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合集下载

水电站工程区排水及泥石流防治专项报告 _secret

水电站工程区排水及泥石流防治专项报告  _secret

报告编号:0307-S-SgZ-08XX江中游河段XX水电站施工详图设计阶段施工区泥石流防治及排水专项设计报告目录1 前言 (1)2 概述 (1)2.1 工程概况 (1)2.2 自然条件 (2)2.3 工程现状 (6)2.4 任务来源 (7)2.5 编制依据 (7)2.6 参考资料 (8)3 枢纽区地质环境条件 (8)3.1 地形地貌 (8)3.2 地层岩性 (9)3.3 地质构造 (10)3.4 物理地质现象 (11)4 区内泥石流调查与评估 (18)4.1 区内冲沟概述 (19)4.2 各冲沟地质环境条件 (24)4.3 各冲沟泥石流发展现状 (30)4.4 各沟泥石流现状评价及发展预测 (31)5 泥石流防治工程 (38)5.1 XX大沟 (39)5.2 XX沟 (53)5.3 XX沟 (59)5.4 XX沟 (67)6 施工区排水系统复核与处理 (77)6.1 XX沟 (77)6.2 XX大沟 (80)6.3 XX沟 (88)6.4 XX沟 (90)6.5 厂区枢纽 (91)7 水保工程 (94)7.1 右岸上游弃渣场 (94)7.2 XX沟渣场 (96)7.3 围堰备料场 (100)7.4 进厂公路K0+700边坡 (102)7.5 进厂公路隧洞进口边坡 (105)7.6 泄洪洞出口边坡 (107)7.7 其它场内公路边坡 (109)8 投资估算 (112)9 附图及附件 (113)1前言2012年汛期,全国范围内普降大到暴雨,发生多起泥石流地质灾害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建水电工程中,2012年8月29日晚至30日凌晨,XXXX 州XX水电站施工区内外,因局部强降雨引起群发、多点山地自然灾害,导致多人死亡或失踪,被困人口近万人;2012年7月6日,XX水电站施工区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已致多人死亡或失踪;2012年6月14日及8月15日XX水电站因突降暴雨,XX沟、XX沟及XX沟发生泥石流灾害,厂房机电设备安装受到严重影响,XX沟鱼类增殖站部分被泥石流淹埋,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岷县清水乡结布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__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岷县清水乡结布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__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岷县清⽔乡结布沟泥⽯流治理⼯程施⼯图设计__本科毕业设计论⽂⽬录1 概述 (1)1.1任务由来 (1)1.2治理⽬的与任务 (1)1.3设计依据 (1)1.4施⼯图设计的修改内容 (1)2 泥⽯流主要勘查结论 (2)2.1泥⽯流形成条件 (2)2.2泥⽯流基本特征 (3)2.3泥⽯流基本特征值 (4)2.4泥⽯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 (5)2.5结布沟泥⽯流既有防治⼯程 (5)2.6拟建场地⼯程地质条件 (5)3 地质灾害治理规划⽅案 (7)3.1防治⽬标与标准 (7)3.2防治指导思想与原则 (7)3.3设计参数 (7)3.4防治⼯程总体设计⽅案 (7)4 治理⼯程分项设计 (8)4.1主沟道排导设计 (8)4.2⽀沟沟道排导设计 (9)4.3防治⼯程可靠性与安全性验算 (11)4.4 治理⼯程设计⼯程量 (13)5 施⼯组织设计 (15)5.1施⼯条件 (15)5.2建筑材料 (15)5.3施⼯顺序与进度计划 (15)5.4施⼯技术要求 (16)5.5施⼯管理与⼯程招投标 (17)5.6施⼯安全设计 (18)5.7环保规划设计 (20)6 防治⼯程费⽤预算 (21)图纸序号图名图号备注1 结布沟泥⽯流治理⼯程平⾯布置图JBG- 1 共1张2 蒋家村段、⼩沟、扎布沟⼯程平⾯布置图JBG-JJC-1 共1张3 蒋家村段左岸、右岸排导堤纵坡降图JBG-JJC-2-1~JBG-JJC-2-2共2张4 JJC1-1′~JJC15-15′⼯程剖⾯布置图JBG-JJC-3-1~JBG-JJC-3-15共15张5 ⼩沟左岸、右岸排导堤纵坡降图JBG-XG-4-1~JBG-XG-4-2共2张6 XG16-16′~XG18-18′⼯程剖⾯布置图JBG-XG-5-1~JBG-XG-5-3共1张7 扎布沟左岸排导堤纵坡降图JBG-ZBG-6 共1张8 ZBG19--19′~ZBG20-20′⼯程剖⾯布置图JBG-ZBG-7-1~JBG-ZBG-7-2共2张9 A型~D型排导堤⼤样图JBG-JJC-8-1~JBG-JJC-8-4共4张10 1#~5#过⽔路⾯结构图JBG-JJC-9-1~5共1张11 主沟道出⼝平⾯布设图JBG-JJC-10-1 共1张12 ⼩沟出⼝平⾯布设图JBG-JJC-10-2 共1张14 现尖沟⼯程平⾯布置图JBG-XJG-1 共1张15 