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规范化管理报告.doc

合集下载

疼痛规范化管理

疼痛规范化管理

推荐适用于术后疼痛控制的目标 疼痛评分≥5分 阵痛药物
疼痛评分≤4分 护士权限范围内
5 疼痛规范化管理的问题与进展
疼痛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管理层面:疼痛管理质量相对依靠医疗机构和管理者对疼痛的重视程度,普遍缺乏规 范化的标准
➢ 评估工具:国内缺乏疼痛评估量表的使用与适用条件的相关研究,也尚未形成统一的 规定。
[3] Reis-Pina P, Lawlor P G, Barbosa A. Cancer-Related Pain Management and the Optimal Use of Opioids[J]. Acta Medica Portuguesa, 2015, 28(3):376.
[4] Gunnarsdottir S, Zoëga S, Serlin R C,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ain Resource Nurse Program to improv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setting: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17, 75:83. [5]刘俊艳, 张芹, 陈晓明. 癌症疼痛病人家庭护理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 2017, 15(1):2528.
转向了以护士为主体的模式 。研究显示以护士为主体的疼痛管理模 式 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模式。 ➢ 国内疼痛评估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了优化疼痛评估流程、节约 成本、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体现数据共享、个性化记录、智能提醒等 基本目标。
部分参考文献
[1]Makris U E, Abrams R C, Gurland B, et al. Management of Persistent Pain in the

疼痛科准入申报和规范化管理

疼痛科准入申报和规范化管理

➢对专业人员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学科建设规划,同时有明确的阶 段目标,使学科能健康发展。 ➢积极参加学科交流,不断汲取各专业成熟的专业 理论及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及公益活动, 扩大学科影响。
1.常规医疗内容 与患者建立治疗性医疗关系,全面系统采集病史、查体,形成 诊断;书写住院病历等医学文书;施行常规治疗。 2.医患沟通 就治疗措施与方案与患者沟通,结合诊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3.内部沟通 与上级医师沟通,获得指导;与本级医师沟通,提供或获得帮 助;与护理、医技等沟通合作。 4.素质培养 反思每日诊疗活动;结合病例查阅文献资料;有计划地学习、 获取专业信息 ;充分利用操作机会,掌握临床技能。
疼痛科是运用临床、影像、检验、神经电生 理和神经生化学等方法诊断,并运用药物、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 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疼痛性疾病进行 治疗的临床科室。
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 患者提供专业疼痛诊疗服务。
➢门诊 ➢ 诊疗区域应相对集中,设独立的诊室和治 疗室及疼痛治疗准备区域。
➢病房 ➢ 病房必须独立管理,一般6-20张床以上。 床位:医师:护士=1:0.4:0.4。医师比例应 合理,能够满足三级医师查房和值班需求。
医师应取得“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书”。 独立从事疼痛诊疗的医师,应具有疼痛科、麻醉科、神
经科、骨科、风湿科、肿瘤科或康复医学科等临床工作 经历2年以上,须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疼痛 学专业中级考试),成绩合格。 疼痛诊疗培训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培训方案由卫生行政部 门组织专家另行制订(纳入专科医师培训)。 科主任一般应具备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从事临床疼 痛工作5-8年以上。
• 科内会诊 • 科际会诊 • 院内会诊 • 院外会诊 • 紧急会诊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3篇)

疼痛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范文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

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

针对我科情况,特制定以下制度:1.门诊医师制度(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镇痛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积极完成门诊治疗,反馈治疗信息,使医疗工作流程通达。

(9)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建议请上级医师确诊或收住院。

(10)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收其住院,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2.病区监控制度:(1)病人入院____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____小时、危重病人____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____小时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____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11)病人出院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三级医师审核制度:(1)高级医师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疼痛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疼痛处理 (good pain management , GPM) 是近年来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惟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疼痛的规范化处理原则( 一 ) 明确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其中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等的维护和改善。

( 二 ) 疼痛的诊断及评估1.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疼痛 = 第五生命体征,将疼痛视为第五生命体征体现了对疼痛治疗的高度重视。

临床上对疾病的评价和记录要求客观、准确、直观。

便捷。

对患者的初始评价内容包括:(1) 疼痛病史及疼痛对社会、职业、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2) 既往接受的诊断评估方法、其他来源的咨询结果和结论以及手术和药物治疗史。

(3) 药物、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史,评估合并疾病或其他悄况。

(4) 有目的地进行体格检查。

(5) 疼痛程度评估。

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在进行疼痛强度的评价时应始终强调患者本人才是叙述自身疼痛的专家。

任何人,包括经治医师和护理人员都不能主观臆断,越俎代庖。

应该尊重患者评价和表达自身疼痛强度的权利。

2. 定期再评价关于再评价的时间间隔,不同诊断、不同疼痛强度、以及不同治疗计划都有不同要求,但一般来讲,对慢性疼痛患者应该每个月至少进行 1 次评价,内容包括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 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的改善 ) ,患者的依从性。

