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超详细知识点笔记(最后五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超详细知识点笔记(最后五章)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超详细知识点笔记(最后五章)今天继续给各位同学整理了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知识点笔记最后五章(小编整理了一版超级详细的给大家,但由于太长,想要获取剩下全部资料-word版本的话,文章底部有方法唷~嘻嘻)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意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个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时间);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效果的性质)英国,戈尔丁,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1.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3.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整理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教程整理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常识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

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传播学教程部分章节笔记

第七章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是社会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是社会和文化娱乐的提供者。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工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组织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具有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

一方面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在提供的范围内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作出较全面的分析。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及时了解把握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起“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的信息中包含着对事件的解释,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行为规范上有重要作用。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十一章.r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十一章.r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20世纪40年代之前:枪弹论的观念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枪弹论的缺陷: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有限效果论(强化效果论,最小效果论,无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大众传播对于受众没有设想中那么威力无穷,传播者的意图经过中介因素才起作用,最后的效果往往不是态度的转变而是态度的强化。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过渡到全凭观察和实验调查的研究方式,其研究结果对媒介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最初,研究者根据受众的心理特征来区分可能的效果,随后又引入了个人与社会环境接触所产生的效果的相关变量;最后,他们还根据受众所关注的媒体的不同来加以区分。

代表性研究1、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劝服效果理论3、拉扎斯费尔德等:两级传播论1940年,伊里调查①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

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两级流动传播)。

②在影响选民的投票决定方面,人际传播的影响似乎不仅比大众媒介更经常,而且更有效。

有限效果论的缺陷:①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的传播效果。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三)适度效果论,大众传播对于受众虽然没有枪弹论所认为那样直接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也不像有限效果论说的那么不堪,它仍然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从受众这个角度来衡量,并且从长期效果来衡量。

