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勘察报告

合集下载

梅河滑坡物探勘察报告

梅河滑坡物探勘察报告

梅河高速公路第17合同段K110+760~K111+000左侧边坡滑坡物探勘察报告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中国·广州二○○五年八月梅河高速公路第17合同段K110+760~K111+000左侧边坡滑坡物探勘察报告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中国·广州二○○五年八月梅河高速公路第17合同段K110+760~K111+000左侧边坡滑坡物探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梅河高速公路第17标段K110+760~K111+000边坡位于龙川县西南14公里左右。

边坡右侧400m左右为东江。

该边坡分四级,最大高差37m,至勘察时止,K110+810~K110+955段已发生滑坡。

二、目的任务根据业主方要求,我院于2005年8月1日~8月8日采用了瞬态瑞雷波法及高密度电法两种物探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勘察。

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规模大小、滑动面形状、滑体厚度、运动规律及其它性状,查明边坡及其附近构造带的分布位置、产伏等。

并通过综合物探手段,结合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论述滑坡的类型及成因,为治理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物探资料。

三、遵循的规程、规范本次勘察遵循的规程、规范有: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四、测线布置及完成的工作量本次勘察的测线布置勘察方案及场地实际施工条件进行布设。

测线根据边坡施工放桩及公路中线里程桩进行控制,利用皮尺量距进行布设。

实际完成工作量详见表2,测线实际布设情况详见附图1 物探剖面布置及勘探成果平面图(注:测线位置以公路中心桩号为起点)。

表1 物探完成工作量统计表五、工作方法原理及仪器设备(一)瑞雷波法1、工作原理瑞雷波沿地面表层传播,表层的厚度约为一个波长,因此,同一波长的瑞雷波的传播特性反映了地质条件在水平方向的变化情况,不同波长的瑞雷波的传播特性反映着不同深度的地质情况。

滑坡土方测量实验报告(3篇)

滑坡土方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测量,了解滑坡的几何形态、体积和范围,为滑坡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学生对地形测量、土方计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滑坡土方测量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 三角测量法:通过测量滑坡边界点间的距离和角度,绘制滑坡边界线。

2. 体积计算法:根据滑坡边界线的几何形态,计算滑坡体积。

3. 坐标测量法:利用全站仪等仪器,测量滑坡边界点坐标,绘制滑坡平面图。

三、实验器材1. 全站仪2. 罗盘3. 水准仪4. 皮尺5. 记录本6.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实地勘察:对滑坡区域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滑坡的形态、规模和周边环境。

2. 布设测站:根据滑坡边界线的走向,在滑坡两侧布设测站,确保测站间距适中。

3. 测量边界点:使用全站仪、罗盘等仪器,测量滑坡边界点的坐标和角度。

4. 绘制滑坡边界线: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滑坡边界线。

5. 计算滑坡体积:根据滑坡边界线的几何形态,计算滑坡体积。

6. 绘制滑坡平面图:利用测量数据,绘制滑坡平面图。

五、实验数据1. 滑坡边界点坐标:- 点A:(X1, Y1)- 点B:(X2, Y2)- 点C:(X3, Y3)- ...2. 滑坡边界线长度:- AB长度:L1- BC长度:L2- ...3. 滑坡体积:V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滑坡形态: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滑坡呈近似梯形,底部较宽,顶部较窄。

2. 滑坡体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滑坡体积为V立方米。

3. 滑坡范围: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滑坡范围约为X平方米。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滑坡的形态、体积和范围,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滑坡形态呈近似梯形,体积约为V立方米,范围约为X平方米。

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可根据实验数据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效果。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滑坡土方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滑坡勘察报告(七)

滑坡勘察报告(七)

滑坡勘察报告一、实施背景滑坡是指地表或地下岩体、土壤等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体发生不稳定而发生的地质灾害。

滑坡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对滑坡进行勘察是非常必要的。

二、工作原理滑坡勘察是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地形、地下水位等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滑坡的发生机理和特点,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具体的工作原理包括:1.地质调查:对滑坡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断层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滑坡区域的地质情况。

2.地形测量:通过现场测量和遥感技术获取滑坡区域的地形数据,包括高程、坡度等,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地下水位监测:通过地下水位的监测,了解滑坡区域的地下水情况,判断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

4.大气降水监测:通过对滑坡区域的降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降雨对滑坡的影响。

5.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地质、地形、地下水位、降雨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滑坡的危险程度和发展趋势。

