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一、鸡蛋案
一天,曾国藩放学归来,见父亲正在发愁,便上前询问,原来,母亲总共煮了五个鸡蛋,现在只剩四个,另外一个鸡蛋不知道让谁吃了。
曾国藩略加思索,端来了一个盆和一壶水,然后把家里所有人都叫来,让他们每人喝一口水吐到盆里,曾国藩在旁边观察。
这时,一个佣人吐得水中含有鸡蛋黄粉,曾国藩便轻而易举的抓到了偷吃鸡蛋的人,曾父很高兴,认为儿子聪明绝顶,有当大官的潜力。
二、被梁上君子耻笑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特别努力,每天必背一篇文章,否则绝不睡觉。
一天,一个小偷潜入曾家,想等曾家人都睡着了行窃,于是便偷偷藏在了房梁上。
曾国藩正在背诵《岳阳楼记》,无奈自己太笨,读了好多遍都没有背下来,但是曾国藩锲而不舍,不背下来绝不睡觉。
梁上的小偷左等右等也不见曾国藩有睡觉的意思,实在等不及了,就跳下来,从头到尾大声背诵了一遍《岳阳楼记》,并挖苦曾国藩说,一篇文章有什么好难的,我听都听会了,就你这笨样子还读什么书?说罢扬长而去,只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久久合不拢嘴吧。
三、蟒蛇转世
曾国藩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梦见有巨蟒缠绕自家房梁,便认为孙子是蟒蛇转世。
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牛皮癣之类的皮肤病,浑身上下长有像蛇的
鳞片一样的癣,以至于读书时,天在热也穿戴整齐。
曾国藩很喜欢吃鸡,却又特别惧怕鸡毛,古时如果有紧急文件,会在文件封口处放一枚鸡毛,俗称“鸡毛信”,曾国藩每次见到,都会毛骨悚然,让别人拿掉鸡毛后,才敢拆阅文件。
古人曾有言: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即死。
这也难怪连曾国藩自己都认为是蟒蛇转世。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1.少年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白杨坪的一户普通农家,白杨坪是一个山冈起伏、沟壑深邃的地方,平凡却养出了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
曾家世代务农,家道不昌,到曾国藩曾祖父曾竟希时才算有了点家业。
曾家家境好转,曾竟希就把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送去念书,希望其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
可玉屏却是懒惰人物,不思上进,好逸恶劳,经常与那些纨绔子弟厮混。
后幸其浪子回头,悔过自新,痛改前非,维持了父亲留下来的基业。
曾玉屏刚正不阿,是一位闻名乡里的大人物,对曾国藩的影响也最大。
曾国藩常说:“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
故男儿自立,必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性格刚毅倔强,胸怀大志,这也是深得祖父之益。
曾玉屏治家极严,“男必耕读,女必纺织。
”,要求家人努力实行八件事:读书、种菜、饲鱼、养猪、早起、洒扫、祭祖、敦亲睦邻。
曾玉屏所倡明的家风,的的确确对早就了后来曾国藩一生的品行秉性。
曾国藩的父亲天资平平,屡试屡败,未能实现曾玉屏学而优则仕的愿望。
好在有了个天资聪慧的曾国藩,曾玉屏、曾麟书均对其悉心培养。
曾国藩六岁时,玉屏为其设了塾一所,并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教他读书识字。
在这一年,曾玉屏也去世了。
次年,曾麟书屡考不中,便回家办了一家私塾。
曾麟书对曾国藩督求甚严,悉心教导,曾国藩不到两年的时间便读完了“五经”。
曾国藩天资聪颖,一心向学,又有韧性,再加上祖父、父亲不厌其烦的督责,学业大进。
2.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十四岁时,曾国藩随父到省城长沙应童子试,成绩甚佳。
十六岁时,再度应童子试,名列第七。
从长沙回来后,曾国藩仍然跟着父亲,父亲自感所学有限,恐误其前程,便让他到外县遍访名师。
先后跟着汪觉庵先生、刘元堂先生学习。
曾国藩原字伯涵,后改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以新的姿态面对人生。
二十三岁时,曾国藩。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家庭教育孩子的故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他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追求,其家庭教育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教诲。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他的父母虽不识字,但非常重视教育。
在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深远。
他的父亲曾麟书虽是农民,但对儿子的教育有着严格的要求,从小就教导他要勤奋学习,诚实做人。
曾国藩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继承了父亲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勤”字当头,认为勤能补拙,勤能成才。
他要求孩子们早起晚睡,勤于读书,勤于思考。
他曾说:“读书如种田,不勤则荒。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勤奋的重视。
除了勤奋,曾国藩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学识更重要。
他教育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要谦虚谨慎,要尊重他人。
他常说:“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曾国藩还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
他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行者。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品德的培养,注重实践的锻炼,注重知识的学习。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成长为有用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鼓励孩子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曾国藩_500字

【名人故事】名人成长故事:曾国藩_500字曾国藩是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但他却刻苦用功,终于成为了一位极有影响力的人物。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成长的故事。
曾国藩在家乡上学时,因为家贫削发求学。
他勤奋好学,上课认真听讲,放学后还要自己去山上砍柴。
由于他不畏艰辛,不怕失去,能够持之以恒地学习,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
后来,他考入福建的福建科学馆,在那里学习了四年。
毕业后,他考取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
曾国藩在官场上十分努力,每天早起晚睡,勤奋工作,举止谨慎。
他为人正直,不折不扣地执行职务,努力为百姓解决问题。
他还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品德修养,经常读书和思考重要的哲学问题。
这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积极关系,为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担任巡抚时,他扎根基层,调查实际,了解民情。
他不仅一遍遍地参观农村,还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与群众亲密接触。
他对土地、种植、畜牧等农业问题研究透彻,提出了“以极细则极刚,以极刚则极细”的农业政策,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曾国藩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众多人的生活和人生。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智者。
他的名言“勤能补拙、一日之计在于晨”等至今还广为人知。
在曾国藩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勤奋、努力和坚持,也看到了他的真诚、正直和坚强。
我们应该学习他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和品德修养,为人民服务。
曾国藩家训的故事

