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2016江苏南京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中考语文专题汇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文试题

C.预计未来大数据的全球存储总量将增至40ZB。
D.东方祥云大数据项目只能将洪灾预测期提前20分钟。
答案:17、C
18.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反诈骗。(3分)
答案示例:18、①利用大数据汇总信息。研发反诈骗预警引擎,做好事前预防;(1分)②对诈骗、行骗者银行号、钓鱼网址进行标记,提醒民众;(1分)③对行骗者进行追踪打击。(1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16·某某)
(三)大数据(12分)
材料一:
日前,2016年“数博会”在某某召开。此次“数博会”是某某挂牌成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综合实验区以来,首次举办的一次大数据交易、数字化产品展示、互联网技术交流的大型盛会。2014年起,大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先后落户某某,伴随某某城区无线WiFi全覆盖的建成,让某某从昔日工业时代的追随者,变成大数据时代的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据大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数据是依托互联网优势,融合数据库资源、与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而研发的大型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存储容量特别大,预计未来全球存储总量将增至40ZB,即4000万亿亿字节;资源互为关联且覆盖面广;资源实时,更新快,最快可达1分钟,甚至几秒、几十秒的更新速度。
(4)分析结构:虽然乙文中间删减了几个段落,但仍能看出结构上的首尾呼应.请具体说明.
答案:(4)乙文开头说“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结尾句又说“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照应开头,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解答】(4)此题考察了首尾呼应写作手法的识别.
所谓首尾呼应,就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结构和内容相近的语句出现.
电信
互联网
电信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一、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主持人:您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请问您,是什么促使您从事这项研究的呢?袁隆平:我们现在13亿人口,人均大概一亩三分地;到2030年可能达到16亿人口,人均就只一亩地。
我们要修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要扩大,还要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每年减少几百万亩耕地,可是人口每年增加1000多万,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中国人能不能养活自己?所以,我们始终把产量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主持人:30多年前,您还是一个偏僻农村的教师,后来,正是您推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我想,您的探索之路,一定充满艰辛吧?袁隆平:唉,几十年了,其间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真是一言难尽!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常常要到田里去察看,打雷、刮风、下雨时我也去,去观察稻子倒伏不倒伏,观察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很重要哩!主持人:听说,您每天都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观察,从1979年至今,已经骑坏了八九辆车。
除了能吃苦以外,搞科学研究还有什么是最重要的?袁隆平: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峰攀登。
(摘编自《袁隆平访谈录》)材料二:“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几十年如一日,一双胶鞋两腿泥,从田边到田里,从这块田到那块田。
一辈子当“庄稼汉”研究玉米,当年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多打粮、吃饱饭。
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2500斤的消息让他心里暗暗较上了劲儿。
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
李登海说:“他是美国的农民,我是中国的农民,他能开创美国的高产纪录,我要开创中国的高产玉米纪录。
”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震惊世界。
南方的口粮问题解决了,可北方呢?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李登海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各地拜师。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6•北京卷】(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17题(共11分)【材料一】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中之一。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他们相互影响,并接受昆区和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就是在这样的融合、演变和发展中京剧逐渐形成。
在京剧发展的历程中,产生过许多优秀的演员。
早期有“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光绪年间,有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之后,又有“武生泰斗”杨下楼,“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苟慧生,等等,可谓① 。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他们不断创新,在表演、音乐、剧本等诸多方面均大胆变革,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二十世纪初,京剧京剧繁荣期,出现了② 的繁盛局面。
旦行有梅(兰芳)派、尚(小云)派、程(砚秋)派、荀(慧生)派,生行有余(叔岩)派、马(连良)派,净行有金(少山)派、郝(寿臣)派……京剧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堪称“国粹”,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他创立了“梅派”艺术,在唱腔、念白、表演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强造诣。
梅兰芳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颖的唱腔,因其所创唱腔符合剧中人物的情感,以情带声,深受观众喜爱。
梅兰芳的念白,是艺术化的生活语言,毫无刻意求工的感觉。
无论韵白还是京白,他都注意清晰动听和情感真实。
在表演上,梅兰芳借用了昆曲的表情、身段和步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表现力。
在《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宇宙锋》等剧目中,他通过手、眼、身、步的表演和配合,塑造出许多完美的舞台形象。
梅兰芳尤其注重手的艺术表现。
过去老一辈的旦角表演,都较少露出手来。
梅兰芳在所编演的新戏及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露手表演,通过不同手势的运用,表达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
部编版九年级上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解析版)

