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译文

资政新篇译文资政新篇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所著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资政新篇的译文:第一章: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乃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天地万物皆有其定数,人类社会亦应遵循天地之道,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治家应当以天地之道为准则,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繁荣。
第二章:君臣之道君臣之道,乃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尊重百姓的权利和利益,以此换取百姓对其的忠诚和支持。
而百姓也应当遵守法律,尊重君主的权威,以此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三章:父子之道父子之道,乃是家庭伦理的体现。
父母应当尽其所能地教育子女,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而子女也应当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以此维护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第四章:夫妻之道夫妻之道,乃是夫妻关系的体现。
夫妻应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经营家庭,为家庭的幸福和美满而努力。
第五章:兄弟之道兄弟之道,乃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兄弟姐妹应当相互关爱,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六章:朋友之道朋友之道,乃是朋友之间的关系。
朋友应当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七章:臣道之义臣道之义,乃是臣子的职责和义务。
臣子应当忠于君主,尽其所能地为君主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第八章:君道之义君道之义,乃是君主的职责和义务。
君主应当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制定公正合理的政策,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
第九章:人心之道人心之道,乃是人类心理的体现。
人类应当追求道德和美德,以此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十章: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之道,乃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此实现天人合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以上是资政新篇的译文,这部著作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和道德准则,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资政新篇》是由著名教育家卢照邻、张伯礼编辑撰写的,是一部侧重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著作,一直广受学界的关注。
《资政新篇》以新当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考察中国古今教育有关经验和规律,提出了许多创新思想,不仅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历史性与现实意义,还有助于树立清官教育思想新观念,为当时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资政新篇》中,卢照邻、张伯礼的研究重点是:宗教机构的改革、考试制度的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与改革,以及重视普教育。
因此,在学术上,《资政新篇》涉及的学科依次有:历史、文学、宗教、法律、教育学等,对当时的文化传统和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资政新篇》提出了一些系统完善的中国古今教育改革观点,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在历史将来的发展中,新篇内容也一直受到认可与重视,得到了学界的大力倡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洪秀全为何要批准《资政新篇》

洪秀全为何要批准《资政新篇》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邮箱***********************1858年,总理太平天国朝政的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书中阐述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这部书得到了洪秀全的认可和批准。
洪秀全为何要批准《资政新篇》呢?首先要分析一下当时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按照一般的观点,太天天国的性质是一个农民阶级的政权。
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感:如果太平天国运动胜利了,太平天国早晚也得变成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
但我认为,自从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已经从根本性上封建化了。
这可以从政治经济上来分析出来。
经济上,认可了封建的剥削方式,实际上就是认可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虽然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洪秀全就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但这种制度因其空想性不可能从根本上实施。
所以在《天朝田亩制度》不久,为了解决太平天国将士的吃穿问题,杨秀清就发出了《安抚四民诰谕》,要求“士民工商”各阶层(包括地主在内)要“安居桑梓,乐守其业”。
1854年,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向洪秀全提出“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并获得了洪秀全的批准。
这也说明了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抛弃空想,面对实际,认可了封建的剥削方式,事实上使封建地租合法化。
这也使太平天国的性质从根本上封建化了。
政治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1851年,洪秀全当上了“天王”后,就封自己的长子洪天贵福为“幼天王”,实际上就相当于封建王朝的皇太子。
在永安又封了东西南北翼王,在《天命诏书》中洪秀全称“真圣主万岁万岁万万岁”,各王称九千岁,八千岁等等。
此外,《太平礼制》中还规定了对天王及各世子、女儿(包括牺牲的南王和西王的女儿)呼万岁、千岁、长金、二金、万福等一大套繁琐的“礼制”。
在洪秀全的《天父诗》中更是大力宣扬的君主高于一切的思想。
这同过去的封建制度有什么差别呢!洪秀全虽然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儒学贬斥为妖,但他自幼就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只因为科举考试失意,才走上了与清廷相对立的道路。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资政新篇》的背景和意义
2.《资政新篇》的内容概述
3.《资政新篇》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4.《资政新篇》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正文
《资政新篇》是中国清朝末期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文献,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觉醒和民主政治的初步探索。
在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对传统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寻求新的改革路径。
《资政新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资政新篇》的内容概述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主张进行全面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张设立议会,实行民主政治;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工商业,提倡保险、邮政等现代经济制度;在文化方面,主张尊重个人权利,提倡言论自由,推崇科学和教育;在教育方面,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校,培养现代人才。
《资政新篇》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为中国近代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束缚,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资政新篇》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它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政新篇》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可小觑。
