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重点笔记
(完整版)无机化学知识点

(完整版)⽆机化学知识点⽆机化学知识点总结原⼦与分⼦结构⽆机化学的主线是化学平衡,故先从原⼦和分⼦结构部分开始复习,逐步复习化学反应。
1、描述波函数的三个量⼦数及其意义2、原⼦核外电⼦排布规则:3、写出29号元素的基态电⼦排布式4、原⼦与原⼦之间通过某种作⽤⼒组合成分⼦,这些作⽤⼒包括离⼦键、共价键、⾦属键等。
离⼦键、共价键的特征?5、分⼦的极性举出⼏个极性分⼦,⾮极性分⼦。
6、分⼦间⼒:也称范德华⼒,包括定向⼒、诱导⼒、⾊散⼒;氢键试分析在甲醇的⽔溶液中,分⼦之间的相互作⽤情况。
7、简述氢键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并将分⼦内氢键和分⼦间氢键各举⼀例。
H1、下列⽤量⼦数描述的可以容纳电⼦数最多的电⼦亚层是A. n = 2, l = 1B. n = 3, l = 2C. n = 4, l = 3D. n = 5, l = 02、碳原⼦最后⼀个电⼦的四个量⼦数为A.2,1,0,+1/2B. 2,0,0,-1/2C. 2,0,1,-1/2D. 1,0,1,+/23、29号元素的价电⼦排布式为A. 4s24p4B. 3d94s2C. 3d54s1D. 3d104s14、24号元素的价电⼦排布式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3d54s1,d区B. 3d44s2,ds区C. 3d54s1,ds区D. 4s24p4,p区5、A、B两元素,A原⼦的M层和N层电⼦数⽐B原⼦的M层和N层电⼦数多8个和3个 ,则 A、B分别为A. As、TiB. Ni、CaC. Sc、NeD. Ga、 Ca6、p亚层最多可以容纳⼏个电⼦A. 2B. 4C. 6D. 87、d轨道有⼏种空间取向A. 1B. 3C.5D. 78、对氢原⼦来说,下列各轨道的能量⼤⼩⽐较正确的是A.E2p>E2sB.E3d>E4sC.E3dD.E3d9、某⼀元素的原⼦序数是30,则该元素原⼦的电⼦总数是多少,价电⼦构型是怎样的?A. 15, 3d104s2B. 30, 3d104s2C. 15, 3d104s1D. 30, 3d104s110、下列各组量⼦数不合理的是A、(1,0,0)B、(2,1,0)C、(3,3,0)D、(4,1,1)11、共价键的特征是A. 有⽅向性,⽆饱和性B. ⽆⽅向性和饱和性C. ⽆⽅向性,有饱和性D.有⽅向性和饱和性12、下列化合物中的哪个化合物的中⼼原⼦不是采⽤sp3杂化类型A. CCl4B. BF3C. H2OD. PH313、NaCl、MgCl2、AlCl3的熔点依次降低是因为A. 阳离⼦半径依次增⼤B.阳离⼦极化⼒依次增⼤C. 阳离⼦结合的阴离⼦多D. 阴离⼦变形性增加14、下列原⼦中不能与氢原⼦形成氢键的是A. FB. OC. ID. N15、离⼦键的特征是A. 有⽅向性,⽆饱和性B. ⽆⽅向性和饱和性C. ⽆⽅向性,有饱和性D. 有⽅向性和饱和性16、CCl4分⼦中的C原⼦采取的杂化类型是A. sp杂化B. sp2杂化C.sp3杂化D. sp3d杂化17、下列分⼦中的中⼼原⼦属于不等性sp3杂化的是A. CCl4B. BF3C. H2OD. BeCl218、下列分⼦中属于极性分⼦的是A. CCl4B. CO2C. COD. O219、下列相互作⽤中不属于化学键的是A. 离⼦键 B.共价键 C.⾦属键D.氢键20、维持蛋⽩质的⾼级结构起重要作⽤的分⼦间相互作⽤是A. 离⼦键 B.共价键 C.⾦属键D.氢键21、HCl、HBr、HI的熔沸点依次升⾼,但HF的熔沸点却⽐HCl⾼,原因是A. HF分⼦间能形成氢键B. HF分⼦内有离⼦键C. HF分⼦间能有疏⽔相互作⽤D. HF分⼦内有共价键22、根据分⼦轨道理论下列结构中⽆顺磁性的是A、O2B、O2-C、O22-D、O2+23、下列分⼦中有极性的是A、BF3B、CO2C、PH3D、SiH424、氨分⼦的空间构型是A、⾓形B、三⾓锥形C、平⾯三⾓形D、四⾯体形25、下列化学键属于极性共价键的是A、C-CB、H-HC、C-HD、Na-Cl26、CO与CO2分⼦间存在的相互作⽤⽅式有A、⾊散⼒B、⾊散⼒、诱导⼒C、⾊散⼒、定向⼒D、⾊散⼒、诱导⼒、定向⼒27、某元素的+2氧化态离⼦的核外电⼦结构为1s22s22p63s23p63d5,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第四周期ⅦB族B、第三周期ⅤB族C、第四周期Ⅷ族D、第三周期ⅤA族判断题○1、根据原⼦结构理论预测第⼋周期将包括50种元素。
化学无机化学重要知识点梳理

化学无机化学重要知识点梳理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中无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研究的是无机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无机化学为我们理解自然界和人造物质的特性与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梳理无机化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基础, 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的规律排列了所有已知元素。
周期表的一大特点是周期性,即元素的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规律性变化。
周期表的划分可分为周期、族和区块等不同层次。
掌握元素周期表,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元素之间的反应活性以及元素周期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无机化学中,化学键是组成化合物的原子之间的连接。
根据键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通过正负电荷的相互吸引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电子的共用而形成的,金属键则是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形成的。
化学键的类型对于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分子结构的形状也对化合物的性质起着重要作用,如分子的立体构型、空间取向等。
3.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它研究的是过渡金属离子与周围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结构。
配位化学中的配位键是指配体中的一个或多个原子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学键。
配体的种类和配位数对于配合物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掌握配位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研究和设计具有特殊功能的配合物,如催化剂、生物活性配合物等。
4. 化学反应与反应速率无机化学中,化学反应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探究反应机理、确定反应速率等方面进行研究。
无机化学中的反应机理和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来探究。
了解无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反应速率对于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5. 酸碱化学酸碱化学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酸和碱是溶液中可离解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特性和性质。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基础概念1. 元素: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一个原子或几个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氢、氧、氮、碳等。
2. 化合物:由两个或更多不同元素以固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常见化合物有水、二氧化碳等。
3. 显性价和隐性价:化合物中的元素可以具有多个化合价,其中显性价是通过化学键与其他原子形成共价键的化合价,而隐性价是元素在一些离子中的化合价。
