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计大赛报告.doc

合集下载

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E题设计报告(一等奖)

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E题设计报告(一等奖)

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一等奖) 竞赛选题:E 题 变流器负载试验中的能量回馈装置(本科) 1. 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变流器及负载试验时的能量回馈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

变流器进行负载试验时,需在其输出端接负载。

通常情况下,输出电能消耗在该负载上。

为了节能,应进行能量回馈。

负载试验时,变流器1(逆变器)将直流电变为交流电,其输出通过连接单元与变流器2(整流器)相连,变流器2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并回馈至变流器1的输入端,与直流电源一起共同给变流器1供电,从而实现了节能。

图1 变流器负载试验中的能量回馈装置2.要求(1)变流器1输出端c 、d 仅连接电阻性负载,变流器1能输出50Hz 、25V 0.25V 、2A 的单相正弦交流电。

(20分)(2)在要求(1)的条件下,变流器1输出交流电的频率范围可设定为20Hz~100Hz ,步进1Hz 。

(15分)(3)变流器1与能量回馈装置按图1所示连接,系统能实现能量回馈,变流器1输出电流I 1 = 1A 。

(20分)(4)变流器1与能量回馈装置按图1所示连接,变流器1输出电流I 1 = 2A ,要求直流电源输出功率P d 越小越好。

(35分)(5)其他。

(10分)(6)设计报告 (20分)+_U 13.说明(1)图1所示的变流器1及能量回馈装置仅由直流电源供电,直流电源可采用实验室的直流稳压电源。

(2)图1中的“连接单元”可根据变流器2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3)电路制作时应考虑测试方便,合理设置测试点。

(4)能量回馈装置中不得另加耗能器件。

(5)图1中,a、b与c、d端应能够测试,a、c端应能够测量电流;c、d 端应能够断开,另接其他阻性负载。

0摘要本设计是一种采用STC12C5A60S2单片机为主控的变流器负载试验中的能量回馈装置。

其逆变板单片机采用查表法,输出SPWM到H桥,将输入的38v直流电压,逆变到25v 交流电输出,通过按键能控制其输出20~100Hz的正弦波,1Hz步进。

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题报告

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题报告

目录
1 系统方案论证 ...................................................... 1 1.1 控制方法的方案选择 .......................................... 1 1.2 AC-DC 主回路拓扑的方案选择 .................................. 1 1.3 控制方法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 2
开始计时,当电流输入端口中断响应时计时器停止,测得计时时长经过相应的运算 处理得到功率因数值,并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 3.2.2 程序流程图
1、主程序流程图
6
外部中断 信号输入 单片机检 测中断信 号 外部中断 0响应 计时开始
外部中断 1响应 计时结束
如果计时达 到10次,输 出结果
7
4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方案二:采用恒频脉宽调制控制器 TL494,这个芯片可推挽或单端输出,工作 频率为 1--300KHz,输出电压可达 40V,内有 5V 的电压基准,死区时间可以调整, 输出级的拉灌电流可达 200mA,驱动能力较强。芯片内部有两个误差比较器,一个 电压比较器和一个电流比较器。电流比较器可用于过流保护,电压比较器可设置为 闭环控制,调整速度快。
方案一:串联开关电路形式。开关管 V1 受占空比为 D 的 PWM 波的控制,交替 导通或截止,再经 L 和 C 滤波器在负载 R 上得到稳定直流输出电压 Uo。该电路属于 降压型电路,达不到题目要求的 30--36V 的输出电压。(见图 1)
图1
1
图2
图3 方案二:并联开关电路形式。并联开关电路原理与串联开关电路类似,但此电 路为升压型电路,开关导通时电感储能,截止时电感能量输出。只要电感绕制合理, 能达到题目要求,且输出电压 Uo 呈现连续平滑的特性。(见图 2) 方案三:串并联开关电路形式。实际上此电路是在串联开关电路后接入一个并 联开关电路。用电感的储能特性来实现升降压,电路控制复杂。(见图 3) 综上所述,选择方案二。 1.3 控制方法方案的论证与选择 方案一:采用单片机产生 PWM 波,控制开关的导通与截止。根据 A/D 后的反馈 电压程控改变占空比,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值。负载电流在康铜丝上的取样经 A/D 后输入单片机,当该电压达到一定值时关闭开关管,形成过流保护。该方案主要由 软件实现,控制算法比较复杂,速度慢,输出电压稳定性不好,若想实现自动恢复, 实现起来比较复杂。 方案二:采用恒频脉宽调制控制器 TL494,这个芯片可推挽或单端输出,工作 频率为 1--300KHz,输出电压可达 40V,内有 5V 的电压基准,死区时间可以调整, 输出级的拉灌电流可达 200mA,驱动能力较强。芯片内部有两个误差比较器,一个 电压比较器和一个电流比较器。电流比较器可用于过流保护,电压比较器可设置为 闭环控制,调整速度快。 鉴于上面分析,选用方案二。

