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五)

合集下载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

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

哪些古钱币值得收藏。

古钱币市场价格相差很大,有些虽然年代久远,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但出土数量多,所以价格低廉。

那么,哪些古钱币真有价值,值得收藏呢?一、刀币、布币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的刀、布币等,秦代的外圆内方钱,唐代的通宝,宋代的年号钱,清末的"宣统通宝",品种有数万至数十万种。

齐燕赵等国的刀币、韩魏秦等国的布币等年代久远,比圆形钱稀少,价格贵。

二、短命政权的钱币短命王朝或农民起义时的铸币,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靖康通宝"、"靖康元宝"是宋钦宗时期铸造的,他在位16个月就被掳往北国,"靖康"钱铸造量很少,"靖康通宝"更为罕见,已属国家一级文物。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铸有"永昌通宝",此钱铸量少,,且使用时间极短,存世稀少,因此很珍贵,被钱币收藏爱好者视为珍品。

三、存世数量极少的钱币唐代叛将史思明占领洛阳后铸有"得壹元宝"。

后发现"得壹"两字不吉利,改为"顺天",铸"顺天通宝",这两种钱币传世很少,"得壹元宝"尤其罕见。

另外,先仅发现一枚的南唐"大齐通宝"及1972年在吉林库伦旗辽墓中出土的"大康留念"纪念铜币,都是稀宋世珍品。

四、金、银钱币用金、银、白铜等精制而成的宫廷钱币,铸量少,质量佳,属珍贵文物。

五、文化价值高的钱币汉代王莽新朝时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

北宋仁宗时所铸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为收藏佳品。

宋代的一对钱,篆文行草分别由司马光和苏东坡所书,飘逸劲拔,为古今一绝,收藏价值很高。

李祥晃整理各朝代钱币的基本特征一、先秦钱币的特征如何?货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古代中国是货币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从最早的贝币到晚清的银元,多种不同形式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

最早的中国货币是贝币。

贝币是以贝壳为代价的货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初期(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使用过。

贝币的形制以贝壳为主,长约3厘米,宽1.5厘米。

在贝币流通的历史时期,庖丁解牛、青铜器等时期的文化瑰宝相继出现,表明了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除贝币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别的货币形式,如刀币、印钞、铁钱等。

刀币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为战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刀币刻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文字和图案。

这些刀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成为中国铸造工艺的代表。

印钞是唐朝时期流行的货币形式。

印钞是由官方印制的纸币,主要用于支付军队、购买粮食,以及政府征税。

印钞起初并不被普通百姓接受,观念的变化需要时间的积累。

同时,印钞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造假、数量超发等问题。

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官方即逐渐停止发行印钞。

铁钱是中国古代民间流通的一种货币。

铁钱的形制主要是铁质,包括大明钱、乾隆钱等。

铁钱的铸造开始于东汉,随后在后代朝代间不断流传。

铁钱的流通范围广泛,甚至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使得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此外,铁钱的价值相对较小,适合于百姓流通之用。

明朝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开始崩溃,大量的铜钱进入了流通市场,引发了铜钱通货膨胀的问题。

此时,西方的白银正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糟糕的货币政策加剧了货币贬值的问题。

清朝时期,货币体系得以重建。

此时,铜币、银元和金元成为清朝时期的三种主要货币。

银元是清朝时期的主要货币。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深,外国银元在中国开始流通,迫使清朝政府开始发行银元。

由于西方银元在中国的流通,以及众多中国国内银元的发行,清朝钱币市场变得分散,使得银元的价值不断下降。

但银元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还是拥有其独特的位置。

无论是哪种货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 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特点古钱币发展特点:1.夏代是有货币的。

我国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贝币等,说明夏朝先民已经使用天然海贝作为货币使用了。

2.商代时,使用的货币是贝类。

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3.周代时,出现了铲形钱币,是最早的金属硬币。

但是周代钱币是圆币多,铲币少。

钱币上的字体有大篆体、小篆体。

周景王时,开始铸造大型钱币和刀形钱币,也称为“宝货”,每个刀头上有一个小环。

4.春秋战国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有布币(铲币)、刀币、圜钱(环钱)和蚁鼻钱(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四种。

这一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比较混乱。

布币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

按照布币形状可以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战国的环形钱币,有圆孔,便于清点和携带,被普遍采用。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

