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曾凡亮)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团体兴起 农民阶级:义和团反运帝动爱国
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 天津小站练兵
第二章 庚子之恨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兴起
时间 地点 原因
19世纪末 山东 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的激化
斗争口号
“扶清灭洋”
探究活动:结合材料评价“扶清灭洋”口号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 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课标要求 列举1894年至1901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思路导引
第一章 甲午之耻 第二章 庚子之恨 第三章 今日之思
第一章 甲午之耻 ——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三:我不相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就像我不相信单拿一根筷子
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有实第力二薄根筷弱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
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期望能够以它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
未免太天真了。
——中国海关英籍总税务司赫德
阅读材料,总结三人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花费:6097万日元。日本在甲午 战争中攫得赔款:35836万日元。
1894—1904年:日本公司总数从2844家增到8895 家,公司股本总额24500万日元增至92100万日元。
多方分析 总结影响
西方列强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多方分析 总结影响
中 国 民族危机
民族震撼 清政府:开始进行军被事迫改自革救,编练新军
1新2 增设厂
严重阻碍了民允族许工日业本的在发华展投资资设本厂输出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14

人 代 表 的 是 当 时 受 尽 欺 凌 的 中 国 人 ︒ 他
画 面 中 那 个 身 带 血 迹 ︑ 瘦 弱 并 颤 抖 着 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46、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9、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50、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51、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PPT课件

内容
危害
割三地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二亿 加剧财政负担,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设工厂 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⑵不同: 设工厂
工业革命
经济侵略方式转变:商品输出为主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为主 6
屠龙大会
①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惩办大臣
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中国的税收受 到列强的控制
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②本营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侵略特点:由局部侵略转变为扶植 代理人以华治华。
14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项目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义和团运动? 积极:课本59页最后一段 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斗争结果不
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2.概况 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
因 ②日本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先进的资本主义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 条约?(结合教材58页第一段) 2、《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相比,新增了什么条款?由此分析 列强在经济上的侵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⑴危害: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34页PPT资料

5、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6、意义:体现了 打击了 粉碎了 推动了 7、局限性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1)图中的“渔夫”
代表哪个国家? 日本
(2)你知道这幅漫 画代表甲午战后的 哪一件事件?
三国“干涉还辽”
辽
东
(3)渔夫虽然丧失
了鱼,但在中国仍获
取了什么补偿?
3000万两赎辽 费
留
言
厅
参观本馆后, 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思考:甲(从午日中本日、中战国争、爆朝鲜发三的方原面因思考有)哪些?
展厅二 战争爆发的原因
朝 鲜(东学党起义)
(直接)
提供 契机
积极扩张
日本
蓄谋已久 (根本)
甲午 战争
避战求和
清政府
腐朽落后
默许 纵容
帝国主义
展厅三 战争经过
丰岛战役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旅顺
黄海海战 1894.9.17
(2)日本推行制定“大陆政策” “大陆政策”分五步:第一步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南洋、亚 洲至全世界。 (3)1890年,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它加快了战争的 步伐 (4)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出兵 援助,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平壤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有
此
公
日
足
漫Hale Waihona Puke 壮飞海天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共50张PPT)