4. 价电子:位于最外层能级的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元素间的化学反应。
原子结构1. 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2. 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质子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两者相等。
3. 原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较。
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的组和周期:元素周期表按照化学性质将元素分为若干组和周期,周期表中从左上到右下的方向,原子序数逐渐增加。
2. 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2A和3A 到8A族,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3B到8B族。
3. 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学性质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变化。
化学键和化合物1. 化学键的类型:共价键和离子键是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
2. 分子化合物和离子化合物:分子化合物由原子间的共价键连接而成,离子化合物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连接而成。
3. 电负性:原子吸引和保留电子的能力,电负性差异决定了化合物的键类型,电负性差异大的元素间形成离子键。
主要元素和化合物1. 氢氧化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氢氧化物有水和氢氧化钠等。
2. 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氧化物有氧化铁和氧化钙等。
3. 酸和碱: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无机化学是无机化合物化学的总称,是化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等。
无机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的基础,它是指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与元素原子序数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的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类型、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等。
1.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并按照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分为周期和族。
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是指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横行,族是指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纵列。
2.元素周期律的类型元素周期律主要有四种类型:原子半径周期律、电负性周期律、离子半径周期律和熔点、沸点周期律。
3.元素周期律的解释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电荷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等,元素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半径、熔点、沸点等。
元素周期律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
二、原子结构与化学键1.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指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2.化学键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通过共享或转移电子而形成的相互作用。
化学键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
三、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1.化合物的性质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化学反应的主要类型有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四、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无机化合物可以根据其结构和性质分为多种类型,如氧化物、酸、碱、盐、氢氧化物、硫化物等。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笔记

大一无机化学知识点笔记一、离子与化学键1. 原子与离子a.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b.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c. 阳离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的正离子。
d. 阴离子: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负离子。
2. 化学键a.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相吸引形成的化学键。
b. 共价键:由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二、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组成a.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 过渡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中间部分,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c. 副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右侧。
2. 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从左至右的水平行。
b. 主族:从上至下的垂直列。
三、离子化合物1. 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组合形成离子化合物。
2.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a. 一价阳离子:元素名称 + "ion"。
b. 一价阴离子:原子名称末尾去掉字母 "ine" + "ide"。
c. 多价离子:写出多价离子的带电荷形式。
四、配位化合物1. 配位键: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的配位体形成的化学键。
2. 配位数:周围配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
3.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a. 配位体名称:以 "o" 结尾 + "ide"。
b. 配位化合物:中心金属离子名称 + 配位体名称。
五、酸碱中和反应1. 酸:产生H+离子的物质。
2. 碱:产生OH-离子的物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六、化学平衡1. 平衡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 平衡常数: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a. 温度:升高温度可促进反应向正向或逆向方向进行。
