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合集下载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 效果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子弹理论 • 有限效果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 媒介即讯息理论 • 使用与满足理论
01
子弹理论
定义
• 子弹理论,也称为“皮下注射” 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 传播效果,信息能够直接“击中 ”受众,对其产生直接、快速的 影响。
理论观点
需求的多样性
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媒介应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服务,以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评价
理论贡献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理论局限
该理论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也 难以全面解释复杂的媒介传播现象。
理论观点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观察周围人的态 度和意见,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 一致,就会更积极地表达出来;如果自 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悖,则可能会保
持沉默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会导致某些观点在 大众中越来越被接受和强化,而与之相
反的观点则越来越被排斥或忽视。
这种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和强化 公众意见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高度权威性,受众 对媒介信息没有任何选择不受其 他因素影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能够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评价
子弹理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直接效 果,忽略了受众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对 传播效果的影响。
理论观点
1 2 3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能 够推动社会变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 惯。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
❖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 (cumulating,累积效果)
❖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ubiquity, 普遍效果
大众媒介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 对何为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长形成印象
❖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受孤立形 成印象
结论
扩展研究: ❖ 公众舆论和媒介内容以及媒介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关系。
❖ 议程设置因果关系:相关的试验研究;议题的强制与非强制 接触;议题的抽象与具体;
❖ 媒介铺垫作用(Priming):。 ❖ 总统与媒介的议程设定 ❖ 议程的偏颇(bias by agenda) ❖ 议程设置的时滞(time lag): ❖ 对受众接触媒介的直接考察 ❖ 需求导向:信息对个人的相关性与消息的不确定性
相关争议 ❖ 个人 “对社会孤,有条件的? ❖ 拉索沙调查:对政治的直言无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压力的抵制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
而定
❖ “多数意见”压力的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 段的制约
❖ 人们是否使用大众媒介评估多数人的意见? ❖ 关于PCB的公共意见调查 ❖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 研究进程
❖ 最初的比较研究:
❖ 看电视多少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之间是否存在其他变量:年 龄、教育程度、新闻阅读和性别差异?如果同时控制这些变 量,电视的剩余效果是否很小
❖ 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展示,编辑记者们强 化了公众的注意力,影响了他们对所谓“重要事 件”的感知。
❖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1972年Maxwell McCombs and Donald Shaw (麦考姆斯和肖)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 能”,是第一次关于议题设定假设的系统研究。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10.劝服研究有万能效果论、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16.◆万能效果论的依据.答(1)赫斯特报系在促进美西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2)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电台播放的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

(3)纳粹运用心理宣传。

(4)美国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广告公司林立,尤其是媒体广告越来越发达,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风尚产生很大影响。

17.◆简述魔弹论的成效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答:第一,必须有一个强权制度作为传播后盾。

第二,受众除了一种信息来源别没其它信息来源。

第三,强大的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法的得当与否。

有限效果论: 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有限效果论:即有限效果模式,正是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劝服效果的研究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拉扎菲尔德等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两极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存在,此外还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罗杰斯等衣阿华学者的“创新—扩散”研究:另一主要流派是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他们的“传播与态度变化”较有影响,其关心的焦点也主要是劝服的功能。

19.◆拉扎菲尔德他们发现了“两极传播”“意见领袖”的存在。

由此,他们对媒介效果的结论是:对受众的影响远非“魔术般的”或“不可抗拒”,而是恰恰相反,影响极为有限。

模式可表述为:(1)媒介的影响通常经过中介因素产生,是间接的、辅助的、有限的;(2)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导致受众意见的改变,而是加强了受众本身的意见。

这里的“中介因素”即指“意见领袖”以及某些社会关系和受传者自身的接收态势。

两级模式20.◆凯兹和拉扎菲尔德的研究显示,两级传播模式包含哪几种假设?答:(1)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而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1)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就 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 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 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 提示”。 (2)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 1 )受众广泛,接触时间最长 ( 2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 能力 ( 3 )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 4 )渗透性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毛主席在50 年代决定向经过挑选的人提供一 份四页的报纸(指《参考消息》),上面刊登的全 是译成中文的西方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消息。他后来解释他为什么要这 样做。就我们迄今所知,他并没有读过西方研究这 个问题的任何材料,但他使用了我们谈的“免疫” 这个词。他说,如果我们让人们为了防病打肪疫针,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危险的思想采取同样的办法呢?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 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 低,说服效果越小。这说明,对 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 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 前提条件。
霍夫兰
(二)“休眠效果”
信源的可信 性对信息的短期 效果具有极为重 要的影响,但从 长期效果来说, 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 说服力。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 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 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 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 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 中的巨大作用。(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 “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 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 会后果。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组员
李雅芩 李佳乐 冯曼曼 刘 岚
START
目录
CONTENTS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培养”理论 四、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五、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 》,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 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 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郭庆光版)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郭庆光版)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89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戈尔丁的四个类型;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效果的五方面课题P190三、传播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三种理论: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P193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早期的核心观点P193;“子弹论”的错误P195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这时期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特点和三个主要研究领域P195;“传播流”的概念P195(一)《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概括出来的五个理论假说P196(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个人影响》的四个“中介因素”P197;罗杰斯的大众传播过程的两个方面(信息流、影响流)P197。

