遐迩。

每到丰收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核桃树和花椒树,果实累累,让人看了满心欢喜。

陇南的人们也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

走在街头巷尾,总能听到亲切的问候声。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陇南经济发展历程

陇南经济发展历程

陇南经济发展历程陇南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核心城市。

陇南的经济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70年代初,陇南地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以种植小麦、马铃薯和玉米为主。

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贫困。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陇南开始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80年代初,陇南成立了城市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企业进驻。

陇南市开始建立起了一批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进驻。

这些举措加速了陇南经济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了其发展。

90年代初,陇南市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实施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技推广计划。

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品种,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陇南还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这些举措使得陇南的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2000年后,陇南市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陇南市成立了陇南科技局,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和计划。

这些政策和计划为陇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带动了企业创新和科技进步。

陇南市也加强了对教育的投入,提升了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

这些举措使得陇南市的经济逐渐走向了高质量发展。

目前,陇南市的经济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多元化经济的转型,形成了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陇南市目前拥有一批优势产业,如粮食加工业、食品饮料业、纺织业、能源化工业、旅游业等。

此外,陇南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铜矿石等。

这些产业为陇南的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陇南市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陇南市成功打造了一批生态旅游景区,如瑞金山、五台山和巴峡湖等。

这些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提供了经济增长点,也为陇南市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省南陲,东连,南接,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市和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

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盆地过渡,东部与岭和盆地连接。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岭和南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亦为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

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二是垂直分带显著。

东南部高山峡谷区,从河谷到山顶,随着地势逐步升高,气温热量急剧递减,气候由亚热带递变到暖温带、温带及寒温带,降水量则随海拔的递升而增加,地势愈高,降水量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陇南市农村环境基本状况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一、自然环境条件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

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

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

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

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

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

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

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

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二是垂直分带显著。

东南部高山峡谷区,从河谷到山顶,随着地势逐步升高,气温热量急剧递减,气候由亚热带递变到暖温带、温带及寒温带,降水量则随海拔的递升而增加,地势愈高,降水量愈多。

同时在纬度和地势均低处,气温一般皆高而降水量则有高有低,与局部地形紧密相关。

之辈与农作物分布亦呈现错综复杂的状态。

当地群众群众总结的“高一丈,不一样”和“旱收山,涝收川,不旱不涝收半山”的谚语,即是对陇南地形变化与水热分布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基本规律的形象概括。

水文水系陇南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

境内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岭间,处处溪水跌宕,飞瀑流泉。

全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级支流有白龙江、西汉水等48条,总长1297公里;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条,总长4756公里;三级支流有1651条,总长4313公里;四级支流有1312条,总长3428公里。

百川争流,河网纵横,河流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0.5条。

主要江河:嘉陵江干流,流经两当、徽县东南部,境内流程86.2公里,年径流量2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556平方公里。

西汉水,为嘉陵江上游一级支流,流经礼县、西和、成县、康县等4县,境内流程205.6公里,年径流量16.7亿立方米,流域面积9569平方公里。

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经宕昌、武都、文县等3县,境内流程229.5公里,年径流量93.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2万平方公里。

白水江,为嘉陵江二级支流,于文县石鸡坝乡入境,在玉垒乡关头坝汇入白龙江,境内流程107.3公里,年径流量34.3亿立方米,流域面积3040平方公里。

白龙江因其与秦岭、淮河同在北纬33°――34°之间,同属1月0℃等温线经过区,此线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冻,因而与秦岭、淮河同为中国地理上南方与北方的天然分界线。

二、自然资源状况陇南横跨南北地理分界线,位居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是地质构造活动带、气候干湿过渡带和林草混交带的迭加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等诸要素的多种组合,造就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使陇南成为祖国大西北一块优势突出、潜力巨大、亟待开发的宝地。

陇南市内地形复杂,光热充足,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市有林地面积1758.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9.9%;自然生长的树种多达1300多种,其中珍贵树种52种;境内生息着30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20多种;有中药材1200多种,历史上总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最大出口量占全省90%左右;还有银耳、木耳、香菇、猴头、薇菜、厥菜等100多种食用菌和山野菜。

动植物资源陇南是甘肃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境内复杂的地形、温暖的气候、茂密的森林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珍贵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进入陇南山区,你可以大饱眼福:山林丛莽中有大熊猫、金丝猴出没,溪流江河中有大鲵、甲鱼戏游,林隙灌丛中有角雉、马鸡栖息,真正是一座野生动物和珍禽异兽的乐园。

市内有各类野生动物350多种,占全省野生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全省400多种鸟类,也大多集中在陇南山区。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异兽珍禽达20多种,包括世界稀少,我国独有的“国宝”“活化石”大熊猫、有“美猴王”之称的金丝猴,以及羚牛、褐马鸡和藏羚、梅花鹿、毛冠鹿、雪豹、大鲵、角雉、蓝马鸡、白马鸡、雪鸡、绿尾虹雉等。

