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没实行的根本原因

合集下载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统编版八上历史优质分层练习】(解析版)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统编版八上历史优质分层练习】(解析版)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分层作业1.洪秀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他A.领导了虎门销烟B.收复了新疆C.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D.参与了洋务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C项正确;领导虎门销烟的是林则徐,排除A项;收复了新疆的是左宗棠,排除B项;参与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排除D项。

故选C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地在A.广东B.广西C.云南D.贵州【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B项正确;“广东、云南、贵州”都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地,排除ACD项。

故选B项。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是A.金田起义B.永安建制C.定都天京D.创立“拜上帝教”【答案】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不久洪秀全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进行永安建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到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B 项正确;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标志,排除A项;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太平天国正式建立政权,排除C项;创立“拜上帝教”是在金田起义之前,排除D项。

故选B项。

4.土地是封建统治的根基,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目标,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是A.拜上帝会B.《劝世良言》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于1853年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故C项正确;拜上帝会是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秘密结社,排除A项;《劝世良言》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布道册子,排除B项;《资政新篇》是1859年由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排除D项。

中国近现代史上常考简答题 6

中国近现代史上常考简答题 6

中国近现代史上常考简答题一、原因(根源)因素关键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鸦片战争中,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芽的直接原因: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

3、“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产生的直接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4、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5、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拜上帝会的组织发动。

6、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

7、《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当时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方案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

8、列强于1853年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没有立即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英法忙于克里木战争。

9、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外国势力出现暂时“和好”局面的原因: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高涨。

10、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只引进西方技术,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

11、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产生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里诞生中国无产阶级。

1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3、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资本主义发展条件成熟。

14、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最终各走各路的主要原因:阶级属性不同。

15、维新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上唱主角,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6、维新变法兴起的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18、“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该政策不影响列强各自在华主要利益。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根本原因: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夺取殖民地。

高三强化练习(一)中国近代现代史

高三强化练习(一)中国近代现代史

高三强化练习(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选择题部分第一章鸦片战争1.所谓“半殖民地”的含义是A.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B.丧失部分领土C.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D.丧失大部分行政主权2.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句话突出地反映了 A.清朝国力的雄厚B.清朝主张对外友好通商C.清朝统治者自我封闭的心态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合理性3.下列关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清朝遇到外来威胁时的一种民族自卫政策②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抵制外侵的作用③从历史发展来看,其消极作用甚于积极作用④其本质含义是断绝一切对外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自足‛即产品富足B.衣食住行之所需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5.据资料统计,19世纪末,每一两白银,可兑换制钱七八百文,到鸦片战争前夕,每一两白银可兑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白银价格上涨,制钱贬值B.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白银大量外流C.清政府实行白银回笼政策造成市场白银锐减D.清政府大量制钱,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制钱贬值6.道光帝决定采纳林则徐等人的禁烟主张,主要是因为 A.鸦片贸易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B.鸦片贸易摧残了社会生产力C.鸦片贸易使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D.鸦片贸易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基础7.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封建统治者企图阻止西方资本主义的传播B.英国旨在打开中国的大门C.林则徐实行了严厉的禁烟政策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8.虎门销烟前后,林则徐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尚需回头,不因其违抗于前,而阻其日新于后‛的主张,这表明林则徐 A.禁止同外国商人进行一切贸易来往B.十分注意把握对敌斗争的策略C.做好了对敌斗争的战争准备D.对世界形势发展认识不足9.林则徐领导虎门以后,英国一些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商会立即宣称,‚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

《资政新篇》的可行性探析

《资政新篇》的可行性探析

《资政新篇》的可行性探析洪仁玕著《资政新篇》,设想太平天国能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体制,并由洪秀全“旨准颁行”。

但《资政新篇》这一“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根本没有实施,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对于这一设想的可行性不能一概而论,归究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与基础。

