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的语文
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考核试题及答案

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考核一、单选题1那一派的相声把雅端到舞台上[单选题]*A、清B、侯√U浑D、马2关于对传统相声的继承,以下哪一点不是继承的原则和标准?[单选题]*A、继承其文化B、继承其艺术C、越古老的段子越应当继承VD、继承其文学3一段相声表演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单选题]*A、包袱是否连接巧妙B、观众是否能够发出笑声VC、表演者是否有充足的准备D、台上两个人的配合是否默契4下列关于"灯谜”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亦称"灯虎"B、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C、秦汉时期成为一种书面创作D、每逢中秋佳节,结合赏花灯成为一个猜谜游戏√5下列关于"八角鼓"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是清末八旗子弟创造出的东西B、除了唱之外,也有些说口C、实际上,太平歌词唱的东西就是八角鼓中的曲牌D、八角鼓曲风高雅,不适合在市民阶层中流行V6下列关于习俗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B、习俗就等同于风俗VC、习俗可大可小D、习俗既可以善遍也可以特殊细小7对于侯宝林大师而言,每段相声中的人物都必须有一个人物小传,这些小传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单选题]*A、人物的年龄B、人物的特点C、人物的理论的来源D、人物的家庭住址√8相声作为一门曲艺艺术,其完整定型是在哪个时代?[单选题]*A、不好说B、朱绍文先生的时代√C、寿字辈时代D、八德时代9传统相声中的四大"腿子活”不包括以下哪个作品?[单选题]*A、《汾河湾》B、《黄鹤楼》C、《八扇屏》√D、《突公训女》10一般的人学唱的时候要唱几句才能要下好来[单选题]*A、二B、六C、四VD x八11下列关于"垫话”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是开场白,是铺垫在"正话"前面的话B、单口相声的垫话往往是定场诗C、在相声表演中完全是多余的,不必加VD、其目的是在人正话的时候,有起承转合,不那么生硬12北方俗语"你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吗”的意思是?[单选题]*A、你知道自己的饭量是多大吗B、你知道你们家要做多少米饭吗C、你自己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本事吗√D、询问对方饭量,是一个日常问候语A、所演曲目用语高雅B、表演者清高自傲,作艺方式是自娱C、维承人物之一是陈涌泉先生D、表演者以此为生√14传统相声贯口《,煽屏》属于哪个种类的贯口?[单选题]*语词的堆积V故事性的C、抒情性的D、将同样的事物串连在一起的15在朱绍文之后,相声进入到一个繁荣发展的年代,出现了"相声八德",以下哪位人物不属于"八德"之一?[单选题]*A、郭德纲√B、裕德隆C、焦德海D、刘德智16下列关于“小品文"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是一种散文流派,内容题材不限B、《史记》中的文章也可算是小品文VC、是一种寓有抒愤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D、古代许多语言优美、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序、记传和书信都可算作小品文17下列关于汉语中“双重否定”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分为两类句式B、双重否定具有疑问句的功能√C、一般的双重否定句式,连用两个否定性词语造成D、特殊的双重否定句式,是由一个否定性词语和一个反语语气连用造成的18以下哪位相声大师的艺名是"万人迷”[单选题]*A、裕德隆B、刘德智C、焦德海D、李德汤√19下列关于“文眼"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说起来比较文雅,含有知识性B、以文学作品为基本内容的段子C、以叙述为主,有人物行动、戏剧情节D、多以学唱为主√20下列关于“软幽默”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是一种温和、含蓄、慰著的深层次幽默B、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武器和心理良药C、需要在悟性中体味言外之音、弦外之意D、它唤起的是感性的愉悦√21小品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以下哪个时期是小品开始成熟并快速发展、红火程度甚至一度超越了相声的时期?[单选题]*A、1983-1986B、1964-1966C、1986-1996√D、1980-198622以下哪种说法不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单选题]*A、结绳B、八卦C、杜康造字VDs书契23以下哪点不属于相声的表演形式?[单选题]*A、单口相声B、对口相声C、相声剧√D、群口相声24一个笑话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笑话需要多个因素的配合,以下哪个因素不在其中之列?[单选题]*A、俐齿B、工模仿C、记忆力好√D、善变25下列关于《对春联》的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是清代旗藉子弟撰写的文字游戏之作B、同诗词歌赋的韵律是一样的VC、讲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弄清平瓜D、是传统相声的经典段子26丁广泉老师和候宝林大师一起做的事情不包括[单选题]*A、学艺B、抄写手抄本C、唱京剧VD、做木工27下列关于俏皮话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B、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C、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解释、说明VD、一般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28一个人如果想做到"伶牙俐齿",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除了()[单选题]*A、语汇丰富B、行动机敏Vc、反应敏D、通情达意29以下哪个声调不是普通话当中的声调?[单选题]*A、阴平B、阳平C、JtWD、入声√30马三立是一位世俗的相声大师,他的"俗"当中不包括以下哪个涵义?[单选题]* A、大众化的通行的习惯B、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等C、深厚的民俗传统D、趣味不高、令人厌恶的戏谑√二、判断题1包献在曲艺中指的是经过周密的组织和安排,铺垫,使语言和事件产生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效果"单选题]*A.√√B.×2相声艺术是滑稽语言艺术,而不是幽默语言艺术。
用相声演义中国文化