智能循迹小车-电子设计大赛优选全文

智能循迹小车-电子设计大赛优选全文

智能寻迹小车总结报告08电本3袁坤朱昊汪武杰1.设计任务:设计并制作了一个智能电动车,通过车前方的感光模块引导小车沿黑色路径运行,并记录小车整个运动过程的时间。

(1)感光模块引导小车运动:小车黑色轨迹白色背景图1如图1,小车运行在以白色背景的黑色轨迹上。

小车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沿黑色轨迹运动,当黑色轨迹向左转时,小车能够自动左转弯,左转弯灯亮;当黑色轨迹向右转时,小车能够自动右转弯,右转弯灯亮。

(2)小车能记录整个运行过程的时间:在小车开始运行时,单片机控制计时,当小车收到停止指令后,计时器停止计时,并通过小车上的数码管显示小车整个运行过程的时间。

2.程序框图寻迹小车的主程序如下3.系统的具体设计与实现根据设计任务要求,并且根据我们自己的需要而附加的功能,该电路的总体框图可分为几个基本的模块,框图如(图2)所示:红外传感模块3.1设计中选用红外传感器来准确检测黑色寻迹线。

共设置2个传感器,传感器检测到黑色的寻迹线时,输出逻辑电平1,检测不到黑色寻迹线时,输出逻辑电平0。

在小车正前方中间安装两个标号是1号和2号的传感器用于定位寻迹线中心线,如图。

实物图:由电路图可以看出,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红外线发射管一直工作,发出红外线,由于黑色对红外线的反射量很小,而白色背景对红外的反射量很大,这样经过红外接收管的电压值的不同,可以判断出小车的运行情况。

当小车在黑色轨迹上正常运行时,1号和2号传感器输出1,当小车右偏时,2号由输出1转变为0,此时单片机驱动电机模块,调控小车左右两轮的转速,调整车身向左转;当小车左偏时,1号由输出1转变为0,单片机调控小车车身向右转。

传感器部分是小车的“眼睛”,只有通过它的引导小车才能正常在轨道上运行。

在小车的调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第一,两个传感器中的红外管有时一直感光,有时感光很差;第二,在黑线上运行时,在一些弯路传感器可以判断出来,一些反应迟钝,并且恢复直行的时候,传感器却依然保持上一状态运行。

2019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模板(最新)

2019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模板(最新)

2019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模板(最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XXX控制系统(A/B/C题)2017年8月12日摘要(小四、宋体,300字以内)关键词:脉宽;脉冲;数显;电容(小四、宋体)XXX控制系统(A/B/C题)【本科组】一、系统方案本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控制模块、XXX模块、XXX模块、电源模块组成,下面分别论证这几个模块的选择。

