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新

合集下载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一、背景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

②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③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④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二、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就近代化意义而言,甲午战争与前两次战争相比有何主要不同?主要不同:两国现代化海军的出场与角逐。

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四、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⑴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⑵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⑶开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⑷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指出两个条约的侵略要求有何不同,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⑴不同①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②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⑵原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

《随堂优化训练》2012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 岳麓版必修1 新课标

《随堂优化训练》2012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件 岳麓版必修1 新课标

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趋势 是( )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口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 列强侵华在经济方面的趋势:从《南京条约》开口 通商,协定关税,体现了商品输出为主,到《马关条约》允许 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体现了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乙未以后”,清政府编练新军, 维新运动等爱国救亡运动相继兴起。这些事件都发生在 1895 年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乙未”应是 1895 年。 答案:B
2.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 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 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 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 是( ) A.《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2.从赔款看:《马关条约》规定给日本的赔款为白银 2 亿 两,加上 3 000 万两白银的“赎辽费”,这样数额的赔款是空前 的。清政府为支付巨额赔款,大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 国的财政和经济。 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马关条约》新开的通商口岸,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最远到达西南。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 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向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马关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1.(2011 年广东佛山高一质检)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 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B.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单选题1.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在华投资设厂得到允许B.《辛丑条约》的签订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A.赔款2100万银元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3.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这些行动()A.说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成为两岸分裂源头C.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意在维护国家权益4.甲午一役,昔日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竟然大败于弹丸之地的“募尔岛国”,这给当时中国人精神上一记强击,从而引发了“近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

材料反映了甲午战争()A.是西方列强联合侵华的开端B.清廷沦为洋人的傀儡C.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启蒙作用D.民主共和意识成为思想主流5.黄遵宪是一位对我国近代文学产生很大影响的爱国诗人。

他的《怨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与下列哪次战争有关()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7.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初期一直由武官实施军事统治。

1898年,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公布了《匪徒刑罚令》,把反日的台湾民众一律当作土匪来处置。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二.经过:
(1)1894年日军在朝鲜半岛海面袭击清军 船只,挑起战争。 (2)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英勇 作战,为国捐躯。北洋水师虽损失惨重, 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 (3)清政府坚持片面求和方针,终至战败。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 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三.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 《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 的《马关条约》:
天津望海楼大 教堂为法国天主教 传教士设立。由于 该教堂吸收恶棍入 教,拐骗幼童,强 占民地,激起民愤, 于1870年酿成群众 捣毁教堂,打死洋 教士的“天津教 案”。
天津望海楼大教堂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流传于19世纪末中国民间)
扶清灭洋的主要含义:扶保中国, 不单维护清朝。
• 揭帖: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 国人,再与大清闹。
• ①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 东半岛给日本; •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商埠; • 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 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 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 领土主权,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 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严重的危机,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山东人民受外来教会 势力的压迫和清政府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的卖国行为。 材料二: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 效,民冤不伸。……羽翼洋人。 …… 肆虐同群。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 材料三: 略造成下层人民破 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产、生活更加贫困。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 启示: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单纯学习西方 技术的道路走不通,从此开始了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的尝试。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四中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 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导学案【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1. 结合明治维新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2. 让学生熟记《马关条约》的内容,并且进一步理解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3. 掌握《辛丑条约》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

【学习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及社会影响【学习难点】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自主学习】一、中日甲午战争1、原因:阅读教材P57第一、二段及第一段小字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是由什么事件引起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过程:1894年,日军在偷袭清军运兵船;9月,中日海军在展开决战,爱国官兵北洋舰队丁汝昌、邓世昌反抗,壮烈殉国。

4、战后清政府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

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农民阶级:【合作探究一】:结合课本p58 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2、口号:3、结果:4、性质:5、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1、原因:根本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直接原因:2、过程: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8月,攻陷北京。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⑴《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最能反映出当时西方列强侵华特点和要求的是那两条规定?⑵有人认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一定意义上讲是列强鉴于中国人民反抗使得瓜分企图破产的事实,对侵华政策的调整。

”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⑶概括说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拓展延伸】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怎样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从割地看:《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而《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得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 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背景:(1)根源:明治维新及逐渐形成的“大陆政策”(朝鲜、东北、台湾、中国、世界)(2)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通过侵略战争转移国内危机;(3)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要求政治上瓜分世界,经济上资本输出。