9【单选题】根据专家的统计,常用汉字大概有多少个?400010【单选题】下列汉字笔顺规不属于“先外后里”的是(凶)。
11【单选题】相声《俏皮话》主要表现的是俏皮话中的什么容?歇后语12【单选题】相声《友谊长存》中采用的文字游27【单选题】下列关于“八角鼓”的说法错误的是(八角鼓曲风高雅,不适合在市民阶层中流行)。
5【多选题】中国古代文献上记录的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结绳、八卦、书契)。
13【多选题】相声中的“包袱”的类型有(直接的、夸的、揭露的、间接的)。
14【多选题】相18【多选题】下列关于“莲花落”说确的是(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容多为劝世文,以惩恶扬善、吉祥纳福为主、始于宋朝,形成于明朝,盛于清朝的新干)。
文字。
√10【判断题】歇后语的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底。
×11【判断题】歇后语能达到讽刺和幽默的功效。
√12【判断题】相声是以逗为主。
×13【判断题】白在《白云歌送十六归山》中采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式。
√14【判断题】相声《七夕趣谈》的表演形式是群口相声。
√15【判断题】1983年的春晚小品《吃鸡》被视为喜剧小品的萌芽期。
√16【判断题】相声《卖估衣》是以唱为主的段子。
×17【判断题】“吆喝”又被称为“告君知”。
√18【判断题】“聋子打岔”、“大烟鬼”都是属于相声中“歪学”的成分。
√19【判断题】《亚非拉美菊坛》完全是一个相声表演形式的节目。
√20【判断题】参军戏的两个角色中,被戏弄者名仓鹘,戏弄者叫参军。
×21【判断题】“反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演出式。
√22【判断题】相声中“学”的三种来源渠道都是以形体模拟为主。
×23【判断题】在相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求形似,同时还要神似。
√24【判断题】相声最大的特点之一在于其善于讽刺。
√25【判断题】二七分的逗捧关系的段子主要是叙述性的。
√26【判断题】相声中的“直接抖的包袱”是用唱的式将其容来加以一些歪曲。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导学案——相声“噫”声叫好的来历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导学案——相声“噫”声叫好的来历
一、导入新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相声中的“噫”声。
那么,你们在看相声的时候,有没有听过这个声音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相声中“噫”声的来源和含义。
2.学会运用“噫”声表达情感。
三、学习内容
1. 相声中的“噫”声
“噫”声是相声中常出现的表演技巧。
它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和含义。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们会在适当的地方使用“噫”声来增强表演效果。
那么,“噫”声是从哪里来的呢?相声表演中,“噫”声其实是从戏曲演员的“咳嗽声”演变而来。
在早期的相声表演中,演员们会将“咳嗽声”改为“噫”声,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经过多年的演化,相声表演中的“噫”声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
2. 运用“噫”声表达情感
在相声表演过程中,演员们会根据情节需要使用不同的“噫”声。
例如:
•惊讶:噫?!
•意外:噫!
•焦急:噫噫噫!
•愤怒:噫——!
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噫”声来表达。
在表演中恰当地使用“噫”声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意图。
四、练习与巩固
1.观看相声演出,特别留意演员何时使用“噫”声,尝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2.在自己的语文学习中,尝试使用“噫”声来表达情感,例如在演讲或朗读中使用。
五、拓展延伸
1.了解相声的发展历史和流派。
2.学习其他文学艺术中的表演技巧,例如话剧、歌剧等。
【素材】《让人发蒙的相声》拓展阅读《相声的有关知识》(语文A版)

相声的有关知识
《让人发蒙的相声》拓展阅读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
著名相声演员有马三立,张寿臣,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侯耀文,苏文茂等。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
上。
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成语小相声

