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合集下载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 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 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材料中都无 法体现。
【例 2】(2017·天津)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 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 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 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稚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 舰”的游戏;许多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
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舰诏书》。据此可知( A )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他山之石】 一、岳麓版教材的不同内容 1.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关系,岳麓 版教材增加了如下内容: (1)法、德、日“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 19 世纪末列 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半殖民地化程 度加深。 (2)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1895 年 天津小站练兵组建的新式陆军成为晚清政坛上一股重要力 量,清政府被动地开始其更广泛的近代化过程。 (3)面对民族危机加剧的局面,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 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关于义和团反帝斗争中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岳麓版教材明 确了清政府由“无力镇压—抚而用之—剿匪谕旨”的全部 过程,更完整地体现了清政府的反动性;同时教材还指出了 20 世纪初期清王朝实施“新政”以求自保与《辛丑条约》 签订再一次大大损害中国主权并危及清朝统治利益之间的 关联。
20 艘“致远”型战舰。这段材料说明( A )

2012高一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新人教必修一)

2012高一历史: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件(新人教必修一)
2、口号:扶清灭洋 3、性质:民间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 4、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半
殖民地化的进程。
“扶清灭洋”口号
积极性: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社会最主要的 矛盾。 局限性:“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 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 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的排外色彩。
新允的设阶厂段。资动本力输,出阻,碍中进国一民步族掠资夺本中主国义的的原发料展和。劳
免内地税
有利于列强倾销商品。
4 甲午战争的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 首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 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 济上便利列强对华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政治上刺激了帝国主义的侵 略野心,掀起瓜分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第三,中国人民觉醒、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近代化速度加快。 政治上,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 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经济上,办工厂振兴实业运 动的高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思想上,从学习技术到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
一、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征韩侵华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形成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默 许和纵容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侵华战争列强各打 着自己的算盘: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 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 涉政策。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 甲午战争中,日军17万人,清军约25 万。 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 洲毛瑟枪,甚至是先进的后膛连发枪, 火炮多用克虏伯后膛炮。而日军主要使 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 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 均不如清军。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中国:腐败的封建统治,落后的社会制度, 避战求和方针。
Page 16
二、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2、经过: 1900年夏,英、俄等 八国
Page
17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在大沽口登陆,从 天津向北京进犯,挑起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Page 18
大沽口守军在抗击联军舰队的进攻
Page 19
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
Page 33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Page 20
八国联军在天津集结
Page 21
八 国 联 军 进 入 大 清 门
Page
22
联军司令部设在故宫仪銮殿
Page
23
联军在乾清宫
Page 24
结中 屠外 杀反 义动 和势 团力 民勾
Page
25
量 中 华 之 物 力
Page 26
结 与 国 慈 之 禧 欢 太 后 心。
——
3、结果:
日本:制度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3、影响—《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内 容 危 害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心
了 中国经济命脉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 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8张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38张PPT)

6.1896 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期“官商一 气,力顾利权”,并提出要“以惠商恤工为本源”。对 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清政府主导近代化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B.依然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器物和技术
C.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被迫放宽了 民间工商业活动的限制 D.仍然没有突破洋务运动的框架
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瓜分中国的迷梦。
2.经过 (1900年——1901年)
(1)天津----北京
廊坊附近受挫,逃回天津。
(2)大沽口----天津
天津陷落。
(3)天津----北京
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
3.结果及影响:
内容 影响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经济的凋 敝,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解析:B 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规定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日本可以在此驻 军。
3.(2008年宁夏文综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 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 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 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解析:C 理解材料的意思是关键,从19世纪60年代 到90年代三十年间,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筹建海 防,建立新式海军,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 覆没。虽然马尾海战中国也是惨败,但是只是福建 水师覆没,三支海军尚余大半,与题中“总归虚牝 掷金黄”不吻合,故选C。
4.(选做)下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 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首页
课前篇 自主预习
2.经过 (1)第一阶段——境外之战: 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战争爆 发。 ②清军在平壤陆战中失利,退回国内。 ③在黄海大战中,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后李鸿章 不许北洋舰队出海迎敌,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2)第二阶段——境内之战: ①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 ②1895年初,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战争结束。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课堂篇 探究学习
(1)相同点: ①从性质上看,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②从内容上看,都有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的规定。 ③从危害上看,都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 利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
课堂篇 探究学习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典例剖析
随堂训练
课堂篇 探究学习
3.西方侵略者曾绘制了一幅漫画《慈禧太后跑路》(下图),以讽刺 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慈禧太后当时出逃是由于( ) A.义和团进入北京 B.八国联军逼近北京 C.光绪帝发动政变夺权 D.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解析: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北京陷落前,慈禧太后仓皇出 逃。 答案:B
提示:义和团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外国侵略势力,反抗封建统治这 个旧式的农民起义的主题,在运动中没有得到凸显。
首页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内容
清政府赔偿白银共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 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 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 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 反帝性质的组织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 上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 奥宗光密令驻朝公 使:“促成中日冲突,实 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 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4)朝鲜;1894年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导火线) ——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制造战争
思考:有人说,如果当时没有这场朝鲜东学党起义,这场甲午 中日战争就不会发生,中国就不会造此横祸!你认为呢?