1、主控制器件的论证与选择1.1.1控制器选用单片机比较方案一:采用传统的51系列单片机。

XXXXXX.方案二:采用以增强型80C51内核的STC系列单片机XXXXXX通过比较,我们选择方案二。

1.1.2控制系统方案选择方案一:采用在面包板上搭建简易单片机系统在面包板上搭建单片机系统可以方便的对硬件做随时修改,也易于搭建,但是系统连线较多,不仅相互干扰,使电路杂乱无章,而且系统可靠性低,不适合本系统使用。

方案二:自制单片机印刷电路板自制印刷电路实现较为困难,实现周期长,此外也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影响整体设计进程。

不宜采用该方案。

方案三:采用单片机最小系统。

单片机最小系统包含了显示、矩阵键盘、A/D、D/A等模块,能明显减少外围电路的设计,降低系统设计的难度,非常适合本系统的设计。

综合以上三种方案,选择方案三。

2、XXXX的论证与选择方案一:XXX。

XXXX方案二:XXX。

XXXX方案三:XXX。

XXXX综合以上三种方案,选择方案三。

3、控制系统的论证与选择方案一:XXX。

XXXX方案二:XXX。

XXXX综合考虑采用XXXXX。

二、系统理论分析与计算1、XXXX的分析(1)XXXXXXX(2)XXXXXXX(3)XXXXXXX2、XXXX的计算(1)XXXXXXX(2)XXXXXXX(3)XXXXXXX3、XXXX的计算(1)XXXXXXX(2)XXXXXXX(3)XXXXXXX三、电路与程序设计1、电路的设计(1)系统总体框图系统总体框图如图X所示,XXXXXX图X 系统总体框图(2)XXXX子系统框图与电路原理图1、XXXX子系统框图图X XXXX子系统框图2、XXXXX子系统电路图X XXXX子系统电路(3)XXXX子系统框图与电路原理图1、XXXX子系统框图图X XXXX子系统框图2、XXXXX子系统电路图X XXXX子系统电路(4)电源电源由变压部分、滤波部分、稳压部分组成。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论文报告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综合测评题论文报告

