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构图
谈谈中国画的构图--唐建教授

谈谈中国画的构图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又是一个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因为艺术家只能通过构图才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一定的技法展现出来,所以构图是决定一幅画成败的关键,也是艺术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
构图的法则在中画绘画中,构图的法则是多种的,中西的构图的规律,没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绘画的总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对绘画的总的规律作一下介绍。
1 、形象是构图的根本与基础。
在美术各门类中,无论是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都面临着一个造型,塑造形象的问题,形象是绘画的生命。
创造生动传神,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画家一生的不懈追求,艺术形象的获得往往选于构图的形成,只有形象产生了才能去“经营”它的“位置”,形象的个性的差异,又是区分画家风格的手段之一。
2 、对比的规律是构图的首先法则。
对比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
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出现了形式的美。
3 、在构图中,多样统一与均衡是其最基本的法则。
均衡,是指视觉的形象的一种平衡,它不是对称和质量的平衡。
多样统一是指塑造的物象有多样变化,但又统一在一个整体的效果之中。
4 、画面完整的统一性。
绘画完成了,并不意味着成功了。
因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寻求形象的个性、形式的对比、变化、在制造矛盾,达到了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艺术创造过程。
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整体性是最主要的,在绘画过程中,画面形象的完整并不意味着画面的完整,即便是完整的形象,只要它能够统一在整个画面中,达到一个视觉的完整性,那么这幅作品就是成功的。
5 、形式美是构图中重要方法。
绘画构图中需要运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以体现作品的独有的形式感和感染力。
形式美在构图中极为重要,它有力的形式感,会给人以新鲜的美感,画家用线条的对比,如线的方、圆、长、短、曲、直等等变化,产生构图的造型,有时利用视点的透视变化,光线的变化,形体的对比等手段,以达到构成的效果,完成作品的创作。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剖析

中国画的构图法则构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
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
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种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
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
1.布势布势的“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
这有点儿像画人物写生,首先要找出所要描绘人物的基本动态线,以确定人物各部肢体的运动方向和大致状态。
一幅画也隐含着这样一组动态线,它构成了画面的内在旋律,把画面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个运动体系中,是表达画面生命力、达到“气韵生动”的重要因素。
中国画是很讲究“置阵布势’’的,即所谓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有的画虽然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杂乱无章,这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
一幅画如果失去了“势”的引导,在形式美上也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魅力。
势是有大小之分的,正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样。
大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是由很多小的局部结构组成的,这个时候整体关系是主要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的需要。
画中的势也是如此,如果大势没有经营好,只注意小势是无补于整幅画面的局势的。
因此,在构图初期考虑形象安排时,首先就要从布置大势人手,继之布置小势。
如吴昌硕的《错落珊瑚枝》(见图),主要的枝干和树叶构成大势,单独下垂的小枝构成小势。
画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势的把握也就越复杂,越难以控制,同时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势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放射势。
2、主宾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需有主有宾,画面的构成也要有主有宾。
国画构图原则详解,太全面了!

国画构图原则详解,太全面了!构图虽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艺术创造过程,但并不是无法可循。
中国画在其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建立了许多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构图法则,如布势、主次、对比、均衡、疏密、开合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按“之”、“甲”、“由”、“则”、“须”五个字的结构样式来分割空间:“之”字是左推右让“甲”字是上重下轻“由”字是上轻下重“则”字是左实右虚“须”字是左虚右实再如“散点透视”中的“三远法”……种种法则,使我们在研究、学习中国画构图时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考方向。
