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经典名著选读班级材料物理141401班姓名(学号)卫城城(201414020127)延伸阅读文献《资政新篇》《资政新篇》阅读笔记一、文献的基本内容《资政新篇》全文共分四部分:一、用人察失,严禁朋奸;作者洪仁玕认为,“治国必先立政”,“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立政的关键,在于设法用人。
“用人”有一项,“用人察失类”提出“禁朋党之弊”,反对“结盟联党之事”。
二、革除腐朽习俗,如女子缠脚及吉凶军宾琐屑仪文等,三、实行新的社会经济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
首先说明“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其次指出立法的人要经“磨炼”,具备一定知识,明了国内外情况。
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能动性遵行而后有法制,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面对“事政不一”的局面,洪仁玕把重建法制提高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在当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洪仁玕列举了二十八条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议。
主要有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一、发展交通。
造火车、轮船,修筑省、郡、县、市镇、乡村大道,整理街道,疏浚河道,以兴车马和舟楫之利;二、国家设立邮亭,办理邮政;三、发展近代工矿生产,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及制盐等,主张“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四、兴修水利;五、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奖励技术发明;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
还介绍国际大势,强调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允许外国牧师和科技人员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知识,但不准干涉天国内政。
政治方面有:一、加强中央领导权,“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二、普设乡官乡兵;三、各省设置地位独立的“新闻官”,专收中外报纸呈缴,以备天王阅览;四、建立省、郡、县钱谷库和市镇公司;五、严禁贪污;六、禁止私门请谒,杜绝卖官鬻爵之弊;七、创立“罪人不孥”、刑止一身的制度;八、重视群众意见,准卖新闻篇或设置暗柜。
社会方面有:一、成立士民公会,以拯困扶危和办理教育等事,并设新闻馆,报导时事物价;二、开设医院;三、兴办跛盲聋哑院、鳏寡孤独院和育婴堂:四、查禁庙宇寺观和演戏修斋建酿,“革阴阳八煞之谬”,“焚去一切惑民之说”,反对传统迷信;五、禁止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六、禁止饮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七、禁止溺婴、买卖人口与使用奴婢。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二)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二)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
1. 资政新篇
•解释:《资政新篇》是一部文献作品,是作者在政治经济领域的新创作。
•示例:《资政新篇》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与政治的关系。
2. 资政
•解释:资政是指关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知识和理论。
•示例:他是一位在资政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
3. 新篇
•解释:新篇是指一部新的创作或者论文。
•示例:这是一篇关于政治经济的新篇,对于当前社会有重要意义。
4. 创作者
•解释:创作者是指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创作作品的人。
•示例:他是一名资深的创作者,已经出版了多部畅销小说。
5. 政治经济
•解释:政治经济是研究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学科。
•示例: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 文献作品
•解释:文献作品是指记录和传承特定领域知识和文化的书籍、文章等。
•示例:这部《资政新篇》是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献作品。
7. 资本主义
•解释: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示例: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8. 政治
•解释:政治是指权力的运行和社会组织的管理。
•示例:政治决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9. 经济
•解释: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活动。
•示例: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上是《资政新篇》名词解释的相关内容。
这部作品涉及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概念,通过深入解读这些名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作品的核心观点和理论。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意义《资政新篇》内容为十条,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条:不变更行朝祖宗之法度。
若有兴兵打仗、赈灾救荒等重大事件,须经皇帝批准,不得擅自处置,违者治罪。
第二条:提倡种植桑麻;不允许种植(或增加)人参、珍珠、翡翠、白银、水银、珊瑚、玛瑙、玳瑁、玉石、象牙及虎豹、犀象、大象、獐麂、猩猩、狮子、熊罴等凶猛、奇丑、怪诞的动物。
对于湖泊池塘中生长的这类动物也应严禁捕杀,违者按不恭罪处罚。
第三条:准许广东、福建两省官员奏请豁免粮赋差徭;除了常平仓米外,不允许别处存粮。
在这些地区内如果发现隐藏或转移,则是大罪,要杀头。
第四条:对天下所有课税统统废除。
凡商人已交纳的关税,不再追缴,可将原课本钱还给他们。
第五条:不禁鸦片贸易,允许民间用银子、布匹、丝绸交换烟土。
但必须明确规定合法渠道,使走私者没有机会。
第六条:政府要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出海船只可免税航行于指定海域,并向沿海地方官收取银两,用来犒赏士卒。
此外还要鼓励进口粮食、布匹、茶叶、药材、胡椒、苏木、黄金、宝石、珍珠、象牙等货物。
