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集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他的故事和经历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比较著名的小故事:
1. 鸡蛋案:一天,曾国藩放学归来,看到母亲煮的五个鸡蛋只剩下四个,另外一个不知去向。
为了找出
偷吃鸡蛋的人,他端来一盆水和一壶水,让家里所有人都喝一口水然后吐到盆里。
最后,一个佣人吐出的水中含有鸡蛋黄粉,从而成功地找到了偷吃鸡蛋的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2. 被梁上君子耻笑: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努力,每天必须背诵一篇文章,否则不睡觉。
有一天,一个
小偷潜入他家,藏在房梁上等待他入睡后行窃。
然而,曾国藩迟迟不睡,一直在背诵文章。
最后,小偷等不及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流利地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给曾国藩听,并嘲笑他笨。
这个故事虽然让曾国藩感到尴尬,但也显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
3. 蟒蛇转世: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经梦见一条巨蟒缠绕在他家的房梁上。
因此,他的祖父
认为曾国藩是蟒蛇转世。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境和传说,但也显示了曾国藩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传达了一些关于求学、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深刻道理。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曾国藩小故事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一天夜里,一位盗贼到曾家行窃,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反反复复地背同一篇文章。
他不入睡盗贼就无法行窃。
盗贼等不及了就隔窗破口大骂,说你他娘的还有完没完?就这么一篇短文章还背不下来!我听你背书耳朵都磨出硬茧子了!你小子听着,看大字不识的盗贼我给你背一遍!说罢便一口气把那篇文章背完,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后来成了大器始终忘不掉这码子事,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并不聪明。
要是聪明如盗贼者也走正途,那朝廷大臣哪里会轮得到自己?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
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
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小故事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在他的事迹中,有一些小故事,虽然看似平凡,但却能展现出他的智慧、勇气和品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年轻时曾在江苏扬州的一家书店工作,他对书籍的热爱和渴望知识的欲望使他成为了书店的得力员工。
有一天,一位顾客来到书店,他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想买一本《四书五经》来学习。
然而,书店里并没有这本书,曾国藩却不愿意让这位顾客失望。
他决定亲自去找这本书。
曾国藩来到了扬州城内的几家书店,可是都没有找到《四书五经》。
他不甘心放弃,决定去扬州城外的一家书店看看。
这家书店是城外的一家小店,规模比较小,但是曾国藩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进去了。
果然,他在这家小店里找到了《四书五经》。
曾国藩高兴地买下了这本书,回到了书店。
他将书交给了那位顾客,顾客非常感激地付了钱,然后离开了书店。
曾国藩并没有因为这次小小的帮助而得到什么回报,但是他却因为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而感到满足和快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曾国藩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有爱心和善良的人。
他不计较得失,只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顾客的尊重,才会去找到那本书。
他的行为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曾国藩的另一个小故事发生在他担任湖北巡抚的时候。
当时,湖北地区正遭受着洪水的侵袭,许多村庄被淹没,人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曾国藩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前往灾区视察,并组织救援工作。
曾国藩亲自带领队伍,穿越泥泞的道路,跋涉数十里,终于来到了受灾最严重的村庄。
他看到村民们无家可归,饥寒交迫,心生怜悯之情。
他立即下令将粮食和草席分发给灾民,组织人员修筑堤坝,防止洪水继续蔓延。
曾国藩的到来给灾民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他的行动也得到了灾民们的赞赏和感激。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远离灾区,而是亲自前往,用实际行动帮助了灾民。
这个小故事展现了曾国藩的仁爱之心和对人民的关怀。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的小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被广为传颂。
以下是一些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
1.少年背书: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背一晚上仍背不下来。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通过勤奋和毅力,成功考取了功名。
2.创立湘军:曾国藩在创立湘军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然而,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功地将一支松散的民兵队伍打造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正规军队。
3.廉洁自律:曾国藩一生廉洁自律,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收受贿赂,不谋取私利。
