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典型水利工程简介 精品

合集下载

巢湖流域水利工程简介

巢湖流域水利工程简介

巢湖流域水利工程简介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属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水系,流域总面积13486(13690)平方千米,巢湖闸上集水面积9153(9356)平方千米,巢湖闸下集水面积4333(4334)平方千米。

流域涵盖合肥、芜湖、六安、马鞍山市、安庆市等5市17县(市、区)。

流域地形为丘陵地带,其中山丘区面积9403平方千米(占70%)、圩垦区3275平方千米(占24%)、湖泊808平方千米(占6%)。

2016年流域总人口10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3万人,城镇化率55%;现有耕地面积420千公顷,其中圩区208.7千公顷;2016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GDP)3813亿元。

巢湖: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产、生态环保、旅游等多种功能。

巢湖蓄水位一般控制在7.5~8m,近年蓄水位为8.5~9.0m。

多年平均湖水位8.37m,相应平均水深2.7m,库容20.7亿m3,为典型的浅水湖泊。

水位12.0m时,湖面面积为780km2,容积48.1亿m3。

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2.5m。

河道:巢湖流域支流众多,巢湖闸上主要支流有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呈放射状汇入巢湖。

巢湖闸下主要支流有裕溪河、清溪河、西河、牛屯河。

堤防:巢湖岸线总长度176km,沿湖岸线堤防长83.9km,主要包括肥西县15.96km,合肥市域包河区10.23km,肥东县8.0km,庐江县9.8km,巢湖市39.9km。

巢湖沿岸万亩以上大圩口和重要圩口(堤圈)11处(含2个城防堤圈)个,保护面积493.23km2,圩内耕地25.36万亩,人口276.3万人,堤防总长278.18km,其中临湖堤防55.21km。

水库:巢湖流域共有水库236座,总集水面积2631.7km2,总库容17.53亿m3,兴利库容8.3亿m3。

其中大型水库3座,分别为龙河口水库、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重点中型水库有下汤水库、众兴水库、张桥水库、蔡塘水库。

水利工程典型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典型设计方案

水利工程典型设计方案一、工程概况水利工程是指在水资源调配、治理、利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的工程建设,通常包括水库、水渠、泵站、灌溉系统等。

水利工程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水资源的供应和水质的保护,同时保障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等需求。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为例,详细介绍工程的概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工程实施等内容。

二、工程概况1. 项目名称:XX水库及配套灌溉工程2. 项目位置:XX省XX市3. 基本情况:该项目位于XX省XX市,属于典型的山区农田灌溉工程。

由于该地区干旱少雨,农田严重缺水,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修建水库、建设灌溉系统,解决当地农田的缺水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 工程规模:水库总库容XXX万立方米,灌溉面积XXX公顷。

5. 工程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水库、泵站、干渠、支渠、自流灌溉等主要设施。

6. 目标效益:预计本工程建成后,全面解决当地农田的缺水问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和农业产值的提升。

三、设计原则1. 充分调查研究: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气象和土壤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综合利用水资源: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合理利用山区降雨和地下水资源,尽可能减少对外部水源的依赖。

3. 注重环保与生态: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和修复当地生态系统。

4. 高效节水:设计灌溉系统时,应选用先进的节水设备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五、设计方法1. 水库设计:采用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资料,确定水库的规模和位置,保证水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对水库的抗洪、排涝和蓄水等功能进行充分考虑。

2. 灌溉设计:根据农田的地形、土壤和作物种类,设计适合的灌溉制度和灌溉设施,保证农田灌溉的均匀和高效。

著名水利工程

著名水利工程

著名水利工程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而水利工程则是人类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而兴建的各类工程设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们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

这项工程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分水鱼嘴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在洪水期能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宝瓶口则控制着内江的进水量。

都江堰的建成,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京杭大运河也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的修建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同样闻名于世。

它位于埃及开罗以南约 900 公里的尼罗河畔。

大坝于 1960 年开始建造,1970 年竣工。

阿斯旺大坝是一座大型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航运等多种效益。

大坝建成后,形成了巨大的纳赛尔水库,有效调节了尼罗河的流量,为埃及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同时也增加了发电能力,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然而,阿斯旺大坝的建设也带来了一些生态问题,比如尼罗河下游的土壤肥力下降、河口渔业资源减少等。