放大器的应用摘要集成运放裨上是一种高增益直流放大、直流放大器既能放大变化极其缓慢的直流信号,下限频率可到零;又能放大交流信号,上限频率与普通放大器一样,受限于电路中的电容或电感等电抗性元器件;集成运放和外部反馈网络相配置后,能够在它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建立起种种特定的函数关系,故而称它为“运算”放大器;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目标:使用一片通用四运放芯片LM324组成预设的电路,电路包括三角波产生器、加法器、滤波器、比较器四个设计模块,每个模块均采用一个运放及一定数目的电容、电阻搭建,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最终实现规定的电路要求;关键词运算放大器LM324、加法器、滤波器、比较器目录一、设计任务使用一片通用四运放芯片LM324 组成电路框图见图1a,实现下述功能:使用低频信号源产生Hz f V t f u i 500)(2sin 1.0001==π的正弦波信号, 加至加法器的输入端,加法器的另一输入端加入由自制振荡器产生的信号1o u ,1o u 如图1b 所示,1T =,允许1T 有±5%的误差;图中要求加法器的输出电压11210o i i u u u +=;2i u 经选频滤波器滤除1o u 频率分量,选出0f 信号为2o u ,2o u 为峰峰值等于9V 的正弦信号,用示波器观察无明显失真;2o u 信号再经比较器后在1k Ω 负载上得到峰峰值为2V 的输出电压3o u ;电源只能选用+12V 和+5V 两种单电源,由稳压电源供给;不得使用额外电源和其它型号运算放大器;要求预留1i u 、2i u 、2o u 、2o u 和3o u 的测试端子;二、设计方案及比较设计有五个部分,其中低频信号源使用信号发生器,其余四部分设计方案如下:1.三角波产生器初始方案:根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书上的方波发生器产生方波,然后再采用微分电路对信号处理,输出即为三角波;图图中:R 1 = ,R 2 = 10k,R 3 = 30k,R 0 = ,R 4 = 10k,R 5 = 20k,C = F, D Z1和D Z2采用稳压管;运算放大器A 1与R 1、R 2、R 3及R 0、D Z1、D Z2组成电压比较器;当积分器的输入为方波时,输出是一个上升速率与下降速率相等的三角波,比较器与积分器首尾相连形成闭环电路,能自动产生方波与三角波;三角波或方波的频率为:改进方案:由于LM324只有四个运算放大器,如果三角波产生使用两个,则后面的三个电路中有一个无法实现,所以只能采用一个运算放大器产生;同时由于器件不提供稳压二极管,所以电阻电容的参数必须设计合理,用直流电压源代替稳压管;对方波放生电路进行分析发现,如果将输出端改接运放的负输入端,出来的波形近似为三角波;设计电路如图图2.加法器方案:由于加法器输出11210o i i u u u +=,所以采用求和运算电路,计算电阻电容的参数值,电路见图图3.滤波器初始方案:由于正弦波信号1i u 的频率为500Hz,三角波1o u 的频率为2KHz,滤波器需要滤除1o u ,所以采用二阶的有缘低通滤波器;见电路图图改进方案:根据仿真的波形看出电路对2KHz 的信号衰减不大,导致输出信号中仍然残留的有三角波成分,波形失真较严重;考虑要增大对三角波的衰减程度,而且要已知三角波的频率为2KHz,所以采用中心频率为2KHz 的带阻滤波器;电路见图图4.比较器初始方案:采用一般的单限比较器,见电路图图改进方案:在单限比较器中,输入电压在阀值电压附近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将引起输出电压的跃变,不管这种微小变化是来源于输入信号还是外部干扰,抗干扰能力差.所以采用滞回比较器;见图图三、电路设计及理论分析1.总电路图2.三角波发生器根据RC 充放电过渡过程的分析,电容电压编号应符合下面公式式中 U C 0初始电压;)(∞C U 充电终了电压;τ充电时间常数;解方程式可得所以该电路振荡周期有3R ,C 和21R R 决定,改变这些元件参数可以调节方波的周期; 由要求可知,电路的输出波形应为三角波,峰值为2V,振荡周期为;电路振荡周期为经过计算R3=10K Ω,R2=Ω,R1=1K Ω,C=理论波形为3.加法器加法器输入输出满足11210o i i u u u +=;根据“虚短”和“虚断”的原则,节点的电流方程为fo i i R u R u R u -=+2211,所以输出的表达式为 计算取R1=1K Ω,R2=10K Ω,Rf=10K Ω.三角波和正弦波经过加法电路后理论波形为4.带阻滤波器因为需要滤去三角波成分,所以选取的带阻滤波器的中心频率f 0=2KHz; 中心频率为RCf π210=,计算得R=Ω,C=1uF; 理论上对于2KHz 的信号衰减程度最大,其他频率几乎不衰减;信号为500Hz,5V 时信号为2KHz,5V 时5.