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勘察报告
梅河滑坡物探勘察报告

梅河高速公路第17合同段K110+760~K111+000左侧边坡滑坡物探勘察报告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中国·广州二○○五年八月梅河高速公路第17合同段K110+760~K111+000左侧边坡滑坡物探勘察报告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中国·广州二○○五年八月梅河高速公路第17合同段K110+760~K111+000左侧边坡滑坡物探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梅河高速公路第17标段K110+760~K111+000边坡位于龙川县西南14公里左右。
边坡右侧400m左右为东江。
该边坡分四级,最大高差37m,至勘察时止,K110+810~K110+955段已发生滑坡。
二、目的任务根据业主方要求,我院于2005年8月1日~8月8日采用了瞬态瑞雷波法及高密度电法两种物探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勘察。
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规模大小、滑动面形状、滑体厚度、运动规律及其它性状,查明边坡及其附近构造带的分布位置、产伏等。
并通过综合物探手段,结合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论述滑坡的类型及成因,为治理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物探资料。
三、遵循的规程、规范本次勘察遵循的规程、规范有: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四、测线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本次勘察的测线布置勘察方案及场地实际施工条件进行布设。
测线根据边坡施工放桩及公路中线里程桩进行控制,利用皮尺量距进行布设。
实际完成工作量详见表2,测线实际布设情况详见附图1 物探剖面布置及勘探成果平面图(注:测线位置以公路中心桩号为起点)。
表1 物探完成工作量统计表五、工作方法原理及仪器设备(一)瑞雷波法1、工作原理瑞雷波沿地面表层传播,表层的厚度约为一个波长,因此,同一波长的瑞雷波的传播特性反映了地质条件在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不同波长的瑞雷波的传播特性反映着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
龟山寨滑坡坡勘查报告

目录0前言 (3)0.1任务由来 (3)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3)0.3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查提出的主要问题和结论 (4)0.4勘查目的、任务 (5)0.4勘查工作评述 (6)1勘查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 (8)1.1自然地理 (8)1.2地质环境 (11)2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8)2.1滑坡地形地貌 (18)2.2滑坡空间形态 (20)2.3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21)2.4滑坡水文地质 (23)2.5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5)3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31)3.1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1)3.2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3)3.3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45)3.4稳定性综合评价 (49)4防治工程布置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50)5天然建筑材料 (51)6治理方案评价及建议 (52)6.1可行性研究阶段治理方案评价 (52)6.2治理方案优化建议 (52)6.3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53)7结语 (53)附图和附件1、综合工程地质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钻孔柱状图4、土工试验成果报告汇总表5、照片0前言0.1任务由来龟山寨滑坡位于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昭君村二组,长江一级支流白沙河(香溪河)左岸。
滑坡区建有湖北兴发集团化工厂核心变电站,并有多户居民居住,兴发化工厂与滑坡隔河想望,滑坡严重威胁该区人民生命财产及重要生产设施的安全。
受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委托,我院承担了对湖北省兴山县龟山寨滑坡进行勘查、设计工作。
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可究阶段勘查查明,龟山寨滑坡包含两个滑坡,即古岩质滑坡和其前缘的土质滑坡。
滑坡区地形地貌形态较为复杂。
滑坡前缘为长江一级支流白沙河,河床高程约174m;勘查区前部为土质滑坡,地形总体坡度10°~15°,分三级平台逐级而上;中后部为古岩质滑坡,中部地形坡度30°~40°,后部地形坡度5°~20°;滑坡后为岩质陡山,地形坡度35°~45°,滑坡体总体坡向175°~215°。
滑坡土方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测量,了解滑坡的几何形态、体积和范围,为滑坡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学生对地形测量、土方计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滑坡土方测量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 三角测量法:通过测量滑坡边界点间的距离和角度,绘制滑坡边界线。
2. 体积计算法:根据滑坡边界线的几何形态,计算滑坡体积。
3. 坐标测量法:利用全站仪等仪器,测量滑坡边界点坐标,绘制滑坡平面图。
三、实验器材1. 全站仪2. 罗盘3. 水准仪4. 皮尺5. 记录本6.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实地勘察:对滑坡区域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滑坡的形态、规模和周边环境。
2. 布设测站:根据滑坡边界线的走向,在滑坡两侧布设测站,确保测站间距适中。
3. 测量边界点:使用全站仪、罗盘等仪器,测量滑坡边界点的坐标和角度。
4. 绘制滑坡边界线: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滑坡边界线。
5. 计算滑坡体积:根据滑坡边界线的几何形态,计算滑坡体积。
6. 绘制滑坡平面图:利用测量数据,绘制滑坡平面图。
五、实验数据1. 滑坡边界点坐标:- 点A:(X1, Y1)- 点B:(X2, Y2)- 点C:(X3, Y3)- ...2. 滑坡边界线长度:- AB长度:L1- BC长度:L2- ...3. 滑坡体积:V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滑坡形态: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滑坡呈近似梯形,底部较宽,顶部较窄。
2. 滑坡体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滑坡体积为V立方米。
3. 滑坡范围: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滑坡范围约为X平方米。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滑坡的形态、体积和范围,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滑坡形态呈近似梯形,体积约为V立方米,范围约为X平方米。
