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山界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文
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文
一、课文背景
老山界这篇课文呢,它是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故事。

那时候红军战士们面临着好多困难呀,就像我们现在生活里遇到的那种超级难搞的事儿一样。

这篇课文让我们能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二、课文内容概括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红军战士们翻老山界的经过。

他们一路上要爬山,山可高啦,路又特别难走,晚上还得在山上过夜。

战士们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比如说他们在爬山过程中累得不行了,但还是咬着牙继续前进。

三、人物形象
红军战士们在课文里的形象特别鲜明。

他们都很勇敢,面对陡峭的山路、恶劣的环境,没有一个人退缩。

他们之间还特别团结,互相帮助,这种团队精神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参加团队比赛时同学们之间互相配合一样重要。

四、文章主题
主题就是体现红军长征的艰苦,以及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这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很有启发呢,当我们遇
到困难的时候,也得像红军战士一样,不能轻易放弃。

五、文章特色
1. 描写生动。

作者把爬山的过程写得可详细了,像描写山路的陡峭,战士们的疲惫,让我们读的时候就好像自己也在跟着红军战士一起爬山一样。

2.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这种情感也很容易传染给我们读者。

六、阅读感悟
我读完这篇课文后,就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

红军战士们那么艰苦的环境都能克服,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算什么呢?而且这篇课文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

老山界课文重点笔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旅程中,有一篇课文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记忆的银河里闪闪发光,那就是《老山界》。

这篇文章啊,可真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来说说作者陆定一吧。

他用生动的笔触,把那段艰难却充满力量的经历呈现在我们眼前。

文章讲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老山界,那可不是一般的山啊!陡峭险峻,让人望而生畏。

红军战士们呢,却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课文里对爬山的过程描写得那叫一个详细。

比如说,“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壮观又震撼。

红军战士们举着火把,在黑夜里前行,那星星点点的火光,不仅照亮了山路,更照亮了他们坚定的信念。

还有对环境的描写,“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这一段,把又冷又黑的夜晚写得活灵活现。

咱想想,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得多难熬啊,但他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

说到这儿,我想起课文里描写战士们吃饭的细节。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

”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艰苦。

饿了,连普通的粥都觉得是美味佳肴。

还有攀爬悬崖的那段,“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这路窄得吓人,石头还不平,真不敢想象战士们是怎么一步步爬过去的。

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的那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不管是陡峭的山路,还是寒冷的夜晚,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遇到一点点小挫折就叫苦连天。

和红军战士们比起来,我们真的太脆弱了。

这篇课文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们从红军战士们身上汲取了力量。

七年级下语文老山界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老山界知识点

七年级下语文老山界知识点
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学期的知识
点之一。

学生应该了解老山界的概念、历史背景以及与课文相关
的知识。

以下是老山界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老山界的概念
老山界是指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物资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今天的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省份境内。

在中国历
史上,老山界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汉
文化、黄河文化和秦晋文化等文化交汇的地方,也是北方和南方
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老山界的历史背景
老山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当时,中原的诸侯国与南
方吴越、楚国交往频繁,为方便交流,便在山东、河南、江苏等
地修建了道路。

随着历史的发展,老山界逐步成为南北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

唐代,长安的繁华搬到了洛阳,
洛阳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

五代和北宋时期,洛阳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老山界成为地方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三、与课文相关的知识
老山界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主要包括《难忘的旅程》和《穿越老山界》两篇课文。

在《难忘的旅程》中,我们了解到课文的主人公高原在老山界经历了很多困难,但也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

在《穿越老山界》中,我们了解到老山界一直是南方和北方文化交流和物资贸易的重要通道,了解了一些关于老山界的历史背景。

综上所述,老山界是中国南北交通、物资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文化中心。

学生们应该充分了解老山界的概念、历史背景以及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老山界课文讲解

老山界课文讲解

老山界课文讲解
《老山界》是一篇流传于中国各地的地方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张
学军在老山界度过了他的整个青春时光。

这个地方并不友好,它是一
个充满鬼怪、邪灵的地方。

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人莫名其妙地失踪,也
有人受到邪灵的侵扰而变得疯狂。

但张学军却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
意义。

小说开头,张学军的母亲因为家里贫困而被卖到了县城。

在母亲
的离去之后,张学军没有流泪,而是决定去寻找她的下落。

由于没钱,他只能步行上路。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给了他一些当地
的路线和特产。

同时,老人也告诉他关于老山界的一些事情。

就在这时,张学军发现自己的钱袋子不见了,这也让他不得不留在老山界更久。

在老山界期间,张学军与当地的居民相处得非常好,他帮人捉虫子,打铁,甚至还慷慨地借钱给了一位老人。

但最让人惊奇的是,张
学军还成为了当地的“官人”。

他不仅给自己买了一件新衣服,还招
呼了一大批人来为他过生日,并借机宣扬了当地特产。

然而,张学军也经历了邪灵的侵扰,甚至一度被迷惑。

直到他遇
到了一位神秘的人,才明白自己掉进了邪灵的圈套。

通过与这位神秘
人的交流,张学军明白了自己的生命意义,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整个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描写老山界的鬼怪
故事,展现了人性中脆弱而无力的一面。

