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 老山界

合集下载

三 老山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三 老山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三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理学中的地貌类型-丘陵与山地的特征和区别;–了解三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对附近地区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地理学的知识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能够运用地理学的方法解释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合作完成小组讨论和展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质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电子板书、投影仪等;–教科书:《地理》(苏教版八年级上);–PPT:三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2.预先了解:–三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听歌曲《山外青山楼外楼》等,引导他们回忆有关丘陵和山地的内容,激发对新内容的兴趣。

2. 三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征1.展示PPT,让学生了解三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2.引导学生观察PPT中的地图和地貌特征,让学生描述三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3. 丘陵与山地的特征和区别1.引导学生回顾地理学中对丘陵与山地的定义,让学生分析丘陵与山地的特征和区别。

2.带领学生对比丘陵与山地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异同,并让学生进行总结。

4. 三老山界对附近地区的影响1.引导学生思考:三老山界的地貌对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2.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种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地质、水文、生态环境、农业和旅游等方面。

要求小组讨论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

5. 小组展示和评价1.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他们研究的影响,并展示报告中的内容。

2.全班评价:其他学生可以提问、评论或提供进一步的建议,老师也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复习教材中与本课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2.如果被分配为小组发言代表的学生,修改和完善小组报告;3.收集有关丘陵和山地的照片或文章,准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PPT、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老山界》课件 苏教版 (2)

8、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
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 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既是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嘲讽,又 是为敌军中部分想抗战而不得的无奈感到惋 惜,同时也是对自身战斗力的肯定
9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 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总结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 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 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 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 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10、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 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 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 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 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种 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困难 体 现
态度
行 路 难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好快些
睡觉难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 路上睡觉 ,寒气逼人
横着心
吃 饭 难 粮食奇缺
鼓勇气
处 境 难 枪声密集,敌人追击 帮助、讥笑
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 和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1 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 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 一段。)
2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 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 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 到“清得透底”。)
揣摩语言 1、 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
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老山界》ppt课件1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老山界》ppt课件1

合作学习:
读课文,完成问题,有疑惑小组讨论:
作者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 是怎样描述的?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表现了红 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作者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
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 文是怎样描述的?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表现
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
的革命豪情。
开端 老 山 界
经过 结果
决定翻山
上山
下山 翻山以后
革 命 英 雄 和 乐 观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
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 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 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 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也一定有过这样的 感受,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练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 法。
时间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地点
人物
活动
瑶民家 山脚下 半山腰 山路上
瑶家大嫂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 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 后
雷公岩
山顶
半夜露宿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 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午
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 章层次。
品析语言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 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
者是否矛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老山界》教案-(新版)苏教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山界》的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

2.理解课文中的山林人物与道德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

4.通过讲解声音与表演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朗读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和描写技巧的理解。

2.内涵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掌握。

3.声音与表演方式的讲解,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可以用生动活泼的语调引入本课主题,简要回顾《老山界》内容,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

(二)呈现1.教师出示图片或简单画面,讲述山林人物的特征和内涵。

2.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阅读和解析相关段落,讲解教学重点,着重分析文章描写山林人物的技巧与方式。

3.针对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使用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提高写作水平。

(三)讲解1.声音与语调的讲解。

通过声音和表演,影响观众的感性认知,加深其对诗歌文学的理解。

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演唱,彩排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说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2.诗歌鉴赏教学。

语文教师在讲述《老山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听音乐演唱相关句子进行领悟。

3.写作与表达教学。

教师可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描述人物的语言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评价通过课堂互动、 homework 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四、教学后记1.本节课的教学点着重在于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描写技巧的应用,通过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的讲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法素养。

2.本课教学需要注重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如画面、语调、情感等多方面的表述,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不仅要关注课堂授课,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老山界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三老山界

三老山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三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板书课题《老山界》。

2.学生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3.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字注音蜷缩()呜咽()点缀()澎湃()迟缓()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酣然入梦:苛捐杂税:点缀: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⑴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情节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

填写下表。

并分析文章层次。

本文层次:分三部分。

一、(第一自然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二、(2—33)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三、(34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老山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阅读篇目之一,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采用了夸张和对比等手法,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等方面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了解老山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3. 掌握夸张和对比等描写手法;4.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2. 如何理解夸张和对比这些修辞手法。

四、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1) 教师做好文章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

(2) 让学生预习文章,鼓励学生提前了解老山界的情况。

2. 课堂教学(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介绍老山界,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放松学生阅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文章内容的问题,例如:老山界的特点是什么?文化和人文风俗有哪些?(3) 梳理思路(10分钟)学生针对老山界的情况整理思路,准备写一篇文章。