至于出口的货物,需在岸上先购买。
凡从印度往欧洲贩运香料、胡椒等产品的,不用交纳过境税。
以上六条被认为是商务改革的主要措施。
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中国商业的发展。
同时清政府采取上述改革措施后,便可以“自行制造,斟酌损益,以期自给”,可以少付出外国商人的商业利润,减轻外国商人的压榨,从而获得较多的财政收入。
因此这些举措对晚清王朝的财政起到积极作用,挽救了清朝统治,这对近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每个王朝都有它的国号和年号,到了清朝,清王朝共经历了10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国号:清—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年号:天聪—崇德、崇德—顺治、康熙—康熙、雍正—雍正、乾隆—乾隆、嘉庆—嘉庆、道光—道光、咸丰—咸丰、同治—同治、光绪—光绪以下六条,清朝初年实施的有2条:资政院议奏、公主下嫁外藩时奏准。
精品初中历史 《资政新篇》简述

《资政新篇》简述《资政新篇》首先提出“审势”、“立法”的思想,详细阐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美、法,称赞这几个国家“技艺精巧,邦法宏深”。
介绍英国说:“英吉利,……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介绍美国说:“花旗邦即米利坚,……邦长五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优,各省再举。
有事各省总目公议,……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
以多议者为公也。
”介绍法国说:“佛兰西邦,……各邦技艺,多始于此。
别邦虽精,而佛邦不在其下。
”又对德意志、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历史和地理等都作了扼要的论述。
指出俄罗斯原是落后挨打的国家,自经向西方学习,也强盛起来说:“俄罗斯邦……百余年前,……屡为英、佛、瑞、罗、日耳曼等国所迫,故遣其长子伪装凡民,到佛兰西邦学习邦法,火船技艺,数年回邦,……大兴政教,百余年来,声威日著,今亦为北方冠冕之邦也。
”对日本发展的形势作出准确的预见说:“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焉。
”《资政新篇》分析这些西方先进国家和正在兴起的国家,不只是看到它们技艺之精,而尤其强调了它们政教体制的“善法”。
俄罗斯与日本的兴起,就是向西方“学习邦法”,“以为法则”,并非仅师其“火船技艺”的长技。
它还指出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昧于大势,守旧不变,因而国势衰颓,挨打受欺说:“土耳其邦……不知变能,故邦势不振,而于丙长年为俄罗斯所侵。
”它沉痛地说:正是由于不知变通,中国在世界上也沦为被欺凌的弱国,“不能为东洋之冠冕,暂为失色,良可慨矣!”它大声疾呼,中国必须认清世界大势,学俄罗斯、日本的榜样,吸取土耳其的教训,“因时制宜”,取法西方各国的“纲常大典”,立法定制,否则“悔之晚矣!”力劝天王洪秀全,“曷不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以顶天父天兄纲常,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也。
”这就是说,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不应当再走中国传统的老路。
而必须学习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科学技术。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提出“开放”的口号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固有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的地步,从而引起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正如洋务派中许多人物所说,实行“开放”政策是一种权宜之计,主张借外国的力量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他们的基本主张,也是被迫而又无奈的选择。
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活动,但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各阶层的先进分子都试图在思想上寻找出路,康有为、梁启超等在理论上提出变法的主张;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探索革命的道路;而维新派、革命派共同的思想基础则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思想。
它们最终都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文化的圈子,这就注定了它们的失败。
历史向何处去?近代的中国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
我们究竟该怎么办?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维新变法,都不过是在不断求索中国富强之路。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屈辱的历史令人愤恨。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在于资本、开放五条:( 1)鼓励华工出国勤工俭学;( 2)允许设立外资企业;( 3)准许外商独资开采矿藏;( 4)奖励华人投资工商业;( 5)保护华侨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在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下,封建统治阶级被推翻了,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没有随之结束,而是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了。
中国社会两个方面的矛盾决定了中国社会两条道路的斗争,即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军阀官僚买办的军事独裁统治道路的斗争。
资政新篇也属于这一范畴。
《资政新篇》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
它们虽然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却为中国的进步作了有益的尝试。
概括资政新篇内容

