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老山界第2课时精品教案

老山界第2课时精品教案

《老山界》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品读、批注重点词语和精彩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中国红军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过渡:万里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就这样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征服了。

作者是怎样把红军征服老山界的经过叙述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是怎样把红军战士的精神描写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沉潜文本,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展开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老山界》一文中,有些词语初读奇怪,但却暗含深意;有些词语看似普通,但却意味深长。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些词语,在旁边做批注,谈谈你的理解。

2.探究方法(1)默读课文,圈画词语。

(2)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含义,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并在旁边做批注。

(3)全班交流,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归纳。

3.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1: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字初读时感觉很奇怪。

通过分析,我发现“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不是说去抢别人的饭。

因为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仓促,为了抓紧时间登山,顾不得别的了。

“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老山界》(第二课时)教案

老山界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字词抽查: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A.歇.脚(xiē)惊惶.(huáng)攀.谈(pān)苛.娟杂税(kē)B.峭.壁(qiào)骨碌.(lǜ)咀.嚼(jǔ)酣.然入梦(hān)C.鸣咽.(yān)灌.输(guàn)军阀.(fá)不可捉.摸(zhuō)D.欺侮.(fǔ)道歉.(qiàn)米汤.(tāng)寒气逼.人(bī)2.下面句子没有运用修辞的一项是()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C.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D.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1.A(B项,“碌”读“lù”;C项,“咽”读“yè”;D项,“侮”读“wǔ”。

)2.A(A项是描写。

B项是借代;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排比。

)3.教师概述,导入新课。

师述: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红军究竟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那动人的情景吧。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读课文,答问题。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明确:第一天下午山脚下(山沟),全体红军动身;傍晚瑶民家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天黑山脚,全体红军继续爬山;夜里,红军露宿山腰;第二天黎明,山顶途中,翻越雷公岩,继续爬山。

⑵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明确:①吃饭难—→忍饥挨饿,继续前行。

《老山界》第2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老山界》第2课时  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老山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内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2.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1.分析、理解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

2.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文章,掌握字词,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A.瑶民(yáo)歇脚(xī)军阀(fá)缴租(jiǎo)B.苛捐(kē)欺侮(wǔ)攀谈(pān)煮粥(zhōu)C.盛饭(shéng)峭壁(qiào)骨碌(gū)咀嚼(jué)D.点缀(zhuì)澎湃(bài)疲倦(juàn)倾斜(qīng)2.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崖)B.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肌)C.杀生成仁勇敢无畏大显身手歪风邪气(身)D.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洌扶危济困(冽)3. 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学习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老山界》。

2. 相关参考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学生阅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分析文章结构(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 学生讨论并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三、解读主题思想(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四、欣赏文学作品(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五、深入理解文章(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2. 学生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六、课堂讨论与分享(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七、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2. 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六、课文解析(20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词汇、句子、段落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七、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八、小组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老山界》教案(通用5篇)

《老山界》教案(通用5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通用5篇)《老山界》教案篇1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二次备课教学步骤(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老山界》第二课时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老山界》第二课时
体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翻越老山界的“难”。长征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远征的疲劳,还有饥饿与寒冷,即便如此,红军还是越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二、研读课文
(一)跳读文本
1.“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请同学们跳读文本,圈画出能够体现红军意志精神的语句。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第22节:冻醒了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寒气刺骨,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3)拓展:在山路上睡觉,地当床,天当被,露宿山头,同学们,这样的情况要是让你碰到,你会如何表现呢?
2.语言描写
预设:“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大笑起来。
——战士们用对话形式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互相鼓励,表现了豪迈乐观的精神。
3.景物描写
过渡:在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而这些景物描写并不是作者的闲来之笔。它们是文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焕然在文章最恰当的地方。
预设:(1)第12节“星夜登山”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

《老山界》教案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军事术语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山界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氛围。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加强词汇积累。

4. 分析课文: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内容,掌握相关历史背景,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四、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深入学习课文: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老山战场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研究课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6. 布置作业:第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观和战斗场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6-2-2[教学设计]老山界(第2课时)

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06-2-2[教学设计]老山界(第2课时)

第6课老山界(第2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2.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2.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所传达的红军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几类困难?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了四类困难,结合具体语句,分别从文中找出红军对待这些困难的做法。

学生速读全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应的语句,填写表格。

2.总结概括红军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红军的精神品质。

【活动内容】3.深入理解课件出示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注意体会句子中的细节所传达出来的深层含义,感悟红军的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从细节上把握红军的精神品质。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其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与瑶民攀谈的情节?学生速读这部分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思考。

2.上山时的景色不美吗?为什么直到翻过了山顶,作者才写了下山路上优美的景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在课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文中的特殊情节,理解作者这样设计的深意;学生根据写作背景和课文内容,理解并讨论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四、语言品析【活动内容】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品析课件中出示的句子。

学生也可以找出自己认为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句子,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课堂小结本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反映了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长征之歌《老山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单元长征之歌主题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②、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②、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③、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②、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诵读法、自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