然而,张学军的韧劲与坚毅
却证明了人可以通过理智和善良来战胜邪恶。

这篇小说以其文笔优美
和深刻的思考角度,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老山界》优秀

《老山界》优秀
竹筒酒
以竹筒为容器,经过酿制而成,味道清香可口,营养丰富。
百香果汁
以百香果为原料榨制而成,口感酸甜可口,营养价值高。
05
老山界的历史文化价值
老山界的历史价值
见证历史
01
老山界作为中国边境线上的山脉,见证了多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是历史的重要见证。
红军长征
02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重要山脉之一,对于研究红军长
老山界的特色菜肴
竹筒饭
以竹筒为容器,加入糯米和其他调料,经过烤制而成,味道清香可口。
酸辣汤
以豆腐、木耳、鸡蛋等为主要原料,酸辣口味, 营养丰富。
小炒肉
以猪肉为原料,搭配辣椒、大蒜等调料炒制而成 ,味道鲜美。
老山界的特色饮品
瑶王酒
以糯米为原料,经过瑶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味道醇厚,具有独 特的瑶族风味。
日期:
《老山界》优秀
汇报人:
目 录
• 老山界简介 • 老山界的战斗历史 • 老山界的风景名胜 • 老山界的特色美食 • 老山界的历史文化价值 • 老山界的未来发展与保护
01
老山界简介
老山界的地理位置
老山界位于中国云南省与越南 之间的边界,是滇越边境的重 要通道之一。
老山界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 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老山界的地理特点
老山界地形复杂,山脉连 绵起伏,森林茂密,给敌 我双方都带来了很大的战 斗困难。
老山界的战略意义
老山界是中越边境的重要 屏障,也是中国军队在南 方战区的重要据点之一,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老山界的战斗经过
战斗初期
中国军队在老山界的战斗初期 ,由于地形不熟和敌人的顽强
抵抗,一度进展缓慢。

老山界

老山界

老山界老山界,位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和会理县之间,是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这里山势险峻,峰峦叠嶂,被誉为“神奇的山脉画廊”。

老山界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

老山界的山峰高耸入云,峰顶常年被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般。

每当朝阳初升,阳光撒在山峰上,映衬出一片金黄色。

而夕阳西下时,山脉则呈现出一片浪漫的紫色。

这种独特的光影交错,使老山界呈现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景象。

除了壮丽的山峦,老山界还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种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金丝猴、大熊猫等。

而山间溪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地流淌着来自高山的雪水,形成了一道道瀑布和湖泊。

这些湖泊清澈如镜,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蓝天白云,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老山界不仅具有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

这里是彝族的聚居地,彝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在老山界,可以欣赏到彝族的歌舞表演和手工艺品制作,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老山界是一个适合户外探险和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旅游项目,如登山、徒步、摄影、钓鱼等。

在攀登山峰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身心的压力被释放,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

而徒步旅行则可以让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会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对于摄影师来说,老山界更是一个天堂般的存在。

在这里,可以拍摄到许多令人惊艳的风景照片,记录下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每年都有大量的摄影爱好者选择来到这里,捕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和独特的自然光影。

除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老山界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和特色美食。

这里盛产水果、蔬菜和茶叶等,品质上乘,深受游客喜爱。

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不仅可以满足味蕾,还可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和农耕传统。

总之,老山界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美丽的地方。

无论是追求自然风景的游客、摄影爱好者,还是喜欢探险和休闲度假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感动。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

苏教版八上《3、老山界》课文原文老山界陆定一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七下语文老山界笔记

七下语文老山界笔记

七下语文老山界笔记
《老山界》是一篇记叙文,作者是陆定一。

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采用了顺叙的写作手法,按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叙述了翻山的经过。

文章先交代了翻山的原因,然后按照翻山的经过对事件进行了叙述,最后点明了翻山的意义。

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文章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同时,作者通过对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文章还通过对红军战士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态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老山界》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通过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生动描述,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老山界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3.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

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

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

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

(学生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2.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

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

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

(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①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③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

〔提示〕①应找到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示:在第二段里找。

②从吃饭、走路、睡觉、处境难上来思考。

③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小结〕①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②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陡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山路陡峭,悬崖峭壁。

);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

);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

③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

2.放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形成应用巩固提高〔应用〕1、文章当中写到睡觉难,在一尺宽的地方,路又不平,红军战士横着心躺下。

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红军战士睡觉的情景是怎样的艰难。

〔注意〕此题让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领悟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应用〕2、红军过瑶民,瑶民“照着惯例”,给红军“一点米”,红军给瑶民“一袋米”等的修饰,在这里起何作用?举一些现时生活中,能充分体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典型事例。

〔注意〕本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组交流。

提示:可以从98年的抗洪救灾说起,也可以从平日里拥军爱民的事例说起。

学生广泛发言,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

〔讨论〕3、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红军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说说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注意〕此题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小结: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难。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

〔拓展延伸〕:1、〔应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方法组织安排材料。

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和浓笔相结合,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处。

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

2、〔实践〕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3、〔积累〕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语段摘抄在本子上。

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归类摘抄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 谁能用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

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投影出示)①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

②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③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

4.汇报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拨,得出答案。

〔小结〕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①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

”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②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背诵完同桌交流。

(三)形成应用巩固提高:〔讨论〕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一段话中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提示〕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谈自己感受的时候要谈的真实,运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语句要流畅。

〔讨论〕2、“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注意〕“像山泉在呜咽”一句有不少人认为“呜咽”的原意是低声哭泣,文中是修饰形容凄切的流水声。

这种解释与通篇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悖。

应解释成流水声若断若续,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

这样使整个乐观主义的基调不至于失去一致。

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感受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

〔讨论〕3、“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课后小结拓展延伸:〔课后小结〕: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这充分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拓展延伸〕: 1、模仿天地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请你发挥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组排比句式。

〔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致。

像,像,像,像。

2、写作训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留心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记录你自己所见所闻,模仿上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抒情短文。

〔注意〕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形象、细腻生动地描写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