秦代结束了货币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代把民间的铜收集起来改造成重钱,但文字改成了“半两”,俗称为秦半两。

而且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货币,秦代统一货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代规定:全国的钱币都由朝廷统一集中地铸造,民间不允许私铸。

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实行,不仅铸造了半两钱还铸造了少量的秦权钱。

6.西汉成立后,汉武帝确立了五铢钱制度。

五铢钱在两汉直到唐高祖时才罢废,期间盛行了700余年。

是我国古代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7.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造五铢钱,与东汉时期的五铢比较相似。

8.两晋是我国货币史上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

西晋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

东晋,一名叫沈充的参军所铸的五铢钱称为“沈郎五铢”。

从中可以看出东晋时期对货币的管理是放松的状态。

9.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局势不稳定,币制管理十分混乱。

南朝宋国铸造了一种大钱。

称为“当两五铢钱”。

南朝齐国一直实行货币紧缩的政策,很少铸钱。

南朝梁国不仅制造铜钱,而且还制造铁钱,币制相当混乱。

南朝陈国铸币不是很多,仅有陈五铢和太货六铢两种货币形式。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初期
1. 原始货币:原始社会采用一定物品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换,如贝壳、
兽牙、兽皮等。

2. 货币符号:商代开始出现青铜器上的“贝”、“印”等符号作为货币代替实物货币。

3. 刀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铁刀作为货币的现象,此类货币
被称为刀币。

4. 钱币:秦朝时期,开始使用以铜为材料的货币,这种货币被称为“刀钱”或“布币”。

汉朝时期继续使用“刀钱”,还将“布币”改进为“五铢钱”。

二、货币的发展与壮大
1. 钱币大量发行:唐朝时期,铸造钱币的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钱
币数量大幅度增加,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

2. 钞票的兴起:十七世纪明朝时期,出现了以纸张为载体的纸币,这
是人类货币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 钞局体制的建立:清朝时期,钞局体制得到了完善和规范,各地方
的钞局都收归财政部管理。

三、货币的走向现代化
1. 加入国际金融体系:1912年,中国加入了金本位制国际货币体系。

2. 新式货币的铸造: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铸造新式银元、贯、角、分等货币。

3. 国民党时期货币统一:1948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开始实行货币统一
政策,统一发行新的国民党币。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
进行货币改革,建立了以人民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货币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特点是,货币从最初的原始货币到青
铜器上的货币符号,再到以铁刀、铜钱、纸币等多种形式存在,货币
的数量和流通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最终建立起现代化的货
币体系。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特点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通用的交换媒介,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换和储藏财富。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十分漫长,从最早的贝壳、布帛、铜钱,到后来的纸币、金银币等,中间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一、货币的起源和初期演进中国最早的货币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货币主要是贝壳、布帛等物品。

贝壳是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因为它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可以用于制作工艺品和装饰品。

布帛则是另一种常见的货币形式,因为它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物品,只有上层社会才能够拥有。

这些早期的货币形式虽然存在,但其局限性也很大,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换需求。

二、铜钱的盛行和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出现了铜钱这种货币形式。

铜钱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盛行时间长达两千多年。

铜钱的发行使得交换更加便捷,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是,铜钱的发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铸造质量不稳定、数量过多等。

因此,历代政府也进行了多次改革,比如唐代的“开元通宝”、宋代的“元宝”等,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铜钱存在的问题。

三、纸币的出现和普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不断增长,纸币这种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并得到普及。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称为“交子”,它是由商人私自发行的,但是因为其便利性和广泛流通,逐渐得到了政府的认可。

宋代时期,官方开始发行纸币,这标志着纸币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币的发行量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假币泛滥等。

因此,历代政府也进行了多次改革,比如明代的“宝钞”和清代的“宝泉钞”等,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币存在的问题。

四、金银币的兴起和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不断增长,金银币这种货币形式也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

金银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更加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是,金银币的发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量有限、流通范围狭窄等。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特点有:
一、以金币为主。

中国古代是金币为主的货币政策,由尧王时代
开始就有了金币制,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

金币是除特定地区外普
遍使用的主要货币,闪电雕刻,形状各异,每块都是古代货币的珍宝。

二、硬币多样化。

中国古代的货币是多种多样的,有铜币、银条、官币,也有一些地方特有的局限性货币,如湖南的“钱革”和浙江的“钱酣”。

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质地、形状、样式越来越多。

三、金本位制。

中国古代金币政策以金本位制为主导,即以金为
货币物价的准绳。

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的“铜食”和秦国的“金元”为例,各个国家最初都采用了金本位制。