(4) 写作(25分钟)学生根据老山界相关情况,写一篇文章。

鼓励学生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文学含量。

(5) 练习评估(10分钟)让学生互相评估彼此的文章,并选出几篇优秀的进行展示。

教师可以点评,鼓励学生。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并根据老师的点评和评估,修改自己的文章。

五、教学效果评估1. 加强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3. 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老山界这篇文章数次阅读后,可以发现文章中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尤其是对本地特色的描写,反客观突出。

通过这篇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还加强了对语言修辞方面的理解和评论能力,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本教案以老山界的一篇文章为素材,通过阅读、问答、思路梳理、写作、评估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老山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为教材,共分为阅读理解、语言运用两部分,学习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老山界》这篇文章是讲述了经历种种困难和危险后,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终于到达了老山界,看到了那片美丽的土地。

作者通过语言细致叙述了老山界的美丽以及到达老山界的过程,同时也描述了途中的险阻以及经过的艰辛。

本文适合阅读并且扩展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ⅰ)了解单词:sweated、climbed、set、beyond、experience、toward、valley;(ⅱ)了解词组: work one's way up、someone's group、be covered with脚印、a scream of joy;(ⅲ)能提出故事中与“山”的相关词汇并加以分析和使用。

2.阅读技能(ⅰ)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大意,并加以运用;(ⅱ)通过交流思密达观点,学会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活动描述:对于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摆一些垃圾、废纸等等杂物在课桌上,表示这是一些被扔掉的垃圾。

在学生们走进教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些垃圾,并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

教学目的:通过本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阅读理解部分a.首先,教师可以将文章的单词和重点词汇纠正一遍,以便学生们在字词认知上做好准备。

b.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段文章进行阅读,并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段落的大意,并用黑板上的条子写下自己阅读的过程。

c.然后,教师可以展开全班讨论,由学生们说出他们的看法和理解,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文本。

d.最后,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检查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老山界》课件(共16张PPT)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3课《老山界》课件(共16张PPT)

(jiǎo) (zhōu) (jué )
(qīng)
( là)
整体感知
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明确: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探究1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 序呢? 明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 2、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时间 第 下午 一 天黑 天 夜里
明确:突出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之多,危险之大,也 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 豪迈的精神,再多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主旨理解2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 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拓展练习
探究5:
如何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 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 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请结合学过的关于长 征的文章以及你的理解,加以分析。
探究5:
如何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 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请结合学过的关于长征的文章以及你的理解,加以分析。
思考;
文章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
明确: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 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主旨理解2: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 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 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老山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积累生动的景物描写。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
的作用。

4.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文中三处生动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板书课题《老山界》。

2.学生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陆定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3.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给加横线字注音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迟缓()
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酣然入梦:苛捐杂税:点缀: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⑴感知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关情节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和层次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语。

填写下表。

并分析文章层次。

本文层次:分三部分。

一、(第一自然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二、(2—33)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三、(34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

(3)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明确:“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4)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本文着重抓住了哪四个片段来写?请各用四个字加以概括。

明确:“与民攀谈”“山腰露宿”“攀越山顶”“下山情形”
(6)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明确: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二)自主学习(温馨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运用工具书,在课本上圈点批注,做好笔记)(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阅读13-22段回答问题
1. 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写红军走“之”字路的奇观。

2、语段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暗示路陡山高。

第二次:展示了“奇观”的细节,突出山路的陡峭和气势。

3.语段中,第③④⑤段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明确: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画线句“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的豪迈情怀。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堂清结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课时目标。

1.赏析精彩的语段,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 .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如:第 22 节)。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阅读课文23-31段回答问题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谷和登上老山界山顶的情景。

2.第23段中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写景?请分别举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出了山高;
听觉:“耳朵里……在澎湃”,写幽静;
触觉:“才觉得寒气逼人……打着颤”,写寒冷
3.第23段中“黑的山峰……像一口井”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险峻,也表现了红军身处险境而镇定自若的乐观主义精神。

4. 语段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红军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5、这段话中运用了那些比喻?把这几个调换一下位置,好不好?
明确: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不好。

四个"像"其实可分为两组,一组以动物作比,一组以水流作比,两组在比较声音方面,都是一小一大,表现了听觉上或小或大的两种"不可捉摸"的感受。

如果①与③对调,就不能表现听觉上的矛盾感受。

(以声衬静)
(二)自主学习(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回)(三)自学检测
三、合作探究
1.品味划线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明确: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意思。

这两个词语在此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抢了一碗就吃”明确:教参P34
2.联系全文,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像山泉在呜咽。

”明确:教参P34
(2)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总结:
(一)写作方法:1、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

2、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的表达中心。

(二)语言特色: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感情强烈
中心:本文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堂清检测
1、课文背诵
2、练习册第二课时
堂清结果: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