这些是民族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织演化的宝贵遗产。
1、布势布势是错落安排物象,而取势则是使画面所有物象显性或隐性串连起来,给人一种流畅跌荡气脉生动的动感。
那么如何取势,使静置的物象显示出勃发之势、动感之势?现分述为二。
1.从实处取势 -- 开合呼应起承转合开合呼应用以取势,是画面构成的整体运动倾向。
开是开放,是构图着墨的开始之处,合即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分合乃大字纲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
”开合有主次,主次分明,开合整而不乱;主次得当,以次辅主,使开合相辅相成。
开合无定法,左开右合,右开左合,可产生横出式的开合变化;上开下合,下开上合,可产生上冲式或俯冲式的开合变化。
而开合的斜倚上扬,一纵一横,斜泻取势,更是变化万千。
开合要有呼应。
呼应是开合中的和谐,是对开合的辅助,又是对开合的制约。
起承转合是开合呼应的具体运用。
是国画构成的步骤和方式。
起是布势的开始,承是顺势而生,起到延续和过渡作用,转是势的转折变化,是与主势形成矛盾和冲突,变化万千但不伤主势,合则峰回势聚,取得平衡。
起与转为取势而造险,合则为平衡而破险。
于险中求势,于势中造险,以不平衡打破平衡,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才是取势的道理。
2、从虚处取势 -- 虚实相生分白布黑布白与布黑一样重要。
浅谈中国画构图之我见

浅谈中国画构图之我见摘要中国画以传统文化母体为核心内涵,始终注意一种精神把握,区别于西方传统绘画以精准描绘客观物象为目的。
中国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境界,而构图正是中国画“精神意识”的反映,中国画构图艺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博大精深,涉及传统文人思想、绘画心理学、美学、色彩学等多个方面。
学习中国画构图艺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故本文就笔者近期学习所悟,将从传统文人思想对构图的影响和空间处理两方面来谈谈对构图浅薄认知。
【关键词】精神思想空间一、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图式”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形象和外观,后转意为对最一般的基本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等。
是西学东渐后的外来专业木语。
时至今日,“构图”一说,较之“章法”、“布局”等传统专业语言,则更为普及和通俗易懂。
构图在中国画论中称为“经营位置”或者“布局”。
即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
它是指在特定的有限平面范围内一即画面中,将个别的、局部的艺术形象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从而创造出完整的艺术作品,这种按艺术规律组织画面结构,并且使其形成形式美的方法就是构图。
构图使绘画艺术创造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美感;使绘画艺术的形式语言和表现内容既符合形式美的艺术规律又能够表达画家本人内蕴情感的一种方法。
韩玮在《中国画构图艺术》中提出:“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意识结构,是以儒学的以人为本道德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的载体,作为画家赖以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绘画艺术的建构,使中国画在大自然与人之间,以“缘物寄情”,“情景交融” 的思维模式,将人的情思注入到自然而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构图是建立在上述基础之上的一种思维方式,在绘画中将物象艺术性的组织为符合形式美规律的画面结构。
浅谈中国画构图艺术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画构图艺术摘要: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中国画中构图被通俗易懂的称为“布局”、“章法”。
西方人画画对构图非常严谨,构图构思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布置,而是先要被魅力的大自然风光所感动,它讲究对称法、均衡法、调和法、对比法、比例、重复、变化与统一。
中国画构图讲究不平衡中的平衡,即打破平衡又平衡。
忌讳对称、重复。
其构图形式有水平线构图法、倾斜构图法、s线构图法、自由式构图法、叠层式构图法。
中西方构图方式各有千秋,但是从深层次的纯粹意义上看,两者却有相似,都是讲求绘画主旨的表达,以及对美的追求。
中国画构图美在“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美在虚实相映,留白透灵,“疏密”与“虚实”是中国画构图学的基本概念,是构图法则的基本骨架,更是中西方画构图学的根本区别,除了这两点还有“主副”“聚散”“藏露”“开合”“呼应”等构图法则,这些形式最终目的是创造意境。
表达作者心中所想,与观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中西方画构图差异;疏密;虚实与留白;意境构图,这一词来自于西方的美术,指“造型艺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它亦是一种思维方式,涉及到绘画心理学,绘画美学,绘画透视学,绘画色彩学以及绘画创作理论等。
在中国绘画中不叫构图,而叫“布局”,或叫“章法”。
正如①顾恺之说的“置陈布势”。
“置陈”指画中形的位置与摆设,画里面形表现了作者情意的气力为质,力的奋发叫做势,“布势”顾名思义就是布发形内在的力量。
②“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这是谢赫“六法”中所说的“经营位置”,就是构图,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画。
谢赫借此比喻画家作画的开始时的布置构图。
相对于西方绘画的构图,中国画的“布局”和“章法”称法是比较通俗易懂。
当然中西方构图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其差别之大复杂又涉及到了人文观念与文化背景等,所以我选择简单得从西方风景与中国山水画两者之间进行比较。
浅谈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ART PANORAMA2010・09艺术理论070构图是中国画的首要因素,而中国画构图具有一定的法理性范式要求。