随着历史发展,中国古
代金本位制也逐步减弱,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四、估价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将金银作为货币的估价参照物,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对一些特定的商品进行估价。

如果金银的价格
发生变化,估价也会相应变化,以期达到通货膨胀的目的。

五、货币稳定性。

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是在一定的稳定性基础上
实施的,如楚国的“铜食”,秦国的“金元”,以及汉朝实行的“工
币制”等,都具有一定的货币稳定性。

这对促进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贝币:
1、6世纪前期,中国出现了石器时代的贝币,它是一种能够通过交换获得商品的
抵押物,它的特征是条状的无计量的传统物质通货,也是全国之商品流通的媒介,沿用至春秋时代。

2、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火铸矿贝币,它继承了石器时代贝币的手工模具铸造和
烧制工艺,将贝物以火铸法加工成贝币,沿用至战国时期。

二、铜钱:
1、自战国后期起,中国出现了铜钱,它是战国到汉代的钱币,也是历史上最早的
真正意义上钱币,它的特点是有计量,以“文”、“分”、“厘”为单位,可以作为流通
媒介来使用,沿用至汉朝。

2、汉朝初期,中国出现了“介划头”,它是汉朝铜钱的主要型式,它用铜钱质通货
取代贝币和火铸矿币,以称量实物,沿用至唐代。

三、金币:
1、自唐朝起,中国出现了金币,它是以度量黄金重量的钱币,它的特点是用金的
计量单位度量黄金的重量,制成金币作为流通的媒介,沿用至元朝。

2、元朝时期,中国出现了“银元”,它是元朝的银钱,也是中国最为主要的钱币,
它的特点是使用有计量的小钱作为流通媒介,沿用至清朝。

四、近代货币:
1、清朝末期,中国出现了“钞币”,它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早期新兴的纸质媒介通货,它的特点是使用当银行发行的纸币,以汇票、定期存款等方式来发行,沿用至民国时期。

2、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现了“废钞重铸”,它是铸币经过改造后成为新
的货币,它的特点是以新钱覆盖旧钱,以废钞制铸新钱的形式发出新钱,沿用至今。

古货币的研究

古货币的研究

古货币的研究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的一本书中了解到中国的货币有4000—5000年历史,并看到了一些关于古代钱币的形状:有的外面是一个圆形,里面有一个方洞,俗称方孔圆钱;或者是外圆内圆,俗称圆孔圆钱。

在书中,我还知道了古代大量地制造元宝、金币。

在楚国,每块金钣有12方格、14方格、20方格、54方格不等,使用时凿下小块支付,每小块1.4—1.5厘米见方,厚0-4—0-5厘米,重约15克左右,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9%!在古代货币史上,哪一种货币长久不衰?那就是方孔圆钱。

因为方孔圆钱可以减少周转磨损,还可以贯串起来方便携带。

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不仅这些,还有在货币史上的货币之最呢!例如:秦汉货币是留世量最多的,王莽时期的货币是最精美的,西晋北朝货币是最有文风的,五代十国的货币是最粗劣的,元朝的货币是货币种类最少的,清朝的货币是流传下来较稀少的等等。