他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4.慧眼识人: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他提拔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才,为清朝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家庭教育: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才能。
他的家书被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国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
6.智慧处理鸡蛋案:曾国藩小时候,家里发生了一起鸡蛋失窃案。
他巧妙地利用智慧,让偷吃鸡蛋的人自己露出了马脚,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
这些小故事展现了曾国藩的勤奋、毅力、廉洁自律、识人用人、家庭教育以及聪明才智等多方面的品质和能力。
这些品质和能力不仅为他个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2 —。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1.少年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普通农家,白杨坪是一个山冈起伏、沟壑深邃的地方,平凡却养出了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
曾家世代务农,家道不昌,到曾国藩曾祖父曾竟希时才算有了点家业。
曾家家境好转,曾竟希就把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送去念书,希望其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
可玉屏却是懒惰人物,不思上进,好逸恶劳,经常与那些纨绔子弟厮混。
后幸其浪子回头,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维持了父亲留下来的基业。
曾玉屏刚正不阿,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大人物,对曾国藩的影响也最大。
曾国藩常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性格刚毅倔强,胸怀大志,这也是深得祖父之益。
曾玉屏治家极严,“男必耕读,女必纺织。
”,要求家人努力实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
曾玉屏所倡明的家风,的的确确对早就了后来曾国藩一生的品行秉性。
曾国藩的父亲天资平平,屡试屡败,未能实现曾玉屏学而优则仕的愿望。
好在有了个天资聪慧的曾国藩,曾玉屏、曾麟书均对其悉心培养。
曾国藩六岁时,玉屏为其设了塾一所,并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
在这一年,曾玉屏也去世了。
次年,曾麟书屡考不中,便回家办了一家私塾。
曾麟书对曾国藩督求甚严,悉心教导,曾国藩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读完了“五经”。
曾国藩天资聪颖,一心向学,又有韧性,再加上祖父、父亲不厌其烦的督责,学业大进。
2.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十四岁时,曾国藩随父到省城长沙应童子试,成绩甚佳。
十六岁时,再度应童子试,名列第七。
从长沙回来后,曾国藩仍然跟着父亲,父亲自感所学有限,恐误其前程,便让他到外县遍访名师。
先后跟着汪觉庵先生、刘元堂先生学习。
曾国藩原字伯涵,后改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新的姿态面对人生。
二十三岁时,曾国藩。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曾国藩趣味故事

曾国藩趣味故事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他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智慧,曾国藩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趣闻。
下面将为您分享一些曾国藩的趣味故事。
故事一:猴子摘桃曾国藩年轻时,曾在省城的一个园子里研读书籍。
据说他当时的读书环境非常宁静,但有一天,一只皮猴进入了园子。
皮猴精灵活泼,常常干扰曾国藩的学习。
一天,曾国藩在读书时,忍不住拿过一颗桃子放在桌子上,用来引诱皮猴离开。
皮猴看见了桃子,迅速地从书架上跃过来,伸手想要拿取,却总是差那么一点。
曾国藩故意示弱,将桃子移到更高的地方,引得皮猴如饥似渴。
最终,皮猴跳跃摘下桃子,但被曾国藩识破意图,他把手放到桃子距离桌子边缘至最远处,皮猴急于够到桃子时失去平衡,掉在地上,桃子也被他吃掉了。
曾国藩乘机使用这个教训,比喻学习者不能贪图便利,要踏实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故事二:曾国藩与野狼曾国藩在读书期间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
有一次,他在清晨散步时,突然遇到一只野狼。
野狼突然出现,曾国藩略显惊恐,但他立即镇定下来,迅速就地拾起一块石头,眼神坚定地盯着野狼,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野狼看到曾国藩的坚定和勇敢,立刻转身逃跑。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成为许多学生学习曾国藩的榜样之一,以勇敢坚定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
故事三:曾国藩品尝苦草据说曾国藩在草原上履行职务期间,吃苦受累,曾遇到一次所驻之地水源断绝,饮水非常困难。
曾国藩为了寻找水源,曾亲自爬山,穿越草原,历经艰险,但一直没有找到水源。
饥渴难耐的曾国藩发现了被牲畜咀嚼过的苦草,他发现苦草中含有少量水分,并非常苦涩。
他不顾苦涩品尝后,被苦草的滋味和含水量感到惊讶,他很快告诉众人,每个人都按照他的经验品尝苦草,并获得生命所需要的水分。
这个故事传说在曾国藩的周围,传扬着曾国藩饱含奉献精神和对他人负责的品质。
这些趣味故事展示了曾国藩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胆识,同时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个出色思想家的一面。
曾国藩 挺经的故事

曾国藩挺经的故事曾国藩,字子陟,号挺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严于律己,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关于他勤奋学习、修身齐家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曾国藩挺经的故事,感受这位名臣的品德风范。