这种要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构图法则。
中国画构图讲求留白、虚实、浓淡、开合等变化。
中国画构图是基于阴阳论来把握构图各要素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运动规律。
而阴阳变化的过程是发于对立、归于统一的过程,因而在中国画构图的一黑一白、一虚一实、一浓一淡等诸关系中,一方都是另一方的反向作用力。
正是正中有反,反中有正,正反相激而“道动”,显示着无穷的生发力。
而天地、开合、欹正、虚实、浓淡、黑白、动静等都是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与地相对,天地间的任何物象均生发于道。
因此在中国画构图中,自然也讲究“天地”。
中国画构图中的“天地”是浑然一体的,通常以整张宣纸为背景作为“天”、“地”。
如八大山人的《双雀图》,图中只绘有两只小雀鸟,左上角为题诗,其余部分为偌大的天地,更衬出小雀的生命力,更显自然的力量,同时具有道的隐喻。
中国画构图也充分体现了开合的意识。
开,是展开;合,不是简单的结束、关闭,是与开相呼应、相协调。
《易经・系辞》言:“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道。
”中国画构图中的开合意识很强烈,任何物象都可以用来开或合;题字、印章也可参与开合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
欹正变化就是处理稳定和不稳定之间的关系,中国画的构图也讲欹正变化。
在中国画的一些画作中,我们总能看到枯树的左斜右欹,鸟正面而头侧,题字的崎岖变化等,都是欹正变化原理的体现,具有正中有欹、欹而仍正的特点。
这表明中国画的构图在取物象之美时,讲求正中求不正、不正中求正,所谓“正而不正,不正而正”。
这也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
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实不仅表现在物象本身上,在各物象之间也存在着虚实变化,且不因景物的简略而使人一览无余。
中国画构图中的“虚”并非空无,“实”则是相对于虚而产生,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使人遐想无余,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分析国画中的构图法则

元 王蒙 绢本设色 纵149厘米 横 6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的《夏山高隐图》。此图选 取的素材较多,重山叠翠,瀑布 高悬,林木丛生,房舍星散,构 图高远繁密,属于复杂型的画面 构成。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实中 求虚、疏密对比的手法,使画面 雄奇苍浑,无迫塞之感。
吴昌硕的《桃图》。吴昌硕的花鸟 画大多是立轴式的构图,而且布势 上一般为顺势较多,但也有极矛盾 的图式。《桃图》这幅画的构图分 为两个大势走向,一枝桃枝挺直向 上,另一枝反势向下,利用一块山 石介于两势相交处作为转接,竖向 长款冲和奇势,使画面险中有稳,富 于变化。
《雪堂客话图》 南宋 夏圭、绢本 设色 纵28.2cm、横429.5cm。
夏圭的《雪堂客话图》。“南宋四家”中的马远 、夏圭,一改前人全景山水的构图方法,常取一 角或一峰给予突出的描写,由此被称之为“马一 角”、“夏半边”。此图的构图就是采用了“半 边”的方式,焦点相对集中,有点儿和今人的对 景写生小品相类。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纸 本 74.7×35.5厘米 台北故宫藏
倪瓒的《容膝斋图》。倪瓒的画 ,笔墨简淡松秀,意境萧疏荒寒 ,构图别具特色。这幅画中所表 现的是平远山水:近处是山石陂 陀,三两株萧瑟林木交织眼前; 中间是以留白的方式表现春意初 临时的湖光波色;画面的上方则 远岫遥岑,横于波际。这种三段 式的构图方法是倪瓒山水的典型 特征。
分层式空间 画分三层, 分别展现了天界、 人间、地界的不同 景况,并且通过一 长沙马王堆 个共同的时间把这 T形帛画 三个空间联系起来
中国画在构图上的特点,植根于 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 现手法。因此,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 间的限制,非常自由灵活。
分 析 中 国 画 的 构 图 法 则
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

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中国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描绘花卉、鸟类为题材,以精细的笔墨和精湛的技艺著称。
在构图形式上,中国工笔花鸟画有着独特的特点,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要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的特点和要领。
中国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注重画面的整体平衡。
整个画面要做到上下左右对称,使得画面整体显得和谐稳定。
画家在绘画时要注意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的搭配,不能出现大小不一、位置凌乱的情况,以免破坏整体平衡。
在画面的布局上也要讲究整体协调,不同的花卉、鸟类要分散和集中搭配,形成画面的层次感,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还注重画面的动态感。
画家在创作时要注意通过构图来表现花鸟的动态,让画面显得生动有神。
可以通过描述花鸟的姿势、飞翔的轨迹、树木的摇曳来渲染画面的动态感。
画家也可以通过利用对比的手法,让画面中的物体产生明显的动态对比,以突出画面的生动性。
中国工笔花鸟画在构图上还注重画面的韵律感。
画家在创作时要注重画面的韵律感,通过布局和造型来表现画面的韵律美。
画家可以通过摆设花卉和鸟类的位置、形状和数量来突出画面的韵律美,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优美和谐。
画家还可以通过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渲染来表现画面的韵律感,让画面更加自然流畅。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领,它注重整体平衡、动态感、韵律感和意境表达,通过这些构图手法来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花鸟画作品。