它不仅对于清朝末期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
时,《资政新篇》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资政新篇〉》是中国清代洋务派官员薛福成所著,创办于1861年1月(咸丰十一年),是一本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著作。
《资政新篇》的宗旨是利用外国先进生产技术,来“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制造轮船,畅销各国”,以“除暴乱而致太平”。
其具体措施则为设立厂局、招股集资、建立银行等,从而发展了中国近代的经济,同时也揭开了清末洋务运动的序幕。
本文将介绍《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并从不同角度阐述它的历史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清朝末年,清王朝已风雨飘摇,经济上已面临崩溃的危机。
在这种形势下,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中的大批有识之士,提出了一系列的救国方案,如“师夷长技以制夷”、“变法自强”等等。
但是他们所提出的改革,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却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终究失败。
1861年11月,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使人们更加看到了清朝统治的腐朽和危机的严重。
早在2004年10月1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先生对其作了一番评价:《资政新篇》确实是一部好书。
但是这是一本书,不是一部文件。
我认为它是一个报告,一个总结,就是说,《资政新篇》是一个报告,一个总结。
《资政新篇》的出版使人们看到了在腐朽的封建主义的桎梏下,走向灭亡的中国的前途和希望。
人们似乎看到了光明的未来,这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许多人投身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活动中去。
薛福成作为《资政新篇》的主要代表人物,在这种形势下,逐渐站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资政新篇》是指清末由薛福成、郑观应等人创办的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刊物。
刊物初名《通筹欧洲情形》,后改名《通筹夷务》,再改名为《资政新篇》,通称《资政新篇》,内容包括设厂、制造轮船、铁路、开矿、采煤、织布、开纺织工厂、设立银行、创办邮政、种植茶树等一系列建议。
《资政新篇》分上下两册,上册共13条,下册共8条。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①用人察失,严禁朋奸;作者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
“用人”有一项,“用人察失类”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之事”。
②革除腐朽习俗,如女子缠脚及吉凶军宾琐屑仪文等,提倡福音真道;
③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
④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首先说明“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其次指出立法的人要经“磨炼”,具备一定知识,明了国内外情况。
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动性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
《资政新篇》的意义:
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资政新篇的名词解释

资政新篇的名词解释在当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新的名词、概念或术语。
其中之一就是“资政新篇”。
这个词汇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资政新篇”进行深入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概念。
一、概念起源“资政新篇”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论述,意为通过资政之道开创新时代的篇章。
它强调了政治家要具备优秀的资政能力,以引领国家的发展和治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以及治理模式的转变,这一概念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独立而综合的理论体系。
二、概念内涵资政新篇,既包含着“资政”二字的内涵,又强调了时代变革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要求。
首先,资政意味着政治家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素养和宏观的战略眼光。
他们需要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以便深入把握国家的需求和民众的期待。
其次,资政强调政治家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以树立榜样和引领社会的风尚。
他们应该保持廉洁奉公、正直诚信的作风,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
最后,资政强调政治家需要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决策能力。
他们要善于分析问题、协调利益、决策安排,以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繁荣。
三、概念意义资政新篇的提出,为当代政治家和社会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路径和行动指南。
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资政新篇鼓励政治家们不断学习和思考。
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才干,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资政新篇强调了政治家必须建立和谐的政商关系。
政府和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再次,资政新篇呼吁政治家们不断提高绩效,以实现科学决策、公正执行和有效监督。
这有助于优化政府机构的运行,提高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最后,资政新篇强调政治家必须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
政府应该倾听民意、代表民意,为民众提供公正、高效的服务,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评价《资政新篇》

评价《资政新篇》
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有以下几点:
作者徐枋,明朝政治家、思想家。
《资政新篇》是他在官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写成。
该书讲述了明朝初期如何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政府,内容涉及选官、救民、治军等多个方面。
全书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如功令能与官衔相提并论,人事的择优录用,注重实际考察,简化机构以增效率等。
书中不仅有理论建议,还提供大量具体案例,鲜明生动,有实践操作性。
该书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许多主张为明清时期所采纳,是一部政书名著。
但书中也存在一些观点较难被采纳的限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局限性。
总体来说,《资政新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是一部成功的杰出政治著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经典名著选读
班级材料物理141401班
姓名(学号)卫城城(201414020127)
延伸阅读文献《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阅读笔记
一、文献的基本内容
《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作者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
“用人”有一项,“用人察失类”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之事”。
二、革除腐朽习俗,如女子缠脚及吉凶军宾琐屑仪文等,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首先说明“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其次指出立法的人要经“磨炼”,具备一定知识,明了国内外情况。