如果患者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一些异常行为,例如囤积药物、多处方等,以防止药物的不良应用。

必要时可请专家协助鉴别。

而严格实施阿片类药物治疗与管理原则往往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 三 ) 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规范化疼痛处理的原则包括: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

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疼痛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疼痛处理(good pain management,GPM)是近年来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惟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疼痛的规范化处理原则(一 )明确治疗目的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其中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等的维护和改善。

(二 )疼痛的诊断及评估1.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疼痛 = 第五生命体征,将疼痛视为第五生命体征体现了对疼痛治疗的高度重视。

临床上对疾病的评价和记录要求客观、准确、直观。

便捷。

对患者的初始评价内容包括:(1)疼痛病史及疼痛对社会、职业、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2)既往接受的诊断评估方法、其他来源的咨询结果和结论以及手术和药物治疗史。

(3)药物、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史,评估合并疾病或其他悄况。

(4)有目的地进行体格检查。

(5)疼痛程度评估。

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在进行疼痛强度的评价时应始终强调患者本人才是叙述自身疼痛的专家。

任何人,包括经治医师和护理人员都不能主观臆断,越俎代庖。

应该尊重患者评价和表达自身疼痛强度的权利。

2.定期再评价关于再评价的时间间隔,不同诊断、不同疼痛强度、以及不同治疗计划都有不同要求,但一般来讲,对慢性疼痛患者应该每个月至少进行1次评价,内容包括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的改善),患者的依从性。

如果患者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一些异常行为,例如囤积药物、多处方等,以防止药物的不良应用。

必要时可请专家协助鉴别。

而严格实施阿片类药物治疗与管理原则往往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三 )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规范化疼痛处理的原则包括: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

控制疼痛的标准是: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3 或达到 0;24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3次;24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3次。

疼痛科管理规范参考

疼痛科管理规范参考

疼痛科管理规范参考医德规范:(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时刻为病人着想,为病人解除病痛;(2)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温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为使医德规范切实贯彻落实,必须把医德规范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科内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作为科间质量考核与评估的重要项目,并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疼痛科的重要标准。

岗位责任制1、疼痛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认真准备疼痛器械、用具和药品;2、严格执行疼痛操作规程和消毒灭菌制度;3、疼痛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不得兼顾其它工作和谈论无关事宜;4、疼痛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术中监测和疼痛管理,如突然发生病情骤变,应迅速判断其临床意义,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同时告知术者,共同研究,妥善处理;5、认真填写疼痛记录单,记录要全面,清晰,准确;6、疼痛结束,须待全麻苏醒和病情稳定后,方可送回病房,并认真做好交接班;7、写好疼痛小结及随访记录。

疼痛前访视、讨论制度1、疼痛前一天疼痛医师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详细阅读病史,认真检查病人,全面了解病情和术式,认真填写疼痛前访视小结,疼痛前用药,选择疼痛方法,拟定疼痛方案;2、向病人介绍疼痛方法和病人必须注意与配合的事项,以取得病人信任和解除病人的思想疑虑;3、在疼痛前讨论会上,访视医师负责向全科报告病人情况和疼痛方案,遇有疑难危重病人的疼痛,应作重点讨论,并将讨论情况记录在册,必要时向医务处报告、备案;4、疼痛前讨论的重点是疼痛方案选择和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积极的防范措施以及特殊病例的特殊处理;5、疼痛前访视意见和讨论内容记录在疼痛前小结或者病历上;6、完成病人或者家属在疼痛协议书上的签字手续;7、对病人术前准备不足,应予调整手术时间,以确保病人医疗安全。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

疼痛管理制度简写一、疼痛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延长疾病的病程,增加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消耗。

因此,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康复、降低医疗费用和减轻医疗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疼痛管理制度的目标1.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避免疼痛对患者康复的不良影响。

3.减少患者的医疗消耗,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疼痛管理制度的原则1.全面评估疼痛: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程度、频率和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疼痛管理方案。

2.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病情和偏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3.多模式治疗: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疼痛管理。

4.监测及时调整:监测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四、疼痛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方法1.药物治疗(1)镇痛药:常用的镇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吗啡、布洛芬、吗啡、曲马多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

(2)辅助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麻醉药等,用于增强镇痛效果或减轻疼痛相关的不适症状。

(3)适宜性评估: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特点进行适宜性评估,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2.物理治疗(1)理疗和按摩:通过物理理疗和按摩可以松解紧张的肌肉,缓解疼痛。

(2)针灸和艾灸:通过针灸和艾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

3.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正面认知来改变患者对疼痛的认知和情绪反应。

(2)放松训练:通过呼吸训练和放松练习来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4.中医治疗(1)针灸:通过针灸可以调整患者的气血,缓解疼痛。

