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故事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曾国藩的故事
一、鸡蛋案
一天,曾国藩放学归来,见父亲正在发愁,便上前询问,原来,母亲总共煮了五个鸡蛋,现在只剩四个,另外一个鸡蛋不知道让谁吃了。

曾国藩略加思索,端来了一个盆和一壶水,然后把家里所有人都叫来,让他们每人喝一口水吐到盆里,曾国藩在旁边观察。

这时,一个佣人吐得水中含有鸡蛋黄粉,曾国藩便轻而易举的抓到了偷吃鸡蛋的人,曾父很高兴,认为儿子聪明绝顶,有当大官的潜力。

二、被梁上君子耻笑
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特别努力,每天必背一篇文章,否则绝不睡觉。

一天,一个小偷潜入曾家,想等曾家人都睡着了行窃,于是便偷偷藏在了房梁上。

曾国藩正在背诵《岳阳楼记》,无奈自己太笨,读了好多遍都没有背下来,但是曾国藩锲而不舍,不背下来绝不睡觉。

梁上的小偷左等右等也不见曾国藩有睡觉的意思,实在等不及了,就跳下来,从头到尾大声背诵了一遍《岳阳楼记》,并挖苦曾国藩说,一篇文章有什么好难的,我听都听会了,就你这笨样子还读什么书?说罢扬长而去,只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久久合不拢嘴吧。

三、蟒蛇转世
曾国藩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梦见有巨蟒缠绕自家房梁,便认为孙子是蟒蛇转世。

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牛皮癣之类的皮肤病,浑身上下长有像蛇的
鳞片一样的癣,以至于读书时,天在热也穿戴整齐。

曾国藩很喜欢吃鸡,却又特别惧怕鸡毛,古时如果有紧急文件,会在文件封口处放一枚鸡毛,俗称“鸡毛信”,曾国藩每次见到,都会毛骨悚然,让别人拿掉鸡毛后,才敢拆阅文件。

古人曾有言:焚烧鸡毛,毒蛇闻气即死。

这也难怪连曾国藩自己都认为是蟒蛇转世。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故事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他的故事和经历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以下是关于曾国藩比较著名的小故事:
1. 鸡蛋案:一天,曾国藩放学归来,看到母亲煮的五个鸡蛋只剩下四个,另外一个不知去向。

为了找出
偷吃鸡蛋的人,他端来一盆水和一壶水,让家里所有人都喝一口水然后吐到盆里。

最后,一个佣人吐出的水中含有鸡蛋黄粉,从而成功地找到了偷吃鸡蛋的人。

这个故事显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

2. 被梁上君子耻笑:曾国藩小时候读书非常努力,每天必须背诵一篇文章,否则不睡觉。

有一天,一个
小偷潜入他家,藏在房梁上等待他入睡后行窃。

然而,曾国藩迟迟不睡,一直在背诵文章。

最后,小偷等不及了,从房梁上跳下来,流利地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给曾国藩听,并嘲笑他笨。

这个故事虽然让曾国藩感到尴尬,但也显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

3. 蟒蛇转世:在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经梦见一条巨蟒缠绕在他家的房梁上。

因此,他的祖父
认为曾国藩是蟒蛇转世。

虽然这只是一个梦境和传说,但也显示了曾国藩在家族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曾国藩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传达了一些关于求学、处世和解决问题的深刻道理。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是晚清的名臣,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关于曾国藩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曾国藩小故事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一天夜里,一位盗贼到曾家行窃,等了好久曾国藩还在反反复复地背同一篇文章。

他不入睡盗贼就无法行窃。

盗贼等不及了就隔窗破口大骂,说你他娘的还有完没完?就这么一篇短文章还背不下来!我听你背书耳朵都磨出硬茧子了!你小子听着,看大字不识的盗贼我给你背一遍!说罢便一口气把那篇文章背完,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后来成了大器始终忘不掉这码子事,他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并不聪明。

要是聪明如盗贼者也走正途,那朝廷大臣哪里会轮得到自己?一生爱钱”之谜:三十岁时,作一件青缎马褂,遇庆贺及新年时穿一次,三十年后,衣犹如新。

在南京总督府任内,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绩麻纺纱,下厨作饭。

《曾国藩家书》影响历史不衰之谜: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对权重势大的曾国藩极度猜忌,曾为表明心迹,做出了有违个人性格的事刊印《家书》。