三、实施计划步骤1.前期准备:确定滑坡勘察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调查计划和工作方案。

2.地质调查:对滑坡区域的地质构造、岩性、断层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滑坡区域的地质情况。

3.地形测量:采用现场测量和遥感技术获取滑坡区域的地形数据,包括高程、坡度等。

4.地下水位监测:在滑坡区域设置地下水位监测点,对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

5.大气降水监测:在滑坡区域设置降雨监测点,对降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

6.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地质、地形、地下水位、降雨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滑坡的危险程度和发展趋势。

7.编写报告:根据实施的勘察结果,编写滑坡勘察报告,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四、适用范围滑坡勘察适用于各类滑坡地质灾害的调查和评估,包括山区、丘陵地区、河岸地区等。

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建设等方面。

五、创新要点在滑坡勘察中,可以采用遥感技术获取地形数据,提高勘察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进行地下水位和降雨的监测,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滑坡勘察报告(四)

滑坡勘察报告(四)

滑坡勘察报告一、实施背景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提高灾害防治能力,需要进行滑坡勘察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滑坡勘察的实施背景、工作原理、实施计划步骤、适用范围、创新要点、预期效果、达到收益、优缺点以及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详细总结。

二、工作原理滑坡勘察是通过对滑坡地区的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确定滑坡的类型、规模、危险性以及可能的成因,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调查: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岩性、构造、断裂、节理等地质情况,确定滑坡发生的基础条件。

2.地形调查:通过地形测量和地貌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地形特征、坡度、坡面形态等,确定滑坡的发生位置和范围。

3.水文调查:通过水文观测和水文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降雨情况、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等,确定滑坡的水文条件。

4.气象调查:通过气象观测和气象分析,了解滑坡地区的气候特征、降雨强度、风力等,确定滑坡的气象条件。

三、实施计划步骤滑坡勘察的实施计划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前期准备:明确勘察目标和任务,编制勘察计划,确定勘察人员和装备,进行必要的文献资料收集和现场勘察前的准备工作。

2.现场勘察:按照勘察计划,组织勘察人员进行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现场勘察工作,采集必要的样品和数据。

3.室内分析:对采集的样品和数据进行室内分析,进行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滑坡的类型、规模、危险性以及可能的成因。

4.报告编写:根据分析结果,编写滑坡勘察报告,包括滑坡的基本情况、成因分析、危险性评价、防治建议等内容。

四、适用范围滑坡勘察适用于各类滑坡地区,包括山区、丘陵区、河谷区等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发生频繁的地区。

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滑坡的预测、预警、防治等方面。

五、创新要点滑坡勘察的创新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调查:将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相结合,综合评价滑坡的危险性和防治措施。

七合滑坡勘察报告(终稿)

七合滑坡勘察报告(终稿)

目录一、绪言 (2)㈠、交通位置 (2)㈡、目的任务 (2)㈢、工作概况 (2)㈣、质量评述 (5)㈤、参考引用资料 (5)二、地质环境条件 (6)㈠气象水文 (6)㈡地形地貌 (7)㈢区域地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地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构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㈣勘察区地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矿区地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勘查区地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工程地质岩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滑坡勘察设计报告(样本)

滑坡勘察设计报告(样本)

第一章概述一、工程概况子洲至靖边段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Z35)青岛~银川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陕西省高等级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段高速公路的修建, 对改善陕北地区交通环境, 促进和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

该段公路目前处于施工建设阶段。

2005年7月, K130+460~760天云煤矿改线段, 路基侧边坡开挖过程中, 由于施工放炮及连续暴雨等因素, 导致K130+460~760段基岩以上3-6级边坡失稳滑塌, 后经重新刷坡处理该段目前已处于稳定状态, 刷坡后共分十六级边坡, 每级边坡高7-10m, 平台宽4-8m, 综合坡率约为1:1.75(见附录照片1)。

2006年6月, K130+575.3~744.7段已施工完毕的高边坡3-6级边坡又产生局部滑塌, 并产生错台裂缝, 错台高度2-3m, 为保证6级以上边坡稳定, 防止产生边坡整体失稳, 受院经营室委托, 我通盛岩土公司对该滑坡进行了勘察, 通过本次勘察确定了滑坡的范围和规模, 评价其稳定性, 提出了治理建议。

