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合集下载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PPT课件19 岳麓版高中历史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PPT课件19 岳麓版高中历史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 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排外 的弱点;没有把外来文明与帝国主义侵略区别开来, 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 这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八国联军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主要内容 《辛丑条约》(1901年) 危害
C
义和团的口号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进步性
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 救民族危亡的强烈要求和愿望,具有爱国 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已成为主要矛盾。

“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对于动 员和吸引部分官军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
限 极作用,却放松了农民群众对清政府的警惕。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1894.9.17 .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二、战争的经过
仓促应战
丰岛海战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左宝贵牺牲,
第一阶段 平壤战役
叶志超弃城逃跑 邓世昌等牺牲,
政 希望停战 黄海战役 双方损失相当。
旅顺、大连失陷,
山东宁阳一中历史组 王洪波

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我们的启示

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我们的启示

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给我们的启示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国耻。

我们追忆这场浸透着中华民族痛惜和悲愤的战争,决誓于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

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

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启示一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

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

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

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

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

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壮志凌云的民族,一个国力盛、民力富、军力强的国家,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启示二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中日甲午战争是从海战打响的,尽管当时中国清朝军队的总体军力强于日本军队,但在海战力量对比上,日本海军却处于相对优势,清军的北洋水师处于明显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清军的北洋水师建于1888年,初建时曾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败的清廷统治者漠视海洋,轻视海军,奉行“大陆中心主义”,无意经营这支海军力量,致使北洋水师制度腐败、经费不足、训练低下、武备不力、战法落后,在短短的六年中却被后发崛起的日本海军所赶超。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汇总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汇总

左宝贵,山东费县人,回族,行 伍出身。1894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午中日战争爆 发,率所部自辽东渡鸭绿江开赴 朝鲜平壤,守北城玄武门。9月 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平壤守军 总统叶志超企图弃城逃走。左宝 贵派亲兵监视叶志超,并登城指 挥与敌激战,身受重伤仍坚持督 战、燃放大炮,后中炮牺牲。
黄建勋,福建人。 黄海大战中,日 本海军以游击队四艘战舰攻击北洋水 师阵脚的“扬威”、“超勇”二艘弱 舰,黄建勋“为人慷慨,尚侠义,性 沈毅,出言憨直,不作世俗周旋之 态”。在他指挥下,全舰官兵无不誓 死作战,但“超勇”毕竟是舰龄十余 年的老舰,终究敌不过日本游击队的 四艘主力舰,激战中“超勇”舰中弹 甚多,引起大火被焚没,黄建勋殉国, 时年43岁。
盖国家不得已而用兵,必须谋出万全;况与洋人决 战,尤多牵掣。刻下各国皆愿调停,而英人尤为著 力。 ----翁同龢等《覆陈会议朝鲜之事折》(1894年)
日本
台湾
朝鲜
满蒙
中国
全世界
1894年11月 1894年9月 1894年9月
1895年2月 1894年7月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日本 37.78万 4950万
改革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政体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
经济 自然为主 资本主义
政策 避战求和 大陆政策 军费 政府挪用 积极扩充 备战 腐败懈怠 蓄谋已久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 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 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 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 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 以及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二.经过:
(1)1894年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 船只,挑起战争。 (2)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 作战,为国捐躯。北洋水师虽损失惨重, 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 (3)清政府坚持片面求和方针,终至战败。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 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 《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 的《马关条约》:
天津望海楼大 教堂为法国天主教 传教士设立。由于 该教堂吸收恶棍入 教,拐骗幼童,强 占民地,激起民愤, 于1870年酿成群众 捣毁教堂,打死洋 教士的“天津教 案”。
天津望海楼大教堂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流传于19世纪末中国民间)
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扶保中国, 不单维护清朝。
• 揭帖: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 国人,再与大清闹。
• ①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 东半岛给日本; •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商埠; •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 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山东人民受外来教会 势力的压迫和清政府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的卖国行为。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 效,民冤不伸。……羽翼洋人。 …… 肆虐同群。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材料三: 略造成下层人民破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产、生活更加贫困。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 启示: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 技术的道路走不通,从此开始了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的尝试。

第十四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十四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背景: 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瓜分 世界; ②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迅速;
八国联军司令 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辛丑条约》
内 容


①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 控制。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 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 清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 的外交政策。(完全半殖民地化)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完 全 形 成
《时局图》图中 “不言而喻,一目 了然”的对联,生 动形象地揭露了清 政府的腐败和帝国 主义列强对中国的 侵略。 有人为此画题诗曰: “沈沈(沉沉)酣 睡我中华,哪知爱 国即爱家。国人知 醒宜今醒,莫待土 分裂似瓜”。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 ②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山东最为激烈 (2)兴起: 义和拳改名义和团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 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1)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经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国内市场狭 小,因此萌生对外侵略野心(根本原因)
(2)1890年经济危机
(3)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旅顺
黄海海战 1894.9.17 平壤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2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2

第14 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脉络】一、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

借外债。

4.影响:二、义和团运动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三、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原因: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当堂巩固】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2.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

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3.《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5.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19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7.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出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

