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老山界》
《老山界》

Houwei Middle School Jiangchuan County

江川县后卫中学

老山界

学科:语文年级:八教学时间:2014年秋季学期第 3 周教师:张得萍

使用班级:八年级137、139班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自主学习方案】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

..( )

呜咽

..()骨碌.()缀.()信仰.()

..()澎湃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⑴A、蜷.曲(quán) B、悬崖.(yá) C、道歉.(qiàn) ( )改为_________

⑵A、苛.捐杂税(kē) B、惊惶.(huáng) C、澎湃

..(péng bài) ( )改为_________

⑶A、酣.然入梦(hān) B、欺诲.(wǔ) C、咀.嚼(jǔ) ( )改为_________

⑷A、缀.着(zuì) B、溪.流(xī) C、闪烁.(shuò) ( )改为_________

3、、辨字组词。

捐( ) 拆( ) 瑶( ) 倦( )

损( ) 柝( ) 摇( ) 蜷( )

峭( ) 呜( ) 侮( ) 碌( )

削( ) 鸣( ) 悔( ) 禄( )

缀( ) 陡( ) 密( ) 输( )

辍( ) 徒( ) 蜜( ) 愉( )

4、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5、解释词语。

惊惶:苛捐杂税:

缴:攀谈:

酣然入梦:蜷:

呜咽:矗立:

6、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7、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课堂导学方案】

1、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表。下面两组词语,第一组是表示地点的,第二组是分别概括课文里记述的事情的。试把它们分别填到表格中去。

⑴上山路上山腰沿山沟山脚向上路旁瑶民家山顶下山路上

⑵沿着山沟向上走登山冻醒吃饭继续爬山与瑶民攀谈露宿到达山顶稍息后下山煮粥吃

2、文章叙事的写作方法是什么?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3、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4、找出相关词语,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战士们表现出怎样态度和精神面貌?

5、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联系实际,谈谈你从红军战士身上学到了什么?

【巩固训练方案】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拼音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王昌龄的《采莲曲》,写人花难biàn(▲),画面中采莲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调欢愉;郑谷的《莲叶》,写鸳.(▲)鸯戏水,荷叶遮雨,婉转表达出“huàn(▲)纱人”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李商隐的《赠荷花》,写荷花的绿叶与红花相映,天真自在,却难逃“翠减红衰.(▲)”的厄运,暗示诗人心中的隐痛;陆龟蒙的《白莲》,描写了líng(▲)波独立、品格高洁却幽恨无穷的白莲,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咏荷诗歌四首》简评,有删改)

2.默写。

(1)了却君王天下事, 。

(2

) ,长河落日圆。 (3) ,她在丛中笑。 (4)揉碎在浮藻间, 。

(5)《观刈麦》中表现劳动人民冒着酷暑辛勤劳动的句子是: , 。

3、名著阅读:下列名著内容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 A .《西游记》中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界三军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山为妖,后经太白金星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B .《西游记》的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C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偷吃人参果、倒拔垂杨柳、三调芭蕉扇、大战红孩儿。 D .《西游记》中师徒一行经过千难万险,终于修得正果,最后唐僧被如来佛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

4、下面是小明写给爷爷的一封信,请你选择4~6处用规定的符号(不必全使用)在原文上直接修改。

换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 敬爱的爷爷:

您好!近来身体好吗?我们几个月未见面了,我很想念您,恨不得一下子很快飞到您的身旁,向您汇报我近来的情况,倾诉对您的思念之情。爷爷,通过您多年对我的谆谆教导,使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各科成绩都很好,请务挂念。我即将放暑假了,老师要填报兴趣班申报表,我准备报名音乐兴趣班。您同意吗?请您务必来信谈谈意见。

此致敬礼

2012年6月26日

小明

5、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一节。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____ 二、综合性学习

6、在空格内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5个字。

2012奥运圣火即将在英伦点燃,为全球亿万体育迷准备的狂欢盛宴即将开启。电子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与伦敦申奥大使、三星2012年伦敦奥运会全球品牌大使贝克汉姆一起向全球的体育爱好者发出邀请:无需轰轰烈烈的事迹,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无论是谁,只要乐于奉献、勇于挑战,并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就是三星要找寻的“平凡榜样”——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手,将与贝克汉姆一起传递圣

火,拥抱奥运!