b. 压力:增加压力可促使反应向具有较少分子数的方向进行。
c. 浓度: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促进反应向正向方向进行。
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
无机化学 基本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基本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原子序数表示元素的质子数,而质量数表示元素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质量数决定了元素的同位素。
3. 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电子在原子内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电子遵循能级分布,并且填充规律是按照“2-8-18-32”规则进行填充。
二、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的性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而排列的。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具有周期性。
2.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周期性规律,即元素的周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
这种周期性变化可以通过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来解释。
三、化学键1. 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化学键的形成使得原子之间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从而形成化合物。
2. 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共价键是原子间电子的共享,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共享。
3. 极性与非极性化学键化学键可以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种。
极性化学键是由于原子电负性差距所产生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而非极性化学键则是由于原子电负性相等而产生的电荷分布均匀的现象。
四、晶体结构1. 晶体结构的定义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原子、离子或者分子的排列规律和空间结构。
不同的元素或化合物在晶体中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
2. 晶体结构的分类晶体结构主要可以分为离子晶体、共价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离子晶体是由正负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形成的,共价分子晶体是由共价键结合而形成的,而金属晶体则是由金属键结合而形成的。
五、酸碱性质1. 酸碱的定义酸是指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物质,而碱则是指能够释放出OH-离子的物质。
酸碱的定义主要有布朗斯特德理论和劳里亚-布隆斯特德理论。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专科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笔记专科第一章基础概念1. 元素(Element)元素是指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例如氢(H)、氧(O)、铁(Fe)等。
元素通过其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表示,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元素符号为H。
2. 化合物(Compoun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例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表示,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3. 分子(Molecule)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分子可以由相同或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如氧气(O2)由两个氧原子组成,二氧化硫(SO2)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4. 离子(Ion)离子是失去或获得电子后带电的原子或物质。
正离子是失去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物质,如氢离子(H+)、氧离子(O2-)。
负离子是获得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物质,如氯离子(Cl-)、氧离子(O2-)。
5. 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导致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发生改变。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如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的反应可以用方程式2H2(g) + O2(g)→ 2H2O(l)表示。
第二章周期表和元素分类1. 周期表(Periodic Table)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的表格,用于系统地组织和显示元素的信息。
周期表可以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原子质量等进行排列。
常用的周期表包括门捷列夫周期表和IUPAC周期表。
2. 元素周期律(Periodic Law)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根据元素周期律,周期表上元素的位置可以预测其一些性质和行为。
3. 元素分类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周期表上的位置,元素可以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等几类。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和变形性,能够形成阳离子。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编号。
而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周期表是基于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的,它反映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趋势。
2. 化学键与晶体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根据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或转移,化学键可以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金属键是金属原子内的电子云相互重叠形成的。
这些化学键形成了物质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的类型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3. 反应平衡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包括物质的生成和消耗。