2、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的过程:(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成为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播学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学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 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 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 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 条件。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 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 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 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 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传播流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众多制约因 素,对否定子弹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传播流研 究过于重视媒介效果的无力性和有限性,后来被人 称为“有限效果”论。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
伊里调查:目的、方法、初步结论 政治既有倾向(political predispositions) 选择性接触 意见领袖和两级流动传播( opinion leader
把大众传播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 “强化”、“结晶“和“改变”五种。其中:“强 化”效果指人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 效果。“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 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改变”效果指受传者 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卡兹《个人影响》与中介因素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 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 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 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而被回 避的媒介和内容是很难产生效果的。(2)媒介本身的 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 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等,其方法和技巧不 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 —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 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 约作用。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意味着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构成对效果产生的微观分析过程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和结果是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构成对传播效果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认知:作用于人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结构的变化②心理和态度:作用于人们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变化③行动: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认知、态度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2、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也叫视野制约效果.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X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X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X和价值③社会行为示X效果: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X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二、传播效果的类型与课题从时间上考虑,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关联上,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看,分为积极〔正〕效果、消极〔负〕效果、逆反效果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1、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大众报刊飞速普与,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2、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3、一句话说"子弹论〞:德弗勒指出,"子弹论〞以本能的"刺激-反应〞论和媒介效力强大的信念为基础,再加上"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得出大众成员可以被媒介所"左右〞的结论.4、评价:"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选择和使用能力.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末〕〔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与》〔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2、通过对全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所谓政治既有倾向,指的是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政治既有倾向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IPP指数进一步说明,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的对待任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哪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4) 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研究人员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五种.①强化: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②结晶:使原来意向未名、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③改变: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3、意义:《人民的选择》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大胆推论,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个人影响》〔1955〕1、《个人影响》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其目的是为了验证《人民的选择》提出的各种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领域是否适用2、观点:美籍以色列传播学家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对购物、流行、时事等领域进行多次调查,发现既有倾向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现象,在这些领域也是广泛存在的.》《个人影响》一书汇总了这些结论3、重要贡献:提出了"中介〞概念.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①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被回避的媒介和内容很难产生效果②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③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④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既有的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三、《创新与普与》〔1962〕1、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新农药、新良种等〕的采纳和普与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调查报告《创新与普与》.2、这项研究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重要补充和修正.