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

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老山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方面: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过程和方法方面: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

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学习目标篇一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模式篇二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篇三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蜷缩()呜咽()点缀()澎湃()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3交流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山沟瑶民家山脚(山腰)(山腰)山顶宿营地4交流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5、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预设:乐观精神、坚强意志【四】合作探究:1、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走路难”。

走路难:①路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

②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预设:①陡。

(第18、25节)②第13-17节。

【打趣鼓劲】;第26节【小心登山】走路难:陡打趣鼓劲,小心登山2、小组讨论:依照上面的例子,思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睡觉难和吃饭难,按照学生的回答的顺序进行,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

《老山界》教案6篇

《老山界》教案6篇

《老山界》教案6篇《老山界》教案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山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二、教学设想:(一)、预习要求: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二)、教法学法: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二、自主学习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老山界》教案范文(通用5篇)

《老山界》教案范文(通用5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范文(通用5篇)《老山界》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点题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

(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

(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老山界教案(全)

老山界教案(全)

老山界陆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2、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3、学会用不同的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4、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的生活意志.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教学时长:一学时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揣摩教学法、线索引导发、画面分析法、细节分析法、讨论法.第一学时一、教学要点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受红军长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让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3、让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短片以及长征图片)同学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曾对红军长征这样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其中提到的“五岭”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其中的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

(把书翻到七年级上册34页)2、整体感知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共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经过福建、江西、广东,转入湖南;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冲过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长驱二万五千里。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6 《老山界》 教案

6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老山界》,使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2 把握《老山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分析《老山界》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2 深入理解《老山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老山界》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人物介绍等。

4.2 学生预习《老山界》,了解故事情节,做好上课准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老山界》,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5.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山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5.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老山界》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5.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山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5.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老山界》与其他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英雄小姐》等,从而拓宽视野,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6.2 视频资料教师播放与《老山界》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老山界战役的艰苦过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七、小组合作7.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老山界》中的某个特定主题或情节进行深入讨论,如革命意志、战友情感等。

7.2 成果展示各小组将讨论成果以PPT、小报或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6篇)《老山界》教案篇一一、导入PPT出示翻阅老山界“之”字形照片,介绍陆定一。

导入简介,从作者切入把听众拉进翻山的现场。

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陆定一起重走长征路二、活动目标1.理清线索,概括文意2.品读语言,理解内涵3.领悟情怀,传承精神(生齐读明确目标迅速进入文本)三、活动过程活动一讲述一次翻越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文中表明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并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PPT展现要求1.生读文,圈画2.生分享路线(PPT展示路线变化)师:请大家回顾课文,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内容,你认为用哪一句最合适?生:找,并读。

师:九个明显的时间,七个地点——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屏幕显示)师: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师:什么样的老山界?生:难翻的。

师:山难翻在哪里?请大家跳读文章,圈画出相关语句。

生:找师:好,谁来说一下?你来说。

生:我找的12自然段。

火把。

写出了山的崎岖师:山很陡崎岖,好请坐。

“之”字形是什么样的那?大家比划一下。

(师生共同比画)师:对对。

就把山路的崎岖陡峭写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读?你来!生:读第一段师:哦一一。

重读了30里。

啊还有一个地方继续。

生: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师:把说的不陡圈出来很好。

30里。

坐下,你知道30里有多少?咱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平常的人就在平坦的路上走,30里没有任何障碍,还得两个多小时。

师:谁继续?你来说。

生:22段。

山峰像巨人一样的。

师:是的。

我们感受到峭壁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前面,大家标一下。

因为昨天把这段文字给大家省略了,这个生字词没有处理。

那猜猜这个“矗立”什么意思?生:说。

师:有小孩说直里的直放在一起。

你比划一下这个字的写法,在三个直接放到一起又高又直。

好来。

谁再来说一下?啊你补充。

生:第20段。

读。

写出了山路的窄和不平师:山路的窄和不平,一尺来宽,看一尺来宽,圈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案
星星、山峰、四周的山、(身边的战友);高峻奇伟(行军生活艰苦);由上及下,由远及近;比喻。

3、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闻”突出了夜晚山中“寂静”,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样的描写是否自相矛盾?这是用了什么手法?写“闻”用了哪些修辞?
明确: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

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

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5、写所闻时,作者用了四个“像……”,这四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

两组在比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觉。

如果调换,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觉了。

示例:像落花飘零在水面像狂风掠过松林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①扣词语:生动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②抓修辞: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③找角度:从哪一角度表现的。

④析内容:表现了写作对象的什么特点。

⑤悟情感。

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思考:
1.“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奇观”指什么?
“一步一步”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奇观”指“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文段在写景时有两个观察点,它们分别是山脚和山腰。

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曲折;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陡峭。

3.“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

4.作者在写景中穿插语言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表明红军战士身临绝境仍很乐观。

5.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

6.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五、品味语言: (结合书后练习二、三)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明确: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9、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老山界
远征难不怕
走路难、睡觉难、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吃饭难、处境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