一、勤奋好学,凿壁借光曾国藩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好学。
有一年冬天,他为了学习,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冒着严寒,步行几十里地去借书。
由于路途遥远,他只能在夜晚赶路。
一天夜晚,曾国藩在经过一片树林时,无意间发现一处人家,墙壁上有一个小洞,透出一丝光亮。
他好奇地走过去,发现是一个学堂。
他兴奋地站在洞外,聆听里面的讲课内容。
此后,他每天夜晚都来这个小洞听课,勤奋学习,终于凿壁借光,成为一代名臣。
二、严于律己,每日反省曾国藩非常注重个人修养,他提倡“挺经”,即严于律己,每日反省。
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如读书、写字、作文等。
同时,他还要求自己每天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有不当之处,立即改正。
这种严谨的作风,使他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三、教子有方,以身作则曾国藩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还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他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严于律己。
他的子女在他的熏陶下,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他的长子曾纪泽成为了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成为了数学家。
四、扶持人才,为国为民曾国藩在任职期间,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发现了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并积极扶持他们。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原本是一个落魄的秀才,曾国藩发现他的才华后,大力推荐他,使他成为晚清一代名将。
总结:曾国藩挺经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名臣勤奋好学、严于律己、教子有方、扶持人才的品质。
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故事集曾国藩的故事集原文地址:【曾国藩的故事集】作者:【曾国藩的故事集】一、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曾国藩故居湖南省娄底市二、“不要钱,不怕死”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
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
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
”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
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
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
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
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
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
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墨绖(dié,指服孝)从戎,创建湘军,从此开始了11年镇压太平军的戎马生涯。
晚清军队是腐败最烈的所在。
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以及在军营中设赌收费都是军官们最普遍的营私方式。
即使清廉之员,也可以凭“截旷”和“扣建”致富。
国家统计的军饷,是足员足月的全额。
但一年当中,军队常有兵员死亡、退伍或者被淘汰,以新兵补充。
新旧兵员不可能当天衔接,这中间会有空缺。
空缺时的饷银就节省下来,叫做“截旷”。
国家计饷,都按每月30天算,农历小月只有29天,省下的一天军饷扣下来,叫做“扣建”。
这两笔银子本应上缴国库,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缴。
日积月累,为数甚巨。
比如李鸿章带淮军几十年,截旷和扣建积累巨大。
他把其中一部分银子存在直隶藩库中,作为自己的“小金库”,死后还存有800万两。
但曾国藩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
初出山之时,曾国藩表示:“不要钱,不怕死。
”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
曾國藩當統帥的畫像曾国藩立定主意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
“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虽然官至极品,但曾国藩晚年生活仍然保持俭朴习惯。
薛福成拟的《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其(曾国藩)本身清俭,一如寒素。
官中廉俸,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chán,平民住所),增田一区。
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过四簋(guǐ,古代食具)。
男女婚嫁,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
有唐杨绾(wǎn)宋李沆(hàng)之遗风(杨、李二人分别为唐宋名臣)。
而邻军困穷,灾民饥馑,与夫地方应办之事,则不惜以禄俸之盈余,助公用之不给。
”这段叙述,应该说并没有过分夸张。
曾国藩爱穿着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
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
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事,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
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官署去世,终年61岁。
他生前曾留下遗嘱,丧事概不收礼。
但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此项遗嘱,因为,一品大员的丧事,“实非巨万可以了”,关系密切者,“似可以酌受”。
但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