根据新事物普与过程调查的结果,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①作为信息传递的"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②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与过程的"影响流〞,是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许多环节的过滤这样,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成为了"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评价:"传播流〞三部曲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间存在众多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大众传播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1960〕1、"五项一般定理〞: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它只不过是众多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中,大众传播也不是唯一作用因素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信源性质、内容的组织〕以与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四)"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1、定义:"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纯效果〞.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等人接受美国陆军部委托,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这是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效果形成并不简单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3、意义:否定"魔弹论〞的有力证据;霍夫兰等人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此后,霍夫兰的心理实验法和拉扎斯菲尔德的抽样调查法一起,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五)"使用与满足〞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1、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2、可信性效果: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二)"休眠〞效果1、定义: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之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霍夫兰称这种现象为"休眠效果〞2、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有上升趋势3、原因: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荐,人们对信源与内容的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发挥出来4、启发: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1)拉姆斯丁和贾尼斯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2)对"免疫〞效果进行过系统研究的还有麦奎尔.麦奎尔认为,人们有许多没有经过考验的信念,这些信念在遇到对立观念的挑战时往往是脆弱的,就像在无菌环境里成长的人体容易感染细菌一样.1、诉诸理性: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2、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3、实验:①1936年,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等人利用德国议会选举的机会,设计两者号召选民支持社会党的宣传小册子进行派发的实验②美国二战期间关于"战时超额利税〞宣传的一项调查4、结论: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些问题只能"诉诸理性〞〔如科学论争〕,有些问题"诉诸感情〞更有效〔如在紧急情况下"振臂一呼〞比慢节奏说理更有效〕;日常教育活动两者结合更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行动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也有明显差异(五)警钟效果〔恐惧诉求〕1、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或紧X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是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2、功效:①它对事物的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应对行动.3、危害: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产生负影响4、实验:20世纪50年代初期,贾尼斯,劝说中学生注意口腔卫生5、实验结果:①就"恐惧诉求〞所唤起的心理紧X而言,效果的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②从说服的最终目的——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动变化来看,轻度诉求最佳,中度次之,重度最次三、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一)传播对象的属性,包含: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②人际传播网络③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X④人格、性格特点⑤个人过去的经验和经历这些属性都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二)意见领袖1、定义: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2、特征: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熟悉的人→了解、信赖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的"单一型〞<只在某个特定领域很精通或在周围人中享有一定声誉,只在特定领域扮演意见领袖〕和"综合型〞〔在传统社会和农村社会中,意见领袖一般以"综合型〞为主,如有名望的家族〕④意见领袖社交X围广,拥有较多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3、卡茨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三项指标:生活阅历、社交性、社会经济地位〔这些指标在不同的领域重要性不一样〕(三)群体归属和群体规X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有两个基本视角:①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网络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个人影响、由成员的多数意见产生的群体压力,都对个人的言行有制约作用②作为个人行为的精神依托的群体,即由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观念、价值、行为准则的内在化,统称为"群体规X〞(四)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1、可说服性:在传播学上,这种〞容易〞或难以"接受他人劝说的个性倾向,称为个人的〞可说服性〞2、分类:①与特定主题相关的可说服性〔个人在某些特定话题上易接受他人意见〕②与特定议论或诉求形式相关的可说服性〔个人对理性、感情、恐惧等说服方式的接受度不同〕③一般可说服性:受个人性格合个性所规定的、对他人意见容易接受或排斥的倾向3、自信心假说:1)实验:1945年,贾尼斯采用临床实验法,以"社会不安感〞、"委屈求全倾向〞和"感情抑郁程度〞为自信心强弱指标,就自信心强弱与一般可说服性的关系进行了测试2)结果:对人际关系以与社会处境抱有较强不安感的人,做事委曲求全、尽可能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的人,以与情绪基调以忧伤、压抑为主的人,普遍表现出较高的可说服性3)结论:根据这个结果,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密切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基本问题
一、传播效果的概念 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活动所要实现的意 图或目标达到的程度(微观) 图或目标达到的程度(微观)以及传播活 动对受传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各种环 境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境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宏 观)。
二、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一) 传播效果的四个层次P188: 一 1、认知效果 :表层反应(接受、分享媒 表层反应(接受、 、 介信息) 介信息) 特性: 特性: 原始性 直感性 差异性
2、说服性传播 、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CI霍夫兰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霍夫兰 我们为何而战》 《我们为何而战》宣传效果评价 心理实验
年代的宏观效果论) 三、强大效果论(70年代的宏观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 年代的宏观效果论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后 阶段: 阶段 第三个时期 理论:1议程设置论 议程设置论
二、传播
技巧与传播效果
(二)“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 两面提示” 免疫效果” 反宣传给受众带来的心理感受
拉姆斯丁的反宣传测验 P205 结论: 两面宣传” 结论:“两面宣传”提高受众免疫力 1、滋补法 、 2、接种法 、
二、传播
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与材料中” 明示结论” 寓观点与材料中” 各自给受众带来的心理感受
1《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1944年) 拉扎斯菲尔德 《人民的选择》 伊里调查, 年 2《个人影响》(1955年)卡兹 《个人影响》 年 3《创新与普及》(1962) 罗杰斯 《创新与普及》 )