违朝廷大禁纳妾之谜:五十一岁时,咸丰帝大丧期间,秘娶小妾,“违制失德”,故有人斥其为“伪君子”。

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曾国藩“貌之过人者,眼作三角形,常如欲睡,身材仅中人,行步则极厚重,言语迟缓。

”毛泽东“独服曾文正”之谜: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

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

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

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

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

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蒋介石推崇曾国藩之谜:蒋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名人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名人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名人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曾国藩,字子孝,江苏省吴县吴江镇人。

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有极高政治智慧、处事才能的一位重要人物。

曾国藩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他经常在夜晚熬夜读书,以此来弥补白天忙碌的农活。

当时家中生活贫困,曾国藩的父亲原本期望他能帮助家庭减轻负担,但是曾国藩却一心想要读书,他深知只有通过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每当夜幕降临,曾国藩会默默地点燃油灯,独自坐在桌前,埋头苦读。

在他的勤奋下,他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开始阅读一些经典名著。

曾国藩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汲取更多的智慧和知识,以便将来有机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曾国藩的父亲曾经鼓励他要坚持下去,曾国藩在父亲的鼓励下更加努力地学习。

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也从不退缩,努力不懈地追求知识。

曾国藩的母亲则非常支持他的学习,她每天晚上都会为曾国藩准备一碗热腾腾的煮粥,让他能够更好地保持精力,专心学习。

在读书的过程中,曾国藩渐渐通过自己的努力跃升为状元,得到了一次入京赴试的机会。

在京期间,曾国藩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卓越的智慧,受到了很多官员的赏识。

他先后担任过巡抚、总督等重要职务,并为清朝政府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

他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身,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享誉千古的伟大人物。

无论在什么时候,读书都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

正如曾国藩所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们的将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无论我们的起点有多低,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

正如曾国藩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只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关于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对于曾国藩你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曾国藩的几则小故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的故事来了解一下曾国藩吧!曾国藩给生人写挽联晚清重臣曾国藩死后,与他绝交的左宗棠为他写了副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其实曾国藩也非常爱好写对联,其中更是喜欢为人盖棺定论——写挽联。

他在世的时候就写了很多的挽联,无论是达官贵人、贩夫走卒还是青楼歌妓,一概挽之。

可平时闲来无事,手痒心动跃跃欲试的时候到哪里找那么多死人来写呢?他冥思苦想,终于有了对策——挑拣熟悉的亲朋好友,结合他们的生活为活人写挽联!在一个封建迷信社会里,对那些不幸被他"挽"了的人们来讲,这可是天大的忌讳。

曾国藩身为一朝重臣自然知道其中利害,所以向来藏得严严实实,没有被发觉过。

但是,常在河边走,焉能不湿鞋?这年新春,他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汤鹏到他的寓所给他拜年,寒暄之后,让到书房两人就聊起天来,聊着聊着汤鹏突然看到曾国藩的书桌上有着几张纸,墨迹未干,以为是新作的诗文,便要拿来看看。

曾国藩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

汤鹏一把抢过来,只见包括他本人在内不下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国藩"敬挽"了一番。

新正吉日,吉祥话没开场,竟先看见这么一篇晦气冲天的"悼词",汤鹏不禁勃然大怒拂衣而去,回家之后立即宣布与曾国藩断绝往来。

曾国藩赊礼曾国藩主张节俭,曾经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告示说,凡以后我有事诸位不要送礼,诸位有事我也没钱可送。

有个同僚看他不惯,在他生日的时候,故意羞辱他,只送去五分银子,在封皮上写着:"送贺礼白银一钱,现银五分,赊欠五分。

"后来这个朋友嫁女儿,曾国藩也过府送礼。

同僚一检查,他竟送了个空信封来,封皮上也写了一句话:"送贺礼白银一钱,讨还你欠我的五分,再赊五分。

"曾国藩读书曾国藩小时读书十分辛苦,为了把文章背下来他常常熬夜。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

曾国藩7个小故事曾国藩,清朝末年的名将、政治家、外交家和理学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以下是七个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1. 曾国藩与小偷:曾国藩小时候天赋不高,因此经常背诵诗词文章。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房子,在他的书房里来回徘徊。