这些构图要领也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指导,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表现花鸟画的魅力和韵味。
相信在今后的创作中,中国工笔花鸟画家们会继续发扬传统绘画的精髓,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花鸟画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47摘要:中国画构图是通过在画面上恰当地安排物象形态,从而展现绘画主题,并创造具有形式美感的意境。
中国画构图在实践中日趋完美,更有其自己的特殊规律。
了解和把握好中国画构图的内涵,对于中国画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虚实相生;开合呼应Abstract :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is meant to present the theme and create the emotional feeling of formative sense of beauty through arranging proper objects on the picture.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turns to be perfect in practice as time goes by, also has its special regulars.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Chinese paintings to know and mast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Key words: Chinese painting;composition;emptiness together withoccupation;being open echoing to being closed中国画将构图称为布置和章法,它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也是画中的骨骼。
艺术家就是要在有限的纸素范围内,运用审美的观念安排和处理形象、线条的位置关系,将不同的形象、符号按构图的法则组成完整的艺术空间。
艺术家为了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加工并加入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情绪心态,构图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画家会选择与自己心性相对应构图方式,因为阅历、气质、修养、环境不同,所以都有各自表达性灵的构图形式。
如朱耷以圆形构图为主,画面结构严谨、奇险与独特,对抽象结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画面萧疏荒凉,而且物象以单个为主,无依无靠,这些形式正是他孤愤、冷寂、悲痛、沉郁的精神气质的表现。
潘天寿构图喜作方形结构,每一笔都是匠心经营,充满力量和秩序,他在吸收文人画构图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画面结构,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感,表现出沉重、雄阔、质朴的绘画风格。
中国画构图在空间营造方式,画面透视法的处理以及安排与构建画面中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一、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性中国画家对构图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原理,其后历代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完整体系的中国画构图法则。
中国构图画有两大特点:一是形式服从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矛盾统一的辨证规律。
从形式上看,是笔墨技法下的构图。
画面只有在构图的支撑下才能表达画者的意向和更好的突出主题,可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是中国画构图的优良传统。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究经营,绘画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
“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大功告成,紧跟着要研究主次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等细节都要反复推敲,考虑周全,做到成竹在胸,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
”[1] “经营位置”六法中极为重要。
张彦远认为这是“画之总要”,邹一桂也说“以六法言,以经营为第一”谢赫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专指画面的布置。
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所以说,在我国古代对构图就有了很深的理解和重视构图的重要性。
二、中国画构图的特点1.散点透视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独有的创造,在画幅形式的变化上,西方绘画一般都符合黄金比例,很少有狭长的画幅。
而中国画画幅则不受西方黄金比例的约束,可以是任何形状,根据构图的需要随意安排及经营物象的位置,具有超时空的散点透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万里江山图》等。
如此复杂的场景,唯有用长卷的形式才能把握得住,而在这种形式中,空间处理更微妙,画家灵感表现也更自由,焦点透视已经不能完美表现这种形式,散点透视的运用使画家在创作中游刃有余,随意而为。
自古至今,散点透视在中国绘画的表现中得到不断发展,体现出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心理背景。
2.主次分明,大胆取舍绘画创作要从画面整体构思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定下各部分形象的宾主位置,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美,使主题立意明确,构图完美。
“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2] 就明确道出了绘画的取舍之法,画家既受真实的自然物象的制约,又有自由创造画面的权利。