第12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酷表正人画 剥明被代面 削帝众表中 中国多的那 国主不是个 人义平当身 。者等时带 凭条受血 借约尽迹 多扎欺、 个得凌瘦 不像的弱 平个中并 等木国颤 条乃人抖 约伊。着 残。他的
知识测验:
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 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 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C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最西端的是 B A.沙市 B.重庆 C.南京 D.汉口
10.(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11届高三11月文综)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 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 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 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 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14。下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它属于中国近代革命第二次高潮中的重大事件 ②它的爆发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民族危机 日益严重引起 ③它是农民阶级对西方文明已经有理性认识的重 要表现 ④它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农民运动联合斗争的开始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的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义和团运动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 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 西率军进入紫禁城
《辛丑条约》
内 容 影 响
①赔款4.5亿
人民更加贫困;
列强侵华大本营; 完全控制清府 便于镇压反帝; 清府成为工具;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 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 交政策。(完全半殖 民地化)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⑥修订商约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明治天皇掌权伊始,就颁布了这样的 《御笔信》:“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 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 , 亲营四 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海疆 ,布国 威于四方。” 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 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 用于海军建设。而这,已经超过了皇室 • 开支的十分之一。 • 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 • 政府和议员主动献 • 出四分之一薪俸 • 用做造舰。 •到甲午战争前,据说明治天皇甚至干脆 • 用饿肚皮的方法,给他的文臣武将起“带 头作用”。前线那些饥寒交加的日本军人, 得知天皇每天只吃一餐饭的时候,人人涕 泪横流,呼号喧嚣之声满营。
维新派: 戊戌变法 革命派: 决心用暴力推 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 根本原因: 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原因:
直接原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 (借口救护驻华使馆, 并助中国剿匪)
关于“义和团 ”运动
• 由于有了政府的明确支持,义和团情绪高涨,迅速向更极端、 更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对传教士和教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 打杀。1900年6月中旬义和团大规模进入京津后,情形更为 恐怖,许多传教士和外国人、中国教民被杀,甚至“夙有不 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婴儿生来 迎月者亦杀之,惨酷无复人理。”他们要消灭一切带“洋” 字的东西,铁路、电线、机器、轮船等等都在捣毁之列,因 为“机器工艺”为洋人“乖戾之天性所好”。有用洋物者 “必杀无赦,若纸烟,若小眼镜,甚至洋伞、洋袜,用者辄 置极刑。曾有学士六人仓皇避乱,因身边随带铅笔一支,洋 纸一张,途遇团匪搜出,乱刀并下,皆死非命。”甚至有 “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对开明官绅,维新 派人士,义和团更是明言打杀,要“拆毁同文馆、大学堂等, 所有师徒,均不饶放”,明令要“康有为回国治罪”,在一 些顽固派的指使下还一度冲入宫禁要捉拿光绪皇帝,外国使 馆和外交人员自然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列强以 “保护使馆”的名义组成“八国联军”发动又一次侵华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一、背景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③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④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⑴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⑵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⑶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⑷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指出两个条约的侵略要求有何不同,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①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②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⑵原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

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五、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⑴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

慈禧太后只顾自己60岁生日庆典,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⑵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⑶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

⑷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六、甲午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对中国的影响①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国家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政治上,刺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俄国德国法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②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被迫进行政策调整:接受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相继进行百日维新、军事改革、新政和预备立宪;③促使中华民族新的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相继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或者: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

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2)对日本的影响: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膨胀,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

△、三国干涉还辽1.原因:日本割占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

2.结果:清政府赎还辽东半岛——白银3000万两。

1)日本国力有限无力对抗三国但清政府却腐败无能。

2)实际上中国只是表面收回主权但却置于俄国势力之下。

3.实质:日俄瓜分中国东北矛盾的激化。

4.说明:列强在各自的侵华利益上,既有矛盾斗争又有勾结妥协。

七、尾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①原因:《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②两只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③特点:斗争时间长、规模大、形式多样、群众性、自发性。

(或者组织义军,始终抗争。

)④结果: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台湾全部沦陷。

⑤意义: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注意]从此,台湾流落在日本的统治下达50年之久。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才把台湾交还给中国国民党的国民政府。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试用史实加以说明。

⑴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武装侵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⑵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⑶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⑷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⑸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⑴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⑵甲午战争后,英德日势力侵入山东,教会活动更加猖獗,人民群众把反洋教斗争与反帝斗争结合起来;2、兴起、发展:1898年,山东。

1900年,发展到津京地区;义和团包围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

3、口号:“扶清灭洋”。

(反映了民族矛盾空前激化)▲、评价(1)“扶清灭洋”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但是,这个口号并不是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提出来的。

因此,它既是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2)“扶清灭洋”的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小农阶级,无法冲破皇权主义封建思想的束缚,不能把国家和封建王朝相区别,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政权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3)“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性,排斥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扶清”虽然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和“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

(4)这一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的斗争有一定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

但是,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王朝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者的阴谋诡计,最终为此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无法区分外侵略和外来文明。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镇压——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招抚的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和控制义和团)5、失败原因⑴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⑵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6、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7、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8、教训⑴中国革命要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旧式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的;⑵中国革命既要反帝也要反封建,要有彻底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⑴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⑵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⑶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

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⑷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

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

③从思想上看,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⑤时代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1、原因⑴根本:列强为了瓜分中国。

⑵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八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3、过程: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4、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⑴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⑵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