第一单元非连续性文本+现代文+名著+诗词曲+文言文(一)材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遥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于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二)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选自“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二: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区内东、西部建筑布局的对称轴,也是北京城市建设中的突出成就,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
中轴线沿途,孕育出了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市丰台区职业与成人教育集团非遗与设计学院院长冯午生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非遗”教育的研究,他认为在青少年中普及“非遗”教育,首先应从教师着手。
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了“非遗”的内涵,并有了系统化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将“非遗”文化传播到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中。
“我国是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到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
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
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
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
《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
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
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
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
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
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
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
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
(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材料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2017年南京市中考复习 非连续性文本答案

2017年南京市中考复习非连续性文本答案1.(1)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是:在黎峨道中,见到仡佬、苗族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在月下尽情歌舞,为女子出嫁庆贺,在歌舞中相恋的场景(2)苗族服饰的特点有:颜色鲜艳,衣长齐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等(3)①苗族的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②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③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④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⑤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黎峨道中》译文:青红颜色的头帕裹在头上形成各种各样的头饰,用一块布裁剪成齐膝的长衣.皎洁的月光下佬、苗族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在月下尽情歌舞,为女子出嫁庆贺.2.(1)①举例子,说明古人选择度量衡词“近取诸身”的基本准则(意近即可)②古人选择度量衡词的基本准则有“远取诸物”,“丝”“毫”当时都是常见的微小物体,所以会被选用为很小的长度计量单位(意近即可)(2)①总体变化趋势是越来越长(意近即可)②不一样,邹忌是战国时期的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这两个时代一尺折合的厘米数不同,所以两文中的“八尺”所指的实际长度不一样(意近即可)(3)D3.(1)材料一中,作者厌恶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一无所用,反给人们带来干扰和损失;材料二中,作者欣赏麻雀,因为作者认为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能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材料三中,作者宽容爱护麻雀,因为作者希望丰收,人能与麻雀共享丰收的果实.(2)作者非常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屋檐和旧墙筑巢,因为这种窝巢省力又牢固;作者较为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树洞来筑巢,为了表现麻雀善于利用场地;作者详细说明了麻雀在树枝间筑巢,为了充分表现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3)甲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如“眷恋”“不乐意”等词语,表现出麻雀对人类的依赖;乙处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如“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具体细致地描摹了麻雀的生活情态.1。
2018-苗族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苗族阅读答案篇一:山水贵州阅读答案山水贵州①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我国西南部。
贵州地貌属于高原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山,是贵州刚毅的轮廓;水,是贵州温柔的肌肤。
②贵州的山,不仅多,而且奇。
境内山脉众多,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北部有大娄山斜贯北境,中南部苗岭横亘,东部武陵山巍峨屹立,西部乌蒙山高耸入云。
③在层峦叠嶂间,遍布着喀斯特溶洞,可谓无山不洞,无洞不奇。
据统计,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因此,贵州又有喀斯特王国之称。
④贵州的水依附于山,资源丰富。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潕阳河、锦江等。
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⑤贵州多数河流的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据统计,贵州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⑥贵州山水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使整个贵州组成了一个迷人的天然公园。
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奇丽多姿。
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和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四)(含答案)

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四一.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材料二:一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我们的先辈张骞策马西行,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接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郑和开拓远航,穿越惊涛骇浪,荡出连接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缔造了一段久远的故事,留下一段让人感怀的沧桑岁月。