概括资政新篇的内容【篇一:概括资政新篇的内容】第一,在政治方面,主张“禁碰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指定法律制度.第二,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之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第三,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已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篇二:概括资政新篇的内容】解析:《资政新篇》主要内容: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篇三:概括资政新篇的内容】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是什么?资政新篇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施政方案,提出效仿西方,兴建铁路,公路,模仿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银行,推广保险;兴办医院和学校,设孤独院育婴堂;奖励发明;实行专利制度;在平等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文化交流。
洪仁干的《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由“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四部分构成。
洪仁干在这个政纲中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上的改革方案。
政治上,主张立法、用人得当。
经济上,主张效法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
文化上,主张兴办教育和福利事业。
外交上,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进行文化交流。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资政新篇》的背景和意义
2.《资政新篇》的内容概述
3.《资政新篇》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4.《资政新篇》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正文
《资政新篇》是中国清朝末期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治文献,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觉醒和民主政治的初步探索。
在清朝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对传统政治制度产生怀疑,寻求新的改革路径。
《资政新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资政新篇》的内容概述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主张进行全面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张设立议会,实行民主政治;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工商业,提倡保险、邮政等现代经济制度;在文化方面,主张尊重个人权利,提倡言论自由,推崇科学和教育;在教育方面,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校,培养现代人才。
《资政新篇》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为中国近代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束缚,为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资政新篇》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标志,它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政新篇》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不可小觑。
它不仅对于清朝末期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民主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同
时,《资政新篇》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

《资政新篇》名词解释(实用版)目录一、《资政新篇》的背景和意义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特点三、《资政新篇》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正文一、《资政新篇》的背景和意义《资政新篇》是清朝末年,光绪皇帝为了推行政治改革,提倡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加强国家综合实力而颁布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政论性文章。
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开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特点《资政新篇》共分四部分,分别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
在政治方面,提倡废除科举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宪政,强化法治,保障公民权利,提倡政治参与,反对专制独裁。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提倡保险、邮政等新兴产业,支持私人企业,改革财政,提高国家经济实力。
在军事方面,强调现代化军队建设,改革兵制,提高国防科技水平,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在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革教育体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兴文化人才。
《资政新篇》具有以下特点:1.强烈的时代特征,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以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
2.系统性,全面地提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措施。
3.实践性,提倡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符合国情,注重实际效果。
三、《资政新篇》的现实意义和启示《资政新篇》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1.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以适应世界发展的变化。
2.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和经验,但不盲目崇洋媚外,要结合国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文化。
