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主要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土地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土地资源的实际运用和案例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类型及分布;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土地资源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土地资源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感情,增强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特点。
2.难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地图等。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方案,让学生上台展示,并大家对方案进行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土地资源》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土地资源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理解尚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状况,掌握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土地资源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法。
2.难点: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土地资源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土地资源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搜集典型土地资源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我国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状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土地资源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土地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提高可持续利用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2.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
2. 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资源的概念、种类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方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地资源的保护。
7.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土地资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七、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八、教学难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九、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运用数据统计法,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十、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 课堂讲解: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3. 地图分析:让学生观察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加深对土地资源分布特点的理解。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精选5篇)土地资源教学设计篇1土地资源教学目标:1.基础学问:(1)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肯定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2.智能的培育: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削减的状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思想教育要求:使同学熟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1.记住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2.记住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内部差异和特点。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
教具: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
教学设计: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从今日开头我们学习第三节土地资源,在没讲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2.土地资源有哪些用途?(同学回答)3.依据土地利用的状况,土地资源主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同学回答: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下面同学们读P90 6.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找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呢?它为农业生产供应了什么有利条件呢?(先找同学回答,老师总结,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简单多样,因而土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它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进展供应了有利条件。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各类土地类型的比例却不尽合理,下面看P91 6.9图。
回答:1.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23.1%)2.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9.1%)3.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7%)由读图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有什么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土地资源教案(精选8篇)

土地资源教案(精选8篇)土地资源篇1指导思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
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
2.难点: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其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学习任务,准备好问题清单。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呈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本册的一个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但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学会分析土地资源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2.难点:理解土地资源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分布,便于学生理解。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图表、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教学视频或动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以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和分布的动画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
呈现(10分钟)1.用PPT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通过图表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析一些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并提出解决办法。
巩固(5分钟)用PPT展示一些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节约用地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措施的意义和效果。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了解各类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爱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保护耕地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 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3. 各类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
2. 保护耕地的方法与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具体应用和保护情况。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保护耕地的方法与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 讲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3. 讲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让学生掌握各类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4.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的紧迫性。
5. 讲述保护耕地的方法与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实际行动起来保护耕地。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保护耕地的行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及利用效率。
2. 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如土地退化、土地污染、不合理土地利用等。
3.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2.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方法与措施。
八、教学难点:1. 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 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师生互
动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教育水品赢得学生的尊重并树立自己课堂教学威严性。
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
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
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循环发展,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教学观摩有感:
1、主题突出,情境展示时间运用恰到好处;
2、师生互动紧密,交流甚多,学生主体突出;
3、内容太多,有些走马观花,建议将一课时改多几个课时来上;
4、时间把握欠缺,课堂作业无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