曾国藩背一篇短文,重复了几十遍也没能背下来。

小偷不耐烦了,将这篇短文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2. 曾国藩与猎户:曾国藩年轻时喜欢打猎。

一次,他与一个猎户争辩起来,说自己的父亲也是猎户,而这个猎户只是普通百姓。

猎户告诉他,虽然他的父亲穿着打猎的衣服,但从未真正打过猎。

曾国藩深受启发,从此更加关注实用主义和民本思想。

3. 曾国藩与算命先生:曾国藩年轻时曾经找算命先生算命。

算命先生告诉他:“你将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会成为宰相。

”曾国藩听了非常高兴。

但是算命先生接着说:“不过,你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过于相信命运。

”曾国藩听后非常沮丧,但后来他意识到算命先生是在点醒他不要过于依赖命运,要更加努力奋斗。

4. 曾国藩与左宗棠: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

两人曾经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互相不说话。

后来曾国藩主动去找左宗棠和谈,但是左宗棠避而不见。

曾国藩不放弃,继续敲门。

左宗棠听到后非常感动,开门迎接曾国藩。

从此两人重新建立了友谊。

5. 曾国藩与李鸿章: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和引路人。

一天,李鸿章带着两个问题来找曾国藩。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兵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做官之道。

曾国藩告诉李鸿章:“兵法易学,做官之道难学。

”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说:“这里面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

”意思是说,做官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不能只学书本上的知识。

6. 曾国藩与湘军士兵:曾国藩创立的湘军是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

他非常注重士兵的纪律和教育,经常亲自教导士兵。

一次,一个士兵因为赌博被抓,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

他告诉士兵:“你赌博不仅会输掉自己的钱,还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士气。

”然后给了士兵一些钱,让他好好休息并严格遵守纪律。

【名人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名人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

【名人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夜读书曾国藩,字增廷,号忠介,江苏常州人,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

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功绩被誉为“曾文正公”。

曾国藩的成就离不开他小时候夜读书的习惯,下面就为大家讲述一下这个名人故事。

曾国藩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喜欢读书。

他很早就学会了自己翻书看字,不用别人教他。

每当晚上他父母要睡觉时,他总是将屋子里最亮的灯火点亮,坐在桌前,取出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夜深人静,他的笔尖在纸上舞动,他的思绪在世界的海洋中穿行。

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夜读书时,突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他好奇地抬头望去,发现是他的朋友,一个跟他一样热爱读书的少年。

这个朋友正蹑手蹑脚地走进了曾家的院子。

曾国藩惊讶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我家?”朋友笑着回答:“你平时总是晚上读书,我在家里太无聊了,就想着跟你一起读书。

”曾国藩听后,满心欢喜地邀请朋友进屋坐下。

两个少年人坐在一起,交换着彼此的思想,彼此的精神食粮。

他们讨论着读到的书本内容,互相启迪。

他们彼此激励,互相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尽管是夜晚,但他们的心灵却是明亮的,他们的理想和追求驱使他们继续前行。

曾国藩的夜读书习惯并没有因为一次偶然的邂逅而受到干扰,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他开始在夜晚读书的时间上进行调整,每天都保证有一段固定的时间专门用于夜读。

有时候,他还会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进步。

曾国藩的夜读功夫越来越深入,思想也愈发成熟。

他通过夜读书增加了自己的见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的学问才华得到了更多的人的认可和赞赏。

曾国藩小时候的夜读书习惯,不仅培养了他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他的毅力和坚持,还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正是这种夜读书的习惯,成就了后来他的杰出成就,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名人和政治家。

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夜读书更是一种提高自己的极好途径。

曾国藩趣味故事

曾国藩趣味故事

曾国藩趣味故事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他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智慧,曾国藩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和趣闻。

下面将为您分享一些曾国藩的趣味故事。

故事一:猴子摘桃曾国藩年轻时,曾在省城的一个园子里研读书籍。

据说他当时的读书环境非常宁静,但有一天,一只皮猴进入了园子。

皮猴精灵活泼,常常干扰曾国藩的学习。

一天,曾国藩在读书时,忍不住拿过一颗桃子放在桌子上,用来引诱皮猴离开。

皮猴看见了桃子,迅速地从书架上跃过来,伸手想要拿取,却总是差那么一点。

曾国藩故意示弱,将桃子移到更高的地方,引得皮猴如饥似渴。

最终,皮猴跳跃摘下桃子,但被曾国藩识破意图,他把手放到桃子距离桌子边缘至最远处,皮猴急于够到桃子时失去平衡,掉在地上,桃子也被他吃掉了。

曾国藩乘机使用这个教训,比喻学习者不能贪图便利,要踏实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故事二:曾国藩与野狼曾国藩在读书期间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