要做到主次分明,首先要大胆取舍,这样才能突出画面的精彩部分,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而对有碍画面效果的部分,要毫不犹豫地舍去。
古谚云:画由心裁。
心在取之,心不在则舍之。
强调和渲染能够与创作者达成心里共鸣,在观者眼中投射出审美需要的物象就已足够。
画家匠心取舍,观者心领神会。
3.穿插错落穿插错落之法在中国画的构图中非常重要,既要在画面中表现出主题姿态。
又要错落有致,繁而不乱。
古人有无“女”不成梅之说,一个“女”字就定出了梅花枝干的大的走向。
又有“三笔交凤眼”画兰说和“个”“介”字型画竹的穿插之法,其目的是把纷繁错乱的真实自然条理化,以便把画面分割成有一定秩序,有对比和统一又疏密不均的面和线,使画面构图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天趣自然。
在一幅作品中,为了让画面灵活,有生命,主观地将所描写的物象安排得参差错落,齐而不乱,穿插有致,复杂而又有条理,错落而又有秩序,使画面自然灵活,巧妙天成。
4.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疏密关系是绘画结构的要着,古人很早就提出画面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画面如果被景物挤满,没有一点空白,就会有一种很压抑的感觉,如果画面上空白留的恰当.能让人体会到画面的延伸,思路也会发生变化。
方薰《山静居论画》说:“石翁风雨归舟图,笔法荒率,作迎风堤柳数条,远沙一抹,孤舟蓑笠,宛在中流,或指曰:‘雨在何处?’仆曰‘雨在画处,又在无画处。
’风中柳飞,远沙迷茫,孤舟蓑笠等物象已构成雨景的特色,故不画雨而自有雨意,而在形象之外的空白,则是若隐若现的雨中远景,是无所见的空濛雨意。
”空白处常常隐藏着画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
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有生气,空灵俊秀,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华。
中国画讲求“虚实相生”。
隐藏、松动、含蓄为虚,显露、实在、明确为实。
实处是画,虚处也是画。
古人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者相互衬托,相互对比和依存。
中国画的以纹代水、以月代夜、以白代云、以势代风、计白当黑等都是“虚”的表现技法。
画中常规的虚实关系为厚重者实,色淡者虚;近者实,远者虚;主为实,次为虚;外为实,内为虚;有笔墨处实,无笔墨处虚。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定法,要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
5.开合呼应开合呼应是中国画构图的总构成方式,开合呼应贵在得势,势是一幅画的整体趋向和层次变化所形成的视觉感受。
中国画的开就是要使画面有有蓄势的感觉,有张力,能将画面的物象展开。
“合是合拢,是与开的照应,开则逐物有致,合则通体联络,中有转承曲折的变化。
”[3]是将画面协调统一起来。
开要豁达、痛快,合要严实,做到“神合气闭”。
要把握好开与合之间的节奏、韵律、幅度、疏密、聚散等变化,增强画面的感染力。
呼应,在作品中,表现人、景、物之间相互联系、顾盼传情的呼应关系,不仅要表现人物、动物的神态及情趣的呼应,也要有景物闻的姿态、韵致、趣味、节奏等关系的呼应,还应有笔、墨、线、色及形式和内容的呼应,从而使画面的人、景、物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和传情的效应。
6.诗、书、画、印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构图又一个特点。
“中国画艺术是融诗文、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4]对于一幅中国画来说,唯有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才能表现的完浅析中国画构图马天栋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理论研究・美术大 众 文 艺大48当代语境下油画创作与设计观念的对话,2010年黑龙江艺术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0C031。
在油画作品中,通常被看作 内容 的东西,其实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
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即艺术家对美的表现能力和技巧,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容。
人们对一件作品的估价,正是根据这种内容来确定的。
拉斐尔的《圣母》像就是这样。
在一个早以被表现过千百遍的旧题材中,他以自己的精湛造诣为之赋予了崭新的艺术内容。
从而使这个已死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灵魂和生命。
他的这种艺术表现是如此深刻,正如黑格尔赞叹:“我们确实可以说,凡是妇女都可以有这样的情感,但却绝不是每一个妇女的面貌都可以完全表现出这样深刻的灵魂。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
这就是美的规律。
凡是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形式;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美术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视觉形式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
而这感情和善,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就是艺术的美。
在这个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
在油画创作中,艺术美是必然的。
因为美,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作品中显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
(黑格尔)而在现代社会,有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
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
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
画油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最激动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