资本主义制度
1、原因
民族矛盾的尖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 直接 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 原因: 益高涨——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 口号 )。
根本 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其扩张性:为了进 原因: 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2、经过:
天 津 廊 坊 北 京
民众对于国家的淡漠心态
●中国何以战败?
——两国民众
日本民众
战争初期,陷入危机的日本民众对于战争没有任 何兴趣,但是在政府爱国主义的鼓噪下迅速掀起对于 战争的狂热,即便生活贫困也还是从口中省出十个八 个梅干钱捐献给前线的士兵,并对战争后可以获得多 少敌国的土地和赔偿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国家成功 地将民众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捆绑在一起。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狼子野心 二、黄海海战
三、《马关条约》
四、甲午之惑
战争原因
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 一怪
中国的邻居弹丸小国日本,竟然打败了 泱泱大国中国。
一、狼子野心——
图1明治维新
日本 图2 日本版图
( 1)日本: 大 中国 朝 中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 ——资源短缺——急 陆 亚 世 东北 鲜 日本 台湾 国 于对外扩张 ——出台以侵华为中心的 蒙古 政 洲 中国地大物博 界 —— 大陆政策——战争必然性。 策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事迹,体会中华民 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在扩张中寻
求出路 (根本原因)
(2)朝鲜: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3)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
侵华
高台一中 历史组
满蒙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的扩张政策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面
临国土狭小的制约。制定“大陆政策” 分五步:第一步 征服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征服满蒙;第四步征 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南洋、亚洲乃至全世界。 1890年,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它加快了战争的 步伐。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出 兵援助,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下列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
求的是( D ) A.《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3、《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 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 C ) A、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 B、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 C、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 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探 究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
的情形。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根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
直因——镇压义和团、美、日、意、 奥八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件(共28张ppt)

平壤陆战
丰岛海战 辽东战役
战争概况
起止时间 主要战役
战役的结果或影响
1894.7 ——
1895.4
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 辽东战役 威海战役
标志战争爆发 日军占领平壤,战火烧到 中国境内 互有得失,日本取得黄海 制海权 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日军战领威海卫,北洋舰 队全军覆没
三、结果:中国战败,迫签《马关条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民族矛盾 (主要原因)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引来列强镇压 (直接原因)
农民阶级的回应——义和团运动
性质: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 ” 结局:失败。
2、庚子国难 硝烟弥漫的战场
(1)时间: 1900年6月 (2)参与国:英、美、法、俄、德、意、日、
C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国联军侵华战争
“反应”事件二:义和团运动
图说历史 ——冲击的罪证
1895年1月,日军 1897年,德国在
在荣成湾登陆
山东设总督府
1898年,英国 强租威海卫
甲午战后,山东先后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 国家的侵略,灾难极为深重
二、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1、爆发原因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1、概括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感情? 无限的惆怅和悲凉,强烈爱国感情和投身 变法改变国家的强烈愿望。
小试牛刀
1.“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首诗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次战争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背景
⑴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扩张政策,以解决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扩张政策, 扩张政策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蓄谋已久) 。(蓄谋已久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蓄谋已久)
材料三: 1894年 材料三: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 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 令驻朝公使: 促成中日冲突, 促成中日冲突 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内容 割三地 赔二亿 危害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加剧了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加剧了人民负担,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开四口 使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 设工厂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义的发展
与之前条约的不同: 与之前条约的不同: 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经济: ②政治:直接割地 政治: 资本输出为主 瓜分中国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3)结果: 签订《辛丑条约》 结果
内 容 危害 ①赔款4.5亿 赔款4.5亿 ②划使馆界 ③拆炮驻兵 ④严禁反帝 ⑤设外务部
课堂笔记
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国中之国” 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京津置于列强控制下便于镇压反帝运 动;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 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课堂 笔记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年
4、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课堂笔记
(2)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进一步 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 瓜分中国狂潮 加深。 加深。 (3)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A.清政府: A.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 清政府 B.维新派 维新派: B.维新派:维新变法 C.革命派 革命派: C.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D.农民阶级 农民阶级: D.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春愁难遣强看山,
台北 台中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 四万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问题: (1)为什么 四万万人同一哭” 为什么“ (1)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台南 1895年 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 ~10月 50000余人 打死打伤32000 余人, 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 余人, 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 王山根信成少将。 王山根信成少将。
A、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 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就 像列强手 中的扯线 木偶一样, 木偶一样, 逐步成为 侵略者统 治中国的 工具
嘿嘿, 嘿嘿,你们的 地盘, 地盘,我做主