有一次,他在清晨散步时,突然遇到一只野狼。

野狼突然出现,曾国藩略显惊恐,但他立即镇定下来,迅速就地拾起一块石头,眼神坚定地盯着野狼,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野狼看到曾国藩的坚定和勇敢,立刻转身逃跑。

这个故事传扬开来,成为许多学生学习曾国藩的榜样之一,以勇敢坚定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

故事三:曾国藩品尝苦草据说曾国藩在草原上履行职务期间,吃苦受累,曾遇到一次所驻之地水源断绝,饮水非常困难。

曾国藩为了寻找水源,曾亲自爬山,穿越草原,历经艰险,但一直没有找到水源。

饥渴难耐的曾国藩发现了被牲畜咀嚼过的苦草,他发现苦草中含有少量水分,并非常苦涩。

他不顾苦涩品尝后,被苦草的滋味和含水量感到惊讶,他很快告诉众人,每个人都按照他的经验品尝苦草,并获得生命所需要的水分。

这个故事传说在曾国藩的周围,传扬着曾国藩饱含奉献精神和对他人负责的品质。

这些趣味故事展示了曾国藩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胆识,同时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个出色思想家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的故事:“灭心中贼”曾国藩入翰林,拜唐鉴为师,开始写修身日记。

唐鉴要他像倭仁那样记日记,国藩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翻开他的日记,我们来看他每天怎样用理学的锉刀,修理自己。

随便翻开一页,道光二十三年一月二十六日。

这一天,雨雪交加,老婆一直生病,他陪着老婆,一时烦闷缠身,体不舒畅,他立马警觉起来:“余今闷损至此,盖周身皆私意私欲缠扰矣,尚何以自拔哉!立志今年自新,重起炉也,痛与血战一番。

而半月以来,暴弃一至于此,何以为人!”第二天,他去朋友家赴喜筵,见了两女子,大概说了几句笑话,他便自责:“放荡至此,与禽兽何异!”对于这一个月,他做了一次小结,认为自己,自正月以来,日日颓废地过了一月,然后痛责自己:志之不立,可以为人乎!这就是修身了,用圣化的模子来铸造自己,校正自己,日日修理。

修身的秘诀,是将人的标准定得很高,纯然一个理想人,用理想人来否定现实人。

这种理想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两个字:“无我”。

用“无我”来彻底否定现实之“我”。

这样的否定,其实很残忍,在现实中“使人不成其为人”。

如果只有一个月,熬一熬也就过去了,问题是,它无休无止,无穷无尽,让你永远熬下去,要熬出一个圣人来。

一月份过去了,再来看看二月:初一日,他一早便到长沙会馆去敬神,然后拜客五家,太累了!两眼发蒙,不能读书,他说自己苟且偷安,使身体日见疲软,“此不能居敬者之不能养小体也”。

身是小体,其累如此,心是大体,其累亦如此。

他说自己“心不专一,杂而无主”,久而久之,“酿为心病”,也是因为居敬功夫不够,而伤了心之大体。

然后,他指出,要以敬养体,自强不息。

末了,还不忘补充一句:“言出汝口,而汝背之,是何肺腑?”这样自责,做人还有何乐趣?可他却乐此不疲,自己斗自己!没过几天,他又将自己揪出来,狠批了一次,自问:“直是鬼蜮情状,遑问其他?”修身也是养生,“仁”所以养肝也,“礼”所以养心也,“信”所以养脾也,“义”所以养肺也,“智”所以养肾也——以“五常”养五脏。

因此,修身好,自然身体就好,而他身体多病,那便是修身有缺了。

有一天,他喝了一点酒,大概有些醉意,观人围棋,忍不住攘臂代谋,被人指责。

可他却屡惩屡忘,依然如故。

事后,他痛责自己:“直不是人!”倭仁对此评曰:要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都扫除掉,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要捉走的“心中贼”,便是“人欲”之我,要钻进里面安身立命,还要从其中另换出来的那个人,当然就是“天理”之我了,新的我已脱胎,纯然天理。