提出的假说: 提出的假说: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IPP指数 政治既有倾向” 指数175页 政治既有倾向 指数 页 2“选择性接触”假说 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 3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
霍夫兰的实证考察: 霍夫兰的实证考察:《美国对日本的战争还要持 续多久》 续多久》P204 结论: 结论:有策略的宣传跟没有效果不同
一面作用于——持赞成态度的人、文化水平低 持赞成态度的人、 一面作用于 持赞成态度的人 二面作用域——持反对态度的人、文化水平高 持反对态度的人、 二面作用域 持反对态度的人
补充: 补充: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
当人们的不同信念和态度之间或那些态 度和他们的行为之间有不一致时, 度和他们的行为之间有不一致时,就出现不和 谐状态。 谐状态。
长时期认知不和谐就会构成“ 长时期认知不和谐就会构成“心理 冲突” 冲突”,是形成神经症和心理障碍的常 见原因之一。 见原因之一。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 以上例史蒂文为例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 种:以上例史蒂文为例 史蒂文可以想: 我的父母错了, (1)改变认知 )改变认知——史蒂文可以想:“我的父母错了, 史蒂文可以想 赌博不是一种罪恶。我相信我会走运的感觉。 或者, 赌博不是一种罪恶。我相信我会走运的感觉。”或者, 他也可以想, 赌博是一种罪恶。 他也可以想,“赌博是一种罪恶。我的走运感觉完全 是想入非非。 是想入非非。” (2)增加新的认知 )增加新的认知——“和好友在一起玩牌时,赌博 “和好友在一起玩牌时, 不是一种罪恶。 不是一种罪恶。”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我也是一个父亲,要 )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我也是一个父亲, 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早就想送父亲一辆车了” 为孩子做个好榜样”或“早就想送父亲一辆车了” (4)改变行为 )改变行为——史蒂文可以抛硬币决定他的行为途 史蒂文可以抛硬币决定他的行为途 径。
一、 巨大效果子弹论 时间: 世纪初 世纪初——30年 时间:20世纪初 年 代末 阶段: 阶段 初级阶段 理论: 枪弹论” 理论:“ 枪弹论” “皮
下注射论” 下注射论”
观点:大众传播的信息能 观点: 够完全左右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 和行为。
试验研究: “军事宣传” 试验研究: 军事宣传” “广播剧《星球大战》” 广播剧《星球大战》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 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 论
时间:20世纪40年代 阶段: 阶段 第二个时期 理论:1、“传播流” 、 传播流”
2、说服性传播 、 3、“使用与满足”研究 (已讲) 、 使用与满足”
1、“传播流” 、 传播流”
指由大众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 指由大众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 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代表成果:研究报告三部曲: 代表成果:研究报告三部曲:
二、传播
技巧与传播效果
(五)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警钟效果( 恐惧诉求” 敲警钟”的双重功效:唤起注意、 “敲警钟”的双重功效:唤起注意、心理不 适
贾尼斯:劝说中学生注意口腔卫生的实验 P208 贾尼斯: 结论: 恐惧诉求”效果不一样, 结论:不同程度“恐惧诉求”效果不一样,轻 度最佳(费斯廷格认为中度效果最好) 度最佳(费斯廷格认为中度效果最好) 诉求理论在广告宣传中的运用
2、情感(心理)效果 :深层反应(分 、情感(心理) 深层反应( 判断和取舍) 析、判断和取舍) 特点: 特点: 自主性 理智性 目的性
3、态度效果:态度上的变化(主观上 、态度效果:态度上的变化( 的习惯性反应) 的习惯性反应) 特性: 特性: 社会性 恒常性 协调性 内隐性
4、行为效果: (行为上的变化) 、行为效果: 行为上的变化) 最高层面,建立在前3个效果基础之 最高层面,建立在前 个效果基础之 上。
第三节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本节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传播主体 传播技巧 受众
一、传播
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的实证考察: 钢铁供应不足的责任》 霍夫兰的实证考察:《钢铁供应不足的责任》等四
项主题 如何对待失足少年》 《如何对待失足少年》
可信性包括: 传播者的信誉 可信性包括:1传播者的信誉 2 专业权威性
理论共同特点:
与早期的媒介威力论不相同, 与早期的媒介威力论不相同,它从受众出 发探讨社会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影响, 发探讨社会间接的、潜在的、长期的影响, 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 同时将传播过程置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 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 环境中进行多元化的宏观分析。认为根据 宣传理论的原则谨慎筹划制作节目, 宣传理论的原则谨慎筹划制作节目,大众 传播就能发挥强大效果。 传播就能发挥强大效果。最具代表的是 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2沉默的螺旋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3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 4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 5“编码与释码”研究 编码与释码” 编码与释码
基于如下假设:
1.认为有限效果贬低了大众传播效果 . 2.以往研究注重大众传播对于态度和意见的影响, .以往研究注重大众传播对于态度和意见的影响, 忽略了认知阶段。 忽略了认知阶段。 3. 以往研究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暂 . 以往研究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 的效果,对社会的长期、潜移默化的效果没有。 的效果,对社会的长期、潜移默化的效果没有。 4. 摆脱了“传者中心论”的局限,开始以受众为 . 摆脱了“传者中心论”的局限, 中心进行研究, 中心进行研究,并着力研究长期效果
霍夫兰和曼德尔的“ 霍夫兰和曼德尔的“美国是否应该实行货币贬值 政策” 政策”测验 P206 结论: 明示结论” 作用于1、 结论:“明示结论” 作用于 、论题复杂 2、对象水平低 、
二、传播
技巧与传播效果
(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 诉诸理性” 诉诸感性” 各自的特点
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针对德国议会选举支持社会 党两种册子的实验 P206 结论: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结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效果最好 诉求理论在广告宣传中的运用 广告案例) (广告案例)
三、传播
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 他人提供信息、 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 个人影响的人物 概念来源:拉扎斯菲尔德, 概念来源: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 《人民 的选择》 的选择》
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P209(重点)
1 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2 不集中于特定群体和阶层 3 影响力分为“单一型”“综合型” 影响力分为“单一型”“综合型” ”“综合型 4 社交广泛
三、传播
对象与传播效果
(二)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 群体规范 (三)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贾尼斯: 贾尼斯:自信心假说
传播效果重新分类: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 传播效果重新分类: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 改变
“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 有限效果
1960年 克拉帕《大众传播的效果》 年 克拉帕《大众传播的效果》
总结传播流研究,提出“ 总结传播流研究,提出“五项一般定 理”P198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是对枪弹论的否 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 定。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 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 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 的靶子。 的靶子。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 因素。 因素。
二、传播效果的构成和类型
(二)传播效果的类型 1、显著效果与潜在效果 、
明显感觉、观察到的效果 明显感觉、 不断积累、深化的过程 不断积累、
2、即时效果和延时效果 、
较短时间内作出反应 有思考、选择、判断的过程 有思考、选择、
3、暂时性效果和持久性效果 暂时性效果和持久性效果
实用性、功利性较强 易逝 实用性、 深刻体验和认识 (内在) 持久 内在)
一、传播
主体与传播果
(二)休眠效果 霍夫兰的实证考察 现象:高可信度信源说服效果——衰减 现象:高可信度信源说服效果 衰减
低可信度信源说服效果——上升 低可信度信源说服效果——上升 结论:长期讲, 结论:长期讲,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