7、记者随机抽取了500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他们的通讯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请阅读此表,归纳出两点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三、阅读

(一)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花之隐逸

..者也()

③中通.外直()④花之君子

..者也()

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作者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围

绕“环境与人”的关系分别提炼出这两句话蕴含的观点,并各举现实生活中一个事例佐证环境对人的影响。

(二)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①成长本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岁月的不断锤炼打磨,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弱走向勇敢。

②我是母亲的第四个孩子,出世没几天,便被送进医院。医生说我心脏发育不好,有肺炎、先天性气管炎,很难养活。而父母亲始终不肯放弃我,一天天的打针吃药使我终于幸存下来。

③深秋的一天,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感到嘴里干渴,嚷着要喝水。父亲跑过来习惯性地摸我的额头:“这么烫, 又发烧了!”他迅速给我穿戴好,推上自行车领我去医院。镇医院离家并不远,很快就到了,听诊、化验、取药、打针……这一系列过程,小小的我已是非常熟悉了。出了医院已9点多了,父亲带着我往家赶。我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背上,泪水将他的外套弄湿了一大片。父亲感到了什么, 车子骑到前面一个转弯处忽然改变了方向,他说:“咱们抄小路能近点。”我从来不知道这条小路也能通向村子。

④突然我眼前一亮,就在前方渠边斜坡上竟然有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开得那样鲜艳,那样精神。“爸爸,那是什么花?你放我下来吧。”我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父亲说:“这是白菊花,像是野生的。”我蹲在路边兴奋地看着这些花,一丛丛,一簇簇,紧密地挨着,矮矮的,却精神抖擞,一些小虫在上面跳跃飞舞,花朵不大,可开得那样灿烂,没有一丝倦怠之意。我已无法准确地描绘那个时刻小小的我的心境,只记得那一刻有一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清凉的风,湛蓝的天,金闪闪的阳光,加上一大片白色的野菊花明艳美丽,清香袭人,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了久违的笑颜。而就在那一刻, 她坚定地告诉自己,她要生长得像这花一样美丽……

⑤那一天回家后,我破天荒头一回吃药没有让父母催促,那一大碗药,我第一次面无惧色,一饮而尽。只有我知道,我饮下去的是希望,是力量,是渴望生命如花绽放的动力,那一刻一个六岁的小女孩觉得自己长大了。

⑥多年以后,我终于摆脱了疾病,并没有留下一丝疾病侵扰的痕迹。如果说生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那么在我生命的这幅画卷中,那路边的野菊花就该是神来之笔吧!

(选自2011年第13期《读者》,作者:赵宁,有删改 ) 12、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3、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前几段花大量笔墨叙写“我”常年生病的情况?

14、细读文中画线句子,试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15、下面的材料与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同吗?它们又给你怎样的启示?

材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外,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最终将构筑我们自己的命运。

四、写作与表达

人生在世,我们在乎很多东西,比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朋友,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窗;再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道德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又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班级,等等。请以“在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老山界

《老山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2通过师生合作探究,朗读赏析精彩语段,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 生:背诵《七律长征》。 2师引导:红军长征途中跨越了万水千山,你知道他们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什么山吗?这座山高30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板书题目作者) 二复习回顾 1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课文是什么体裁?(回忆录) (2)写了一件什么事?(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品质?(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第一天下午动身,从山沟向上走,然后写傍晚天黑夜里露宿山腰,再到第二天黎明,下午两点多到达山顶。)结构层次怎样划分?(准备翻山翻山经过取得胜利) 2 生反馈,师评价补充,总结引入下一环节。 三重点研讨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翻山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态度怎样?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打趣鼓劲,小心登

三 老 山 界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二)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 咀嚼.( )呜咽.()澎湃 ..()缀.() ..()骨碌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 【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学习方法导航】 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聚集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 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 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老山界句子赏析

