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第1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七上)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洪波涌起”一句中的“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秋风阵阵,树木簌簌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
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七上)A.第一句选取两种令人伤感的事物,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B.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在听说王昌龄走过了“五溪”艰难之地后的欣慰之情。
C.三四两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去传达自己对朋友的忧虑、关切之情。
D.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都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第3首次①北固山下[唐]王湾(七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郭沫若美哉!美哉!天体于我,不曾有今宵欢快!美哉!美哉!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永恒无际的合抱哟!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低低地垂在西方,乘在那有翼之马的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
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1)B(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
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⑴ B;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期末总复习专题03: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上)语文期末总复习专题专题02:写人叙事类记叙文阅读(二)知识能力点一:赏析重要词语【中考真题】例一:(2022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⑴探听着,热烈地希望着,有访问一位受伤的将军.....的那种提心吊胆的心情。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将劫后的长治城比喻成“受伤的将军”,突出长治城的坚强与威武,表达作者的心痛与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语的特殊用法(修辞)。
很明显,本题加点的词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二:(2021年福建卷)13.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⑴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赏析加点词语)(3分)参考答案:“拜会”指拜访会见;用语正式、庄重,表达对老山界的敬意。
【解析】此题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侧重动词的情感色彩分析。
动词是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
动词的表达效果主要有:①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②准确生动地描写动作的全过程;③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情境;④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情感;⑤表示强调。
“拜会”指拜访会见,常用于正式、庄重场合。
作者探访老山界,却说是拜访会见,用语庄重,带有敬意,表达对老山界的无比敬爱之情。
例三:(2020年福建卷)12.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⑴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
(赏析加点词语)(2分)参考答案:“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解析】此题考查形容词的表达效果分析。
形容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它可以表示描摹对象的状态、性质、颜色、形状等,许多形容词的前边可以加表示程度的副词来修饰。
句中的“枯瘦”就是抓住村庄的状态来描摹的。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瘟疫弥漫下的村庄萧条、了无生气,就像枯瘦的病人。
例四:(2018年福建卷)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6分)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1.正确答案为B,应为téng。
2.正确答案为C,应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1)“丛生”;(2)“海日生残夜,___入旧年”;(3)“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4)“落日熔金,一树如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正确答案为A,应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中的描写之一,不是全诗的重点。
5.诗人写了___尽和子规啼的景物,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气氛。
6.诗人表达了思念和离别的情感。
7.天净沙是地名,秋思是诗名,被誉为元曲中的代表作。
8.这些词语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
9.这首小令表达了思念之情,离别之苦。
10.诗人描写了船行经___的景象,融入了自然元素,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11.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
5.描述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出了无限悲凉和感伤的气氛。
6.诗人听闻友人将左迁龙标,感到惆怅和恋恋不舍。
7.这首曲子的名字是《秋思之祖》。
8.这幅画描绘了深秋晚景。
9.表达了游子在天涯漂泊时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10.描述了船行得很快,让人感到急切、好奇和惊喜。
11.这个场景让人感到急切、好奇和惊喜。
12.描述了千嶂之外的长烟和落日,以及孤城的闭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07散文诗二首(解析版)

专题07散文诗二首知识梳理金色花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
《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
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三、理解词义1.匿笑:偷偷地笑。
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3.沐浴: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开始和母亲捉迷藏。
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
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情深。
五、问题解疑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
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本段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
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
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
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
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含答案)

《古诗四首》赏析知识点及练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标题:“观”是全诗的线索,统领全篇。
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沧海”是观察的对象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的方位:“东”【“东”解释为“向东”】观察地点:碣石观查对象:沧海“东临碣石”的目的:观沧海。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耸峙”是静景】(2)描述画面:茫茫的海水碧波万顷,一望无际,多么宽广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3)写出大海的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写出山岛的巍峨、挺立;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4)“何”意为“多么”,体现作者面对大海时的惊奇、喜悦之情。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1)写作手法:实写,动静结合。
(2)画面:葱茏的树木,丛丛生长着,生机勃勃;各种各样的花草,生长得很茂盛。
萧瑟的秋风阵阵地吹来,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看见巨浪从海面涌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以山岛、草木烘托大海苍茫的气势,且把大海写得美丽多姿。
表达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表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虚写、想象、夸张、(互文)(2)描述画面:雄伟的太阳,皎洁的月亮,它们的运行,好像都在这浩瀚无垠的大海中;灿烂的银河,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来的。
或:经天的日月,似乎是从海中升起,又降落于海中;横贯长空的银河(星汉),似乎是头尾都垂在海上,连整个宇宙,似乎是都在这大海的吞吐包容之中了。
(3)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一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
有浪漫主义色彩。
(4)“若”意为“好像”,暗示此景象是作者想象之景。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高分突破讲练复习(部编版)专题18狼-蒲松龄(解析版)

专题18狼-蒲松龄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缀(zhuì)行屠大窘(jiǒng)苫(shàn)蔽成丘弛(chí)担持刀眈(dān)眈相向目似瞑(míng)止露尻(kāo)尾假寐(mâi)隧(suì)入狼亦黠(xiá)矣二、作家作品《狼》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著名文学家,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志异”的意思是记录奇异的事。
作者书屋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三、读准节奏: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读懂文意,掌握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实词:(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并驱如故(并:一起)(故:旧,原来。
)(3)屠大窘(窘:困窘,处境危急。
)(4)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5)苫蔽成丘(苫蔽:覆盖、遮蔽。
)(6)眈眈相向(眈眈:注视的样子。
)(7)意暇甚(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8)屠暴起(暴:突然。
)(9)狼亦黠矣(黠:狡猾。
)(10)顷刻(顷刻:一会儿。
)(11)止增笑耳(耳:罢了。
)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
一词多义:(1)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通“只”,只是止露尻尾:通“只”,只是止有剩骨:通“只”,只是(3)意意暇甚:神情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想要,打算(4)其恐前后受其敌:指狼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指狼其一犬坐于前:指另一只狼(5)之复投之:指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语之间,无实义久之:用在表时间词语之后,无实义又数刀毙之:指狼亦毙之:指狼(6)前狼不敢前:上前其一犬坐于前:前面(7)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8)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来古今异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盖以诱敌(古义:原来;今义:覆盖)止增笑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往)词类活用:一狼洞其中: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单元基础知识训练+专题训练 础知识+阅读理解自查自清(原卷+解析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单元基础知识训练+专题训练第六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自查自清(原卷)(时量60分钟,总分90分)班级姓名计分__________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4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缥.缈(piāo)嬉.戏(xī)呈.报(chénɡ)赫.赫有名(hè)B.闲.游(xián) 爵.士(jué) 澄.澈(chēnɡ) 踉踉跄.跄(qiànɡ)C.明星.(xīnɡ)妥.当(tuō) 炫.耀(xuàn) 杞.人忧天(qǐ)D.珍.奇(zhēn)滑稽.(jī) 女娲.(wā) 莽.莽榛榛(mánɡ)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慨。
B.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蔚。
C.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D.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春天带来的温暖,在人身上;志愿者带来的温暖,在人心里。
志愿者们的故事,他们因为不同的走上了志愿者之路,又在各自的路上着志愿者精神的种子,在他们眼里,做一个志愿者不仅时尚,而且。
A.不胜枚举理由传播高尚B.比肩接踵理由播撒伟大C.不胜枚举缘由播撒高尚D.比肩接踵缘由传播伟大5.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3分)B.《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鸿”即广大,“烈”即光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⑶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
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
“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⑴次:停留/停宿;客路: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阴阴;又(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
“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