3.强化法治,保障公民权利,反对专制独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4.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政新篇》学号:2012335810041 姓名:杨秋杰摘要:《资政新篇》,洪仁玕撰,1859(咸丰九年)刊行。
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
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官方的文书正式颁行,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
《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关键词:主要内容内外政策先进性和局限性一、主要内容孙占元说洪仁环在《资政新篇》中,对他的写作目的和“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所包含的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
在“用人察失类”中,洪仁开认为须“禁朋党之弊”。
他指出:“朝廷封官设将,乃以护国卫民、除奸保良者也。
倘有结盟联党之事,是下有自固之术,私有倚恃之端,外为假公济私之举,内藏弱本强末之弊。
为兵者行此,而为将之军法难行;为臣者行此,而为君之权谋下夺。
良民虽欲深倚于君,无奈为所隔绝,是不可以不察也。
……倘至兵强国富,俗厚风淳之日,又有朝发夕至之火船火车,又有新闻纸以泄奸谋,纵有一切诡弊,难逃太阳之照矣。
”洪仁歼此言是针对太平天国存在着严重的朋党之弊而说的,他虽以巩固洪秀全的君权为前提,但对于维护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团结却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他想借助于近代化的火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和新闻纸作媒介来速传信息以防朋党之弊,实为可贵的设想。
洪秀全在此策上眉批道:“钦定此策是也。
”在“风风类”中,洪仁歼首先对“风风”作了如此解释:“夫所谓`以风风之’者,谓革之而民不愿,兴之而民不从,其事多属人心蒙昧,习俗所蔽,难以急移者,不得已以风风之,自上化之也。
如男子长指甲,女子喜缠脚,吉凶军宾,琐屑仪文,养鸟斗蟀,打鹤赛胜,戒箍手镯,金玉粉饰之类,皆小人骄奢之习。
诸如此类,难以枚举。
禁之不成广大之体,民亦未必凛遵,不禁又为败风之渐,惟在在上者以为可耻之行,见则鄙之忽之,遇则怒之挞之,民自厌而去之,是不刑而自化,不禁而自饵矣。
倘民有美举,如医院、礼拜堂、学馆、四民院、四疾院等,主则亲临以隆其事,以奖其成,若无此举,则诏谕宣行,是厚风俗之法也。
”接着,洪仁歼阐述了上宝、中宝与下宝三者的内容。
他认为:“中地素以骄奢之习为宝,或诗画美艳,金玉精奇,非一无可取,第是宝之下者也。
夫所谓上宝者,以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圣神爷之风三位一体为宝。
一敬信间,声色不形,肃然有律,诚以此能格其邪心,宝其灵魂,化其愚蒙,宝其才德也。
中宝者,以有用之物为宝,如火船、火车、钟镖、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暑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
”显然,洪仁歼一是强调摈弃社会中严重存在着的“骄奢之习”,主张敦厚风俗,倡导兴办医院、学馆等与民有利的新设施;二是将“宝其才德”视为上宝,把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看作中宝,列中国积年已成的“骄奢之习”为下宝,这样就把西学当作“正正堂堂之技”引入太平天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宝”的关系方面,洪仁开把心理文化置于上宝的地位,把器物文化放在中宝的位置,这表明洪仁开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体与用理论体系的影响,只不过这个体不是传统的儒学,而是中西合璧了的拜上帝教义。
他的这一提法,同1861年冯桂芬在《校那庐抗议》中所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相较,尽管在表述的前提方面不同,但在形式上却有相通之处,这正反映了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进思想家对西学东渐的共识。
在“法法类”中,洪仁开提出了“立法”的概念。
他指出:“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
是下有所趋,庶不陷于僻矣。
然其不陷于僻而登于道者,必又教法兼行。
如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事势常变。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此以行其教也。
教行则法著,法著则知恩,于以民相劝戒,才德日生,风俗日厚矣。
此立法善而施法广,积时久而持法严,代有贤智以相维持,民自固结而不可解,天下永垂不朽矣。
然立法之人,必先经磨炼,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轻,无不隙然于胸中者,然后推而出之,乃能稳惬人情也。
”这就是说,要用法来对社会进行法制教育,教与法相辅相成,以达到立法持久的目的。
除“立法”之外,洪仁牙还阐述了“柔远人之法”。
为此,他介绍了英国、美国、德国、瑞典、丹麦、挪威、法国、土耳其、俄国、埃及、泰国、日本、马来西亚、秘鲁、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等国的情况。
其中他在论及英国时说:“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开邦一千年来未易他姓,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他还列举了泰国、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情况:“退罗邦近与英邦通商,亦能仿造火船大船,往各邦采买,今亦变为富智之邦矣。
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焉。
”他深为中国闭关锁国,“不能为东洋之冠冕,暂为失色”而感到“良可慨已!”于是,洪仁歼提出了改革的“法式”27条。
洪仁环提出的这27条“法式”,多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的主张和改变中国传统旧习的建议。
洪秀全除对其中第7条上眉批说:“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侯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和对第16、17条未加批语外,对其他24条均分别批有“此策是也”或“是”的字样,表明洪秀全对洪仁环的建议和主张是基本赞同的。
在“刑刑类”中,洪仁开提出以刑来惩治犯罪的主张。
他认为应“善待轻犯”,予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此思威并济之法也。
”他强调“下有不法,上不可无刑”,建议以“国法治人身恶之既形者。
”二、对待内外政策的黄绮文把资政新篇中的内外政策上归纳为:(1)在对内政策方面:首先鼓励私人投资兴办矿业,如“有民探出者,准其察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探取”,所获利润,“总领获十之二,国库获十之二,采者获十之六”;也允许私人投资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