曾国藩自以为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养老钱“极丰裕”,然而办完丧事后,已经所剩无几。
三、“四败”藏锋曾国藩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
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着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
”不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
他说:“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
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
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四、秦淮怀春燕曾国藩平了太平天国后,坐镇南京,为了复苏地方经济,听从部下建议,决定把秦淮河的旅游业恢复起来。
这十里秦淮,原是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楼台画舫间,桨声灯影里,文人雅士,歌女名妓,把酒言欢,何乐不为?曾国藩手下一些官员早已按捺不住,又不敢贸然行事,于是便怂恿曾国藩前去“视察”。
曾国藩心知肚明,顺水推舟。
首次,他碰到一个艺名为“少如”的艺妓。
此女色艺俱佳,且颇聪慧,求曾赐副对联,以抬高自己身价。
曾国藩本是联对名家,区区一联,哪在话下,便拟用她的艺名“少如”作一嵌名联,免扫其兴。
先书上联:得少住时且少住;歌妓一看,所写并非自己初衷。
未等曾国藩写下联,她便抢先进言,说妾愿替大人续下联,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曾国藩没想到一个艺妓竟然还有文才,自然点头称好。
这个少如续写的下联是:要如何处就如何。
曾国藩见了,不觉叹服此女的良苦用心。
曾国藩公务繁杂,自对秦淮艺妓有了良好印象以后,只要得闲,总要邀几个幕僚好友去秦淮河畔,吃吃花酒,听听歌曲,以缓解一下紧张情绪。
一次,他为一来南京的友人在秦淮一酒楼设宴接风,席间请了一个名“春燕”的歌妓唱曲助兴。
那春燕不但姿容姣好,歌喉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力,曾等一干人无不为之倾倒。
后来,春燕为一富商纳为小妾,离开了秦淮,曾国藩再去,已是人去楼空。
曾在怅然若失间,写出了下面这副《怀春燕》的对联: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燕归来? 对联把“春燕”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伤别,怅惘,情真意切。
从中亦可看出曾国藩的另一面:他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啊! 难得一见的曾国藩夫妻画像毛桂荣摄制编撰五、圣不免俗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
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
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
”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
”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
”众人听了,一齐拍手。
曾国藩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
”后生告退,曾氏问:“此是何人?”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
”曾国藩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
”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老曾每每都在怵惕着“谀”,却挡不住无形中谀的神奇力量。
曾国藩故居六、曾国藩的另一面曾国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个官精。
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跳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可谓一帆风顺。
但是,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着两副面具。
天京攻破后,御史贾铎在京城发难,奏请朝廷命曾国藩将太平天国的金库查明,报部备拨,这是对曾氏兄弟极为凶狠的一着,使他们几乎没有招架的办法。
当时,太平天国的大量金银珠宝在幼天王等仓皇逃命的时候,是不可能全部带走的。
湘军入城后,对这些积存已抢劫一空,不可能再“报部备拨”了,就是少有劫余,曾氏兄弟也不愿意上缴。
但是,面对朝廷的命令,该怎么办呢?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朝廷当然是不相信他的话的,但是,这时的朝廷并不愿意与曾氏兄弟的关系闹得太僵,于是在给他的廷寄中说,根据你的奏折,城中(指天京)并没有贼库,这是事实。
这样,朝廷算是给了曾氏兄弟一个体面的台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曾氏兄弟在俘获李秀成后,没有解京献俘,而是在十七天之后匆匆地将李秀成杀了。
消息传到京城,舆论大哗,都说曾氏兄弟专横跋扈,杀人灭口,使曾氏兄弟又陷入难以招架的地步。
本来,曾国藩在六月二十三日的报捷折中还向朝廷请示,李秀成、洪仁达“应否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
按理,曾国藩应在朝廷“定夺”之后行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却在七月初六放出李秀成饮宴了一番之后,便将李凌迟处死了。
把李秀成槛送京师,是当时各方面的共同意见,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他又为什么不等朝廷的命令而将李秀成匆匆处死了呢?他给朝廷做了一番解释。
他认为,除了洪秀全之外,其余的都没有必要解送到京师,陈玉成和石达开就是现成的例子。
再者说,李秀成自知罪重,到哪里也是死,微臣担心他在途中绝食,或者逃跑,留下祸患,就与弟弟曾国荃再三商量,统一了意见,就地正法了。
曾国藩生怕这样的解释交代不了朝廷,于是在另一奏折中进一步解释说,李秀成很得民心,党羽很多,威信很高,号召力很强,如果不迅速杀掉,则贻害无穷,所以就把他杀了。
真实的情况是曾国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解送京师,李秀成的供词与自己连日来的奏折不符,这样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吃不了也得兜着走了。
比如,曾国藩报捷说,破了金陵当日,杀“贼”十万,而当时城中连居民也不过三万多人,怎么来的十万?至于天京的“金库”,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这些情况,精明的曾国藩自然是不会把李秀成解送京师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