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植物生长、水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995年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的重要法规,对土壤环境质量的保护和修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了解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一般规定、土壤环境质量基本标准、土壤环境质量限值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其中,土壤环境质量基本标准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的合格标准,直接关系到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的良好与否。

土壤环境质量限值则是对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容许含量进行规定,如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限值等。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则是对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1995年发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在当时是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为土壤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和修订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需要。

总的来说,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995是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要法规,对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我们应当加大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和修订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需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加完善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问题

ECOLOGY区域治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问题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环境保护监测站 程洪亮摘要:对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而言,在其实际进行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对土壤污染以及修复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工作。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工作进行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本文对当前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9-0176-0002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于原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投入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

近些年来,为了使得人们的幸福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相关研究人员不断采取积极措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土壤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项内容,引发土壤污染问题的因素较多。

为了对土壤环境问题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大土壤治理工作的进行力度。

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好土壤监测以及质量评价工作,从而为后续的土壤治理活动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存在的缺陷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当中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仅提到了评价方法,例如单向污染指数法超标率、内梅罗污染指数等等。

然而对于具体的技术指导流程依然有所欠缺。

就当前而言,由于发展中的局限性国内学术界对土壤污染的具体含义理解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论。

对于我国农业以及土壤学等研究领域而言,所谓的土壤污染实际上指的就是一些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质或者是过量的植物营养元素进入到土壤中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所产生的现象;而对于土木工程领域而言,污染土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土质。

由于该土中包含了太多的污染物质,而使其成分结构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土壤学课后作业答案

土壤学课后作业答案

土壤学课后作业第十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1、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质,维护水和空气洁净的能力;土壤环境因子对人类及陆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程度。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为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维护人体健康所制订的土壤中污染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容许含量值。

(3)土壤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所用的一种相对的无量纲指数,以单因子表示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的等级为单项污染指数(4)土壤单项污染指数评价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等级所用的一种相对的无量纲指数。

以单因子表示土壤污染程度或土壤环境质量的等级为单项污染指数(5)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污染物积累趋势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的调查评估工作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污染物的不同暴露途径?3、国家1995年出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划分为几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4.简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不同PH值下污染物浓度的理由。

5.污染土壤的毒理学评价的影响因素(1)土壤性质(2)实验生物(3)摄入途径第十一章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1、名词解释(1)物理修复以物理手段为主体的移除、覆盖、稀释等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92020/1/10
(二)评价内容 1.收集和分析拟建项目工程分析的成果以及与土壤
侵蚀和污染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生 物等专题评价的相关资料。 2.调查、监测项目所在地区土壤环境资料。 3.调查、监测评价区内现有土壤污染源排污情况。 4.描述土壤环境现状。 5.根据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区 域环境特点、土壤理化特性、净化能力以及污 染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分 析污染物累积趋势,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和发展。
22020/1/10
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其分为三类 :
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 土壤,土质应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 果园、牧场等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 不造成污染、危害;
❖ 2.“4d”法检验 ❖ 一组4个以上的实测值,其中一个偏离平均
值较远,视为可疑值。该值不参加平均值计算 ,由另3个监测值求出平均值,该值与此平均值 的差值大于4倍的平均偏差时,则该值弃去不用 。
❖ 3.上下层比较 ❖ 某物质在表土中的含量与底土中含量的比值
大于1时,认为此样品已受污染,应予剔除。 ❖ 4.相关分析法 ❖ 选定一种没有污染的元素为参比元素,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两大类:土壤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评价重点内容的不同,又可细分 为:土壤污染评价、土壤资源评价、土壤 生态评价、土壤综合评价。
52020/1/10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主导性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随机性原则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章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第五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是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对于人类和陆生生物而言,土壤是岩石圈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地球直径相比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十几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袤的森林、农田和草原,人类得以从中获取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拥有肥沃的土壤及与之相适宜的气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土壤即是生产食物的场所,同时也是大量污染物的接纳场所。

如从工厂排放出的烟雾、化肥、杀虫剂及其他一些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造成土壤污染,并在循环过程中造成水、大气和生物体的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污染地下水、影响农产品安全、国际贸易、危及人类健康日本痛痛病事件1955年至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公害事件。

1955年,在神通川流域河岸出现了一种怪病,症状初始是腰、背、手、脚等各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有针刺般痛感,数年后骨骼严重畸形,骨脆易折,甚至轻微活动或咳嗽,都能引起多发性病理骨折,最后衰弱疼痛而死。

经调查分析,痛痛病是河岸的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水体,使稻米含镉。

而当地居民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以及食用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内蓄积而中毒致病。

日本水俣病事件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

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

水俣湾由于常年的工业废水排放而被严重污染了,水俣湾里的鱼虾类也由此被污染了。

这些被污染的鱼虾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内。

甲基汞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

进入脑部的甲基汞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身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