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可根据实验数据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效果。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滑坡土方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滑坡勘察报告(七)

滑坡勘察报告一、实施背景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体、土壤等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体发生不稳定而发生的地质灾害。
滑坡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对滑坡进行勘察是非常必要的。
二、工作原理滑坡勘察是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地形、地下水位等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滑坡的发生机理和特点,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具体的工作原理包括:1.地质调查:对滑坡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断层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滑坡区域的地质情况。
2.地形测量:通过现场测量和遥感技术获取滑坡区域的地形数据,包括高程、坡度等,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了解滑坡区域的地下水情况,判断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
4.大气降水监测:通过对滑坡区域的降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降雨对滑坡的影响。
5.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地质、地形、地下水位、降雨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滑坡的危险程度和发展趋势。
三、实施计划步骤1.前期准备:确定滑坡勘察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调查计划和工作方案。
2.地质调查:对滑坡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断层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滑坡区域的地质情况。
3.地形测量:采用现场测量和遥感技术获取滑坡区域的地形数据,包括高程、坡度等。
4.地下水位监测:在滑坡区域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对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
5.大气降水监测:在滑坡区域设置降雨监测点,对降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6.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地质、地形、地下水位、降雨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滑坡的危险程度和发展趋势。
7.编写报告:根据实施的勘察结果,编写滑坡勘察报告,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四、适用范围滑坡勘察适用于各类滑坡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包括山区、丘陵地区、河岸地区等。
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
五、创新要点在滑坡勘察中,可以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地形数据,提高勘察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进行地下水位和降雨的监测,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滑坡勘察报告(四)

滑坡勘察报告一、实施背景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提高灾害防治能力,需要进行滑坡勘察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滑坡勘察的实施背景、工作原理、实施计划步骤、适用范围、创新要点、预期效果、达到收益、优缺点以及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详细总结。
二、工作原理滑坡勘察是通过对滑坡地区的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确定滑坡的类型、规模、危险性以及可能的成因,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岩性、构造、断裂、节理等地质情况,确定滑坡发生的基础条件。
2.地形调查:通过地形测量和地貌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地形特征、坡度、坡面形态等,确定滑坡的发生位置和范围。
3.水文调查:通过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降雨情况、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等,确定滑坡的水文条件。
4.气象调查:通过气象观测和气象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气候特征、降雨强度、风力等,确定滑坡的气象条件。
三、实施计划步骤滑坡勘察的实施计划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前期准备:明确勘察目标和任务,编制勘察计划,确定勘察人员和装备,进行必要的文献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前的准备工作。
2.现场勘察:按照勘察计划,组织勘察人员进行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现场勘察工作,采集必要的样品和数据。
3.室内分析:对采集的样品和数据进行室内分析,进行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滑坡的类型、规模、危险性以及可能的成因。
4.报告编写:根据分析结果,编写滑坡勘察报告,包括滑坡的基本情况、成因分析、危险性评价、防治建议等内容。
四、适用范围滑坡勘察适用于各类滑坡地区,包括山区、丘陵区、河谷区等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发生频繁的地区。
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滑坡的预测、预警、防治等方面。
五、创新要点滑坡勘察的创新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调查:将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相结合,综合评价滑坡的危险性和防治措施。
滑坡勘察设计报告(样本)

第一章概述一、工程概况子洲至靖边段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Z35)青岛~银川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陕西省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段高速公路的修建, 对改善陕北地区交通环境, 促进和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