现尖沟左岸、右岸排导堤纵坡降图JBG-XJG-2-1~JBG-XJG-2-2共2张16 XJG1-1′~XJG3-3′⼯程剖⾯布置图JBG-XJG-3-1~JBG-XJG-3-3共3张17 E型排导堤⼤样图JBG-XJG-4 共1张⽬录序号图名图号备注18 现尖沟出⼝平⾯布设图JBG-XJG-5 共1张19 结布村段、阳坡沟设计平⾯布置图JBG-JBC-1 共1张20 主沟道(结布村段)左岸、右岸排导堤纵坡降图JBG-JBC-2-1~JBG-JBC-2-2共2张21 JBC1-1′~JBC4-4′⼯程剖⾯布置图JBG-JBC-3-1~JBG-JBC-3-4共4张22 阳坡沟左岸、右岸排导堤纵坡降图JBG-YPG-4-1~JBG-YPG-4-2共1张23 YPG5-5′~YPG7-7′⼯程剖⾯布置图JBG-YPG-5-1~JBG-YPG-5-3共3张24 F型排导堤⼤样图JBG-JBC-6-1 共1张25 G型排导堤⼤样图JBG-YPG-6-2 共1张26 6#排导堤过⽔路⾯结构图JBG-YPG-7 共1张27 阳坡沟出⼝平⾯布设图JBG-YPG-8 共1张28 坟沟⼯程平⾯布置图JBG-FG-1 共1张29 坟沟左岸、右岸排导堤纵坡降图JBG-FG-2-1~JBG-FG-2-2共1张30 FG1--1′~FG3--3′⼯程剖⾯布置图JBG-FG-3-1~JBG-FG-3-3共3张31 H型排导堤⼤样图JBG-FG-4 共1张32 7#排导堤过⽔路⾯结构图JBG-FG-5 共1张33 坟沟出⼝平⾯布设图JBG-FG-6 共1张1 概述1.1任务由来2013年7⽉22⽇,⽢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了6.6级地震,造成⽢肃省6个市州417个乡(镇)60.3万⼈受灾,95⼈死亡,1001⼈受伤,13.2万间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经济损失达26.4亿。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20-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9-93《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33-2002《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05-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1-19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DZ/T0131-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0130.2-1994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 0130.3-199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 DZ 0130.13-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2719-1991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 ∶ 100000 ~ 1 ∶ 200000 )(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 25000 ~1 ∶ 50000 )( DZ/T0097-1994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0238-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45-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40-200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41-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14839-19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 ∶ 200000 )( GB /T14496-1993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 DZ/T0075-1993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 ∶ 50000 )( DZ/T0011-91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67-2006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0248-2006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1、TC 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

