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
2023最新-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

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老山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方面: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过程和方法方面: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
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老山界》 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一些生动描写的作用。
(2)理解红军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辛,然后提问:“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山界》,就是红军翻越的一座高山。
那么,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如何克服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强调“酣然入梦”“苛捐杂税”“不可捉摸”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3、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如“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等,以及“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顶”等。
2、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让学生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1)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如“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2篇《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一)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探究《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及文学特点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把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能够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3. 能够运用文学理论解读《老山界》。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 《老山界》的全文材料;2.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步骤二:核心主题探究(15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第一节,体会其中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片段,并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汇。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步骤三:文学特点分析(20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的全文,重点关注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步骤四:文学理论解读(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几种文学理论,如主题主导理论、意象主导理论等。
2. 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和文学特点,应用适当的文学理论进行解读。
步骤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阅读《老山界》的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于《老山界》的理解。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与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对主题的理解,并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第二课时教案教案名称:论述《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自主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老山界》教案篇一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二次备课教学步骤(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3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下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
《老山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一些,可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老山界》,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老山界》教案篇一一、导入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二、活动目标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讲述一次翻越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PPT展现要求1.生读文,圈画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屏幕显示)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师:什么样的老山界?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
火把。
写出了山的崎岖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
“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
(师生共同比画)师:对对。
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生:读第一段师:哦一一。
重读了30里。
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
30里。
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
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
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
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
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
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
好来。
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
读。
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2023最新-《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3篇】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老山界》教案篇一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讨、研究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图导入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
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四篇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四篇《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四篇在中小学教育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辅助。
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介绍四篇与《老山界》相关的优秀教案。
教案一:《老山界》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研究;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3. 分析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4. 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1. 导入:学生回顾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发对人物形象的兴趣;2.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研究;3. 分析人物特点:学生讨论并记录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4. 分析关系和互动:学生讨论和总结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5. 思考背后的含义:学生合作分析人物形象背后的含义和象征意义;6. 总结: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
教案二:探究《老山界》的文化元素教学目标:通过探究《老山界》中的文化元素,增加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了解故事背景;2. 分析小说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3. 理解文化元素的意义和影响;4. 延伸探究其他与文化相关的话题。
教学步骤:1. 导入:学生回顾小说的背景,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2.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3. 分析文化元素:学生讨论并记录小说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4. 理解意义和影响:学生讨论和总结文化元素的意义和影响;5. 延伸探究:学生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6. 总结: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
教案三:讨论《老山界》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老山界》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学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提示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
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
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
缀。
三、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下午
傍晚
天黑
上半夜
半夜
第二天黎明
下午
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
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欺侮(fu) 呜咽(wūyiè)
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chàn)
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
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
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用比喻。
4、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
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视,又有()视。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5、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