滞回比较器当集成运放的输出为+U OM 时,通过正反馈支路加到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为: 则同相输入端的合成电压为: REF OM U R R R U R R R U 212211+++=+ = U H 上门限电压 7 当u i 由小到大,达到或大于上门限电压U H 的时刻,输出电压u o 才从+U OM 跃变到U OM ,并保持不变;此时,通过正反馈支路加到同相输入端的电压为:此时同相输入端的合成电压为: REF OM U R R R U R R R U 212211+++-=+ = U L 下门限电压 理论波形为四、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仿真结果如下:1.1o U 端口由仿真图可知,波形近似为三角波;Um=2V,T=2KHz,波形稳定;2.1i U 端口因为由低频信号源产生,所以波形无失真;Um=,T=500Hz3.2i U 端口与理论波形有一定的偏差,三角波与正弦波相加时,三角波波峰、波谷有失真; 4.2o U 端口理论应为正弦波,可以看出经过滤波后,波形的波峰、波谷有失真,高频部分没有滤掉;Um=略大于9V,T 约为500Hz;5.3o U 端口可以看出近似为高低电平交替,在跳变过程中波形有失真,部分部分由于不稳定信号产生毛刺;五、总结1.电源提供的电压对波形的影响:波形幅度变化必须在电源提供的电压范围之内,若不在,则底部或顶部会出现失真,因此采用+12V电源而不用+5V;2.单电源和双电源的区别及其对电路的影响:运放采用单电源供电时,加法电路、滤波电路不能工作,必须采用双电源式供电,正极4接+12V,负极11反接+12到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链接存在相互影响;3、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链接存在相互影响:虽然单个模块运行仿真成功,但是连接为整个的电路图时,各功能模块的波形会受到其他模块的影响,失真交严重;处理办法是在各模块之间加入耦合电容或电容电阻组成的低通网路作为接口电路;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不仅对于模拟电子线路有了新的认识,对电子电路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深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同时学习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怎样运用软件搭建电路,如何结合理论计算的参数和实际仿真结果对电路的元件参数进行调整;。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格式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格式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 赛设计报告格式及要求
(1).封面:浅黄平面暗花 (2).目录:要求列出册内报告的名称,作者及 具体页码. (3).论文字体,字形及字号要求: 大标题黑体小三号, 正文采用宋体小四号,设置1.25倍行距.
(4).论文(报告)内容 摘要和关键词(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 署名按学院,二级学院,班级,姓名排列 (居 中,五号楷体) 文中小标题小四黑体不加粗, 数字格式按"一,1,(1)"排列. (5).正文格式:正文的上边距:30mm;下边距: 20mm;左边距:30mm;右边距:20mm;正文小四 宋体,行间距18,设置值为1.25倍.页眉为:
电动车跷跷板系统以单片机AT89C52作为小车主控芯片.利用PWM动 态调速技术及反射式光电传感器控制电动机运行状态,六个LED显示行 使时间及检测信号次数.通过软件实现小车的自动往返,精确刹车,自 动减速以及停靠等功能.本设计使用H型PWM驱动电路,通过改变输入 信号占空比来进行调速,提高了电源的利用率;控制芯片的电源与控制 电动机的电源隔离,防止相互影响,信号通过光偶管传输;设计四套程 序控制小车,选择程序使用四个按键.系统没有使用普遍的角度传感器 实现检测角度,而是采用了独特的自制角度传感器进行电动车跷跷板的 偏离平衡角度的检测.使用多组光电传感器分别对导航线,跷跷板角度 检测.(结论) 本设计以UC3842芯片作为开关电源的控制芯片,采用隔离的反激变换器 作为DC-DC主回路拓扑结构 ,结合 P89LPC935单片机最小系统,对整个 开关稳压电源回路进行辅助控制,并完成了各种人机交互的过程.在主 回路中,使用专用的开关电源控制芯片输出占空比可调的方波,从而控 制电感的充电时间,最后达到控制输出电压的目的;同时通过UC3842的 过流检测管脚实现对开关电源的过流保护功能.单片机不但直接通过其 自带的8位AD从电源的输出端获取输出电压值,并通过其SPI串行数据传 输口向连接有6B595的液晶显示器控制模块SED1520发送各种显示数据和 控制LED数码管的显示,实现了键盘的扫描,最后通过软件编程,结合 P89LPC935自带的DA输出,实现了通过按键实现对开关稳压电源输出电 压的步进调整过程.(结论)