炉霍县侏倭乡更达沟泥石流施工图设计报告

炉霍县侏倭乡更达沟泥石流施工图设计报告

炉霍县侏倭乡更达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内审意见2013年1月13日,xxx开发总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组提交的《炉霍县侏倭乡更达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进行了内部审查。

与会专家在听取相关人员的汇报后,经认真讨论,形成审查意见如下:1、治理工程施工图设报告在《炉霍县侏倭乡更达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基础上进行编制、细化,依据充分,设计思路清晰,针对性强;2、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编制是参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进行的,执行的技术标准正确;3、按初步设计推荐方案的“固沟+排导”为核心,即在物源区上设置谷坊,堆积区设置排导槽进行细化,治理方案设计合理;综上所述,该应急项目治理工程方案设计针对性较强,方案基本合理,初步设计报告章节编排合理、内容充实全面、依据充分、结论可靠,总体上达到了方案施工图设计要求。

建议: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特别细化细部结构图,使其更具经济合理性。

xxxx总公司2013年1月13日目录1 概述 (1)1.1任务由来 (1)1.2主要目的、任务及依据 (1)1.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2)2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2.1地质灾害灾情评价 (2)2.2泥石流治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3地理地质环境 (2)3.1自然条件 (2)3.2地质环境 (4)4 泥石流基本特征 (9)4.1地形地貌特征 (9)4.2物源特征 (9)4.3降雨特征 (10)4.4泥石流活动特征 (10)4.5泥石流危害方式 (11)4.6泥石流运动参数 (11)4.7泥石流发展趋势 (18)5 泥石流治理工程设计 (20)5.1设计目标与原则 (20)5.2设计标准、工况和参数的确定 (20)5.3更达沟防治工程设计 (21)6泥石流监测设计 (25)6.1监测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25)6.2监测设计原则和依据 (25)6.3监测工作布置 (26)6.4监测工作设计 (27)6.5监测工程量 (28)7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30)7.1施工条件 (30)7.2天然建筑材料 (30)7.3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30)7.4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30)7.5施工进度 (32)7.6施工管理与监理 (32)8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设计 (33)8.1水土保持设计 (33)8.2环境保护设计 (33)9 治理工程效益评价 (35)附图附件更达沟泥石流治理施工图设计计算书1 概述1.1 任务由来更达沟位于四川省炉霍县侏倭乡境内,今年来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威胁位于沟口的卡列村和根达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川绵竹走马岭沟特大泥石流成因及防治措施牟今容;黄润秋;裴向军【摘要】为进一步研究泥石流成变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四川绵竹市清平乡走马岭沟“8.13”特大泥石流灾害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异常丰富的固体物源、短时强降雨、陡峻的地形条件以及汇水环境是该次特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此次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针对走马岭沟现有物源及潜在泥石流隐患,提出了“固源+拦挡+排导+停淤”的综合治理方案,主要通过谷坊坝的固坡压脚、拦砂坝的拦挡、防冲墙的引流、停淤场的停淤作用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1(042)019【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8. 13”特大泥石流;致灾成因;防治措施;四川绵竹【作者】牟今容;黄润秋;裴向军【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3四川省绵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03°54'~104°20',北纬30°09'~31°42'之间,属于汶川地震极重灾区。

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境内松散物源异常丰富,次生灾害极其严重,泥石流为该区最大的地质灾害隐患。

绵竹市清平乡走马岭沟为一条老泥石流沟,继2009年“9.24”泥石流爆发之后,于2010年8月13日,走马岭沟又暴发了一次特大泥石流。

此次泥石流使主沟及支沟沟口部分民房被掩埋,2.0 km的道路被毁,并使绵远河改道300 m左右,河床平均淤积抬高5~8 m,直接经济损失达2 000万元。

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在认真分析走马岭沟工程地质环境、泥石流的成因、动力学特征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建议,为以后类似的泥石流灾害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泥石流流量计算

泥石流流量计算

第二节 泥石流流量计算1)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P Q )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有关,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

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P Q =0.278KiF (2-1) 式中:P Q —清水洪峰流量(m ³/s ) F —流域面积(km ²); i —1h 面雨量(mm );K —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0.8。

2)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CQ )按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首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然后选用堵塞系数,按下列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CQ 计算。

CP C C D Q Q ∙+=)1(φ (2-2)式中:C Q —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m ³/s );P Q —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m ³/s );C φ—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 )/()(C H S C C γγγγφ--=;C γ—泥石流容重(t/ m ³);S γ—清水的比重(t/ m ³),取值为1.0;H γ—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 m ³),取值为2.65;CD —泥石流堵塞系数,取1.1。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表5-3 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流量计算表沟名及编号 设计频率 K i (mm) F (km 2) Qp (m 3/s) Dc C φQc (m 3/s) 热藏龙哇沟2%0.820.31.67.221.10.51112.001%21.9 7.80 12.97 龙藏沟2% 0.820.3 0.5192.34 1.1 0.3333.43 1%21.92.533.71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

泥石流分析及流量求解

泥石流分析及流量求解

泥石流分析及流量求解1)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P Q )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有关,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

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P Q =0.278KiF (2-1) 式中:P Q —清水洪峰流量(m ³/s ) F —流域面积(km ²); i —1h 面雨量(mm );K —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0.8。

2)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C Q )按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首先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然后选用堵塞系数,按下列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CQ 计算。

