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优秀教案
2023最新-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

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老山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方面: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过程和方法方面: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
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2篇《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一)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探究《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及文学特点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把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能够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3. 能够运用文学理论解读《老山界》。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 《老山界》的全文材料;2.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步骤二:核心主题探究(15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第一节,体会其中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片段,并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汇。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步骤三:文学特点分析(20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的全文,重点关注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步骤四:文学理论解读(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几种文学理论,如主题主导理论、意象主导理论等。
2. 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和文学特点,应用适当的文学理论进行解读。
步骤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阅读《老山界》的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于《老山界》的理解。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与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对主题的理解,并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第二课时教案教案名称:论述《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自主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学习目标篇一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模式篇二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篇三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蜷缩()呜咽()点缀()澎湃()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3交流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山沟瑶民家山脚(山腰)(山腰)山顶宿营地4交流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5、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预设:乐观精神、坚强意志【四】合作探究:1、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走路难”。
走路难:①路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②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预设:①陡。
(第18、25节)②第13-17节。
【打趣鼓劲】;第26节【小心登山】走路难:陡打趣鼓劲,小心登山2、小组讨论:依照上面的例子,思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睡觉难和吃饭难,按照学生的回答的顺序进行,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老山界》教案篇一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二次备课教学步骤(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优秀教学案例

5.注重情感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通过询问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引发他们对本课主题的兴趣。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经历了哪些艰苦的斗争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文章——《老山界》。”
4.创设写作任务,让学生借鉴课文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提高写作水平。
5.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革命先辈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小战士的形象,探讨他身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如勇敢、坚强、团结等。
5.情节安排:讲解课文的情节安排,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发展来表现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环境描写: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让学生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体会战士们的英勇顽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研究方向,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进行深入探讨。
2.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战士们的心路历程,增强情感共鸣。
3.创设战争年代的氛围,如播放革命歌曲、讲述革命故事等,唤起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4.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战争年代的物品展览,如武器、衣物、生活用品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生活状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老山界》教案篇一一、导入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二、活动目标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讲述一次翻越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PPT展现要求1.生读文,圈画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屏幕显示)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师:什么样的老山界?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
火把。
写出了山的崎岖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
“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
(师生共同比画)师:对对。
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生:读第一段师:哦一一。
重读了30里。
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
30里。
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
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
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
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
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
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
好来。
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
读。
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老山界》优秀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在我国湖南省与广东、广西两省的交界处,绵延逶迤着一个被称为南岭的五岭山脉,它是我国华南与中南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这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曾诗曰“五岭逶迤腾细浪”,越城岭就是五岭之一。
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是越城岭中的一段,老山界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老山界。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
3、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4、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学识渊博,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造诣较深,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知识。
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1945年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部长等职。
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之倾注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背景链接】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的美誉。
本文写的就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的情景。
【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攀.谈(pān)峭.壁(qiào)骨.碌(gū) 呜咽.(yè) 督.促(dū) 咀嚼..(jǔ jué) 灌.输(ɡuàn) 苛.捐(kē) 酣.然(hān) 缴.租(jiǎo) 欺侮.(wǔ) 蜷.(quán) 缀.(zhuì) 澎湃.(pài) 矗.立(chù)2、词语释义满望:十分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老山界
陆定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背诵精彩语段。
2、了解课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材料等特点
3、体会重要词句的含义,感知课文内容和精神。
【重点难点】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背诵精彩语段。
2、了解课文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材料等特点
3、体会重要词句的含义,感知课文内容和精神。
【自主导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粥吃起来十分香甜。
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
②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
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qiào()壁,马爬不上去。
④把毯子ɡuǒ()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起来,还是睡不着。
⑤像春蚕在咀嚼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像波涛在péng pài ( )(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
(3)罕见的美好景象。
()
(4)甜美、畅快地入睡。
()
3、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
(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4.填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
除此之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野马在平原上驰,,。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5.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军指战员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请你整理出有关记叙的要素。
时间:事件的起因:
地点:经过:
人物:结果:
【自主合作探究】
6.根据提示,理清脉络。
行路难
睡觉难顽强意志
点明事件吃饭难乐观精神
C 难(揭示中心)
7.本文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序安排层次,条理清晰。
填写下表,体会这一叙事特
体例子来说明。
陡:
窄:
险:
【反馈检测】(14分)
9.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瑶.民(yáo)歇.脚(xī)军阀.(fá)缴.租(jiǎo)
B.苛.捐(kē)欺侮.(wǔ)攀.谈(pān)煮粥.(zhōu)
C.盛.饭(shénɡ)峭.壁(qiào)骨.碌(ɡū)咀嚼.(jué)
D.点缀.(zhuì)澎湃.(bài)疲倦.(juàn)倾.斜(qīnɡ)
10.下面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4分)
A.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
B.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
C.杀生成仁勇敢无畏大显身手歪风邪气()
D.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洌扶危济困()
11.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分)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
..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
12.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
(3分)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重点难点】
1、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自主导学】
13.说说《老山界》写了什么事?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自主合作探究】
14.《老山界》一文中,除了景物描写外,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也很传神,试举例分析12段到21段中对红军战士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15.“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一句中“任务”具体指
,“这个意志”指。
16.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
..,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17.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
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反馈检测】(20分)
18.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①我们就跟瑶民攀谈
..起来。
(指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说)
②向下看,简直是绝壁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形容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③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
....了。
(甜美、畅快地入睡)
④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
..呢(指本领)
19.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问题.( 13分)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2)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
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
(3)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①“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2分)
②(1)(2)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2分)
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③读下面这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
( 2分)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观察点:________________
观察角度:先________后________
④“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这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山势?这样写能表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2分)
答:。
⑤文中写了“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后,又描写了复杂的声响,对此正确的理解是()(2分)
A.是作者的想象和夸张。
B.是红军战士的幻觉。
C.用复杂的声响反衬山间深夜的寂静。
D.前后矛盾。
⑥学了本文之后,对照你自己,谈谈红军战士身上有哪一种人格精神魅力最能吸引你、打动你?(3分)
答:。
片断训练
本文除了景物描写表现中心外,还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表现战士的品质特点。
请你创设一种生活环境,把人物放在这一特定环境中,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