三国干涉还辽
①原因:《马关条 约》的签订,损害 辽 东 了俄、德、法三国 在华利益。
②实质:帝国主义
在华利益之争。 (1)图中的“日渔本夫”代表哪
个国家?
说明:列强在各自(2的)俄侵国华为什利么益要上“,干涉既还 有矛盾斗争又有勾辽结”妥?协是。不是在帮助中国?
4、影响: ◆对中国:
①宣告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 育好, 他就不 能发展 培养和 教育别 人。2021年8月 11日星 期三2021/8/112021/8/112021/8/11
拒
起义
运动
打开中国 市场
英国
进一步打开 中国的市场
英法联军
侵华野心蓄 谋已久。
支持。
和。”
《马关条约》的签订
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
的危机? ⑴危害: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割三地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
赔二亿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
中国经济命脉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设工厂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 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
(4)清政府: 新的侵略权益;
寄希望于各国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的“调停”,
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
不认真备战。 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本原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积极向外扩张。
(2)导火线: 1894 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清朝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西方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体现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2)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品输出→资本输出)(3)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知识拓展]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答: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觉醒,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①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②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
③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走资本主义道路。
★[归纳总结]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的影响:(1)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打破了东亚地区短暂平衡的政治格局。
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势力增强,列强尤其是日俄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为激烈。
(2)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结构进一步变动: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③洋务运动破产和“中体西用”思想破产,西学东渐进入新阶段。
第14课 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 封建社会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程度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 1、背景 2、经过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 1)割地——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3)开埠——列强势力深入内地 4)设厂——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B的发展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
大 1、背景: 日本渐强、解决资’B发展中的矛盾;陆政策”
2、经过(1894-1895) 1)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黄海海战:丧失制海权
日本侵略者在 旅顺对手无寸铁的 平民进行惨无人道 的大屠杀
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 中记述了旅顺大屠杀:“我亲眼看见诸 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 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 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确定,他们是在毫 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
深入腹地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 1、背景 2、经过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1895) 1)割地——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3)开埠——列强势力深入腹地
《马关条约》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8班高三一轮公开课)[1]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8班高三一轮公开课)[1]](https://img.taocdn.com/s3/m/e3a646472b160b4e777fcf01.png)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1894.10山东半岛 1895.4)
中国为何战败?
材料一: “海军备款三千万,仅购数艘,而西太 后即命提款,营构颐和园。问海军衙门所管何职, 则颐和园之工程也。” 材料二:黄海大战后,清军主力尚存。1895年,日 军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丁汝昌主动请求歼敌, 李鸿章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材料三:清军的枪炮大都购自英德美法等国,有的 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使用。
解析:“近代中国”指中国的资本主义 化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等 方面的变化。 答案:C
[备选题] (原创)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 以期“官商一气,力顾利权”,并提出要“以惠商恤 工为本源”。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清政府主导近代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依然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 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 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 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 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 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 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①获得巨大政 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和 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 军国主义思想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 加剧,争夺为主。 的膨胀。
俄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 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 矛盾
日本
德国
清政府
西方列强“战前支持侵略,战后干涉 说明: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 又相互斗争,一切以自已的利益为转移 还辽”的矛盾态度说明了么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历史意义、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教学背景: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课堂点拨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生本教育的模式要求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强调小组的分工合作。
因此,在本课开始之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将全班进行分组,分组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并选举出组长,人数以每小组5—6人为宜。
2.布置前置作业,内容要涵盖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按小组一起讨论前置作业。
3.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准备必要的参考资料,内容涵盖日本的大陆政策、北洋水师概况、甲午战争前中日实力的对比、北洋水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运动揭帖、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这些资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要求小组成员阅读并讨论,鼓励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搜寻更多的资料。
(本课材料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教学实施阶段:1.新课导入。
通过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向学生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的起步自洋务运动开始,时间大约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从明治维新开始,时间也是在19世纪60年代左右。
可以说,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运动是基本同时起步的,而中国与日本相比较,可以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现代化的条件更加优越,但是为什么30年后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会惨败给日本?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本课的学习。
2.用投影仪将前置作业投影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这些前置问题。
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后日本会野心膨胀,挑起中日之间的战争?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要注意特别指出,在各种原因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是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侵略的对象首先是朝鲜?朝鲜和当时的中国是什么关系?中国为什么要援助朝鲜?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并特别指出中国之所以援助朝鲜,既是因为朝鲜当时是中国的藩属国,中国有义务援助朝鲜,又因为朝鲜与中国山水相连,日本一旦占领朝鲜,对中国威胁极大。
第三个问题:甲午战争时,中国洋务运动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军用、民用工业均有一定的成绩,为何仍会败于日本?中国的失败,只是军事上的失败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并特别指出,中国的战
败,不只是军事上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腐朽的清政府所代表的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日本所代表的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的。
第四个问题:有人说,中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李鸿章等人的投降卖国。
这种说法你认可吗?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认识这一问题:一方面李鸿章作为甲午战争中中方的主要负责人,对于中国的战败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落后性,李鸿章的议和活动也是得到清政府授权的,所以将全部责任归咎于李鸿章等人也是不客观的。
第五个问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条分析《马关条约》所带来的危害,特别指出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第六个问题:俄法德三国联合干涉还辽,是出于国际道义为中国做主吗?它有一些什么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三国干涉还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在华利益而不是为中国做主。
三国干涉还辽,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七个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关于探索救国道路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派仅从器物层面(主要指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等)学习西方以期自强求富的梦想的破灭。
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不能仅从器物层面着手,还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于是兴起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向西方学习的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最终埋葬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一课时)
3.复习上一课的内容,指出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外国殖民侵略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于是有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4. 用投影仪将前置作业投影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这些前置问题。
最后由教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
第一个问题:义和团运动是何时何地兴起的?它的宗旨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扶清灭洋”的口号。
指出,“灭洋”反映了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勇气和意志。
扶清则反映义和团运动的成员们还没有认识到清政府投降卖国的真面目,盲目信赖清政府,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义和团运动要反洋教?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义和团之所以反洋教,是因为许多传教士及其中国信徒依仗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在中国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品,如轮船、火车等造成许多中国下层民众的失业,也是导致中国人民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也要指出,中西文化之间的误解也加剧了冲突。
如西方传教士在华设育婴堂,被许多中国人误解为贩卖人口甚至是残害中国儿童等,成为许多教案爆发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问题:阅读一份义和团揭帖,谈谈义和团运动采用什么方式反对外国侵略?他们有什么依靠给他们以信心?如何评价他们的这些做法?
(附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
男无伦,女鲜节,鬼子不是人所生;如不信,仔细看,鬼子眼睛都发蓝。
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爷怒,仙爷烦,伊等下山把道传。
非是谣,非白莲,口头咒语学真言;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神出洞,
仙下山,扶助人间把拳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去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义和团采用杀尽洋人,毁坏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产物如电线、轮船、铁路的办法来反对洋人。
他们依赖的方法是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的请神等方式,幻想借此可以刀枪不入,来对抗外国侵略者的洋枪洋炮。
他们这些做法,虽然带有朴素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这种盲目排外的做法,并不能使中国真正走向进步。
第四个问题:《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课本进行讲解。
着重指出,《辛丑条约》的签定,使得清政府彻底成为外国侵略者的统治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第五个问题: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这一问题,一方面,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有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它的盲目排外的做法,也不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5.总结课文。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灾难,这不仅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救国热情,也使得人民日益认清清政府卖国投降的真面目,于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主要目的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开始兴起。
(一课时)
6.课后评研。
根据各个小组和各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以打分。
教学反思:生本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学历史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必须设计好课前的前置作业,既要涵盖教材的主要内容,又要适当深化。
此外,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而要提供必要的材料,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较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材料,本课所预备的作业资料就是从百度百科甄别整理而来,从教师准备的材料外,也要鼓励学生自己上网寻找相关材料。
这两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回答问题十分踊跃,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对历史问题看法的深度,都远远出乎我意料之外。
这使我感到,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适时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去自由的探索知识,而老师则做好领航员的角色,或许能在教学中收获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