一、诡计多端叮叮:我们班的班长小聪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
咚咚:他有那么坏吗?叮叮:谁说他坏了呀!我是说,他在遇到困难时,总能想出一箩筐的好主意来。
咚咚:那你就不能用“诡计多端”来形容他了,因为这个成语是贬义的,用来形容坏主意太多。
叮叮:那该用哪个成语呢?咚咚:你可以用“足智多谋”来形容他。
叮叮:“足智多谋”是什么意思呢?咚咚:形容善于动脑筋,经常能想出好主意来,它是褒义的,用在你们班长身上正合适。
叮叮:哦,听你这么详细解释,我明白了。
谢谢你的指导!咚咚:不用谢!▲延伸训练1.与成语“诡计多端”的感情色彩不相同的成语是()。
A.阴谋诡计B.老奸巨猾C.足智多谋D.钩心斗角2.“诡计多端”中“诡”的读音是()。
A.guīB.guǐC.wēiD.wěi二、相敬如宾叮叮:猜猜我在班里最亲密的朋友是谁?咚咚:不用猜,一定是“小帅哥”。
叮叮:对极了,我与“小帅哥”,那是相敬如宾哪!咚咚:笑死我了!你与“小帅哥”是夫妻吗?叮叮:什么夫妻不夫妻的,我们是朋友!咚咚:那你知道“相敬如宾”的含义吗?叮叮:就是指感情好嘛!咚咚:哦!难怪你错了!这个成语特指夫妻之间感情好。
叮叮:(面露羞愧)啊?咚咚: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夫妻之间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
叮叮:真是不好意思啊!▲延伸训练1.成语“相敬如宾”的反义词是()。
A.夫唱妇随B.同心同德C.举案齐眉D.绝情反目2.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如鼠()()如牛()()如梭(答案在本期内找)。
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试题及答案

12侯派相声最大的特点就是寓庄于谐。
答案:√
13“抬杠”一词由北京方言中逐渐引申出来,成为一个褒义的词汇,意为同大家保持一致的步调
答案:×
14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又名竹板快书。
答案:√
15抬杠就应当是以对方为中心的正理歪说。
B、它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
C、同英文的绕口令是一样的,都是有故事情节的
D、读起来节奏感强、妙趣横生,内容五花八门
答案:C
5以下关于“清门相声”说法错误的是?
A、所演曲目用语高雅
B、表演者清高自傲,作艺方式是自娱
C、继承人物之一是陈涌泉先生
D、表演者以此为生
答案:D
B、通常用来表达严肃的社会现实话题
C、也称为“三句半”
D、诗歌的前三句要求合辙押韵,最后由两三个字收尾
答案:B
49以下哪种关系是传统相声中捧哏与逗哏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
A、二八分B、四六分C、一九分D、三七分
答案:D
50下列关于俏皮话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
B、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B、双重否定具有疑问句的功能
C、一般的双重否定句式,连用两个否定性词语造成
D、特殊的双重否定句式,是由一个否定性词语和一个反语语气连用造成的
答案:B
3以下哪个词汇不适宜描绘侯宝林大师的舞台风度?
A、洒脱B、拘谨C、俊秀D、儒雅
答案:B
4下列关于绕口令说法错误的是?
A、练习绕口令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口齿清楚、语言明晰
答案:B
36侯宝林大师提出了几个原则,可以让学相声的人感觉到相声“不难”,以下哪个不是这些原则之一?
儿童相声剧本

儿童相声剧本上台一鞠躬甲︰欸!对!相声演员的语文水平都比较高。
甲︰我问问你。
乙:我给你问。
甲:你的语文水平怎么样?乙︰我的语文水平当然比你强!甲︰我看是强那么一点儿。
(比小拇指的动作)乙︰呃!甲︰那反意词你会说吗?乙︰什么叫「反意词」?甲︰我说正面的。
乙︰哦!甲︰你说反面的。
乙︰这个呀!是我们说相声的本能,每个人都会说,我说的比他们还好。
甲︰是吗?乙︰不信你可以考考我。
甲︰我说天。
乙︰那我说地,是不是反意词?甲︰对!乙︰嘿……甲︰我说东乙︰我说西甲︰我强。
乙︰我弱。
甲︰我霸道。
乙︰我老实。
甲︰还真不错。
乙︰嘿…就是!甲︰那我说什么,你都能答得上来吗?乙︰那当然!甲︰我美,我美男子!乙︰我丑,我丑八怪!甲︰你还真实际。
乙︰对得工整。
甲︰好,继续接招!甲︰我软松松。
乙︰我紧绷绷。
甲︰我松,我越来越松。
乙︰我紧,我越勒越紧。
甲︰我松,我松的舒服。
甲︰我大大方方。
乙︰我偷偷摸摸。
甲:啊!甲︰刷!刷!刷!我打扫卫生。
乙︰吐!吐!吐!我随地吐痰。
甲︰哗!哗!哗!我冲刷墙壁。
乙︰蹭!蹭!蹭!我厕所写诗。
甲:唉呀!你真的很有语文水准!乙:唉呀!别闹笑话了!甲:对呀!再说下去咱们可要把老师的脸丢光光了!乙:那怎么办!甲:没关系,今天我们可是有备而来!乙:什么意思呀!甲:为了今天的教学观摩,每一组同学都分工合作,认真负责呢!乙:那么!今天的任务是什么?甲:任务就是:全班:专题研究:「成功背后。
」甲乙:那么拭目以待吧!下台一鞠躬。
语用学视角下的幽默原则在相声语言艺术中的体现——以相声《有哲理的人》为例