该段公路目前处于施工建设阶段。
2005年7月, K130+460~760天云煤矿改线段, 路基侧边坡开挖过程中, 由于施工放炮及连续暴雨等因素, 导致K130+460~760段基岩以上3-6级边坡失稳滑塌, 后经重新刷坡处理该段目前已处于稳定状态, 刷坡后共分十六级边坡, 每级边坡高7-10m, 平台宽4-8m, 综合坡率约为1:1.75(见附录照片1)。
2006年6月, K130+575.3~744.7段已施工完毕的高边坡3-6级边坡又产生局部滑塌, 并产生错台裂缝, 错台高度2-3m, 为保证6级以上边坡稳定, 防止产生边坡整体失稳, 受院经营室委托, 我通盛岩土公司对该滑坡进行了勘察, 通过本次勘察确定了滑坡的范围和规模, 评价其稳定性, 提出了治理建议。
二、目的与任务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滑坡体的结构, 滑动面、滑动带的位置, 分析滑坡的成因及演化过程, 评价和预测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同时分析边坡的稳定性, 为整个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任务有:(1)在充分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及研究分析原线路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的基础上, 分析掌握滑坡的自然地质背景条件;(2)查明勘察区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提供各地层岩性及滑坡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查明滑坡体的分布范围、形态、规模、类型, 分析滑坡空间分布特征;(4)查明滑坡体厚度、滑面埋深及展布特征, 提供滑面(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5)在综合分析滑坡形成条件, 产生机理及运动模式的基础上, 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 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滑坡勘察报告(九)

滑坡勘察报告一、实施背景滑坡是指地表土层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发生移动的地质现象。
滑坡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滑坡进行勘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滑坡进行详细的勘察,以便为滑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原理滑坡勘察主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的方式获取数据,结合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分析,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震等方法,对滑坡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估。
三、实施计划步骤1.野外调查:对滑坡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滑动面、滑坡体等进行详细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2.实地观测:通过设置监测点、安装监测设备等方式,对滑坡进行长期实时监测,获取滑坡的变形、位移等数据。
3.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对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4.预测评估:通过建立滑坡的数学模型,对滑坡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
5.结果报告:根据以上步骤的研究和分析,撰写滑坡勘察报告,对滑坡的情况进行详细总结和评价。
四、适用范围滑坡勘察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滑坡,包括山体滑坡、河岸滑坡、边坡滑坡等。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滑坡还是人为引起的滑坡,都可以通过滑坡勘察来进行研究和治理。
五、创新要点本次滑坡勘察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震等方法,结合传统的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对滑坡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估。
同时,通过建立滑坡的数学模型,对滑坡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提高了滑坡治理的准确性和效果。
六、预期效果通过滑坡勘察,可以了解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为滑坡的治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可以预测滑坡的未来发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滑坡对人类的威胁。
七、达到收益滑坡勘察可以提高滑坡治理的准确性和效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滑坡防治规划和政策,提高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
八、优缺点优点:滑坡勘察可以全面了解滑坡的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减少滑坡对人类的威胁。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需要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地质构造的多样性,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稳定和安全,本次勘察将对一些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区域的背景本次滑坡勘察的研究区域位于市的山区地带,地势较为陡峭,植被丰富。
该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多起滑坡事故,对附近村庄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该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十分必要。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1.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该地区的地质图、地形图、气候数据、植被状况等相关信息。
2. 现场勘察:对研究区进行现场踏勘,查看滑坡面的地貌特征、滑坡体的形态和滑坡区的水文特征。
3. 取样分析:针对滑坡体和滑坡区的不同土层进行取样,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文特征分析。
4. 监测与测量:利用地下水位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对滑坡体和滑坡区进行长期监测,并且结合遥感技术对滑坡进行测量和变化分析。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综合考虑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的勘察与分析,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 地质条件:研究区域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山地。