2、过程:(1)1894年7月,丰岛海战,日本挑起战争。

(2)1894年9月,黄海海战。

(3)战场:由海外到海内,由海战到陆战。

3、结果: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内容影响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国际关系“三国干涉还辽”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中国半殖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巨额战争赔款使中国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首先进行了军事改革,开始编练新军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如公车上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二.义和团运动(1898年—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重。

(2)直接原因:19世纪末,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发展2、概况:(1)口号:“扶清灭洋”(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3)清政府态度:镇压——利用(扶而用之)——镇压(4)主要活动:先地方——后北京(5) 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地点:廊坊——大沽3.启示:由于农民阶级局限性、时代局限,不能不提不出科学的纲领、统一组织和领导,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后的宗教信仰,所有最终失败。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岳麓版必修1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近代曾被列强侵占。

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

答案:C2.20世纪初,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的结论,与这一结论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解析:禁烟运动发生在1839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851—1864年,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义和团运动对八国联军侵华进行了顽强阻击,故本题选B。

答案:B3.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清朝( )A.重获国家之独立B.与列强和平相处C.外交迈向近代化D.对世界全面开放解析: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独立之言,故A项错误;列强对中国不可能和平相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总理衙门,英国设立使馆,设立外务部”体现晚清政府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故C项正确;对世界全面开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C4.下列史实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20世纪初期出现的是(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上游C.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D.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传教解析:抓住关键词“20世纪初期”,A发生于1842年《南京条约》后,B发生于1895年《马关条约》后,C发生于1901年《辛丑条约》后,D发生于1856年《天津条约》后。

答案:C5.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

其核心依据应是(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项错误。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国侵华-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国侵华-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答案
返回
答案
4.影响 (1)主观 ①范围: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 ②经济: 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政治: 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刺激了西方列强,拉开了列强 瓜分中国的狂序潮幕。 (2)客观 ①清王朝为挽救统治危机,进行军事改革。 ②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的斗争。
返回
重重点点难难点探点究探究
史料探究
主题一 中日甲午战争
理理解解··深深化化··探探究究
1.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材料 明治维新后, 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 第二期征服朝鲜, 第三期 征服满蒙, 第四期征服支那, 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 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 进攻 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问题 据材料, 说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6.阅读下面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 中国建构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始终与近邻日本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 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打乱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 发展脉络来看, 中国每一次现代化变革都受到日本的干扰和影响, 洋务运 动终于甲午战争, 民国新政终于抗日战争…… ——田庆立 宋志艳《甲午战争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说明甲午战争是如何干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答案
2.八国联军侵华 (1)根本原因: 维护在华侵略利益。借口“助中国剿匪”。 (2)经过: 1900年,组成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
隐性点读
教材引用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的一句话, 这句言论说明了八国联军之所以 没有将中国瓜分, 主要在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部分),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目标】
1、熟记列强侵华的史实,理解侵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分析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变化的关系。

3、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使帝国主义永远不可能灭亡中国。

【课前预习】
【深化拓展】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1840到1900)方式
(1)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侵犯中国主权:如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2.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成因和影响
(1)19世纪40年代——60年代——打开中国门户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①成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②方式: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为主要手段。

③国家:英法美俄
④影响:政治上,中国主权沦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①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②方式:政治上掀起瓜分狂潮到实行“以华制华”;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上的侵略也日益加强。

③国家:除英法美外,后起的德日意等也加入,特别是日本。

④影响:政治上,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上,西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摧毁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思想上,维新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上,反动政府成为列侵华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巩固训练】
1、下面是18世纪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2)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袍(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观象台(4)一个六边型的中国灯笼(5)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来的
2、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
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3、《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4、“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嗣,万火丛中呼杀贼。

”根据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与此诗
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甲午中日战争
5、《申报》时事报道介绍了当时一位爱国者所说的:“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

”该
报道最早可能发表于 A甲午中日战争后 B鸦片战争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6、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
园,……。

”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
7、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
府。

”“……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日人植松良二之现场报道说:“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

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
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

”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抗战胜利后在华的美国侵略军
9、“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哪指一次侵华战争?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10、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议约”和“疾愚暴之无知”是指
A.《南京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 B.《北京条约》大沽保卫战
C.《马关条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11、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
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

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2008海南高考)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该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甲午年
13.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
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 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14.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中世纪原
指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里的“中世纪”指的是封建专制国家)。

”此评价最适合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5.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

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