— 63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语言文字
马杰 / 语用学视角下的幽默原则在相声语言艺术中的体现
岳的最真诚的答案。孙用了一句俗 语 来 回 答,易 于 观 众 接 受
情准则。在相声中 有 很 多 台 本 正 是 用 逆 用 礼 貌 原 则 来 营 造
[文章编号]
1672-8610(
2016)
09-0063-02
幽默原则并不是指单一地违反 合 作 原 则,而 是 各 种 形 式
的“不张扬地不 遵 守 合 作 原 则 的 准 则 ”的 情 况。 具 体 体 现 为
不遵守 (
non-obs
e
r
vanc
e),蔑视(
f
l
ou
t
i
ng),违 反(
v
i
o
l
a
孙:诶,不假
此,艺术加工的语言和日常交际 话 语 是 不 同 的。 艺 术 语 言 中
岳:(指着孙)人家这可是一个超市呀,各位(观众大笑)
的无标记语在普 通 语 言 中 就 很 可 能 是 有 标 记 的。 相 声 语 言
在以上 对 话 中,因 为 两 个 人 是 老 搭 档,话 语 间 比 较 随 意,
记语。如果把两个术语用到相声语 言 中,可 以 说 在 相 声 语 言
孙:那可不敢当,不敢当。
的台本表达中很 多 都 属 于 有 标 记 语。 相 声 大 师 侯 宝 林 曾 经
岳:就是您,人家都说演员的肚那是杂货铺。
说过:“相 声 是 一 种 有 别 于 日 常 话 语 的 民 间 艺 术 形 式 ”。 因
默和笑点都是由 编 剧 精 心 创 造 的。 本 文 是 从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称由来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
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
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
“方言相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
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有单口、
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
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
二、术语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
指负责逗哏的演员
●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一般在开场使用,为的是招揽生意。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
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
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三、特点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
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作
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
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
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
袱儿”。
四、
功课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
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
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
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有
《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
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菜单子》、《地理图》、
《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
蜡扦儿》等。
学: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
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
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
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
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
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
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
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
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熏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
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逗: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
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
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
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
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
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唱: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
算”、”十二月探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
但天太平歌词才是相声本门的演唱,其它形式的唱可归纳到学,而非唱。
五、术语
说学逗唱
相声传统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说”是叙说笑话和打灯谜、绕口令等;
“学”是模仿各种鸟兽叫声、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风貌、语言等;“逗”是
互相抓哏逗笑;“唱”相声的本工唱是指太平歌词。由于某些关系,过去电视上
表演的相声都把所有的歌唱类归于唱中,这是不对的。只要太平歌词是唱,其他
的都为学。相声中,常有偏重运用其中一、二种手段的节目,比如《改行》、《戏
剧与方言》偏重于“学”和“唱”,《八扇屏》、《春灯谜》以“说、逗”为主。
演员也往往以其善于运用某一些手段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垫话
曲艺名词。相声演员登场表演正式节目前的开场白,有时也是一个小节目,
吸引观众注意或点明正式节目的内容。
入活
曲艺术语。指相声演出时,用以将垫话引入正题的一段内容,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包袱
曲艺术语。指相声、独脚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
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
袱”。
三翻四抖
曲艺术语。相声组织包袱的手段之一。指相声表演时,经过再三铺垫、衬托,
对人物故事加以渲染或制造气氛,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
一头沉
曲艺术语。指两个演员在表演时,一个为主要叙述者,即逗哏;另一个用对
话形式铺助叙述,即捧哏。由于叙述故事情节以逗哏为主,故称。
子母哏
曲艺术语。指相声表演时,两个演员(逗哏和捧哏)所承担的任务基本相同,
如通过相互间争辩来组织包袱等。牛群与冯巩的系列相声即属于此类。
抓哏
曲艺术语。相声、评书等曲种演出时,在节目中穿插进去的可笑内容,用以
引起观众发笑。演员往往现场抓取插话题材,并结合节目内容,以取得良好结果。
逗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主要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
“甲”。对口相声中,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
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群口相声增加“泥缝”,其作用与“捧哏”基本相同。
捧哏
曲艺名词。对口或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
常称作“乙”。
泥缝
曲艺名词。群口相声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现通常称作
“丙”。
腿子活
腿子活--相声里头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两人带点小化妆,分包赶
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这种相声段子行内叫“腿子活”。
砸挂
砸挂是相声里的行话,相声大部分都是在讲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得有个主人
公,用讲这个人的笑话来达到抖包袱的目的。
贯口
又称“趟子”,为将一段篇幅较长的说词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
一贯到底,演员事先把词背得熟练拱口,以起到渲染抒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