(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克拉帕的“五项一般定理”P198 (四)“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有限效果论”在传播观与理论框架上的缺陷P200;70年代后出现的理论或假设的三个共同特点P200;宏观效果论与子弹论的不同P200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过程的每个环节或因素都可能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两个要素P201;霍夫兰的“可信性效果”的概念P202(二)“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内容P203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方法的各自利弊P203;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传播对象属性的关系P204(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免疫效果”的内容P205(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一般结论P206(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对哪种方法更有效没有一致的原则P207 (五)“警钟效果”:贾尼斯的实验结果P208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的作用:舆论领袖的概念P209;舆论领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P209;测定舆论领袖的三项指标P210(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考察群体对于个人影响的两个基本视角P210(三)传播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贾尼斯自信心假说P211这一章传播效果研究是个重点!!重点掌握的几个问题: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极其理论(子弹论,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耶鲁研究的各种理论)第一节不算重点,按课后习题弄清楚就行了。

新版《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答案

新版《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2)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4)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5)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5)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7)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8)第四章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1)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3)第一节群体传播 (13)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14)第三节组织传播 (15)第七章大众传播 (15)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6)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8)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21)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23)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27)第十二章集中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30)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36)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

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 达到某个“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 减速甚至停止。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知沟”理论 Nhomakorabea应用研究意义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 有效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 阶层开始,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 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 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
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 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 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 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 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 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 响人们去“想什么”。
现实中的各 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题 的认知
议程设置效果的三种机制:
知觉模式 ( 0/1模式)“知与不知”的效 果
显著性模式(0/1/2模式)单一议题的显著 性的影响力
优先顺序模式(0/1/2/……/N)一组议题的 先后次序的影响力
“议题”的不同类型: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点:
报纸:对较长期议题影响较大 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提供“谈话
新闻框架: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 和意义建构的框架。
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
政治框架 领导人框架 经济后果框架 灾难框架 救援框架 人情味框架 责任框架
奥运会报道的框架:
奖牌框架 参与/超越框架 娱乐框架
奥运精神框架 情感框架 成绩框架 运动技术框架 个性框架
议题”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 不足
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 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 济和意识形态的权力关系。
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 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我们不 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v_show/id_XNDAxMzMzNDIw.html 四川电视台:
/v_show/id_XNDAwNzk3Mzgw.html 南方电视台:
/show/kRMqzlw4z1Ir34iDTDLwAg...html 浙江电视台:
我关联程度、对相关信息的专业感
效果观
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包括了 “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 程。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 量。
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点说 明:
“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 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 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一般观念: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 播和教育的条件,其结果将带来整个社会文 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 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
1970年,蒂奇诺等:《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 差距的扩大》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 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 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 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 势。”
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 ,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 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 制度的“文化武器”,具有形成“共识”的 重要作用。
“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 共识”中的作用:
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很难把“ 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南方电视台 /video/videoplay-415491-1.htm
广东卫视 /v_show/id_XMzgxNzMyNDMy.htm
关于“深圳公务员上街擦鞋”的新闻 : 深圳卫视:
/v2/2012-5-22/B19jkjjjlkmmqpplqljj1p.shtml 贵州卫视:
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 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 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 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 和利用程度越高
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不同学历选择的媒介不同
“知沟”理论的反命题:“上 限效果”假说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发现发达国家 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新的社会 不平等,加剧了当地社会的贫富两级分化 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媒介素养研究:
媒介素养是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 知识、技巧和能力。也是公众接近、分析 、评析各种媒介信息息,达到沟通交流目 的的能力。
媒介素养关注以下几种能力:
大众传播的信息
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高社会经济地位 知 识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 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
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
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
低社会经济地位 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
扩大。
时间(或接触信息的多寡)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 理解能力;
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 式"的反映,而是对现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 重构或"建构"。
媒介如何建构现实?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 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 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
个人框架
“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 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极力强调“多数” 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 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三、“培养”理论
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 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 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 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 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 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 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 的现实观。
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 效果理论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思考:你在阅读新闻时,如何判断哪些新 闻是重要新闻?
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大众传播的议程 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 功能。
传媒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 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 “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
制约舆论。
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 生影响的因素有三个:
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 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
和重复性 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舆论观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心理学依 据
对自己盲目乐观 虚幻的优越感 自我服务式归因
“第三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
信息的性质:评估负面信息的影响时容易产生 信源的性质:低可信度信源易产生,说服或宣传
色彩越强烈,越容易产生 社会距离:人们倾向于认为媒介信息对与自己社
会距离大的人的影响较大 个人因素:年龄因素、学历因素、预存立场、自
组织框架
媒介框架: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
韩国爱情剧的叙 事框架:
绝症模式 灰姑娘模式 多角恋爱模式 重义轻利模式
TVB家族剧的经典叙事框架: 兄弟反目 商战风云 报仇雪恨 身世揭秘 逆天反转 爱情排列组合 女主角失忆
哈姆雷特母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母题 三兄弟母题 灰姑娘母题
六、“第三人效果”
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 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 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 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会有 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 量有影响。
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 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 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 的。
/u/vw/21138622 今日最新闻(南方电视台)
/programs/view/3qcXLHPKAZw/ /programs/view/XaHmHfC0G6o/
五、“知沟”理论
如何理解新闻框架?
新闻媒体对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这来自于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 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 律的制约。
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 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 义的建构。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 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 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影响。
受众框架: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 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来自于受 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 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 处理新的信息。
关于“广交会开幕”的新闻
东方卫视 /GB/14645/17658712.html
议程设置者是谁?
政府议程 媒体议程 公众议程
议程的互动
政府会主动设置议程,但也会配合公众议程。 公众议程经常来自于媒体议程,有时也会影响媒
体议程。 媒体议程受到政府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双重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