这样的“我”,是理学的“试管婴儿”,将天理的胚胎植入自我的躯壳,然后从自我里面生出一个新的我,像朱熹说的那样,用“抱鸡卵”的功夫,将新我孵化出来,用“猛火煮”的功夫,将旧我熔化掉,这便是理学的新陈代谢了。

这样折腾自己,用精神分析的说法是“自虐”,修身修到这一步,理学也疯了?曾国藩自然不敢这样发问,但他毕竟还没有修到倭先生那地步,只是收敛了一些自己身上的豪杰气概,湖湘文化中的帝王气象,依然是他生命的底色。

曾国藩的故事:“四败”藏锋曾国藩认为为官有四大忌,即“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曾国藩把这“四败”写在案头上,每天都提醒自己。

在另一个地方,曾国藩又说,自古以来凶德致败者大约有二端:一是傲慢,一是多言。

他总结历史的经验说:“我看历代的那些著名的大官,大多数都是因为这两个原因而败家丧身的。

”不管是居官四败也好,还是二败也好,其实都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为官者之所以身败名裂,往往是由于不知道顾忌。

曾国藩曾经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曾国藩一生,也始终是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的心境中度过的。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曾国藩升了官,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表示不但不敢高兴,反而感到战战兢兢。

他说:“这次升官,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我日夜诚惶诚恐,自我反省,实在是无德足以承受。

你们远隔数千里之外,一定匡正我的过失,时时寄信来指出我的不足,务必使累世积累下的阴德不要自我这里堕落。

弟弟们也应当常存敬畏之心,不要以为家里有人当官,于是就敢欺负别人;不要以为自己有点学问,于是就敢于恃才傲物。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曾国藩的故事:位高轿低曾国藩在道光年间连年被提拔,升迁极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这是难得的恩遇:在升为正三品大员后,按规定,轿呢要由蓝色换为绿色,护轿人也要增加俩人,而且乘轿是需要配备引路官和护卫的。

但令百官诧异的是,曾国藩从升为三品官之日起,除身边不得不增加两名护卫外,轿前不仅没有引路官,连扶轿的人也省了去,且轿呢也没有换成绿色,仍乘蓝轿。

不久,曾国藩又升为二品大员,下人就为他荐举了四名轿夫,要把曾国藩的四人大轿换为八抬大轿。

按清朝官制,四品以下官员准乘四人抬的蓝呢轿,三品以上官员准乘八人抬的绿呢轿,俗称八抬大轿。

但这并非硬性规定,官员如达到品级而收入不丰者,是可量力而行的;若品级达不到却乘高品级的轿子就算违制,一旦被人举报,不仅要受处分,严重的还要被革职、充军。

其实,曾国藩早就打定主意,他明晓水满则溢、人满则忌的官场道理,对于可摆可不摆的架势、可坐可不坐的大轿,一律是不摆不坐。

虽然,曾国藩因乘蓝呢轿而被下级官员欺侮,但京城三品以上的大员出行,都知道向护轿的官员交代一句:“长点眼睛,内阁学士曾国藩大人坐的可是蓝呢轿呢。

”曾国藩纵横官场几十载,正是凭借了这种低调、内敛的力量。

曾国藩的故事:名相与官精曾国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个官精。

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跳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可谓一帆风顺。

但是,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着两副面具。

天京攻破后,御史贾铎在京城发难,奏请朝廷命曾国藩将太平天国的金库查明,报部备拨,这是对曾氏兄弟极为凶狠的一着,使他们几乎没有招架的办法。

当时,太平天国的大量金银珠宝在幼天王等仓皇逃命的时候,是不可能全部带走的。

湘军入城后,对这些积存已抢劫一空,不可能再“报部备拨”了,就是少有劫余,曾氏兄弟也不愿意上缴。

但是,面对朝廷的命令,该怎么办呢?曾国藩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克复老巢,而全无财货,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闻之事。

”朝廷当然是不相信他的话的,但是,这时的朝廷并不愿意与曾氏兄弟的关系闹得太僵,于是在给他的廷寄中说,根据你的奏折,城中(指天京)并没有贼库,这是事实。

这样,朝廷算是给了曾氏兄弟一个体面的台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曾氏兄弟在俘获李秀成后,没有解京献俘,而是在十七天之后匆匆地将李秀成杀了。