篇一:老山界教案 总第课时 《老山界》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用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示: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本文是如何这样安排的? 明确: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本文分三部分,起因: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经过: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结果: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三、课文探究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呢?明确: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1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由上表还能得出,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6 老山界 预习须知 一、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长征胜利后不久,时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绝壁:极陡峭难以攀援的山崖。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二、主题概述 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四、思考探究 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4.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四个方面的困难: ①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③吃饭难——粮食短缺,肚子很饿; ④处境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这些都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 老山界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 的作用。 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三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板书课题《老山界》。 2.学生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3.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1)给加横线字注音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迟缓() 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酣然入梦:苛捐杂税:点缀: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⑴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情节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填写下表。并分析文章层次。

《老山界》

Houwei Middle School Jiangchuan County 江川县后卫中学 老山界 学科:语文年级:八教学时间:2014年秋季学期第 3 周教师:张得萍 使用班级:八年级137、139班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自主学习方案】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欺侮.()酣.()然入梦蜷.()矗.立()咀嚼 ..( ) 呜咽 ..()骨碌.()缀.()信仰.() ..()澎湃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读音或字形都有一项是错误的,请写出序号并改正。 ⑴A、蜷.曲(quán) B、悬崖.(yá) C、道歉.(qiàn) ( )改为_________ ⑵A、苛.捐杂税(kē) B、惊惶.(huáng) C、澎湃 ..(péng bài) ( )改为_________ ⑶A、酣.然入梦(hān) B、欺诲.(wǔ) C、咀.嚼(jǔ) ( )改为_________ ⑷A、缀.着(zuì) B、溪.流(xī) C、闪烁.(shuò) ( )改为_________ 3、、辨字组词。 捐( ) 拆( ) 瑶( ) 倦( ) 损( ) 柝( ) 摇( ) 蜷( ) 峭( ) 呜( ) 侮( ) 碌( ) 削( ) 鸣( ) 悔( ) 禄( ) 缀( ) 陡( ) 密( ) 输( ) 辍( ) 徒( ) 蜜( ) 愉( ) 4、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落:là( ) luò( ) lào ( ) 5、解释词语。 惊惶:苛捐杂税: 缴:攀谈: 酣然入梦:蜷: 呜咽:矗立: 6、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陆定一《老山界》课文阅读

陆定一《老山界》课文阅读 老山界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

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饶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老山界

《老山界》 二. 重点、难点: 1. 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3.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地点: 人物:起因: 经过:结果: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三. 合作探究 1.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 2. 本文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 四、堂训练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 ㈠明确顺序安排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的呢? ㈡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二、合作探究 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什么精神?

三、老山界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 〔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 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 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

老山界

《老山界》教案 主备人:汪娜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惊惶()缴费()峭壁()咀嚼() 呜咽()蜷缩()澎湃() 2.解释词语: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攀谈——————细切———————— 二、自主学习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 以什么为线索? 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

(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 2、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展开叙述,试着概括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天下午动身,傍晚到了一家瑶民家攀谈,天黑到山脚,登上,之后走了半天,在山上露宿,半夜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跑下山。 3、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4.首尾两段的作用。 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5、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老山界》重点赏析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和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这句话中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2.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这句话理解的时候可以这样想: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在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3.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在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任务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老山界》重点赏析 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

3.老山界(2)

三老山界 考点1字音字形 易错音:蜷.缩(quán)呜咽.(yè) 点缀.(zhuì) 咀嚼.(jué) 澎湃.(pài) 缺乏.(fá) 盛.粥(chéng) 酣.然入梦(hān) 易错字:陡.峭包裹.瑶.民 骨碌.蜷.缩惊惶. 考点2词义理解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人交谈的意思。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迟钝—迟缓】 两者都有“行动缓慢”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的是反应慢,行动不敏捷、不利索,也常形容感觉或思想;后者强调的则是动作缓慢。 考点3写作顺序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课文写了头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部队在前进。这样写的好处:一是使文章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合情合理;二是先设悬念,后做解释,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后面才明白是山路难爬,这样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考点4环境描写 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紧扣“火把”,从不同视角方位对景物进行描绘,把山路的迂回曲折、山势的陡峭险峻、爬山的艰难异常描写得惟妙惟肖,将红军豪迈的气概、积极乐观 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 基础积累 1.(2016·江苏昆山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掇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