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动性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面对“事政不一”的局面,洪仁玕把重建法制提高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在当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洪仁玕列举了二十八条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议。
主要有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一、发展交通。
造火车、轮船,修筑省、郡、县、市镇、乡村大道,整理街道,疏浚河道,以兴车马和舟楫之利;二、国家设立邮亭,办理邮政;三、发展近代工矿生产,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及制盐等,主张“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四、兴修水利;五、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奖励技术发明;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
还介绍国际
大势,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允许外国牧师和科技人员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不准干涉天国内政。
政治方面有:一、加强中央领导权,“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二、普设乡官乡兵;三、各省设置地位独立的“新闻官”,专收中外报纸呈缴,以备天王阅览;四、建立省、郡、县钱谷库和市镇公司;五、严禁贪污;六、禁止私门请谒,杜绝卖官鬻爵之弊;七、创立“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的制度;
八、重视群众意见,准卖新闻篇或设置暗柜。
社会方面有:一、成立士民公会,以拯困扶危和办理教育等事,并设新闻馆,报导时事物价;二、开设医院;三、兴办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和育婴堂:四、查禁庙宇寺观和演戏修斋建酿,“革阴阳八煞之谬”,“焚去一切惑民之说”,反对传统迷信;五、禁止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六、禁止饮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七、禁止溺婴、买卖人口与使用奴婢。
以上是《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从整体上看,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内容,提出了不少先进的思想理论方案,在当时的先进性很高,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二、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
经过天京事变,这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
时期。
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多次提到了“审时度势”,即要审时度势的实施各项政策..因此,他花了大量的笔墨介绍了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科学文化状况,事实上,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在推翻清政府的同时,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蓝本,“咸与维新”,把太平天国建设成一个“兵强国富”的人间天堂。
他首先列举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如英、法、德等国的发展状况,并说明这些国家的强大,是“由于法善”所致,对美国的富强也极为称道,而且特别提到了美国的民主选举制,“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事者为公也”,部分的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内容,将西方民主制度中多数决定的原则移植到太平天国的土壤中。
《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
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主张,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里程碑,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仍对近代中国起了巨大的启蒙和促进作用。
总之,《资政新篇》传播了资本主义思想,宣传了西方文明,给封建闭塞一片沉寂的中华大地上吹来一股清
新之风,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三.阅读体会与看法
首先《资政新篇》得到了洪秀全的肯定,作为官方的文书正式颁行,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
它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
”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所谓“取资”,即根据当时客观形势来办事。
提出时最根本的目的是进行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借以巩固农民政权,使“太平江山一统万万年。
”首先这个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致命的弱点,深深地暴露出其失败的根源,不过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出发点还是很好的。
可以看出洪仁轩本人还是有着出色的才能的,这个从历史资料中不难看出。
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看到《资政新篇》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
可以看出其人以及这部文献的价值都是很高的。
书中未提及列强侵略中国,反映作者认识的模糊,但主张从事系统的内政改革,实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并初步传播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以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合乎时代潮流。
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经济上,它
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从这些内容不难看出书中的不少内容在后来的维新变法中提到的内容,以及维新失败后清王朝实施所谓的清末新政中,甚至后来中华民国成立后提出的内容都是《资政新篇》为基础的,其中不少内容都有它的影子,可以看出洪仁轩本人有着强大的政治远见,当时在全世界的先进性都是领先的。
虽然在有的方面有些欠缺。
但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及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如此,未能取得成功,我分析是以下原因,首先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的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农民阶级的本身始终有限制,就像当年的李自成一样,振臂一呼,闯王入京,建立功业后骄傲自大,只顾享乐,大顺王朝迅速衰败,洪秀全不以史为鉴,重蹈覆辙,这是失败的直接原因。
然而更加根本的原因是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这是核心。
然而不得不说,它的主张却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它的出现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也符合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洪在写《资政新篇》时,世界进入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时
期,也正是中国社会母胎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无疑地是与社会前进的步伐合拍的。
是农民理想与早期改良思想结合的产物,是太平天国政策由空想向现实转变的延续,是太平天国近代化和后期形势变化发展的结果是太平天国实行对外自由贸易、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尊严,反对侵略压迫;对外开放政策,军事方面出现近代化趋势。
比《资政新篇》更早的救国方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思想,他们的学习范围仅限于物质层面的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
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他们不敢大胆否定早已极端腐朽的封建制度,而是把学习西方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太落后。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把革命政权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把历史向前推进一步。
综上所述《资政新篇》确实是比较先进明确的主张,由于特定的原因未能实施,这是历史的局限,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