岩石层的倾角较大,土层较厚,容易出现滑坡问题。
2. 气候条件: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多雨季节长,降雨量大,容易导致地质滑坡。
3. 植被状况:研究区域的植被状况较好,但土壤侵蚀和根系破坏等因素会对滑坡的发生产生风险。
4. 水文特征:研究区域的陡峭地势导致地下水的积聚,增加了滑坡的危险性。
5. 人类因素:在滑坡区附近的建筑工程和道路施工,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也对滑坡问题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
五、防灾对策与建议结合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防灾对策与建议:1. 减轻地质滑坡的风险:加强对滑坡区的稳定性监测,提前预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 前言 (1)1.1任务由来 (1)1.2勘察目的、任务 (1)1.3前人工作概述 (2)1.4勘察工作评述 (2)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3)2.1自然地理 (3)2.2地质环境条件 (4)3 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7)3.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7)3.2滑体特征 (8)3.3滑带(面)特征 (9)3.4滑床特征 (10)3.5滑坡近期变形特征 (10)3.6滑坡影响因素 (11)3.7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剰余下滑力计算 (11)4 滑坡防治方案建议 (17)4.1滑坡防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7)4.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参数 (17)4.3滑坡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17)5 滑坡防治效益评估 (18)6 结论与建议 (18)6.1结论 (18)6.2建议 (18)报告内附表1.滑体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2.滑带土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3.砂、泥岩物性、抗拉、抗剪、变形试验成果统计表4.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报告内附图、附件1.工程地质平面略图2.滑坡体裂隙分布平面图3.滑体等厚线图4.滑床顶面等高线图5.试验成果报告报告附件1.工程地质勘察附图册(1)工程地质平面图 1:500(2)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3)探井工程地质展示图 1:100~1:200(4)探槽工程地质展示图 1:50(5)钻孔柱状图 1:100~1:2002.成果报告数字化光盘1 前言万州区地处重庆市东大门,位于三峡水库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
水路交通是万州的重要交通途径,在万州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红溪沟港区作为万州的门户,为万州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滑坡一旦失稳将给港口带来重大的危害。
1.1 任务由来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为三峡工程淹没重建区。
三峡工程库区正常蓄水时滑坡处于半淹没状态。
目前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口淹没重建一期工作正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然而近年来该滑坡变形加剧,滑体上建筑物多处出现拉裂现象,地面开裂现象十分普遍,并在继续发展。
1998年雨季勘察区斜坡出现大规模滑移变形,裂缝特别发育,在斜坡中部180~195m段出现房屋变形,1999年雨季勘察区又出现新的拉裂变形,在1998年滑坡范围的基础上,面积又有所扩大,变形进一步发展。
2001年8月的特大暴雨期间,滑坡进一步出现变形,这给三峡工程蓄水后红溪沟港区的淹没重建带来重大影响。
滑体上目前居住有近50人,三峡工程库区一期蓄水在即,滑坡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为加快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滑坡治理工程进度,确保港口的淹没重建和滑坡体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2001年7月我院受重庆市万州港务管理局的委托,承担了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该局要求我院在已有的勘察资料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规范编制勘察报告(不投入实物工作量)。
2001年8月我院完成报告编制任务后,该报告送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审查。
2002年1月经专家初审,指出该报告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如下三点:1、需补充、完善滑坡的特征要素;2、需补充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参数;3、补充计算滑坡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
根据专家意见,我院于2002年3月进入勘察现场,有针对性地投入实物工作量开展勘察工作。
本报告即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编制而成。
1.2 勘察目的、任务1.2.1 勘察目的本次勘察工作的目的是:在充分收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并对滑坡的稳定性及危害性作出评价,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对滑坡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为滑坡综合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2.2 勘察任务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是: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2.查明滑坡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查明滑体、滑带、滑床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特征;3.分析滑坡产生的主次条件和滑坡成因,计算并评价滑坡在各种荷载组合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4.预测滑坡的发展趋势并提出预防与治理方案建议。
1.3.1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完成了万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0万);1981年,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了万县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20万)。