2011年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A题)

2011年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A题)

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A题)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设计报告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A题)摘要本次设计的开关电源模块并联供电系统由两个LM2596进行DC/DC变换,用8051单片机作主控芯片。

输入DC 24V,输出DC 8.0V,额定输出功率为32W,采用对等互补均流方式进行电流自动分配输出,具有过流和短路保护功能,系统转换效率达到70%以上。

关键词:DC/DC变换,并联供电系统,开关电源AbstractThe design of the switching power supply module consists of two LM2596 in parallel power supply system for DC / DC converter, with 8051 as main chip. Input DC 24V, output DC 8.0V, the rated output power of 32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lementary stream are automatically assigned to the current output, with over-current and short circuit protection, system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70%.Keywords: DC / DC converter, parallel power supply systems, power目录1 方案论证与比较 (3)方案一恒流控制法 (3)方案二外部电路控制法 (3)方案三对等互补分流法 (3)2 系统设计与分析 (4)2.1总体框架分析 (4)2.2 单元电路设计 (4)2.2.1 降压电路设计 (4)2.2.2采样放大电路设计 (5)2.2.3 A/D转换模块设计 (5)2.2.4 控制模块设计 (5)2.2.5 负电压产生电路设计 (5)3 理论分析与计算 (5)3.1 DC/DC 变换器稳压 (6)3.2 电流电压检测 (6)3.3 均流方法 (6)3.4 过流保护 (6)4 软件设计 (6)5 系统测试 (7)5.1 测试仪器 (7)5.2 测试方法 (7)5.3 测试数据 (7)6 结论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1 方案论证与比较方案一恒流控制法图1 恒流控制示意图系统由第二个LM2596接收到10K的电位器的反馈电压,实现恒流输出,不足的功率由第一个LM2596互补输出,实现电流分配。

电子设计竞赛报告模板的使用说明

电子设计竞赛报告模板的使用说明

1. 系统安装Office 软件
2. 双击本模块,即可产生一个空白的文档,其格式已设定好,在排版时,请选用设定的格式,勿随意修改格式
3. 格式说明:
(1)论文统一用A4规格纸张(打印);
(2)论文首页为半张A4的封装纸;
(3)论文二页为论文题名和论文摘要
论文题名为小2号仿宋体,空两行后写“论文摘要”(4号仿宋体),再空一行后为中文摘要全文(小4号仿宋体)。

(4)论文第三页起为论文正文。

小标题一律用4号仿宋体,正文用小4号仿宋体;
图名一律用5号仿宋体,表名一律用5号仿宋体;
论文行距为word软件内固定值18磅(打开word后,点击“格式”—“段落”可找到行距栏);
(6)论文全文(含论文摘要)一律不写英文译文,不写参考文献,不插入目录;全文一律不加黑,不加粗;
(7)论文中”实验仪器”一节只留题目,题目下留有空位待贴,,仪器名称与型号另纸打印后粘贴在各队的竞赛登记表后;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搬运机器人王泽栋1 曹嘉隆1 高召晗1 杨超2(1.电子信息工程系学生,2.电子信息工程系教师)【摘要】本设计与实作是利用反射式红外线传感器所检测到我们所要跑的路线,我们以前后车头共4颗红外感应传感器TCRT5000来检测黑色路线,并利用Atmel 公司生产的8位单片机AT89S52单片机做决策分析。

,将控制结果输出至直流电机让车体自行按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行走。

以AT89S52晶片控制自动搬运机器人的行径,藉由自动搬运的制作过程学习如何透过程式化控制流程、方法与策略、利用汇编语言控制电机停止及正反转,使自动搬运机器人能够沿轨道自行前进、后退以及转弯。

目的是在于让车子达到最佳效能之后,参加比赛为最终目的。

自动搬运机器人运行过程中会遇到直线、弯道、停止。

该设计集检测,微控等技术为一体,运用了数电、模电和小系统设计技术。

该设计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能应用于一些高难度作业环境中。

【关键词】自动搬运;黑线检测;时间显示。

1.系统方案选择和论证1.1 系统基本方案根据要求,此设计主要分为控制部分和检测部分,还添加了一些电路作为系统的扩展功能,有电动车每一次往返的时间(记录显示装置需安装在机器人上)和总的行驶时间的显示。