曾国藩家训的故事曾国藩啊,那可是晚清的一个超级大咖。
他的家训可老厉害了,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生活指南。
先说他教育子女读书这件事。
曾国藩自己就是个超级学霸,可他教育孩子读书并不是说只要死读书,读死书。
有一次,他儿子读书读得特别苦闷,就像现在的孩子被各种练习题折磨得没精打采似的。
曾国藩就跟他儿子说:“儿啊,读书可不是为了在人前显摆你多有学问,那是为了明理。
你要是读得痛苦不堪,那就像牛不喝水强按头,没意义。
”他儿子一听,就像突然开窍了一样。
曾国藩还经常写信给家里的孩子们分享读书心得,那信就像现在的家长群里的温馨提示,不过比那些可有用多了。
在品德修养方面,曾国藩更是严格要求家人。
他家有个亲戚,觉得曾国藩在朝廷当官,就想走个后门弄点好处。
这个亲戚就跑到曾国藩家里,大言不惭地说要个一官半职之类的。
曾国藩可没给他好脸色,直接说:“咱们家的家训第一条就是要做正直的人,靠歪门邪道得来的东西,那不是福,是祸。
”然后就把这个亲戚给打发走了。
这事儿传出去后,家里人都知道了,想走捷径是没门儿的,得老老实实遵守家训里的品德规范。
还有啊,曾国藩很注重家庭的和睦。
他家人口众多,就像个小社会一样。
有一回,家里的两个兄弟因为一点小事吵起来了,就像两只斗架的公鸡。
曾国藩知道后,就把他们叫到跟前,说:“你们看啊,咱们这个家就像一艘大船,要是你们兄弟俩在船上还互相掐架,那船不得翻了?一家人就得互相包容,互相扶持,这样咱们家这艘大船才能稳稳当当向前走。
”兄弟俩听了,都觉得很惭愧,互相道了歉,和好如初了。
曾国藩家训里还有关于勤俭节约的故事呢。
他自己虽然当官了,但是生活过得特别朴素。
他的衣服啊,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
有一次,他的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穿得特别华丽,就有点羡慕。
曾国藩就把孩子带到家里的仓库,指着那些粮食和旧衣物说:“你看,咱们家虽然不缺吃穿,但是这些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
浪费是一种大罪过,能吃饱穿暖就该知足了。
”孩子听了之后,再也不羡慕别人的华丽衣服了,还学会了珍惜东西。
曾国藩 挺经的故事

曾国藩挺经的故事曾国藩,字子陟,号挺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严于律己,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关于他勤奋学习、修身齐家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曾国藩挺经的故事,感受这位名臣的品德风范。
一、勤奋好学,凿壁借光曾国藩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好学。
有一年冬天,他为了学习,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冒着严寒,步行几十里地去借书。
由于路途遥远,他只能在夜晚赶路。
一天夜晚,曾国藩在经过一片树林时,无意间发现一处人家,墙壁上有一个小洞,透出一丝光亮。
他好奇地走过去,发现是一个学堂。
他兴奋地站在洞外,聆听里面的讲课内容。
此后,他每天夜晚都来这个小洞听课,勤奋学习,终于凿壁借光,成为一代名臣。
二、严于律己,每日反省曾国藩非常注重个人修养,他提倡“挺经”,即严于律己,每日反省。
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如读书、写字、作文等。
同时,他还要求自己每天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有不当之处,立即改正。
这种严谨的作风,使他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三、教子有方,以身作则曾国藩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还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他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严于律己。
他的子女在他的熏陶下,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他的长子曾纪泽成为了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次子曾纪鸿成为了数学家。
四、扶持人才,为国为民曾国藩在任职期间,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发现了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并积极扶持他们。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原本是一个落魄的秀才,曾国藩发现他的才华后,大力推荐他,使他成为晚清一代名将。
总结:曾国藩挺经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名臣勤奋好学、严于律己、教子有方、扶持人才的品质。
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

名人受教育的故事1、曾国藩:在外不忘写信教育子女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
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子弟"了。
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
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从以下《家书》摘录内容中,可见曾国藩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女节俭创业,值得后人深思。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
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
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
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教育孩子的故事
曾国藩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啊!他不仅自己成就非凡,在教育孩子方面那也是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呢。
曾国藩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他对孩子们的要求那可真是严格得很呢。
他就像一位严厉又慈爱的船长,引领着孩子们在人生的海洋中航行。
他常常教导孩子们要勤奋读书,就如同那不知疲倦的耕牛,默默地耕耘着知识的田地。
他会给孩子们布置很多的功课,让他们不断地学习、进步。
他还强调品德的培养,这不就像是给树苗修剪枝叶,让它能够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他告诉孩子们要诚实守信,要懂得感恩,要乐于助人。
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孩子们。
记得有一次,曾国藩的小儿子犯了一个小错误,他没有立刻严厉地批评他,而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就好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着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早就大发雷霆了吧!
曾国藩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
他鼓励孩子们自己去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
这就像是把小鸟推出巢穴,让它们学会自己飞翔一样。
他的孩子们在他的教导下,个个都很有出息,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材。
看看现在的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恨不得什么都替孩子做了。
这样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能让孩子真正地成长吗?我们真应该好好学学曾国藩的教育方法啊!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严格要求,要注重品德培养,要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下一代,不是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
有方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一、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
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三、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
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他赢
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