老山界,陆定一,原文阅读

老山界 陆定一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饶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

《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三中学秦炜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2、结合课文说说长征途中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关键: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

老山界

一<此文重点表现出什么精神? 课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此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结构上又是怎样安排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写红军决定翻山并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2~33段)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变化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2~11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崖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的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坚强意志,点明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第32~33段),在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 这一部分着力写山的高<陡<险,突出翻山的“四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夜宿悬崖,寒气逼人,睡觉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后有追兵,处境难。这样写,反衬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 第三部分(第34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三<此文写法上有哪些主要特点? 记叙的顺序值得借鉴,课文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这些使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显得不奇怪了。 另外,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结合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如星夜爬山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和乐观精神;“之”字形路的描写,写出了山势的险峻反衬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气概。半夜醒来那一段描写,写出了老山界的“高”和“险”,同时也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四<学习此文要重点把握什么?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老山界

《老山界》预习案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攀.谈()、苛.捐杂税.()、峭.壁()、骨碌 ..()、酣.然入梦()、 蜷.()、缀.()、澎湃 ..()。 2、解释下列词语: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3、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4、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 5、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句中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空缺的横线上。 ①她拿出仅有的(A。一点B。一袋C。一碗)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②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A。害怕B。担心C。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③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A。凭着B。鼓着C。靠着)勇气前进。 ④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A。沉重B。笨重C。繁重)的队伍战胜了。 【知识链接】一、《课文简介》 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原文阅读

《老山界》原文阅读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老山界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阅读课文,捕捉构思艺术。 2.精读文章佳段,捕捉细节妙处。 3.仿写文章妙点,捕捉红军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选材详略的方法。爬越一座30里高的老山界,可写的事情很多,可是作者着重抓住了“与瑶民攀谈”、“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四个片断来写。红军过老山界,困难也很多,可作者却花很多笔墨写“山腰露宿”,这是否偏题?引领学生反复阅读原文,明确:“与瑶民攀谈”,正是要牢固群众基础,解决吃饭困难的问题。“山腰露宿”,明为休息,实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一幕。白日行军艰苦之大已不言而喻,而晚上还要露宿山腰,此时逼人的寒气、陡峭的山势即是最大的困难,作者巧妙地从另一个侧面写出红军直面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可谓神来之笔。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这是学习本文的一大重点。文中对人物语言、山腰夜景等作了详尽的细节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应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体验,用“过电影”的方法来完成对细节描写的品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诵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回顾主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猜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由学生自由猜想,并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老山界》,从而达成真正的有效阅读。 二、分析构思理读课文 1.以“难”为切点,朗读课文。 (1)边读边在边页批注红军遇到的具体困难。 如:吃饭难(2、29、32)、 走路难(13-20)、 睡觉难(21-23)、 处境难(30)。 (2)按照找到的困难,把文章自然地分成四个板块,并概括层意。如:攀谈瑶民,露宿山腰,翻越山顶,下山情景。 2.以“图”为抓手捕捉构思特点。 (1)再读课文,根据课文提示,画出红军攀爬老山界的示意图:山顶翻越山腰露宿“之”路攀爬轻松下山竹楼攀谈 (2)观察自画的示意图,小组小结本文构思的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移步换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所见情景也发生变化。

老山界

《老山界》导学案 柳文篆 一、教材分析说明: 1、教材说明: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了能更好地表现这一主题,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同时又恰切地使用了大量的精彩语句,做了许多生动的描写。 2、学习目标: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优良的革命传统 3、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4. 学习难点: 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二、导学案设计 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 ) 矗( )立péng pài( )( ) 蜷( ) 曲jǔjué( )( ) 呜咽( ) 酣( )然入梦落( )

得很远 2、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顶着天啦!() 2)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一)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3.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想想这 是什么记叙顺序? (二)研读赏析, 1精彩片段一赏析“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连接起来……”这一奇观,你感受到了什么? 2精彩片段二赏析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巩固练习(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老山界》

《老山界》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咀嚼() 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

营地”。 ⑵“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五、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 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 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 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 节(2)第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