系统中控制部分包括控制器模块、显示模块及电动机驱动模块。

信号检测部分包括黑线检测模块。

系统方框图如图1.1.1图1.1 系统方框图1.2各模块方案的比较与论证(1)控制器模块根据设计要求,控制器主要用于信号的接收和辨认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小车的到达直角转弯处的转向、时间显示。

方案一: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价格低、体积小、控制能力强。

方案二:采用与51系列单片机兼容的Atmel公司的AT89S52作为控制器件的核心。

AT89S52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器。

它的功耗低,技术成熟,成本低,引脚较少,硬件布线简单,并且与51系列单片机兼容,AT89S52作为处理传感器传来的信号和控制转电动机的正反转以及数码管显示的核心部件,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使系统更加稳定。

同时由于安装和调试工作可以并行进行,极大地缩短了总体设计和制造的时间。

基于以上分析,拟定方案二。

(2)电机驱动模块方案一: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整电动机的分压,从而达到调速目的。

但是电阻网络只能实现有级调速,而数字电阻的元器件价格比较昂贵,且可能存在干扰。

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般电动机的电阻比较小,但电流很大,分压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实现很困难。

方案二:采用继电器对电动机的开与关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开关的切换速度实现对小车的速度进行调整。

这个电路的优点是电路较为简单,缺点是继电器的响应时间长,易损坏,寿命较短,可靠性不高。

方案三:采用四个大功率晶体管组成H桥电路,四个大功率晶体管分为两组,交替导通和截止,用单片机控制使之工作在开关状态,进而控制电动机的运行。

该控制电路由于四个大功率晶体管只工作在饱和与截止状态下,效率非常高,并且大功率晶体管开关的速度很快,稳定性也极强,是一种广泛采用的电路。

由于方案三效率高,稳定性强,速度快,所以电动机驱动电路选择方案三(3)显示模块的选择方案一:使用液晶屏显示。

液晶屏(LCD)具有超薄轻巧、低耗电量、无辐射,平面直角显示以及影响稳定不闪烁等优势,可视面积大,画面效果好,分辨率高等特点。

但是由于液晶显示屏是以点阵的模式显示各种符号,需要在使用液晶显示屏时不能有静电干扰,否则易烧坏显示芯片,维护不方便。

同时由于本系统只需要显示时间和距离参数这样的数字,信息量较少,使用液晶显示屏就显得大材小用,不合适。

方案二:使用数码显示管。

数码管具有耗能低、电压低、寿命长、对外界环境要求低,易于维护等优点,同时它是采用二进制编码显示数字,程序编译容易,资源占用少,操作简单、经济。

根据以上论述,采用方案二。

(4)黑线检测模块方案一:采用普通发光二极管和光敏电阻组成的发射接收方案,该方案在实际的应用中,容易受外界光源的干扰,有时甚至检测不到,主要是因为可见光的反射效果跟地面的平坦程度,地表材料的反射情况均对检测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虽然可以采取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降低一定的干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额外的功率消耗。

方案二:采用红外发射——接收器。

采用红外线管代替普通可见光管,可以降低环境光源对接收管的干扰,直接用直流电源给管子供电,从而测定小车的前进方向,该方案中小车的前进与后退是在同一路线上进行的,光线照射道路面上,根据在路上的线路的路面颜色的不同,反光系数的不同,影响的反射光的强弱从而检测到所要走的线路,利用发光二极管以及光敏电阻组成发射与接收装置,来测定所要走的路线,该方案传感器必须装在小车的底盘前沿,靠近地面。

是小车方向更准确。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的应用较为方便、快捷,而且避免电路的复杂性,使得操作和制作过程简单化,也使得应用的更加方便快捷,在小车的设计上避免了小车因没有方向感而不能到达目的地,也使软件的设计上少了很多的不必要的麻烦,但应注意传感器必须装在小车的底盘前沿,靠近地面。