CP C C D Q Q ∙+=)1(φ (2-2)式中:C Q —频率为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m ³/s );P Q —频率为P 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m ³/s );C φ—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 )/()(C H S C C γγγγφ--=;C γ—泥石流容重(t/ m ³);S γ—清水的比重(t/ m ³),取值为1.0;H γ—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t/ m ³),取值为2.65;CD —泥石流堵塞系数,取1.1。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表5-3 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流量计算表沟名及编号 设计频率 K i (mm) F (km 2) Qp (m 3/s) Dc C φQc (m 3/s) 热藏龙哇沟2%0.820.31.67.221.10.51112.001%21.9 7.80 12.97 龙藏沟2% 0.820.3 0.5192.34 1.1 0.3333.43 1%21.92.533.71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

泥石流流量计算全解

泥石流流量计算全解

第二节 泥石流流量计算1)频率为 P 的暴雨洪水流量计算(Q P)泥石流峰值流量与沟谷清水洪峰流量相关, 而清水洪峰流量的大小又取决于暴雨量的大小。

此次一片区泥石流沟谷清水洪峰流量按部分汇流公式计算,其公式为:QP(2-1)式中:QP—清水洪峰流量( m3/s )F —流域面积( km2);i —1h 面雨量( mm );K —汇流系数,查青海省水文图集,取为。

2)频率为 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计算(Q C)依照泥石流与暴雨同频率、 且同步发生、计算剖面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全部转变成泥石流流量的前提下,第一按水文方法计算出剖面不相同频率下的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尔后采用拥堵系数,按以下公式进行泥石流流量Q C计算。

Q C (1 C )Q P ? D C(2-2)式中:Q C—频率为 P 的泥石流峰值流量( m3/s );QP—频率为 P 的暴雨洪水设计流量( m3/s );C—泥石流泥沙修正系数,C ( CS ) /( HC ) ;C—泥石流容重( t/ m3);S—清水的比重( t/ m3),取值为;H—泥石流中固体物质比重( t/ m3),取值为;D C—泥石流拥堵系数,取。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各沟泥石流出山口峰值流量见下表5-3。

表 5-3热藏龙哇、龙藏沟泥石流流量计算表沟名及编号设计 Ki F Qp DcCQc频率 (mm)( km 2)(m 3/s)(m 3/s)热藏龙哇沟2%1%2%龙藏沟1%第三节泥石流流速计算泥石流流速是决定泥石流动力学性质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目前泥石流流速计算公式多为半经验或经验公式。

一片区各泥石流均属稀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的流速计算公式本报告采用西北地区(铁一院)公式:v c(23) H c3 I c8(2-5)式中:vc——泥石流断面平均流速(m/s);Hc——泥石流流体水力半径(m),可近似取其泥位深度;Ic——泥石流流面纵坡比降(‰);——阻力系数。