本文试就此着重从经济、政治两方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探析。

㈠就《资政新篇》中提出的经济方案来说,有其可行的社会基础。

洪仁玕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技艺精巧”,因而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方式与经济体制,主张:⑴同外国通商,在不干涉内政的条件下,欢迎外国人前来传授工艺技术;⑵发展工业,开采矿藏,发展交通,创办银行,发行纸币,设立邮局、报馆、医院;⑶准许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等等。

就其本质内容而简言之,即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这一主张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且当时的中国已具备了资本主义兴起的社会条件。

其一,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的入侵,打破了中国旧有的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牢固结合,封建经济已开始发生解体,中国经济也逐渐地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范畴。

这一现象对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其二,中国封建剥削的残酷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使中国形成拥有大量资金与私产的官僚、地主阶层和商人、高利贷者,他们有可能,亦有能力投资于中国近代工业。

其三,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商行推销商品和收购土货的买办商人。

他们深谙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与策略;加之外国在战后也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他们不自觉地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带到了中国。

其四,外国经济势力在鸦片战争后的经济侵入与掠夺,事实上造成了大批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破产,这也为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廉价的劳动力。

诚然,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来看,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与设备,采用机器生产,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1)社会根源第一,天国政权当时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

第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

第三,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2)主要内容及实质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的作用,这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文教上提倡办新式学校和学习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

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3)历史地位第一,革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方案。

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第二,进步性:它主张从经济到政治、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天朝田亩制度》相反)。

第三,局限性:从理论上看,它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当时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的基础。

从实践上看,它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

这是《资政新篇》不能实施的根本原因。

(4)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关系第一,《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第二,《资政新篇》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改造社会方案上落后与空想的不足;第三,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4.不同主张的分析(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产生背景1853年定都天京,处于强盛时期经过天京事变,处于衰落时期社会经济主张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地上天国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群众基础拥有群众基础缺乏群众基础作用直接推动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未能付诸实施反映特点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同时缺乏先进阶级的理论指导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是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历史复习题要点

历史复习题要点

历史复习题要点一、历史观点:第一章1.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目的——严格限制对外交流。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3.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扭转对外贸易逆差。

4.鸦片战争前的形势——①西方资本主义崛起;②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③英对华鸦片数量激增。

5.英国成为鸦片战争发动者的根本原因——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6.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朝封建统治制度的腐朽。

7.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的原因——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由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8.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①东南各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②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的船坞和工厂。

9.马克思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的具体表现——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10.186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北京条约》的国家是:英国,法国,俄国。

11.近代中国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中,始于“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置。

12.“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设各国,亦应为英人一体均沾”,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取。

13.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这表明: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③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解体,手工业生产难以和机器生产竞争。

14.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有助于侵略者占领中国市场和掠夺财富。

1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早期资本输出的方式——①办洋行;②开银行;③经营轮船公司;④设工厂。

1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外国商品没有打开中国市场,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17.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解体。

“解体”指——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解体且日益商品化。

18.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是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原因——制定了较完备的革命纲领。

19.《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的表现——它规定通过圣库制度平分农副产品。

《资政新篇》研究述评D1_8860

《资政新篇》研究述评D1_8860

《资政新篇》研究述评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近现代史2005级研赵玉青概要:《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陈述的一项治国主张,长期以来对它的研究是聚讼纷纭。

笔者认为它的出台除个人的特殊经历外,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的,其内容主要涉及较广、论述较细、思想超前,可堪称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而较有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

因其先进的思想主张与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也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社会阶级基础和紧张的战争环境等因素,最终导致其无法付诸于实践。

关键词:太平天国《资政新篇》洪仁玕研究述评洪仁玕(1822-1864),号益谦,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农民家庭出身,自幼攻读经史,五试秀才不第,是洪秀全的族弟,太平天国革命初期,曾与洪秀全共谋革命。

金田起义时,他来不及参加,以后几度打算投入革命斗争,均因道路阻隔未能如愿,直到1859年,才到达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革命领导人之一。