我们为避免设计上的一些难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采用方案二。

1.1.2 系统各模块的最终方案及其他主要器件的确定经过一番仔细的分析与论证,决定了系统各个主要模块的最终方案如下:(1)控制器模块:AT89S52 单片机;(2)电机驱动模块:采用L298N驱动。

(3)显示模块:静态数码显示管;(4)黑线检测模块:采用TCRT5000传感器;(5)电动机:采用普通直流电机;(6)供电电源:单电源供电(6节AA HR15/51型号电池)。

图1.1.2系统方框图2.各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2.1硬件系统整体工作原理分析本设计的自动搬运车是采用小车作为运动载体,通过控制小车电动机的运动来控制小车前进和后退以及转向。

为了实现小汽车的自动往返和智能控制,我选用了单片机进行控制。

设计以AT89S52CPU为核心,CPU将传感器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判别和处理,然后发出指令给电机驱动电路,控制小车、数码管;使小车能够实现往返,并且能够精确地在拐角处转弯,利用循迹电路来控制小车的行驶路线。

本设计使用了红外线传感器装置检查路线,CPU的综合数据处理为小车按照预定程序运行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如图2.1.1为硬件流程图:(1)控制电路的设计电路图如图2.2.1所示单片机将检测电路检测到的信号通过处理后,输入不同的控制信号给被控制的各单元电路,完成题目要求的各项任务要求。

单片机AT89S52外接显示电路,驱动电路,黑线检测电路。

其中黑线检测电路是信号输入,显示电路和驱动电路时输出。

为了方便单片机引脚的使用,我们将单片机的所有引脚用接口引出。

其中。

是。

的接口。

(2)驱动电路的设计电路图如附图2.2.2所示。

采用芯片L298N作为电机驱动。

L298N的5、7、10、12这四个引脚接到单片机上,当使能端为高电平时,如果输入端为高电平,三极管导通。

5引脚高电平,7引脚低电平,电机反转;如果输入端为低电平,三极管截止。

通过单片机的编程可以实现直流电机的PWM调速以及正反转等功能。

(3)黑线检测模块的设计电路如附图2.2.3所示。

黑线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当发射管的红外信号经反射被接收管接收后,接收管的电阻会发生变化,在电路上一般以电压的变化形式体现出来,而经过ADC转换后得到处理后的输入结果。

电阻的变化取决于接收管所接受的红外信号强度,常表现在反射面的颜色和接受面接收管的距离两方面。

3.软件实现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汇编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实现各项功能。

程序用( )软件编写,主要起到一个导向和决策的功能,决定什么系统各种功能的完成主要通过调用各单元模块的子程序实现。

程序流程图见附图3.4.系统的功能测试4.1测试仪器及设备清单如下表4.2驱动电路的测试4.3红外传感器寻迹的测试当两边的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空白区域时,小车直走,这时控制两电机同速度进行;当左侧红外传感器检测到黑线,右侧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空白区域时,小车处于微偏状态,这是将左侧电机速度调慢,右侧电机速度调快;当右侧红外传感器检测到黑线,左侧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空白区域时,小车处于微偏状态,这时将左侧电机速度调快,右侧电机速度调慢。

当两个传感器都检测到黑线时,电机停止。

4.5结论此设计采用红外传感器进行检测,结合AT89S52单片机编程,经过对系统个电路和实际运行的测试,完成了设计要求。

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力求测量精度高,稳定可靠。

因为时间有限,该系统仍有一些须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5.总结两周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

在此,衷心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我们会不断努力。

在本次设计及制作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红外检测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机械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来进行设计及制作。

经过我们组队员的精诚合作,紧密团结以及查阅课外资料,最终完成了本次设计任务。

我们把这两年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合了起来了,这次的设计及制作对理论联系实际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们两年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此外,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知识上的欠缺,尤其是在软件编程方面,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知识多面化,并能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1黄智伟.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2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奖作品汇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3高吉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系列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