二、目的与任务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查明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滑坡体的结构, 滑动面、滑动带的位置, 分析滑坡的成因及演化过程, 评价和预测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同时分析边坡的稳定性, 为整个边坡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具体任务有:(1)在充分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及研究分析原线路勘察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的基础上, 分析掌握滑坡的自然地质背景条件;(2)查明勘察区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提供各地层岩性及滑坡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3)查明滑坡体的分布范围、形态、规模、类型, 分析滑坡空间分布特征;(4)查明滑坡体厚度、滑面埋深及展布特征, 提供滑面(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5)在综合分析滑坡形成条件, 产生机理及运动模式的基础上, 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 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

滑坡勘察报告(九)

滑坡勘察报告(九)

滑坡勘察报告一、实施背景滑坡是指地表土层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发生移动的地质现象。

滑坡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滑坡进行勘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滑坡进行详细的勘察,以便为滑坡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工作原理滑坡勘察主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的方式获取数据,结合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分析,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震等方法,对滑坡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估。

三、实施计划步骤1.野外调查:对滑坡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滑动面、滑坡体等进行详细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2.实地观测:通过设置监测点、安装监测设备等方式,对滑坡进行长期实时监测,获取滑坡的变形、位移等数据。

3.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对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4.预测评估:通过建立滑坡的数学模型,对滑坡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

5.结果报告:根据以上步骤的研究和分析,撰写滑坡勘察报告,对滑坡的情况进行详细总结和评价。

四、适用范围滑坡勘察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滑坡,包括山体滑坡、河岸滑坡、边坡滑坡等。

无论是自然形成的滑坡还是人为引起的滑坡,都可以通过滑坡勘察来进行研究和治理。

五、创新要点本次滑坡勘察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地震等方法,结合传统的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对滑坡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估。

同时,通过建立滑坡的数学模型,对滑坡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评估,提高了滑坡治理的准确性和效果。

六、预期效果通过滑坡勘察,可以了解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为滑坡的治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可以预测滑坡的未来发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滑坡对人类的威胁。

七、达到收益滑坡勘察可以提高滑坡治理的准确性和效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滑坡防治规划和政策,提高国家的防灾减灾能力。

八、优缺点优点:滑坡勘察可以全面了解滑坡的情况,提供科学依据,减少滑坡对人类的威胁。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

滑坡勘察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需要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地质构造的多样性,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确保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的稳定和安全,本次勘察将对一些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二、研究区域的背景本次滑坡勘察的研究区域位于市的山区地带,地势较为陡峭,植被丰富。

该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多起滑坡事故,对附近村庄和交通线路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该地区的滑坡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十分必要。

三、研究方法与流程1. 收集基础资料:包括该地区的地质图、地形图、气候数据、植被状况等相关信息。

2. 现场勘察:对研究区进行现场踏勘,查看滑坡面的地貌特征、滑坡体的形态和滑坡区的水文特征。

3. 取样分析:针对滑坡体和滑坡区的不同土层进行取样,进行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文特征分析。

4. 监测与测量:利用地下水位仪、位移计等仪器设备对滑坡体和滑坡区进行长期监测,并且结合遥感技术对滑坡进行测量和变化分析。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综合考虑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的勘察与分析,得出以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 地质条件:研究区域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岩石和土壤构成的山地。

岩石层的倾角较大,土层较厚,容易出现滑坡问题。

2. 气候条件: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多雨季节长,降雨量大,容易导致地质滑坡。

3. 植被状况:研究区域的植被状况较好,但土壤侵蚀和根系破坏等因素会对滑坡的发生产生风险。

4. 水文特征:研究区域的陡峭地势导致地下水的积聚,增加了滑坡的危险性。

5. 人类因素:在滑坡区附近的建筑工程和道路施工,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也对滑坡问题的发生起到推动作用。

五、防灾对策与建议结合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提出以下防灾对策与建议:1. 减轻地质滑坡的风险:加强对滑坡区的稳定性监测,提前预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勘察报告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第一章概述受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承担了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第一节序言该边坡位于仙居市埠头镇红岩村, 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段境内,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里程左K120+085-K120+169路堑边坡,右侧为半溪1号桥。

设计路面标高~米,线路最大纵坡2%。

2005年8月右线桥梁开始施工。

2005年11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后,2005年11月16日下午2时许,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滑体长约75m,宽约,形成错落台高约,滑动方量约45600m3,右线已施工的桥梁人工挖孔桩柱被毁,并在已滑动边坡后侧形成一个更大的潜在滑坡危险区。

