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第四课第一二框内外因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二政治教案《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案《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案〖重点〗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⑵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正确认识深化改革,坚持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难点〗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要对外部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了解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理解:列举例,说明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能力方面: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框题的内容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分析在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初步理解党的关于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外部环境问题。
对外部条件要做“一分二”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客观辩证的,以此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弗莱明的伟大发现,启迪学生正确对待机遇。
使学生认识到机遇是一种幸运,但它毕竟是外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觉悟方面: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正确对待机遇,正确分析和坚持我国把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统一起来的方针和政策。
复习提问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固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
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就要既看到内因,又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板书)(为配合教材第l19页第1自然段介绍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事例。
可在此时用幻灯投影或录音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补充下面的材料。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四课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对学生深入进行难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教育。
在第二课、第三课知识的基础上,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素质要求】(一)知识教学点1、识记(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2、理解(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举例说明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5)选择实际事例,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不同表现做出判断。
3、运用(1)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2)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谈谈对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认识。
(3)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阐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论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二)能力训练点总的来说,通过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哲学观点,对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观察思考和进行分析的能力,对是非、丘误的识别、判断能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能力。
具体表述如下:(1)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即达到"懂"和"信"的要求。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高二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第一课原理与方法论:(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补充)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考试时最好用第五课——1 )自然界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意识产生后,自然界及其规律仍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
这要求人必须尊重自然界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否则要受到规律的处罚。
①人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是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资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治理环境。
5.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原理及方法论:(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这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坚持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善于在事物的运动中去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反对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形而上学观点。
Eg.“刻舟求剑”6.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即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政治哲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哲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理解哲学是什么?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哲学的基本问题 高二政治课件(统编版必修4)

思维(意识)
5.秦始皇兵马俑
存在(物质)
6.侨中的花草树木
存在(物质)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P8)
2、内容 (1)何者为第一性(本原)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2)有没有同一性
主
主观精神。
本原,认为意识决
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客观 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
唯心主义 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 眼开则花明, 眼闭则花寂
万物皆备于我
(战国)孟子
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 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
存在既被感知
(英)贝克莱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课堂巩固 判断并说明理由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特有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
(1)基本观点:把近代自然科学中发现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
世界即的用本机原械力,学把的原观点子观(察或事物元,素把)一切的运属动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
受力形学式支都配归结的机机械械运动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
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
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
高二上 终极版1 必修4哲学与文化+背诵清单

第一课:谢芳信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为什么(P8~P9)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基本观点(P10)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基本观点(P11)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P11)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历史使命、核心观点、独特的理论品质(P12)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13)第二课:谢双园1.唯物论的有关知识(或探究世界的本质)(P17)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或者意识的能动作用)(P23)4.规律的有关知识(P23)5.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P24)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P25~P26)7.世界的物质性原理(P17~P19)8.自然界的物质性(P17)9.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21~22)第三课第一框联系观谢芬芳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P28)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P28~P29)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P29)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P30~P31)5.系统优化的原理方法论(P31)6.辩证法的总特征(P27)7.辩证法的基本观点(P27)8.辩证法的根本观点9.课、框、目标题第三课第二框发展观邱华平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P31)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P31)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P32)4.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P32)5.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形式或状态)(P34)6.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途径) (P34~P35)7.辩证否定观(P34)8.why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35)9.课、框、目标题第三课第三框黄燕菲1.矛盾分析法2.矛盾的含义(P36)3.矛盾的基本属性(P36~P37)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也叫:对立统一关系原理)(P37)5.矛盾的普遍性(P38)6.矛盾的特殊性(P38)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P39~P40)8.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P41)9.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P41)10.辩证法的前提(P38)11.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P36)12.矛盾问题的精髓(P39)1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P42~P43)14.两点论与重点论(P42)15.课、框、目标题第四课认识论胡金贵1.实践的特点(P49~P50)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0~P52)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4. why认识具有差异性(P54)5.真理的特点(P53~P54)6.认识的特点(P55~P56)7.why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P55末段)8.why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P52)9.课、框、目标题第五课历史观郑佳丽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60~P61)2.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P63)3.改革的意义、性质、作用(P64)4.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P65~P68)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64)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地位(P65~P68)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P61)8.课、框、目标题9.why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P59)第六课课人生观陈洁琼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73~P74)2.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标准是什么(P76~P77)4.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P76~P78)5.如何实现人生价值(P79~P82)6.人的价值(P71~P72)7.课、框、目标题第七课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91)2.文化的功能(P92~P93)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P96)4.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P97 P99)5.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99)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P98)7.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P100)8.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102)9.民族精神的内涵(P100)第八课1.民族文化的作用(P104)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P105)3.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P105)4.文化交流的作用(106)5.如何促进文化交流(P107)6.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108)第九课1.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P121)2.如何坚定文化自信(P121)3.如何建设文化强国(P118~P120)4.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23、P124~P125)5.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P114~117)6.课、框、目标题。
高二学到哲学第四课知识点

高二学到哲学第四课知识点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广泛的学科,涉及到人类思维、价值观和现实世界的本质等众多方面。
在高二学习阶段,学生开始接触到哲学这门学科,并学习其相关的知识点。
以下是高二学习哲学第四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如物理、化学等;而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规律与现象,如社会学、经济学等。
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有所不同。
2. 哲学的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强调对事物及其运动发展的全面、系统的认识。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内容。
3. 人的本质与存在:存在主义是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强调个体存在的真实与自由。
根据存在主义,人的本质并不存在于先天的定义中,而是通过自我选择和行动来决定。
4. 价值观与道德:哲学研究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价值观是对人生目标、价值标准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与判断;道德是指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符合性。
5. 知识与真理:哲学关注知识的本质与知识的获取方式。
真理是指与事实相符合的认识或命题。
哲学对知识和真理的研究包括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等不同的观点。
6. 理性与经验:哲学思考理性和经验的关系。
理性是指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获取知识的能力;经验是通过感知和实践来获取知识的途径。
哲学讨论理性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差异和联系。
7. 社会正义与平等:哲学研究社会中的正义与平等问题。
正义是指社会资源和权利的合理分配;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中享有相等的权利和机会。
8. 灵魂与身体:哲学思考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关系。
灵魂被认为是人的精神或意识的核心,而身体是人的肉体实体。
哲学对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
9. 自由意志与命运:哲学探讨人类的行为是否受到自由意志的主宰,还是被命运所决定。
自由意志指个体能够自主选择和决定的能力;命运是指外部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哲学第四课重点知识梳理更新

2013年2月28日报告厅,李老师的命题: 中央城城镇化工作会议于12月12日至13日举行: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些发达国家在推进 城镇化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指的各国学 习借鉴。有人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必 借鉴外国经验教训,其理由如下:我国与发达国家 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国情都有很大不同,我国 13亿人口的城镇化没有先例。 运用辩证法相关知识,评价(评析、评价和分 析)上述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复杂事物内部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分析 和解决矛盾的时候,我们既要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又要分清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 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 上述人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我们应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这是现代建设中的主要矛盾。 上述人的观点有其不合理性,经济建设为其他建设的推进提供强大 的物质基础,但是其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次要矛盾,他们会影响现代 化建设的全局,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经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不动 摇,也要学会统筹兼顾,统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 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为经济建设提供政治制度、精神动力、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所以上述人的观点是片面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四课重要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世界观 9、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 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 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 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 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 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 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 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 弃”。 方法论 要树立创新意识, 既克服现有科学和技术 中不适应社会生产的不 合理的东西,又要继承 和保留其积极地合理的 部分,实现科学技术的 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