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非我也,兵也。
(一)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非死,则徙尔。
⑧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其常见类型有:(一)有标志词的被动句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一、“……者,……也”译为:……是……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2、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二、“……者……也”译为:……的是……1、族秦者秦也。
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三、“……者也”译为:……是……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四、“……也”译为:……是……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2、鱼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3、环滁皆山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五、“……为……”译为:……是……(把“为”译成“是”,语序不变)1、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怎样的人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3、必为窃疾矣。
译文: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4、项燕为楚将。
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六、用“是”“乃”、“诚”、“则”、“悉”、“本”表示判断1、斯是陋室。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6、臣本布衣译文:我本来是平民7、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七、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译文: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不能信任。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非……”译为:……不是……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二、“非……也”译为:……不是……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2、卿太重,将非鬼也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三、“非……者也”译为:不是……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虽然很好却也)不是最好的文言特殊句式2——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授人以渔——以渔授人 率马以骥——以骥率马 死于非命——于非命死 问道于盲——于盲问道 无动于衷——于衷无动 无济于事——于事无济 喜形于色——喜于色形 相濡以沫——以沫相濡 晓之以理——以理晓之 重于泰山——于泰山重
2.宾语前置。 (1)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不亡何待——不亡待何 辞不意逮——辞不逮意 莫予毒也——莫毒予也 情不自禁——情不禁自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 (2)疑问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何患无辞——患何无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 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 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小心谨慎 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东西。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形)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
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
介 1、动词+以+宾语(名/代) 宾 短 语 后 2、动词(形)+于(乎)+宾语(名/代) 置 小 结 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 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知识归纳总结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意、翻译句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文言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3、“……者,……”式只在句末用“者”表判断。
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4、“……,……”式直接用主语和谓语组合表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5、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6、用“是”表判断在文言文中,“是”一般不表判断,而是指示代词“这”。
但在汉魏以后,“是”逐渐用作判断词。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发出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例如:“受制于人。
”2、“为”字式用“为”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3、“为……所”式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被动句式。
例如:“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4、“见”字式用“见”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见……于”式“见”和“于”配合使用,表被动。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省略句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某些成分被省略掉的句子。
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省略主语例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有四类: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两大类:(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
(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一)名词作谓语的句子1.“……者,……也”格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也”表判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5.用“非”“乃”“则”等帮助构成判断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是乃仁术也。
(孟子梁惠王上)③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6.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二)因果倒装句用“……(者),……也”格式连接。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庖丁解牛)二、被动句(一)用“于”表示被动关系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二)用“见”“见……于……”“见于”来表示被动关系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暴见于王,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关系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