利用以上公式计算的一片区 2 条泥石流沟峰值流速结果见表5-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1总则 1.1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 泥石流防治程度是指泥石流灾害防治项目从决策、勘查、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灾害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 工程勘查 主要根据设计阶段和泥石流灾害体及其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第1.2.3条 可行性研究 通过初步勘查、监测、稳定性分析,危害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防治工程方案的选定等,提出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4条 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泥石流灾害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5条 工程设计 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主要是编制适应这两个阶段的设计说明书、工程图件和工程概、预算。 第1.1.6条 工程施工 是实现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设计文件的内容及要求。 第1.1.7条 竣工验收 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次会给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使用和维护管理。 1.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 第1.2.1条 非标准设计 不同类型的泥石流灾害有不同的特点,防治工程设计对每个泥石流的治理范围、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是互不相同的。所以,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属非标准设计,必须对每个泥石流进行具体的针对性设计。 第1.2.2条 风险性设计 泥石流是不良的复杂地质体,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介质,物理力学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其次,防治工程承受来自泥石流体和外界的各种荷载,不仅自身应具有足够的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而且还要求下伏的地质体也具有优良的性质;另外,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在成熟的科学技术。因此,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验和监测,根据检测资料适时进行设计变更,以使设计能更接近实际,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 第1.2.3条 应急设计 泥石流灾害具有较高的发生频率,其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为了防止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在泥石流发生前后开展的防治工程设计,不少情况下具有应急设计的特点。此种情况下,通常是边勘查、边设计、边监测、边施工。 第1.2.4条 综合防治的重要性 单一的防治工程措施有时难以承受来自泥石流灾害体的外界的荷载,从而导致工程失效。因此,针对每个泥石流的特点,在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工程投资不能一步到位,也应在防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分解,采取分期、分步实施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 1.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1.3.1条 应以少的投资、短的工期,达到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安全运行,并满足所有预定功能。即在设计服务(使用)期内在预定功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工期和投资的经济性三个方面达到要求。具体面言,应满足以下要求: (1)在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地质灾害体的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地质灾害。 (2)在正常荷载组合的条件下,防治工程应保证地质灾害体无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建筑物安全的地质灾害。 (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永久性工程的设计服务(使用)期一般可按50年考虑,特殊工程应进行专门论证。 第1.3.2条 应充分收集与工程设计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为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可能发生的自然地质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等)和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新的地质灾害,对这些灾害应在勘察、评价、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1.3.3条 应在室内和野外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算出各项参数的平均值、标准值和异系数,确定其标准值。同时,结合类似工程的经验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后,合理的选取设计值。 第1.3.4条 应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两种分析都应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效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并宜提出多方案进行比较。 第1.3.5条 应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第1.3.6条 泥石流灾害防治方法要点: (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根据泥石流活动的时、空特点,采用不同的防治工程,以减轻或化解泥石流的成灾因素。 (2)在形成区以抑制泥砂产生为主,阻滞泥砂输移,常用的措施有:恢复植被、建造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坡面截水沟、沟谷区的拦沙坝、导流堤、护岸、护底工程等。 (3)在流通区和泥石流通过地段以疏导为主,保证流路通畅。主要措施是导流和护岸、护底、清障。在地形较好的地区,则采用可靠的拦挡措施,以达到减沙、减势、控制水沙下泄量、控制流路的效果。拦挡措施有:实体重力坝和格栅坝、停淤场、导流堤、坝下的护岸、护底等。 (4)对规模巨大、势能大的泥石流,宜采取避让措施或防冲措施。如平面绕避改道、立面绕避(渡槽、明峒渡槽、高桥、大跨、沟底隧道等)。 (5)利用停淤、分流化解泥石流水、沙集中的矛盾。主要措施有停淤场、分流导流工程。 (6)改建或迁移防护设施。 (7)视地形条件,在堆积区停淤减沙或停淤束水攻沙,增大搬运能力,使泥沙顺利直接排入大河。 (8)汇入大河段,应加大大河排沙能力,稳定主流切割扇缘,降低泥石流沟侵蚀基准面。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为导流堤、挑流坝等。 1.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第1.4.1条 设计工程师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工作必须有法定的依据。主要包括: (1)可行性研究报告; (2)设计任务书; (3)工程勘察报告等。 第1.4.2条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应满足各设计阶段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地形资料: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 (2)气象水文资料:气温、降雨、冻结深度、暴雨;水文、流量、淹没、冲淤等; (3)防治工程勘察资料:地质体的类型、年代、成因、产状、分布;岩土的工程性质及变异性;地质构造的性质、展布及对工程的影响;自然或人为不良地质现象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 (4)其它资料:施工场地的水、电、交通条件;排水、排污条件;对噪声、振动的限制;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的地方经验;地方的材料及劳务价格;防治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发展规划图等。 第1.4.3条 防治工程设计在执行本规范时,尚应参照国家、行业、部门现行的规范、规程、标准及指南、手册(附录6)。 2 基本规定与设计标准 2.1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阶段及其主要任务 第2.1.1条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可分为防治工程、治理工程和应急治理工程三类。 第2.1.2条 防治工程应按三阶段设计,即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治理工程宜按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第2.1.3条 应急治理工程可按一阶段设计,即根据现场勘察,立即进行施工图设计,视情况也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第2.1.4条 可行性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防治目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提出优化的推荐设计方案。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图纸,设计论证说明。 第2.1.5条 初步设计阶段应对泥石流灾害影响范围的防治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并对各单元项目确定设计要求与边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工程的实现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编制出相应的完整的工程图纸、监控测量方案,设计说明书及工程概算。 第2.1.6条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初步设计图进行扩充,使之满足实施的需要;对监测方案应给出准确的布点位置及要求,以利于定位实施;编制工程预算及设计说明书。 第2.1.7条 在泥石流灾害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情况下,可将可行性方案设计与初步设计合并,编制能达到初设要求的可行性方案设计。 第2.1.8条 各阶段的设计图表一般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结构详图,以及工程项目一览表、计算成果表、材料统计表、概、预算表等。 第2.1.9条 各阶段的设计说明书一般应阐明下列内容:①工程目的及任务来源;②设计依据;③设计的基础资料及基本数据;④防治工程设计标准;⑤设计方案;⑥计算;⑦施工注意事项;⑧检验与监测;⑨概、预算;⑩工程效益分析。 计算书一般作为存档备查技术文件,可不对外提交。其内容包括计算公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计算结果及评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