材料三: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走进瓜果飘香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椰树芃芃的东南亚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跨欧亚的铁路、公路已经逐步延伸,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日益发达。
丝路文明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1.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指的是和。
2.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的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是,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和倡议的是。
3.“一带一路”的“路”包含、、、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
二.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某小学学生使用网络新词的调查统计表调查年级及人数经常使用偶尔使用从不使用一、二年级(100人)10人25人65人三、四年级(100人)65人19人16人五、六年级(100人89人11人0人材料二:由于时代的不同,人类的语言也日渐丰富,网络新词也快速席卷到校园,它正如一场新的文化大爆炸一般,在校园中“炸”开了,像“锦鲤”“官宣”“逆袭”等这些网络新词在许多学生口中时常说着,在作文里偶尔用着,俨然成为校园里的又一“时尚”。
1.阅读材料一,请用简洁的语言全面地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
(2分)2.关于材料二中网络新词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只要与勤奋相伴,每个人都能收获生活的锦鲤..。
B.《福建日报》官宣..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开幕。
”B.夺冠呼声最高的足球队果然逆袭..成功,获得了冠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文化
【材料一】
黎峨道中①
[清]查慎行
青红颜色裹头妆,
尺布缝裙称膝长。
仡佬打牙②初嫁女,
花苗③跳月便随郎。
(选自《新编清诗三百首》,王英志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注释]①黎峨道中:自云南黎州至峨山县的途中。
②仡佬(Gē lǎo)打牙:即打牙仡佬,少数民族仡佬族中的一种。
③花苗:苗族。
【材料二】
由商到周,一般统治者和奴隶,衣长齐膝似乎是一种通例。
商代贵族平时常穿彩色丝绸衣服,还加上种种织绣花纹,用个宽宽的花带子束腰。
平民或奴隶的头饰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盘向上的,有包头以后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还有其他好些样式,都反映在玉、铜、陶人形俑上,样子多和现在西南居住的苗、瑶族情形差不多(这不是偶然巧合,事实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图案花纹还可从西南兄弟民族编织物上发现)。
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斗已用来做染料,并且还种植了蓝草,能染出各种不同的青蓝色,种茜草和紫草专染红、紫诸色。
(选自沈从文《古人的文化》,中华书局2013年版,有
删改)
【材料三】
苗族,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民族,因为苗族服饰最美丽。
苗族服饰所凝聚的,是历史的记忆。
苗族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迁徙史。
古籍记载,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被视为苗族的先祖。
涿鹿大战,蚩尤兵败,战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龙无首,不得不向黄河以南迁徙。
不久,一个新的政权——三苗国,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区。
然而,历史赋予这个民族的命运是悲惨的。
当苗族的先民们总算在相对理想的环境中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继续发展的机会,又相继遭到尧、舜、禹的长期征伐,三苗被迫迁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中。
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苗族先民又开始了较大规模的迁徙。
他们大部分沿乌江西行,进入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即使是最悲伤的时刻,苗族先民们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眷恋、热爱和对美的歌颂、追求,没有放弃为昨天、为历史留下永恒的见证:
让我们摘下路边的野花
插在姑娘的头上
让我们割下树浆
染在阿嫂的衣上
让我们把涉过的江河
画在阿妈的裙上
不要忘记这里有过我们的胎盘
时刻记住祖先用汗水浇过的地方
在林林总总的苗族服饰中,有一种叫做“兰娟衣”的女装。
其来历,有这样的传说,说兰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领,在带领苗族同胞南迁时,为了记住南迁的历程,想出了用
彩线记事的办法。
离开黄河时,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黄丝线缝上一根黄线;渡过长江时,她在右袖子上绣上一根蓝线;渡过洞庭湖时,她在胸口处绣上一个湖泊状图案。
以后,每渡一条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缝下记号。
记号越来越多,竟然从领口一直缝到裤脚,密密麻麻,陆离斑驳。
后来,她的女儿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记的符号,重新用各种不同的彩线,精心绣制出一套特别精巧漂亮的女装,作为女儿的嫁衣。
“兰娟衣”从此流传开来。
就这样,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苗族同胞“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布为纸”,让自己的服饰承担了其他任何服饰都不能够承担的沉重使命,并最终让它变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种风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须要穿上绣有传统图案的寿服。
在苗族的观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这种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认,灵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
那是壮丽而神圣的“还乡”!
(选自韦荣慧《云想衣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有删改)14.请简要描绘诗人在黎峨道中看到的场景。
(3分)
1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苗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4分)
16.顺顺在博物馆看到一件绣有牡丹花的古代苗族衣裳。
牡丹产于北方,西南并不生长。
顺顺很奇怪。
你阅读上述材料后,向顺顺谈了自己的理解。
(请写出五点,5分)
【参考答案】
14.(3分)示例:诗人在黎峨道中,见到仡佬、苗族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在月下尽情歌舞,为女子出嫁庆贺,在歌舞中相恋的场景。
15.(4分)苗族服饰的特点有:颜色鲜艳,衣长齐膝,头饰样式丰富,图案记录了民族历史等。
16.(5分)示例:苗族的祖先曾经在中原生活,后被迫迁往西南;苗族同胞不忘祖先,始终铭记自己的故土;他们有独特的生活智慧,用服饰上的牡丹等图案纪念祖先,记录历史;无论经历怎样的命运,他们都保持对生活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对于古老的生活传统和文化习俗,他们懂得珍惜,重视传承。
(2016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