私人资本“察报入库”后,发行纸币,按规定“每两取息三厘”。
至于书信馆、新闻馆等,同样准许私人投资开设。
其次奖励创造发明,规定制造火车、轮船、技艺“首创至巧者”,准“自专其利”,并根据不同情况,“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十年,益民多者年数加多”,在专利期限之内,“他人仿造,罪而罚之”,限满之后,“准他人仿做”。
再则采用雇佣劳动,“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禁卖子为奴”,反对“惰民”游手好闲,使人人自食其力,“归于正业”。
洪仁歼还提出“与番人并雄之法”,认为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绝不能有事事不如人的自卑情绪,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发挥自己的长处,“如开店二间,我无租值,彼有租值;我工人少,彼工人多;我价平卖,彼价桂(贵)卖,是我受益而彼受亏,我可永盛,彼当即衰,彼将何以久居乎”?在当时外有强敌欺凌、内无坚实工业基础的条件下,要与西欧各国竞相争雄,事实上是难以做到的。
但洪仁歼这种不甘落后的雄心壮志,却是值得钦佩的。
(2)在对外政策方面:洪仁歼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外国密切交往。
他在《资政新篇》的“柔远人之法”中,尖锐批判了清政府长期以来执行闭关锁国、虚骄自大的错误方针,指出以“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荒谬称谓对待世界各国,纯属“轻污宇样”,并非“经纶实际”。
这种妄自尊大的态度,不但不能拒资本主义国家于中国大门之外,反而造成中国“全体闭塞,血脉不通”,既阻碍了中国人民向外国学习科学技术,又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永远停滞不前。
因此他提出:在今后的中外交往中,不能夜郎自大,自我孤立,要废除一切不必要的繁文褥节,与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为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文化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至于在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基础上如何向外国学习,洪仁歼提出两个办法:第一,建立通商贸易关系。
洪仁歼主张实行平等互惠的对外通商政策,通过正常的商务关系了解外国工业水平、技术成就和产品的质量。
他“深悉外洋鸦片烟甚为中国害”,为了维护正当的贸易关系,主张严禁鸦片进口,“遏其航来之路,或于外洋入口之烟,不准过关,走私者杀无赦”。
第二,准许“技艺精巧”的外国技术人员来中国传授新的生产技艺。
他指责清政府“拘拘不与人(指外国人)交接”的良芳不分,一概排斥的做法,认为应该允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要制定“一定之章程,一定之礼法”加以约束,使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毫无疑问,这对防范某些外来不法分子到处为非作歹是完全必要的。
可见,洪仁歼的对外政策是建立在维护民族尊严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
三、资政新篇的先进性和局限性薛伟强在评价《资政新篇》的时候讲述到,《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政治上,它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
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
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这些思想主张的先进性、超前性,我们只有放眼整个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以及当时的世界背景,才能有更清晰、更深刻的印象。
我们把洪仁玕的思想同现代中国相比,它在政治上仍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中国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思想(洪仁玕的“以法治国”思想与现代的“依法治国”思想在精神上是一致的),目前仍没有完全实现。
其次是“公众直接选举官吏”,目前中国的政府官员绝大多数还是由人大代表间接选举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
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在同一时期,俄国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德国和意大利都是四分五裂的局面,资产阶级革命还未开始;美国南北双方的矛盾正在加剧,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资政新篇》提出的在当时的中国和亚洲最先进的近代化方案不可能得到施行。
但洪仁玕的先进思想启迪了后人,对以后的救国救亡道路的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这个近代化方案逐渐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1]孙占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评议[J].江海学刊,1994.(6):119-125.[2]杨向群,《资政新篇》与西学东渐[J].广东社会科学,1993.(1):91-95.[3]黄顺力,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太平天国中西文化观蠡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56-61.[4]王辉,洪仁玕与《资政新篇》[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111-115.[5]黄绮文,评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纪念《资政新篇》颁行一百二十周年[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63-70.[6]张寄涛,试论《资政新篇》的经济思想[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78.(2):60-65.[7]符静,试论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的经济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0.(S2):31-32,90.[8]李英庭,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伟大纲领——读洪仁玕的《资政新篇》[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72-76.[9]薛伟强,《资政新篇》的先进性与超前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