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 砭术
传统砭术十六法

传统砭术十六法用砭术进行理疗的原理是: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宗旨,不口服、不刺破皮肤、不用介质、可直接在皮肤上操作、也可隔着棉织物操作、在无痛苦的前提下使用(砭术十六法)“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十六种方法(砭术十六法),充分发挥泗滨砭石的场效应和"无形针"的作用,内病外治,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根本,排除经络中障碍气血运行、尤其是皮肤深部经脉中的病理产物,标本兼治,在短时间内极大缓解临床症状,达到痊愈的目的。
多功能砭板是砭具中用途最多,使用手法最灵活的一种,故称之为多功能砭板。
1#多功能砭板(图1-1)(1)、器械构造及规格:分为板头、板身、板尾三部分。
板头:略成圆形略方,用以颈项、头部、腋窝、掌心、足心部的刮擦法。
板身:分钝凹边和弓背边,循经行气,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钝凹边:用以颈项、头部、四肢和胁肋的刮法;弓背边:用以刮背部、胸脘腹部、四肢、头部的刮法。
板尾:呈燕尾状分开,分为尖尾、钝尾和尾中凹。
尖尾:用于人体腧穴的刺法,十四经脉划法;钝尾:用于人体腧穴的压法、划法;尾中凹:用于指节、指间,手脚外廓等小边缘的刮、擦法。
[扩展阅读:砭石调理颈椎病医案]2#多功能砭板(图1-2)(1)、形状与1#多功能砭板相似,体稍小,板尾不分钝和尖,双尾平齐,功用是针对人体华佗夹脊施以划法、擦法而特制的。
其他部位与多功能砭板使用方式相同。
3#多功能砭板形状与1#多功能砭板相似,不同的是体小,无尖尾,多用于儿童。
(2)常用操作方法:刮法、擦法、划法、温法、刺法、压法、拍法。
握法:握板时手臂放松,蓄力于腕部。
施术时用手腕控制力度强弱。
扣握法:拇指扣住板头,小拇指扣住尾中凹;(图1-3)[扩展阅读:砭石调理头痛医案]藏指法:拇指抵住板身,于其余四指夹住板身。
(图1-4)刮法:用藏指法实施背部刮法;(图1-5)拍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板尾,模仿手掌拍击的动作,皮肤表面应有针刺感;(图1-6)刺法:握住板身,用尖尾刺(压)穴位。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Bian-stone technique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砭具标准与砭术的应用范围 (2)3.1 砭石的安全性标准.. 23.1.1 医疗级标准 (2)3.1.2 保健级标准 (2)3.2 砭石的物性标准.. 23.3 砭具的分类.. 33.4 对砭具的外观、组合及加热的要求.. 53.5 砭术的应用范围.. 64 准备工作 (6)4.1施术前的准备.. 6 4.2 体位选择.. 64.2.1患者体位选择... 6 4.2.2医生体位选择... 6 4.3介质选择.. 74.3.1红花油 (7)4.3.2 刮痧油 (7)4.3.3 各种植物精油... 7 5 操作方法 (7)5.1摩擦类方法:.. 7 5.1.1刮法 (7)5.1.2 推法 (8)5.1.3 抹法 (8)5.1.4 摩法 (8)5.1.5 擦法 (8)5.2 摆动类方法.. 9 5.2.1 揉法 (9)5.2.2 缠法 (9)5.2.3 滚法 (9)5.2.4 划法 (9)5.2.5 拨法 (10)5.3 挤压类方法.. 10 5.3.1 点法 (10)5.3.2 按法 (10)5.3.3 振法 (10)5.3.4 拿法 (10)5.4 叩击类方法:.. 11 5.4.1 拍法 (11)5.4.2 叩法 (11)5.4.3 剁法 (11)5.5 熨敷类方法:.. 11 5.5.1 温法 (11)5.5.2 清法 (12)5.5.3 感法 (12)5.5.4电热砭石温熨法... 12 6 砭术治疗时间与疗程... 13 7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3)7.1集中注意力.. 137.2 面部有疮疤时.. 137.3 使用时的力量.. 137.4 颈部操作的注意事项.. 13 7.5 电热砭石温度的调节.. 13 7.6 砭具忌摔.. 147.7 使用前的检查.. 147.8 皮肤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4 7.9 砭具使用的禁忌.. 147.10 妊娠妇女的注意事项.. 14 7.11 不宜立即使用砭术的情况.. 14 7.12 砭具的消毒.. 148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5)8.1不良反应.. 158.2处理措施.. 158.2.1 烫伤的处理 (15)8.2.2皮肤破损的处理 (15)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16种最常用的砭石疗法

16种最常用的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定义砭石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医保健、中医养生、中医理疗学的一项重大发明。
砭石疗法的特点: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
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扶正驱邪,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
砭石疗法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美容,又可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及调理某些疾病。
砭石疗法分类在古砭石疗法和民间砭石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的特点推出砭术的基本方法——砭术十六法,包括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
1、感法感法即感应法,是指接近和接触泗滨砭石,达到保健和调理的方法。
其中又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指用泗滨砭石直接触及人体。
间接接触指泗滨砭石与人体之间有一定距离或专门敷设的棉布类织物。
因为泗滨砭石有一奇异的能量场,接触人体可使人体产生红外热象,可显著加快人体微循环血流速度,所以泗滨砭石无论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均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质量大的砭具,如泗滨浮磬、砭球、砭棒、砭砧、砭尺等,实施感法效果较好。