化学反应通过反应方程式进行描述,反应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动力学速率是化学反应研究的重要参数。
4. 配位化学与过渡金属化合物过渡金属化合物是指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其中过渡金属离子通过配位基与配位子形成配合物。
配位化学研究了配位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配位物的稳定性、配位数、立体化学等是配位化学的重要内容。
二、无机化学的主要知识点1. 主族元素化合物主族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的ⅢA、ⅣA、ⅤA、ⅥA和ⅦA族元素,它们可形成氧化物、氢化物、卤化物等化合物。
主族元素的化合物具有多种性质,如ⅢA族元素具有氧化性,ⅣA族元素具有还原性等。
2. 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导电性和晶体结构。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与其离子的大小、电荷和架构有关。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从而使氧化态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它们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参与者。
4. 配合物化学过渡金属离子通过配体与配位子形成配合物,配合物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质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第一章 物质的状态理想气体: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处于高温(高于273 K )、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看成是理想气体。
pV = nRT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R 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 = Pa·m3·mol-1·K-1 = kPa·L·mol-1·K-1= ·mol-1·K-1(Pa·m3=N·m-2·m3=N·m = J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式中 xi 为某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分体积定律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的密度是不同的,气体总是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相同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相同温度、相同压力下,某种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是气体扩散定律。
用u i 表示扩散速度,ρi 表示密度,则有:式中u A 、u B 分别表示A、B 两种气体的扩散速度,ρA 、ρB 分别表示A 、B 两种气体的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 )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i i RT RT p p n n V V=∑=∑=i u A B u u A B u u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修正对n = 1 mol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所组成;(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的一个质点;(3)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4)气体分子之间及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同容器壁产生碰撞的结果;(5)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气体的温度成正比。
通常把蒸气压大的物质称为易挥发的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称为难挥发的物质。
对同一液体来说,若温度高,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多,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多些,蒸气压就高;若温度低,则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少,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少些,蒸气压就低。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Clansius-Clapeyron)方程沸点是指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
在此温度下,气化在整个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在低于该温度时气化仅在液体的表面上进行),称之为液体的沸腾。
三氯甲烷、乙醇、水和醋酸的正常沸点依次分别为61.3℃, 78.4℃, 100℃和118.5℃。
减压蒸馏的方法正是利用减压时液体沸点会降低的这一特征去实现分离和提纯物质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离提纯沸点较高的物质以及那些在正常沸点易分解或易被空气氧化的物质。
如果温度高于某一数值,则无论加多大的压力也不能使气体液化。
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用符号T c表示。
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用p c表示;而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物质所占有的体积称为临界体积,用V c表示。
T c、p c和V c统称为临界常数。
晶体和非晶体特性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晶体和非晶体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均很差。
(2)完整晶体具有固定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则没有。
(3)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则没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软化,流动性增加,直至最后变成液体。
从软化到完全熔化,要经历一段较宽的温度范围。
(4)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许多物理性质,如光学、导热性、导电性和溶解作用等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测定时,是各不相同的。
如石墨晶体易沿着层状结构方向断裂,石墨的层向导电能力远远高于竖向导电能力。
晶体的各向异性是其内部粒子有规律排列的反映。
非晶体则表现出各向同性。
等离子体实际是部分电离状态的气体,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电离是指中性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成离子和自由电子。
水的三相点所对应的温度(0.01 ℃)和压力( kPa)下,固、液和气三态可以共存,即三态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章溶液和胶体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两部分组成。
溶液中,分散质一般称为溶质,分散剂一般称为溶剂。