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 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 策。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年
1. 背景: 背景: 2. 主要经过: 主要经过:
丰岛海战 辽东战役 平壤战役 威海卫战役
课堂笔记
黄海战役
清政府被迫签订《 3. 结果: 中国战败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结果: 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 马关条约》
4、影响: 、影响
探究学习:为什么说《马关条约》 探究学习: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 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 机?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 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 结果: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一.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2.甲午战争的主要经过 甲午战争的主要经过 3.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
课堂小结
二. 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
原因,口号, 原因,口号,意义
评价: 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①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②但有一定的盲目排 外性,且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外性,且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3) 意义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意义:
义和团团民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流传于19 反洋教斗争宣传画(流传于19 世纪末中国民间) 世纪末中国民间)
一、甲午中日战争
1. 背景
⑴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扩张政策,以解决 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扩张政策, 扩张政策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蓄谋已久) 。(蓄谋已久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蓄谋已久)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浓厚的 封建残余势力,改革不彻底;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 封建残余势力,改革不彻底;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阶级 矛盾尖锐,人民反抗斗争频繁。 矛盾尖锐,人民反抗斗争频繁。 材料二: 开拓万里之波涛 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布国威于四方” 材料二:“开拓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 御笔信》 《御笔信》
瓜 分 狂 潮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1、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了解其主要 、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了解其主要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史实,并分析其影响 并分析其影响。 史实 并分析其影响。 2、了解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史实,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史实 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2)概况:(1900-1901年 (2)概况:(1900-1901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 概况 (3)结果: (3)结果: 结果
清政府战败并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战败并签订《辛丑条约》
八 国 联 军 司 令 西 摩 尔
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
慈禧太后
光绪帝
《辛丑条约》签订图 辛丑条约》 1901年 日清政府与德、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 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这就是李 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 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各国列强签约时的情景。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年
原因,概况, 原因,概况,结果 ,影响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概述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程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 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 深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 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拓展
内因:统治腐朽, 内因:统治腐朽, 制度落后( 制度落后(根); 清政府避战求和政 策; 外因: 外因:日本蓄谋已 且制度先进; 久,且制度先进;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 支持。 支持。
慈禧: 慈禧:哪管 国家兴亡 , 生日非过不 可。“万寿 无疆 普天 同庆; 同庆;三军败 绩 割地求 和。”
课堂笔记
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年
①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②直接原因: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直接原因: 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原因: 原因
明治天皇: 明治天皇:以饿 肚皮的精神, 肚皮的精神,一 天只吃一餐饭, 天只吃一餐饭, 鼓动着他的臣民 为战舰捐出口袋 里的最后一个铜 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堂笔记
二. 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1)原因 原因: 原因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民族危机加深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2)口号 “扶清灭 口号: 口号 洋”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导火线 (2)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导火线 爆发东学党起义 年朝鲜爆发
2. 主要经过
满蒙 中国 台湾 朝鲜 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的大陆政策
1894.11
旅顺
黄海海战 平壤
1894.9.17 1894.9.15
1895.2.2
威海卫
1894.7.25
丰岛
1894年11月 1894年11月,中日甲午 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 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 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 战争期间,日军攻陷旅顺, 一书中,记录了日军大屠杀的种种惨状。他写道: 一书中,记录了日军大屠杀的种种惨状。他写道: 四天进行 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 对市内居民连续四天进行 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人,有的砍下一只手, 十来个日本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人,有的砍下一只手, 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有的割下一只耳,有的剁下一只脚, 有的割下一只耳,有的剁下一只脚,有的砍下一个 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 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 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少,没有饶过一个。 头,我所见的,无论男女老少,没有饶过一个。所过 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 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 街道,死尸堆积有几尺高, 街道,死尸堆积有几尺高,那男女老幼死得奇形怪 估计超过二万人遇害 超过二万人遇害。 估计超过二万人遇害。据< 没有相同的。在一个钱铺里, 状,没有相同的。在一个钱铺里,看见地板上铺满 旅大史话>记载: 旅大史话>记载:尸体抬了 了死尸。当中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小孩也有, 了死尸。当中男的也有,女的也有,小孩也有,也 一个月才抬完。 一个月才抬完。两万多尸 有开膛破肚的,也有斩做两段的。 有开膛破肚的,也有斩做两段的。那柜台旁边还有 堆成尸山, 体,堆成尸山,日本人用 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地板上的血, 一个大钉子钉着一个几个月的小孩,地板上的血, 1896年11月 ,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零零落落的 1896年11月,日军撤出旅顺后,清朝派来接收旅顺的 烧了十几天才烧完, 火,烧了十几天才烧完, 足有三寸厚,死尸重重叠叠堆了起来, 足有三寸厚 日军撤出旅顺后, 官员顾元勋在此树立了第一块碑石,亲书“万忠墓” 官员顾元勋在此树立了第一块碑石,亲书“万忠墓” 将骨灰埋在白玉山东麓。 将骨灰埋在白玉山东麓。 手到处都是。 手到处都是。 日本血洗旅顺 三个大字,以示祭奠。 三个大字,以示祭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