(2)中药疗法:中药材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以用于缓解患者的疼痛。

总的来说,有效的疼痛管理制度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速康复,降低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对疼痛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对疼痛管理的认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服务。

规范化疼痛处理原则

规范化疼痛处理原则

39
芬太尼透皮贴剂(2)
特点:(1)起效缓慢,对于需要快速镇痛的突发痛不适用
(2)每贴作用持续时间长(72小时药效),剂量调整不方 便,对于疼痛尚未稳定的患者不适用 (3)不良反应与其他阿片类相似 (4)25μg相当于35~135㎎口服吗啡的效能,对亚洲人
群,往往剂量过大。
40
奥施康定 羟考酮控释片(3)
35
吗啡普通剂(2)
盐酸吗啡片,针
特点:(4)用于急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等
(5)用于癌性慢性疼痛 (6)用于癌痛突破性疼痛 (7)癌痛滴定期用药 (8)价格便宜
36
吗啡控缓释片(1)

硫酸吗啡控缓释:美施康定
特点:(1)每片持续药效时间可达到8-12小时
(2)有个体差异:滴定稳态后药效确切、可靠

1984年
阶梯
在日内瓦召开“癌症疼痛综合治疗会议”,在世界范围推广“三
止痛原则“

1986年
阶梯
WHO编写出版“挨整疼痛的治疗”,“为何不解除癌症”等三 治疗原则
16
WHO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

按阶梯给药 口服给药 按时给药 个体化给药 注意具体细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按阶梯给药

选择镇痛药应从低级向高级顺序提高


慢性剧烈疼痛得不到缓解,会发展成为 顽固性癌痛,成为一种疾病 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8
慢性非癌痛概述

通常是指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非恶性肿瘤引起 的疼痛

发病高:70%-80%慢性非癌性疼痛未得到应有的 重视和充分治疗
危害性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存在顾虑:药物疗效与副作用即阿片类药物应 用的利与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的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疼痛处理 (good pain management , GPM) 是近年来倡导的镇痛治疗新观念,惟有强调规范化才能有效提高疼痛的诊疗水平,减少疼痛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一、疼痛的规范化处理原则
( 一 ) 明确治疗目的
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其中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等的维护和改善。

( 二 ) 疼痛的诊断及评估
1. 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
疼痛 = 第五生命体征,将疼痛视为第五生命体征体现了对疼痛治疗的高度重视。

临床上对疾病的评价和记录要求客观、准确、直观。

便捷。

对患者的初始评价内容包括:
(1) 疼痛病史及疼痛对社会、职业、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影响。

(2) 既往接受的诊断评估方法、其他来源的咨询结果和结论以及手术和药物治疗史。

(3) 药物、精神疾病和物质滥用史,评估合并疾病或其他悄况。

(4) 有目的地进行体格检查。

(5) 疼痛程度评估。

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在进行疼痛强度的评价时应始终强调患者本人才是叙述自身疼痛的专家。

任何人,包括经治医师和护理人员都不能主观臆断,越俎代庖。

应该尊重患者评价和表达自身疼痛强度的权利。

2. 定期再评价
关于再评价的时间间隔,不同诊断、不同疼痛强度、以及不同治疗计划都有不同要求,但一般来讲,对慢性疼痛患者应该每个月至少进行 1 次评价,内容包括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 如主观疼痛评价、功能变化、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情绪的改善 ) ,患者的依从性。

如果患者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一些异常行为,例如囤积药物、多处方等,以防止药物的不良应用。

必要时可请专家协助鉴别。

而严格实施阿片类药物治疗与管理原则往往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 三 ) 制定治疗计划和目标
规范化疼痛处理的原则包括:有效消除疼痛,最大程度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把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到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是遵循用药和治疗原则。

控制疼痛的标准是:数字评估法的疼痛强度<3 或达到 0 ; 24 小时内突发性疼痛次数 <3 次; 24 小时内需要解救药的次数 <3 次。

国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睡眠时无痛、静止时无痛及活动时无痛作为疼痛控制标准。

治疗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疼痛强度,疼痛类型、患者的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要重视对不良反应的处理,镇痛药物与控制不良反应的药物应合理配伍,同等考虑。

决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考虑处理。

此外,在疼痛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心理、精神问题的识别与处理。

( 四 ) 采取有效的治疗
包括采用多种形式综合疗法治疗疼痛。

一般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非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的主要镇痛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

对于中、重度慢性非癌痛患者,采用其他常用镇痛方法无效时即可采用阿片类药物。

对于需要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的慢性非癌痛患者,可以参考国内专家制定的以多瑞吉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南》。

辅助药物有抗抑郁药、抗惊厥药、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药物、作用于α 2 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药物以及作用于NMDA 受体的药物。