美国的田纳西河水利工程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利项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演变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第一篇:水利工程的意义和类型水利工程的意义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水利工程可以解决水源短缺、农田浸润、洪涝灾害等问题,提高耕作面积和农业产量。

在经济上,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以解决交通和治理水质等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还推动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

水利工程的类型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类型繁多,以人工水利工程为主。

主要有灌溉和水利工程、水运工程、防洪工程和水文测验等四类。

灌溉和水利工程主要是指人工调节水文环境,使农田得到充分浸润滋养,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和有序进行。

中国古代星罗棋布的灌溉系统为古人所称“水利洲”,形成了一条又一条的人工水渠,将山上的清泉、沃土中的地下水汇聚,形成水源源不断的灌溉系统,助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水运工程是指为了解决水上运输问题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中国古代水路繁多,通过人工建设的运河交通枢纽,将各个地区的物资送到宫廷和民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同样,运河沿岸形成的沿街商铺、码头等,也是古代交流和商贸的重要场所。

防洪工程是为了保护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而进行的工程建设。

中国是世界上洪涝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人们为了应对洪灾,大量修建堤防、水闸、洪峰控制等工程设施。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以李冰为代表的治水名官,利用水力学原理,开凿河道,录取河床,到宋代的黄河图上万三千多条弯曲河道,开创数千年长治久安的文明史。

水文测验则是为了了解和控制水文要素(如水位、流量、水质等)而进行的工程测量和监测。

中国古代就启动了水文测验工作,最为著名的要数测量黄河水位的“河图”,它记录了黄河在中国历史上500年的波动状况,因其记录详实,被誉为“测绘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水利工程展开全文【白起渠】又名武镇百里长渠、三道河长渠、荩忱渠,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战国时期修建的军事水利工程,建设时间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还要早23年。

这条长渠西起湖北省南漳县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蜿蜒49.25公里,号称“百里长渠”,至今仍灌溉着宜城平原30多万亩良田。

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作为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

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鸿沟】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开始兴建。

修成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

西汉又称狼汤渠。

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

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芍陂】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芍陂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隋唐时属安丰县境,后萎废。

1949年后经过整治,现蓄水约73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2万公顷。

迄今虽已有2500多年,但其一直发挥着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鸿隙陂】是位于今淮河干流与南汝河之间的今河南省正阳县和息县一带的古代大型蓄水灌溉工程。

据《水经注》记载,陂水自淮河分出,经鸿隙陂蓄积调节后,与淮河支流慎水上的各小陂塘汇合,再回归淮河。

工程伦理典型工程案例:三峡工程案例浅析

工程伦理典型工程案例:三峡工程案例浅析
典型工程案例:三峡工程案例浅析
1.工程简介
三峡工程即三峡水电站,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 峡水电站与长江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通航建 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船闸及升船机。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 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 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 于2009年全部完工。
谢谢聆听 请千 年 一 遇 特 大 洪 水 , 经 三 峡 水 库 调 蓄 后 , 枝 城 站 相 应 流 量 不 超 过 71000 ~ 77000立方米/秒,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运用,可控制荆州市水位不超过 45.0米,避免荆江两岸1500万人口和154万公顷耕地发生毁灭性灾害。 •(2)航运:①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航运成本降低35%~37%,年保证率为50%以上。 ②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促进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运输成本的降低,十分有利 于充分发挥长江水运优势。③在天然气情况下,重庆至宜昌间航道在一年内洪给港口、航 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三峡工程建成后,年水位变幅在30M以内,水深增加、水 域扩大、可撤销所有绞滩站,险滩的整治、疏浚、维护费用大大减少,并为系统地进行库 区港口、航道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三峡工程可与重庆市境内长江干流及支流乌江、嘉 陵江的水利枢纽工程相衔接,使长江干流及几大支流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还可使香溪、 神农溪、大宁河、龙河、黎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增加约500KM。
•利益协调补偿:
•(1)补偿公正与分配公正:对于原地区移民应当给予相应补偿,合理安置居民, 消除“邻避情结”。 •(2)工程的社会成本:应充分考虑由工程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等,并且 尽最大能力避免或挽救。 •(3)建立公众参与的制度:对于社会重大工程的实施,应当保证公众知情,并且吸 收攸关方的积极参与。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