我国土壤污染日趋严重,耕地、城市土壤、矿区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土壤的污染源呈多样化的特点。

有资料显示,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病原菌污染及其他类型的土壤污染所导致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全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达1000多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人民币。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统计单元内土壤单项污染物超标评价结果超标等级超标程度点位数个点位或面积比例10未超标20轻微超标30轻度超标50中度超标50重度超标若存在多项污染物根据p值的大小将农用地土壤多项污染物超标程度分为5统计单元内土壤多项污染物超标评价结果超标等级超标程度点位数个点位或面积比例10未超标20轻微超标30轻度超标50中度超标50重度超标93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根据pi值的大小将建设用地土壤单项污染物超标情况分为超标和未超标表3并按污染物项目统计不同超标情况的点位数和比例如果点位能代表确切的面积可同时统计面积比例
9 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
9.1 评价标准 9.1.1 农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的评价标准应执行 GB 15618。GB 15618 未规定的项目,可 执行地方土壤环境标准或参照执行其他标准。 9.1.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的评价标准应执行 HJ 25.5 或地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筛选标准。HJ 25.5 或地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标准未规定的项目,可根据 HJ 25.3 或 地方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确定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标准,并作为评价标准。 9.2 评价方法 9.2.1 对某一点位,若仅存在一项污染物,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为:
表 2 统计单元内土壤多项污染物超标评价结果
超标等级 Ⅰ Ⅱ Ⅲ Ⅳ Ⅴ
P值 P ≤1.0 1.0< P ≤2.0 2.0< P ≤3.0 3.0 < P ≤5.0 P >5.0
超标程度 未超标 轻微超标 轻度超标 中度超标
重度超标
点位数(个) 点位(或面积)比例(%)
9.3.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 根据 Pi 值的大小,将建设用地土壤单项污染物超标情况分为超标和未超标(表 3),并按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一般,一级评价项目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 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类比项目从简,二级评 价的工作内容类似一级评价项目,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 适当减少。 (三)评价范围
1.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2.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例如排放废 水渠道经过的土地); 3.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 于干或湿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4.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 填埋场周围的土地。 一般应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地面水及其灌 区的范围,固体废弃物堆放场附近。
由于土壤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一般 采用对角线、梅花形、棋盘式、蛇形等方法多点采样,均匀混合。 20cm左右耕层土和耕层以下20cm~40cm。 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监测项目要考虑污染土壤成土因素,一般把主要污染物和由成 土因素决定的异常元素列为监测项目。
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 ⒈评价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作出类型分布图。 ⒉各种类型土壤的成土条件,包括成土母质、生物特征、所处
三、评价标准的选择
(德国、英国、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前苏联、日本、美 国)分别给出了几项重金属、非金属毒物和放射性元素的土壤污染 标准。重金属有汞、镉、铬、铅、锌、铜、镍、锰、钴、钼、钒。 非金属毒物有砷、硒、硼。放射性元素有铯、铀。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
的高背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及危 害。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一、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布点、采样、确定监测 项目等。
采样点的布置要考虑调查区内土壤类型及 其分布、土地利用及地形地貌条件
在上风向布点稀,下风向布点密,近污染源采样点间距小,远 离污染源的间距大。当利用废水或受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时,应在 灌区内根据水流的路径和距离,分别在主灌渠和支灌渠附近采样。 水田的采样点包括进出水口和田中间。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工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工业废气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工业废气中的污染物,通过降水、扩散和重力作用降落至地面,渗
透进入土壤,进而污染土壤环境。
工业废水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经过处理或未处理)工业废水,用于灌溉农田或排入河流、湖泊后再
作为农业灌溉用水,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使土壤受到污染。
工业废水处理产生的活性污泥排入土壤,污泥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会使 土壤的性质及元素分布和分配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周围的
质得到改善;土壤不易受侵蚀,土地平展,易于机械化耕作,
干旱的危险少;减少水饱和土壤的面积,减轻内涝的危险。 不利影响:排水强度过高,会加快地表径流,河道洪峰提前
出现,会增加泛滥的危险;土壤的质量下降;次生盐渍化;
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占用土地(永久性影响); 建设期间,土地大量裸露,土壤极易受到侵蚀; 使用期间:机动车排放的废气为大气酸沉降准备了物质基础,酸沉降将导致土 壤的酸化。
水土流失,从而引发土壤退化和破坏;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速了土壤的退化和破坏。
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农田失去植被保护,水蚀、风蚀的几率增强; 土壤被压实,妨碍植物根系与大气中氧和CO2的交换,根系向 下生长的阻力增加;土壤的渗透能力下降,形成的径流较大, 加速了土壤的侵蚀。 农业排灌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土壤排水系统可缓解土壤的盐渍化,使土壤的物理性
评价范围
①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②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 ③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于干或湿 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④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填埋场周 围的土地。 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地面水及其灌区的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评价标准