对于癌痛患者,应遵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镇痛原则。

非药物疗法可在慢性疼痛治疗全过程中的任一时点予以使用。

可供选用的方法有外科疗法、神经阻滞疗法、神经毁损疗法、神经刺激疗法等。

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宜结合使用
( 五 ) 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 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和剂量
选择适当药物是基于每个疼痛患者的疼痛类型和疼痛强度与目前治疗的相互作用而定。

如癌痛属长期治疗计划,应按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三阶梯治疗方案来指导使用镇痛药。

应按疼痛强度分别给予相应阶梯的药物,如轻度疼痛用一阶梯药物,重度疼痛选三阶梯药物。

2. 选择给药途径
WHO 最初制定的首选途径为口服给药,近年来出现了芬太尼透皮贴剂等新剂型,因此目前我们认为应改为以无创给药为首选途径。

此类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患者愿意接受,是药物治疗的首选给药途径。

有吞咽困难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禁忌证的患者可经舌下含化或经直肠给药。

对于经口服或皮肤用药后疼痛无明显改善者,可肌肉注射或经静脉注射给药;全身镇痛产生难以控制的不良反应时,可选用椎管内给药或复合局部阻滞疗法。

3. 制定适当的给药间期
根据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制定合适的给药间期,不仅可能提高药物的镇痛疗效,还可减少不良反应。

如各种盐酸或硫酸控释片的镇痛作用可在给药后 1 小时出现, 2 ~ 3 小时达高峰,可持续 12 小时;而静脉给,可在 5 分钟内起效,持续 1 ~ 2 小时。

治疗持续性疼痛,定时给约是非常重要的,如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镇痛作用可在给药后 6 ~ 12 小日;/出现,持续 72 小时。

因此每三天给药一次即可。

4. 调整药物剂量
在疼痛治疗之初有一个药物剂量调整过程。

如果突发性疼痛反复发作,需频繁追加药物剂量,则可能存在药物剂量不足。

此时可适当增加剂量,增加幅度一般为原用药剂量的25% ~ 50% ,最多不超过 100% ,以防各种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

对于因其他辅助治疗使疼痛已经减轻的患者,有必要进行渐进性镇痛药物剂量下调,一般每天可减少 25% ~ 50% ,但首先应在保证镇痛良好的基础上调整。

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需调整药物剂量时,应首先停药 1 ~ 2 次,再将剂量减少 50% ~ 70% ,然后加用其他种类的镇痛药,逐渐停掉有反应的药。

5. 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因肠蠕动受抑制而出现便秘,可选用麻仁九等中药软化和促进排便;阿片类所致的呕吐可选用氟哌啶醇类镇静、镇吐;对阿片类药引起的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可在进行生命支持的同时,采用阿片受体拮抗药纳洛酮进行治疗。

6. 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的方法和目的应依不同病种、不同类型的疼痛而定,同时,辅助治疗可以加强某些镇痛药的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的用量,减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

如 NSAIDs 对骨转移、软组织浸润、关节炎、筋膜炎以及术后痛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神经压迫、内脏膨隆、颅内压增高等都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有治疗神经痛,并改善潜在抑郁和失眠较理想的药物;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除了放射治疗和上述药物治疗外,降钙素也是近几年来使用的比较有效的药物。

总之,选用药物治疗疼痛疾患时,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多种给药途径的交替使用可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但在药物选择上应予以重视,避免盲目联合用药,力争用最少的药物、最小的剂量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

二、镇痛治疗中医患的权利和责任
( 一 ) 医师的权利和责任
承认患者对疼痛有适当的评估和接受处理的权利。

确认所有患者有无疼痛,如有疼痛,应评估疼痛性质和程度。

用简单方法定期再评估和追踪疼痛并记录评估结果和程度。

判定医护人员评估、控制疼痛的能力,保持其熟练程度。

对新参加工作人员应定向培训,传授评估、控制疼痛方面的知识。

医院内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实施办法,旨在尊重医师的处方权力不受干扰和医嘱的实施执行。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效管理疼痛的知识。

对计划出院患者探讨控制疼痛症状的必要性。

将有关疼痛管理宣言做成告示,贴在医院患者容易看到的场所。

( 二 ) 患者的权利和责任
1 、患者有以下权利
获得有关疼痛和镇痛手段的信息;
由熟练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疼痛;
对疼痛主诉,医护人员应迅速采取措施;
相信患者的疼痛主诉;
接受疼痛管理专家的治疗;
2 、患者有以下义务:
向主治医护人员说明希望了解疼痛和疼痛管理知识;
同主治医护人员详细交谈镇痛方法;
当确定疼痛管理计划时配合主治医护人员;
出现疼痛时及时通报:
协助主治医护人员评估疼痛情况;
疼痛不缓解时向主治医护人员报告;
同经治医护人员交谈对镇痛药的顾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