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

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

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

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

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

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

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

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

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

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

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

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

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

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

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

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

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

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溉,
减淤, 6.90%
减淤 灌溉 发电
37.50%
31.80%。
增加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工程布置及规模
◆水源区工程 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 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输水工程 引汉总干渠 天津干渠
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 省丹江口市境内, 1958年动工、1973年 建成蓄水。 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408.5亿m3,水质达到 了国家地面水的二级 标准
❖ 钢筋钢材 70万t
❖ 永久占地 42.2万亩(含库区淹没23.5万亩); 临时占地 11万亩
供 水 区 总 面 积 约 万
15.5 km2
工程投资及效益
◆工程投资
采用2000年底市场价格水平,中线第一期 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920亿元。
其中水源工程(包括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移 民安置)为151亿元,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69 亿元,输水工程700亿元
小浪底建坝前坝址处 黄河河道
3. 主体建筑物
•大 坝
粘土斜心墙 堆石坝
坝 最大
体 参
坝高
坝顶长
数 154m 1667m
大坝鸟瞰图
大坝下游立视图 坝体横剖面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进水塔
进水塔前景
进水塔侧景
消力池
小浪底泄洪,气势壮观
二 .投资与效益
(一)工程投资
小浪底工程总投资340亿元。
节约5%?
(二)经济社会效益
◆工程效益
❖ 中线工程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90亿m3。
❖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 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三峡工程
三峡地理位置图
工程概况
枢纽主 要建筑物 有大坝、 水电站、 通航建筑 物等三大 部分组成。
• 拦河大坝
• 电站

左侧厂房安置 14台机组,右侧 厂房安置12台机 组,单机额定容量 70万千瓦,总装 机容量1820万千 瓦,年平均发电量 846.8亿千瓦时。
典型水利工程与工程经济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新中国治黄史上的创举
一.工程简介
1.概述
是以防洪为主,兼顾 防凌、减淤、灌溉和发电 综合利用的一座特大型水 利枢纽工程。枢纽由大坝、 泄洪建筑物及发电系统组 成。
黄河
小浪底
2. 水库特性 小浪底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属特大型
水库。死库容51亿m3 ,淤积库容75.5亿m3。
输水工程
◆ 引汉总干渠
自陶岔渠首引水,终点是玉渊潭,全长 1241.2km
◆ 天津干渠
天津干渠自河北省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 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 142km。
◆ 穿黄河工程
主要工程量
❖ 土方开挖 6.O亿m3;石方开挖 O.6亿m3 ❖ 土石方填筑 2.3亿m3 ❖ 混凝土 1583万m3;衬砌水泥土 718万m3
• 通航建筑物
包括永久船闸和升 船机,永久船闸为双线 五级连续梯级船闸
• 第一阶段
(1993年—1997年) 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 程,施工需5年,以 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
• 第二阶段 (1998年—2003年)为二期工
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水库初期蓄水、第一批 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为标志。
• 第三阶段
经济效益 防洪
2.66
防凌
54.29
46.16
10.06
减淤
灌溉
发电
洪31.77亿元,占21.90%;防凌
2.66亿元,占1.8%;减淤10.06
占经济效益比例
防洪,
亿元,占6.90%;灌溉54.29亿元,
发电, 31.80%
21.90%
防凌, 1.80%
防洪 防凌
占37.50%;发电 46.2亿元,占
能够节约1% ?
小浪底水利枢纽以防洪、防凌、减淤为 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 综合利用。
经济效益
按12%的社会折现率计算, 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在经济寿命 50年内, 可取得经济效益144.94 亿元(基准年为1992年)。 其中防
效益值
160 144.94
140
120
100
80
60
40
31.77
20
0
(2004年—2009年)为三期
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
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
投资
三峡工程所需投资,静态(按1993年5月末 不变物价)为900.9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 500.9 亿元,水库移民工程400亿元;
但考虑物价、利息等因素,动态所需投资为 2039亿元。
静态和动态的差别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