• 根据土壤评价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评价标准。 由于土壤受外界干扰的因素很多,不能划定统一 的评价标准.可结合实际选用如下的各类标准。 • (1)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l5618—1995) 为基本标准,该标推未规定者按下列标准。
• (2)以区域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区域土壤背 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远离工矿、城镇和道路, 无明显工业“三废”污染的土壤中有毒物质的平 均含量。 • (3)以区域性土壤自然含量为评价标准。区域性土 壤自然含量,是指在清水灌区内,采用与污水灌 区的自然条件、耕作栽培措施大致相同、同一类 型的土壤中污染物的平均含量评价包括土壤环境质 量现状调查、参数选择、评价标准确定、 选取土壤质量指数、土壤质量分级和土 壤环境质量评价等。通过评价,掌握土 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污染物的空间分布。
• 一、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 土壤调查包括从资料调查和现场实测。资料调查主要是 从有关管理、研究和行业信息中心以及图书馆和情报所 收集材料,内容包括: • 1自然环境特征,如气象、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资料; • 2土壤及其特性,包括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和成土母质类 型);土壤类型、组成、特性; • 3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城镇、工矿、交通用地面积等; • 4水土侵蚀类型、面积及分布和侵蚀模数等; • 5土壤元素背景值资料; • 6当地植物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
• (4)以土壤对照点含量为评价标准。土壤对 照点含量是针对末污染地区内自然条件、 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大致相同的土壤作对 照点的污染物含量作为对照点含量。 • (5)以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质积累的相关 数量作为评价标准;以作物积累污染物而 遭受不同污染程度时土壤中相应污染物的 含量,作为标准评价土壤质量等级。
土壤有如下特点
• ①土壤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 • 土壤和水、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之间以及土壤内部系 统之间都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是土壤环境 发展、并随外界条件发生改变而演变的主要原因。土壤 具有吸水和储备各种物质的能力。 • ②土壤具有生产植物产品的功能。这些植物产品的数量 和质量主要由土壤环境质量来决定。而土壤环境通过植 物影响人们的生活与身体健康。
• 还应调查评价区植物和污染源状况。植物监测 调查,主要是观察研究自然植物和作物等在评 价区内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各生育期的生长 状况及产量、质量变化。污染源调查,主要是 调查现有的各种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土壤 侵蚀的活动。包括工业、农业污染源和污水灌 溉情况。
3评价因子的确定 一般是根据监测调查掌握的土壤中现有污染 物和拟建项目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按毒 性大小与排放量多少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比法 进行筛选。
• 2006年7月,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全面展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国家投入了10 亿元专项资金,耗时3年半时间,调查范围覆 盖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所有省、市、自 治区的全部陆地。
此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开展5方面的工作:
• 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 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 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 环境质量评价。 • 开展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
• 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把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 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油田、采矿区、主要蔬菜基 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
• 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 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 • 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一、参数选择
• 根据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和评价目的要求选择评价参数。 • (1)重金属有毒非金属物质,如汞、镉、铅、铜、铬、 镍、砷、氟、氰等 • (2)有机毒物和致病菌,主要有化学农药包括有机氯、 有机磷、洗涤剂、酚、油、大肠杆菌等 • (3)酸碱度、全氮、全磷等。 • 对土壤污染物质积累、迁移和转化影响较大的土壤理化 性质指标也应选取,供研究土壤污染的运动规律,但不 一定参与评价。 • 附加参数:有机质、石灰反应、易溶性盐、氧化还原 电位、不同价态重金属的含量等。土壤监测项目主要考 虑土壤污染物的来源,由成土因素决定的异常元素都列 为被监测项目。
实测包括布点、采样、确定评价因子。
• 1布点 要考虑评价区内土壤的类型及分布, 土地利用及地形地貌条件,要使各种土壤 类型、土地利用及地形地貌条件均有一定 数量的采样点,还要设置对照点;最后, 要使土样采集点的布设在空间分布均匀并 有一定密度,从而保证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的代表性和精度。
• 2采样 土壤样品的采集一般采用网格法、对角线、 梅花形、棋盘形、蛇形等采样方法。多点采样, 均匀混合。最后得到代表采样地点的土壤样品。
第一节 概 述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两大类: 。 • 土壤资源评价是判断由于土壤受侵蚀、肥力减 退、荒漠化与沙漠化造成农用土壤、林业土壤和 牧用土壤资源价值的退化程度:通过评价,提出 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提高土壤资源价值的途径和 措施。 • 土壤—农作物污染评价是研究污染物在土壤中 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过程,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和 毒性,提出防止土壤污染的措施。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2005年中央人口 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 重要议程”。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部署今后 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时,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 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 确提出,“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提 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 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