其中大熊猫数量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

为更好地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这些珍贵动物栖息繁衍的自然环境,经国家批准,在文县和武都区东西长100多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占地18万公顷地区域内建立了白水江国家自然保护区,还在文县铁楼乡建立了大熊猫驯养繁殖场,进行科学研究和人工驯养,使其更好地生息繁衍。

据初步调查,陇南市有陆生森林动物约28目91科(亚科)430种。

其中:有兽类动物7目28科80种,有鸟类动物16目43科280种,有两栖类2目8科30种,爬行类动物3目(亚目)12科(亚科)40种。

水生动物主要有鱼类4目8科70种。

森林昆虫类有24目230科2150种,蜘蛛类31科(亚科)200种。

药材资源陇南是我国主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野生药材种类繁多,人工栽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境内有各类中药材120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350多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誉。

甘肃出产地五大拳头药材中,有四大药材均以陇南为主产地,尤以“米仓红芪”、“文县纹党”、“宕昌当归”、“铨水大黄”因其量多质优而名列全国之冠。

天麻、黄连、半夏、柴胡、杜仲、贝母、山茱萸、刺五加等都享有盛誉,均为大宗生产。

全市药材年产1500多万公斤,产量占全省的70%以上,出口量占全省的90%左右。

当归、红芪、纹党、大黄、防党、野党荣获国家《出口商品荣誉证书》,饮誉全国、畅销世界。

矿产资源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曾断言:“陇南是一个宝贝的复杂地带”。

勘探表明,陇南矿产资源富集,工业开发优势突出。

全市现已探明金属和非金属矿产34种,矿产地445处。

其中,资源清、储量大、品位高、有开采价值的金属矿有铅、锌、锑、汞、铜、金、锰、铁等,非金属矿有硅、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

其中西成铅锌矿带绵延300千米,金属储量近期为1200多万吨,远期为2000万吨,平均品位4.5—12%,为我国第二大矿体。

现年产铅锌矿含铅3.08万吨,含锌12.95万吨;锑金属储量为14.9万吨,为我国第三大矿体;黄金储量已探明190吨,远景储量为300吨以上,已探明储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矿床20多处。

其中文县阳山金矿探明储量100吨,远景储量200吨以上;礼县的岩金,近期储量27.8吨,远期储量50吨;文县的砂金,年产量占全省40%以上。

目前正在开发的有三大成矿带:一是横亘西和、成县、徽县等县、东西长85公里,南北宽7-22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西成铅锌矿带,铅锌金属储量达1200万吨,远景储量2000万吨,储量居全国第二,属超大型铅锌矿带;二是西和崖湾锑矿带,金属储量14.9万吨,占全国8%,储量居全国第三;三是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黄金矿带,黄金储量70吨以上,是甘陕川“金三角”矿带的核心地区,为甘肃省重要的采金基地。

水资源陇南是甘肃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境内江河众多,水量充沛,仅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就有20多条,且落差集中,季节变化小,开发效率高,发展水利水电事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

陇南市内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425万千瓦,可开发量223万千瓦,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目前已建成大小水电站180多座,装机34.4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5.4%。

陇南又是甘肃水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水资源总量达144亿立方米,全市人均水量358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水量多一倍,比全国人均水量多880立方米,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市内属长江流域上游,有2个水系,主要为嘉陵江水系,其次有少量的汉江水系:嘉陵江水系:有大小河流3760条,一级支流有白龙江、西汉水、永宁河、燕子河、杨店河、洛河、广坪河、托河、青泥河等48条;二级支流有白水江、岷江、让水河、大团鱼河、北峪河、拱坝河、洋汤河、漾水河、北燕河等715条。

嘉陵江主流经陕西凤县进入我市两当县,后经徽县东部流出,进入陕西省略阳县,流域基本覆盖陇南全市,全市流域总面积32810平方公里。

白龙江、西汉水是两个最大的一级支流。

其中白龙江流域面积10988.5平方公里,西汉水流域面积9569平方公里。

白龙江发源于甘肃和四川交界的朗木寺,从宕昌县两河口入境,经宕昌、武都、文县,在文县中庙乡的罐子沟出境,于四川昭化汇入嘉陵江。

西汉水发源于天水县南部的齐寿山,在我市礼县的白关坡入境,经礼县城关至雷坝折东进入西和县南部,再沿成县、康县、两当县边界东去,于陕西省内注入嘉陵江。

汉江水系:只有在两当县境内有两条,流域面积不足170平方公里,流程不足20平方公里,其中八庙河流域面积71.2平方公里,冷鱼河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

年径流量144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量75.6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6487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142亿立方米。

嘉陵江中上游年径流量143.485亿立方米,白龙江年径流量85.8亿立方米,西汉水年径流量15.1亿立方米。

汉江上游年径流量0.515亿立方米,属自产水。

市内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在山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构造裂隙水。

在川坝河谷区,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洪积、坡积和淤积层内有浅层地下水。

岩溶裂隙水是本市地下水最丰富的一种类型;基岩裂隙水泉水众多,但流量较小;浅层地下水分布于秦岭山地中的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长丰河等较大河流河谷第四系冲积层;碎屑岩孔隙水分布于徽成盆地、西礼盆地中,含水层泥质较多,富水性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