为筹建太平天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向天王洪秀全陈述了他的治国主张,即著名的《资政新篇》,全面提出了他的革新思想。

《资政新篇》分为“用人”和“设法”两大方面,而设法方面又分为三点:“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其中“法法类”内容最多,具体提出了关于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体现出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思想,是《资政新篇》的核心。

总而言之,它反映和代表了洪仁玕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经济、政治、法律和宗教等方面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之一。

对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的评价,长期以来论者见仁见智,成为学术界聚讼纷纭的一个问题。

建国以来,对《资政新篇》的研究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至今。

据初步统计,公开发表的论文共达110多篇。

内容涉及了《资政新篇》的各个方面。

建国初期不少论者把其当为太平天国的异端,把其作者看作是农民阶级的异己。

[1]只有个别学者比较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了《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1)只是分享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1)只是分享

第一章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A、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对外扩张B、清政府统治腐朽C、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D、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2、19世纪4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势力一次又一次的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妄图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他们这一图谋,其根本原因是(D)。

A、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B、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战争3、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B )A、虎门销烟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C、大沽口阻击战D、太平天国农民战争4、资本-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 A )①政治控制②文化渗透③军事侵略④外交封锁⑤经济掠夺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5、从中国攫取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国家是( C )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6、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 A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7、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C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D)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9、1843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B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10、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B )。

①《虎门条约》②《望厦条约》③《黄埔条约》④《天津条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雨果曾愤怒地谴责道:“两个强盗走向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强盗是( A )A、英国和法国B、英国和美国 C 、美国和俄国D、法国和俄国12、1904到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在(A )LPP进行战争A、中国东北B、中国华北C、中国西北D、中国华南13、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1859年(咸丰九年)冬,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旨在改革天朝内政和建设新式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并经洪秀全“旨准颁行”。

《资政新篇》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但是,这个由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旨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根本没有付诸实施就被束之高阁。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第一,从客观方面来看。

所谓客观原因,指的是在人类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类的意识而存在的原因,是历史进程特定的不可变动的因素。

《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客观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实施这一方案。

众所周知,有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确保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能否顺利推行的根本前提。

而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之时,正值自天京变乱以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战略防御阶段。

旷日持久的军事斗争以及由此造成的紧张局势,使太平天国根本无暇顾及繁杂的经济建设和内政改革,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打破敌人的军事包围这一紧迫问题上。

第二,从主观方面来看。

所谓主观原因,指的是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

它与客观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主观原因,而只有正确地发挥主观因素,才能将客观原因中蕴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资政新篇》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这一政治
纲领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社会条件,包括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这也是《资政新篇》被束之高阁的主要原因。

太平天国后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我国经济富庶的江浙地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这里的自然经济较早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的冲击而开始缓慢解体,但这里尚未诞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这就是说,当时的太平天国活动区域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样,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阶级力量。

而《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将其避居香港期间所了解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等,来到天京后,“因时制宜、审时度势”写成的。

它是一个在中国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具体方案。

它的酝酿和提出过程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践过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历史渊源,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与太平天国要推翻清王朝的斗争目标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因而,《资政新篇》完全脱离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实践。

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这一纲领所必须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导致《资政新篇》没有付诸实施的根本原因。

此其一。

就《资政新篇》的内容来看,在经济措施方面,洪仁玕所关注的是在中国如何发展资本主义的具体措施,却只字未提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就没有反映农民最为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进而更无法获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所必须的深厚群众基础。

此其二。

此外,洪仁玕在对外政策方面,主张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平等的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

可见,洪仁玕对外国侵略者的反动本质没有透彻的认识,反而不切实际地幻想西方列强支持太平天国。

综上所述,由于太平天国缺乏实施《资政新篇》所必须的客观、主观条件,缺乏
社会经济、阶级和群众基础,《资政新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束之高阁也就成为历史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