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们更想去了解了解古代的货币了!我们的心中也不禁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古代还有什么货币呢?二、研究的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本研究通过对古货币的来源及外形的介绍,使大家对不同时代的货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并且,对古货币的研究有一下意义:1、增进知识,钱币虽小但是包含万千,小小方寸间就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货币的各种职能,分别由各种物品担任,而 这些物品之间又没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从严格 意义上说,中国古代货币没有制度可言,既没有 主币和辅币的关系,也没有什么本位制度。古代 各种货币,都是主币。如果要谈本位,那么,战 国、秦、汉、勉强可说是金钱平行本位,六朝、 隋、唐是钱帛平行本位,宋、金、元至明初是一 种钱钞流通制度,明中叶到清末时银钱平行本位。 所谓平行本位,就是所各种货币都可以无限地使 用,而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比率,随市价做盲目 的波代各国的货币的名称,多是采用重量的名称, 如英国的镑、法国的里弗、意大利的里拉、中国 的半两、五铢等。可是在中国的唐朝,衡制却受 到币制的影响,在斤两以下,不再计铢、累,而 改用是金威,称钱、分、厘了,一钱就是指铜钱 一文的重量,十枚开元钱就等于一两。唐以后的 铜钱,基本上维持每文一钱的重量。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和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广 东用机器所铸的光绪通宝,重量是相等的,有近 千年不变。如果从西汉五铢算起,两千年没变。 为什么,也许是由于这样重量大小的钱币,从实 践中证明是比较适当的,加上人们的崇古思想, 使得自命有为的统治者,总以恢复这个标准为功 德。(我们认为要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相适 应。) • 如何评估这种情形?币制不变与物价的波动的关 系如何?物价标准不变最重要。
• 只有明白这一点,才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很多的 现象,如,董卓的小钱,最多减重成五分之一, 可是物价上涨约万倍;梁武帝的铁钱,以价值来 说,至少总有铜钱价值的十分之一,可是他是物 价上涨几百倍。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铜钱的 自发调节的作用,合乎标准的铜钱,使多少有这 种调节功能,它虽然没有自由铸造制度来保证它 的名目价值和币材价值的一致,但私铸和私销在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由铸造的作用。私铸和私销 虽然违法,但难以禁止。历代政府所禁的是私铸, 而非私钱的流通。
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
• 一 多元货币体系的存在:货币的各种职能,在 中国不集中于一体。 • 金银在中国,自古就是储藏价值的工具,同时作 为国际购买手段,有时也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 准。但中国古代没有铸造金银币,也不用金银为 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基本上都是用铜钱。历代虽 有金银铅的铸造,但是这种金银钱,只具备货币 的形式,目的不在于流通。 • 铜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货币的各种职能。可 是有些职能,主要不是铜钱,甚至有时完全不用 铜钱。例如储藏手段,主要用金银,铜钱只是在 一定程度上取得这种职能,而且限于合乎标准的 铜钱,不合标准的铜钱,人们绝不用于储藏手段。 中国铜钱的性质,从他的购买力的变动这一点上 看,是介乎金银币和不兑现纸币之间的。这是中 国古代货币的一大特点。(为什么?)
三、铸造技术的落后 中国货币的铸造,一向用手工,即用范铸, 这也是封建社会的特点。用这种方法铸造,式样 很难精美,比较粗糙,成色常有参差,轻重不一。 钱币学上有些专门的词汇,如流铜、错范、传形、 倒书等等,都是这种原始方法造成的,都会造成 钱币的整体美观。至于穿孔的大小、轮廓有阔狭、 钱身有厚薄等等,因此,中国前的版别,多得惊 人,例如,北宋的元丰,只有短短八年,但铸出 的元丰通宝,单是日本出版的《昭和钱谱》所收 集的,就有近三百种。所以中国出现很多的钱币 学家,就不足怪。
• 二、铸造和流通的地方性。这反映中国古代社会 的封建性。 古代的封建制,自不必说;即使在统一的政府 之下,货币的地方性也是严重存在的:宋朝,表 面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可是币制上是割据的局 面:京东、京西十三路行使铜钱,成都等四路行 使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并用。南宋的纸币, 东南用会子,四川用川引,两淮用交子,湖广有 湖会,河池有银会。这种流通的地方性到近代仍 然存在,那清末到民国一段时间来说,银元宝有 苏宝银、武昌宝银等。虚银两上海用规元,天津 用行化,汉口用洋例。等等,不一而足。一直到 解放以前,全国的货币流通,还是不统一;当然, 现在也不统一,有港币、澳元和新台币。 • 问题:为什么?统一的条件?统一的好处?进一 步延伸,全球货币的趋势。
四、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 这种情形,在别的国家是很少的。世界货币史上 有名的货币单位,如罗马的阿斯(as)、法国的 里弗(livre)、英国的镑(pound)、俄国的贞葛 等。都是不断减重或贬值,而且是一去不复返的。 这些货币单位使用的时间都很短,不能同中国的 制钱相比。 • 中国的主要货币铜钱历经千年而很少变化。自西 汉的五铢钱发行以来历代都想保持这个重量。精 整的西汉五铢,重约四公分,一般的要稍微轻一 点。南北朝的五铢大体上还是这个重量。唐初实 行币制改革,发行开元通宝,这个开元钱还是以 五铢钱为标准。甚至因为钱的重量而影响中国的 衡法。这是世界货币是以见不平常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