以上两个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区域上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是本次勘察的主要基础地质资料;1.3.21986年及1994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分别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万县滑坡群工程地质勘察研究报告》及《万县新城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受工作阶段的限制,该报告对滑坡仅作初步研究,可供本次参考;1.3.3 1993年12月及1997年12月,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分别完成了选址阶段的初勘及详勘提交有《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库区万县市迁建城镇新址地质论证报告》;1.3.4 1998年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交有《万州港红溪沟港区斜坡稳定性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主要结论:A“裂疑仍在缓慢继续增大;”B“目前处于临界状态,…可使变形斜坡诱发为滑坡,应及时治理。
”1.3.5 2000年11月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提交有《万州港务管理局红溪沟港区淹没复建工程变形区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主要结论:A“在雨季地下水作用下形成了浅层蠕滑变形”;B“目前处于临界状态,但在雨季尤其是连续暴雨等条件下,可诱发为滑坡,故场地应及时治理。
”前人所作的工作,由于受工作目的和工作阶段的限制,不能满足滑坡工程地质勘察的专项要求,其工程地质资料不能满足滑坡治理设计需要,但可作为本次勘察的参考。
1.4 勘察工作评述1.4.1 完成勘察工作量根据2002年1月专家组意见,我院立即对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再次进行了现场踏勘,并收集相关地形地质资料,继而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及其它相关规定,编制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重庆市万州港务局红溪沟港区滑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设计书》,于3月1日正式开展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槽探、岩土样采集、原位大剪等野外工作,3月22日结束该滑坡勘察的全部外业工作,4月6日完成报告编写、审核及复制。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4.1。
表1.4.1完成实物工作量统计1.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有: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50266-99);5)《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5/5005-1998);6)《钻探技术规范》(DZ/10017-91)等。
2.采用的主要手段及质量评述工作中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井探、槽探、室内岩、土、水试验及现场大剪等综合勘察方法,并充分收集利用了万州区域相同条件的滑坡勘察资料。
为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组建了以项目负责人为主要质量责任人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实行项目负责制,开展了勘察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对原始资料进行了100%的自检和互检,确保了野外原始资料的准确性。
1)工程地质测绘采用1:500地形图进行实地勾绘,并对重点部位采用全站仪进行了实测标注,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2)钻探施工采用1台XY-1型钻机、1台XU-100型和1台GX-50型钻机施工。
为提高岩芯采取率,严格控制了回次进尺和循环用水量,滑体钻进回次进尺一般不大于1m。
根据滑动面为基岩与第四系分界面的特点,为确保滑带土不被破坏,除控制回次进尺外,在滑带附近还采用了特别方式,回次进尺不超过0.40m,保证了滑带岩芯的完整性。
钻孔岩土芯回次采取率:土体一般80~90%,基岩80~95%,钻孔合格率100%。
3)每个钻孔结束后均提干孔内循环水,并按规程要求进行了静止水位的观测,保证了地下水位的真实性。
现场采取的岩、土、水样及时按要求蜡封、包裹、送检。
运输过程中避免了强烈震动。
4)工程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精度符合规定要求。
5)原位大剪试验、室内岩、土、水样测试工作由四川九○九岩土检测中心完成。
试验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工作中及时对野外资料进行了整理,作到了“三边一及时”,确保了勘察资料的原始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各工序各专业严格按规范执行,使用规范正确,获取的资料真实可靠,总体工作质量良好,符合规范要求,达到详勘工作深度。
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2.1.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勘察区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万州长江大桥下游约400m的河谷斜坡地带,位于原红溪沟港口的上方,为万州区城区西北城乡结合部。
滑坡南北长310m,东西宽330m。
地理坐标范围:X:3405300.00~3405650.00,Y:5039250.00~5039600.00。
勘察区位于万州城区边缘,连接万州长江大桥的支一线公路从滑坡后缘通过,勘察施工较为方便(图2.1.1)。
2.1.2 气象与水文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丰沛,据万州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8.1℃,多年平均降雨量1181.20mm,历年最大降雨量1635.20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每年平均降雨量的70%,历年最大月降雨量711.80mm(1982年7月),最大日降雨量达243.31mm(1982年7月16日),最长连续降水16日,每年夏季多大雨、暴雨。
万州红溪沟港区滑坡位于长江左岸,长江在万州段多年平均水位107.89m,最低水位99.33m,常年洪水位133.00m,近30~70年来的最高洪水位为142.12m图2.1.1 交通位置图(1981年)。
据《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三峡水库建成以后,在汛期(6月中旬~9月底)运行时,需将水库蓄水位降低到防洪限制水位145m,以便洪水到来时拦蓄洪水,当遇上5年、20年、100年和1000年一遇的洪水时,坝前水位分别为147.20m、157.50m、166.70m和175.00m,洪峰过后,水库水位迅速降至145m,以防可能再次发生洪水;三峡水库在非汛期(10月至次年4月上旬)坝前水位保持在145m~175m~145m之间波动,水位变幅为30m。
2.2地质环境条件2.2.1 区域地质条件1 地形地貌与新构造运动在万州区城市规划范围及其周边区域,主要有两类大的地貌单元类型:侵蚀堆积地貌及构造剥蚀低山地貌。
侵蚀堆积地貌:分布于长江两岸,漫滩一般高于河水位1~4m,洪水期被水淹没。
万州区域河流阶地共有三级,Ⅰ级阶地断续可见,Ⅱ、Ⅲ级阶地则零星分布,且多为基座阶地,目前阶地堆积物多被剥蚀,基岩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