表2-1 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类的液态分散系溶液的浓度表示 1、质量分数 2、物质的量浓度3、质量摩尔浓度4、摩尔分数 溶液的性质有两类:第一类:如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由溶质的本性决定。
第二类: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等则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自由粒子(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等微粒)数目,即浓度。
后一类性质常称为溶液的依数性,也称为溶液的通性。
在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中,这些性质就表现得更有规律。
拉乌尔( F. M. Raoult )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稀溶液): 溶液蒸气压下降:Δp = K p ·b B 溶液沸点升高:△T b = K b · b B凝固点下降:△T f = K f · b B 溶液的渗透压:Π = c B RT一些常见溶剂的沸点和K b 值B B m w m =B B n c V=A *Ap p x =一些常见溶剂的凝固点和K f 值渗透性是指分子或离子透过半透膜的性质。
具有这种性质的膜有猪的膀胱、肠衣、植物的细胞壁以及人工制造的无机陶瓷膜等。
如果半透膜两边溶液浓度相等,渗透压相等,这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根据其水溶液中导电能力的强弱又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解离度是指溶液中已解离的电解质的物质的量占溶液中初始电解质物质的量的百分数,用α表示。
离子活度是离子在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浓度:a = f ·c 离子强度(定量表征电解质浓度和离子电荷数对活度系数的影响): z B 是离子B 的电荷,I 越大,f 就越小。
对于稀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难溶强电解质溶液作近似计算时f 值非常接近1,可用浓度代替活度。
胶体分散系是由颗粒大小在1~100 nm 的分散质组成的体系。
它可分为两类: ① 胶体溶液,又称溶胶。
它是由小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成较大颗粒而形成的多相体系。
如Fe(OH)3溶胶和As2S3溶胶等。
② 高分子溶液,它是由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溶液。
如胶水。
2B B 1=()2I c z分散体系的分散度常用比表面来衡量:S0=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就越高,系统就越不稳定,因此液体和固体都有自动减少表面能的能力。
凝聚和表面吸附是降低表面能的两种途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分为两类:分子吸附(非极性的吸附剂较易吸附非极性的物质)和离子吸附(离子选择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交换能力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价数有关,浓度越大,离子价数越高,水化离子半径越小(水化离子半径:Li+>Na+>K+>Rb+>Cs+),交换能力越强。
溶胶制备常用方法是分散法(研磨法、超声波法、电弧法、胶溶法)和物理、化学凝聚法。
溶胶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
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电学性质:电泳:溶胶粒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渗:在外电场下,使溶胶粒子不动,分散剂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溶胶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吸附带电、解离带电胶团的结构 [(AgI)m.n I-.(n-x)K+]x-.x K+溶胶的稳定性:布朗运动、胶粒带电、溶剂化作用。
聚沉值:能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单位为 mmol·L-1。
相反电荷价数愈高(价态的影响远大于浓度),水化半径越小,聚沉能力愈大。
溶于水后能显着降低水的表面能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是由亲水的极性基团和憎水的非极性基团两大部分构成。
极性部分通常-OH、-NH2、-COOH和-NH3+等基团,而非极性部分主要是由碳氢组成的长链(-R)或芳香基团(-Ar)等。
乳浊液是分散质和分散剂均为液体的粗分散系。
乳浊液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油”(通常指有机相)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系统,以油/水型(或O/W)表示,如牛奶、豆浆、各种农药乳化剂等;另一类是水分散在“油”中形成的水/油型(或W/O)乳浊液,例如原油,人造黄油等。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体系可分为三类: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描述体系的一系列物理量(如气体的压力、温度、体积和组分的摩尔数等)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性质:(1)一些状态函数具有加和性,如n、V 等(容量性质)(2)一些状态函数没有加和性,如T、P 等(强度性质)状态函数的特征:(1)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一定。
(2)状态函数变化量只与体系的始、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体系的某一物理量如果具有上述两个特征,则必是体系的一个状态函数。
过程主要有:定温过程;定压过程;定容过程;绝热过程;循环过程。
当体系与环境间存在温差时,体系与环境间传递的能量叫做热,以Q表示。
除了热的形式以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都叫功,以W表示。
功分为体积功和非体积功(也称有用功)。
功的取值:体系对环境做功,取负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取正值。
功和热不是状态函数(注意状态函数两个特征)。
体系内部能量的总和称为热力学能(内能),用符号U 表示,单位为J 或kJ 。
体系的状态确定时,体系内部的能量也随之确定,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U 2 = U 1 + (Q + W ) , U 2 -U 1 = U = Q + W规定:(1)体系吸收热量为“ + ”值,放出热量为“ - ”值。
(2)体系对环境作功(如膨胀)为“ - ”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如压缩)为“ + ”值。
当生成物的温度和反应物的温度相同,且在反应过程中体系只反抗外压做膨胀功(W 有 = 0时),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叫做这个反应的反应热或热效应。
恒容条件:恒容反应热U = Q V恒压条件:恒压反应热 定义:H (焓)= U + pV ( H = U + nRT )则 Q p = H 2-H 1 = H (焓变)反应进度(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 ξ的单位是mol热化学方程式:H 2(g )+ 1/2O 2(g )= H 2O (l ) =-·mol -1符号△r H m θ的左下标“r”表示化学反应,右下标“m”表示反应进度变化量ξ =1mol ,即△r H m 表示化学反应进度为1mol 时的反应焓变,因此也称为摩尔焓变,习惯上常用kJ·mol -1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