第二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分析斜坡失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提出治理建议。

按照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为: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2、查清滑坡规模及破裂壁、滑床、滑带、滑坡台地、滑坡裂缝等滑坡要素特征;3、查明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滑动面的抗剪强度指标,对无法取得强度指标的碎石土类反演求得其C、φ值;4、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滑坡体稳定分析;5、根据滑坡体现状等提供滑坡治理措施与建议。

执行规范有: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第三节工作方法、过程及质量评述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依据1:1000地形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

在综合分析已收集到的测区区域资料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工程地质填图、微地貌单元的划分和岩体结构及构造面产状、性质的调查,圈定滑坡周界。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成果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本工程进行了两次野外工作,第一次野外作业于2005年11月22日开始,至2005年12月9日结束外业工作。

该次野外作业在滑坡体及其影响区沿大致平行主滑方向共布置3条勘探线,开动XY-1型钻机1台,完成3只钻孔和2只探槽孔。

为了进一步查清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我院组织了第二次野外作业,于2006年3月14日开始,至2006年4平行主滑方向共布置3线,开动XY-1型钻机2成7只钻孔和4采用双套岩芯金刚石钻具钻进。

由于滑坡堆积区上部岩性以碎石土为主,致使原状土样采取异常困难。

鉴于现场实际情况,取原状土样采取现场环刀法施工。

同时因滑坡堆积区上部岩性以碎石土为主,探槽施工开挖困难,未能揭穿滑体上部堆积物。

每孔的钻探及地质编录均由工程项目负责验收确认。

实 物 工 作 量一 览 表 表1 室内试样试验除进行常规测试项目外,结合工程实际和滑坡稳定性评价等需要,增加原状土直剪快剪、饱和重塑土反复剪、岩样天然抗压等测试项目。

全部室内测试工作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试验中心承担。

整个勘察过程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验工作均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规程,成果质量优良。

勘察过程中因山势陡峻,测量工作难度大,测量精度受到影响。

本工程所使用的滑坡区1:500地形图原测量范围较小,因时间紧迫,滑坡区未能进行1:500地形图实测,由测量单位采用原1:2000地形图进行放大而成。

同时为了保证野外勘探资料的准确性,现场地质钻孔孔口高程及座标由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施工队伍的测量人员实测。

因此本工程的平面高程与实际剖面高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本工程实际剖面与计算过程中使用的高程为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施工队伍的测量人员实测的高程。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第一节地形地貌沿线为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区,由中低山、丘陵、断陷盆地及堆积平原组成。

勘察区地貌形态受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所控制。

区内盆地、山脉均呈北东、北北东走向分布。

山脉主要有会稽山、大盘山和括苍山,海拔高度多在400~800m,最高峰为括苍山,海拔1382m。

由北西往南东分布有诸暨、东阳、仙居等小盆地,盆地与中低山间为丘陵区。

区内地势总体趋势为西北和东南低,中部高。

滑坡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山体基岩埋藏浅,植被发育,沟谷切割强烈。

第二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测区位于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5-18℃左右,1月最低,平均4℃左右,7-8月最高,平均28-29℃。

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mm 之间,降水量不仅空间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也有显着差异。

其降雨过程多集中在4月中旬~7月中旬(梅汛期)和7月中旬~10月中旬(台汛期)。

年蒸发量在800-1100mm之间,相对湿度80%左右。

全年无霜期>200天。

(二)水文勘察区范围内河流分属永安溪水系,主要河流为胡八坑、大陈坑等。

水系多呈树枝状,水流常年不息。

区内小冲沟发育,水位坡降大,受季节降雨量影响,旱季流量小,雨季水位暴涨暴落,洪水期流速急,水位变幅受季节降水影响较大。

第三节区域地质(一)地层勘察区主要出露地层有上侏罗统西山头组晶屑凝灰岩;第四系上更新统覆盖层。

一、上侏罗统西山头组火山岩(J3x)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灰紫色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

岩质较硬,为本段线路主要岩性。

二、第四纪覆盖层根据土层成份、成因时代,可分为冲洪积层、残坡积层。

现按土层成因时代自下而上分述如下:残坡积层(el-d1Q)主要分布于低山区的坡顶和缓坡处,厚度较薄,一般厚度~,局部厚度较大达,分布不稳定,为含碎石亚粘土、含粘性土碎石、块石,土质结构松散-中密状。