消息传到京城,舆论大哗,都说曾氏兄弟专横跋扈,杀人灭口,使曾氏兄弟又陷入难以招架的地步。

本来,曾国藩在六月二十三日的报捷折中还向朝廷请示,李秀成、洪仁达“应否槛送京师,抑或即在金陵正法,咨请定夺”。

按理,曾国藩应在朝廷“定夺”之后行事,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却在七月初六放出李秀成饮宴了一番之后,便将李凌迟处死了。

把李秀成槛送京师,是当时各方面的共同意见,就是曾国藩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他又为什么不等朝廷的命令而将李秀成匆匆处死了呢?他给朝廷做了一番解释。

他认为,除了洪秀全之外,其余的都没有必要解送到京师,陈玉成和石达开就是现成的例子。

再者说,李秀成自知罪重,到哪里也是死,微臣担心他在途中绝食,或者逃跑,留下祸患,就与弟弟曾国荃再三商量,统一了意见,就地正法了。

曾国藩生怕这样的解释交代不了朝廷,于是在另一奏折中进一步解释说,李秀成很得民心,党羽很多,威信很高,号召力很强,如果不迅速杀掉,则贻害无穷,所以就把他杀了。

真实的情况是曾国藩害怕一旦把李秀成解送京师,李秀成的供词与自己连日来的奏折不符,这样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吃不了也得兜着走了。

比如,曾国藩报捷说,破了金陵当日,杀“贼”十万,而当时城中连居民也不过三万多人,怎么来的十万?至于天京的“金库”,李秀成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想到这些情况,精明的曾国藩自然是不会把李秀成解送京师的了。

曾国藩为了保护自己,什么谎话都敢编造。

本来,朝廷在六月二十九日的谕旨中明确命令他“遴派妥员,将李秀成、洪仁达押解来京”。

曾国藩于七月初六收到了谕旨,而他就在当天把李秀成杀害了。

过了半个月,他才慢腾腾地于七月二十日复奏说,微臣在初十日才收到谕旨,仔细算一下,臣应该在初六日就收到谕旨了,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竟迟了四日。

谕旨是由安庆转递江宁的,不知道是何处驿站出了差错。

朝廷为了利用曾国藩,虽然也下令挨站严查,最终却没有结果,只好不了了之。

曾国藩有“中兴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等美誉,透过这些美丽的光环,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曾国藩的故事:秦淮怀春燕曾国藩平了太平天国后,坐镇南京,为了复苏地方经济,听从部下建议,决定把秦淮河的旅游业恢复起来。

这十里秦淮,原是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楼台画舫间,桨声灯影里,文人雅士,歌女名妓,把酒言欢,何乐不为?曾国藩手下一些官员早已按捺不住,又不敢贸然行事,于是便怂恿曾国藩前去“视察”。

曾国藩心知肚明,顺水推舟。

首次,他碰到一个艺名为“少如”的艺妓。

此女色艺俱佳,且颇聪慧,求曾赐副对联,以抬高自己身价。

曾国藩本是联对名家,区区一联,哪在话下,便拟用她的艺名“少如”作一嵌名联,免扫其兴。

先书上联:得少住时且少住;歌妓一看,所写并非自己初衷。

未等曾国藩写下联,她便抢先进言,说妾愿替大人续下联,不知大人意下如何?曾国藩没想到一个艺妓竟然还有文才,自然点头称好。

这个少如续写的下联是:要如何处就如何。

曾国藩见了,不觉叹服此女的良苦用心。

曾国藩公务繁杂,自对秦淮艺妓有了良好印象以后,只要得闲,总要邀几个幕僚好友去秦淮河畔,吃吃花酒,听听歌曲,以缓解一下紧张情绪。

一次,他为一来南京的友人在秦淮一酒楼设宴接风,席间请了一个名“春燕”的歌妓唱曲助兴。

那春燕不但姿容姣好,歌喉更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力,曾等一干人无不为之倾倒。

后来,春燕为一富商纳为小妾,离开了秦淮,曾国藩再去,已是人去楼空。

曾在怅然若失间,写出了下面这副《怀春燕》的对联:未免有情,忆酒绿灯红,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几时重见燕归来?对联把“春燕”二字分别嵌入上下联,伤别,怅惘,情真意切。

从中亦可看出曾国藩的另一面:他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