冲洪积层(a1-plQ3)主要分布在河床、溪沟一带,厚度–,成分主要为卵石、漂石等,结构松散。

(二)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勘察区内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仅在北段有所发育。

断裂带以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局部有近东西向断裂。

其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为勘察区内主要的构造骨架。

新华夏系构造由一系列的压性或扭性断裂及部分纵张断裂、挤压带、劈理带等结构要素构成。

图1 区域构造纲要图从图1《浙江省主要断裂构造分布图》来看,对勘察区影响较大的构造从北往南依次为:本区的区域构造主要以断裂构造为主,有NNE向、NE 向、NW向三组不同方向断裂,其中NNE向、NE向的断裂最为发育,其次为NW向断裂,它们控制了测区内次一级断裂的发育和地貌形态的形成。

1、丽水-余姚深断裂(○4断裂)它是浙东南最醒目的断裂构造,南延福建,北经嵊州过余姚,潜入杭州湾水域,总体走向约30°。

该断裂从磐安县安文镇北西侧通过。

岩石遭受动力变质作用,出现强烈的片理化及千枚岩化,宽达3km左右,在尖山镇有大片的晚第三纪玄武岩喷出,缙云附近还见有喜马拉雅期的超基性岩呈挤压破碎现象,表明该断裂在喜山期尚在继续活动。

2、鹤溪-奉化大断裂(○12断裂)该断裂南段与丽水-余姚深断裂合并,往北经仙居盆地北缘,并继续向北东方向延伸,直抵宁波盆地南缘与温州-镇海大断裂交会,主体走向呈北东向,破碎带南窄北宽,宽约20m至300m,断面呈舒缓波状。

该断裂对晚侏罗世岩浆喷出与侵入活动有直接影响,燕山晚期活动相当强烈。

第四节地震及区域稳定性勘察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为震级小(小于5级),强度弱(不大于6度),频率低。

根据浙江省地震局资料,我省在北纬28~30°之间为一相对安全区。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勘察区永嘉县峙口乡以南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为,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

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等有关规定,公路工程可采用简易设防。

勘察区内其它路段地震动参数峰值加速度为<,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区。

根据交通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等有关规定,拟建公路工程一般可不考虑地震设防。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仙居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抗震设防烈度小于Ⅵ度区,属对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第三章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第一节构造(一)断层滑坡区未发现断裂构造。

(二)节理边坡区节理较发育,主要节理产状:330°∠76°,张开状,3~5条/米;180°∠73°,微张状,部分方解石脉充填,2~4条/米;300°∠80°,闭合状,1~2条/米°;25°∠8°,微张状,方解石脉充填,2~4条/米。

根据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基岩节理裂隙发育,但相对于左边坡而言主要为逆坡节理,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边坡节理走向分布见图(边坡区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图2 边坡区岩体节理走向玫瑰花图(四)构造稳定性分析根据现场实测岩石节理资料,由以下赤平投影图分析得出:边坡基岩节理裂隙①、②、③对边坡稳定性存在一定影响,应采取合理措施加强支护。

图3 边坡区岩体节理赤平投影图第二节各工程地质(亚)层划分及评述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揭露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将场地勘探深度以浅岩土体按其成因时代、埋藏分布规律、岩性特征及基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6个工程地质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一)第四系1、Ⅰ层:滑坡堆积碎石混粘性土(delQ)灰黄色为主,含碎石亚粘土与块(碎)石混杂,块(碎)石棱角形,强~弱风化状为主,部分强~全风化状,原岩以晶屑凝灰岩为主,块石径20~200cm,含量约10%,碎石径一般5~20cm不等,含量约20~30%,余为粘性土及少量砂,土质不均。

该层在滑坡范围内分布,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滑坡后缘破裂壁到附近较薄,在滑体中下部和前缘部位厚度较大。

2、Ⅴ2层:含碎石亚粘土(el-dlQ)灰黄色,硬塑,饱和,碎石含量10~20%,粒径~,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为晶屑凝灰岩。

分布于山麓,层厚~,容许承载力[σ0]=150KPa。

桩周土极限摩阻力τi=35~40Kpa。

该层在滑坡区大部地段广泛分布。

3、Ⅴ3层:含粘性土碎石(el-dlQ)灰黄色,稍密~中密,碎石含量50%,粒径~见多,部分5~15cm,呈棱角状,成分为晶屑凝灰岩,夹块石,块石径20~200cm,含量约5~15%,其余为粘性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