砭术感法广泛应用于砭石疗法各种调理方法之中,是砭术十六法之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砭术感法存在良好的调理效果,才有了砭术特殊存在的价值。
2、压法压法的施行是将砭具与人体接触后,再加以一定的压力,使砭具压迫人体,以达到更强的效果。
实施压法,可以使泗滨砭石的场能和砭术师的作用力更好的作用于经络,在砭石疗法过程中都必须用压法。
在砭术调理的过程中,压法贯穿于各种手法之中。
在砭术调理中实施压法,是砭术的特点,也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3、滚法滚法是用砭具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沿着经络方向进行滚动的一种方法。
滚法作用强度比较缓和,面积比较大,有利于调和经络之气。
滚法可广泛应用于全身,所用的砭具有砭棒、砭滚、砭球等。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砭:源自《黄帝内经》。
砭、针、灸、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古称砭、砭石,现称砭术,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
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四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
砭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
泗滨砭石:原指《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产于山东泗水之滨,故名泗滨砭石。
现在江苏徐州吕梁石、安徽灵壁石均不是砭石。
砭石颜色,因砭石中含有40余种矿物质及稀土成分,且砭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物质,致使砭石会呈现红、黄、绿等颜色。
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
砭石是通过微晶、红外和脉冲的波段来达到一些治疗和保健效果的。
脉冲是通过摩擦起热的感应成为波浪走型,而砭石不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刮痧工具来应用那么简单。
古人在没有获得炼铁术前就是靠砭来治疗伤痛、疾患,古有砭针、砭刀等医疗工具。
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血液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其功效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 超声波治疗仪双重作用。
砭石一方面靠其自身蕴涵的能量来激发人体的潜能,另外还要靠我们自己合理的加以运用,也就是会使用它。
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到适合的位置,方法上才能起到砭石的功效。
砭石是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病,是由其自身的成分和物理特性而决定的。
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石头才可以称之为“砭石”。
砭石必须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同时又有哪些重要特性?1.安全性: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砭石不含有有害物质。
2.成分:含有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锌、铬、锶、硒等20多种抗衰老元素。
3.远红外射线: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带极宽,远红外频率可达范围为7~20微米。
4.微晶结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检测确认,泗滨浮石为微晶变质灰岩,密度为2.8克/立方厘米,近似金属结晶。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附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和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是指在治未病理念主导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的保养身心、预防疾病、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活动,包括非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
第三条本规范仅适用于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提供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规定执行。
第四条本规范所称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是指社会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第二章服务内容及要求第五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中医健康咨询指导、中医健康干预调理、中医健康教育等。
(一)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中医健康检查项目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进行辨识评估。
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类服务应当由具备中医医师资格人员开展,或者在具备中医医师资格人员的指导下开展。
(二)中医健康咨询指导是指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制定个性化健康调养方案,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等。
(三)中医健康干预调理是指根据服务对象的调养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独具中医特色的健康干预调理服务。
对服务对象进行健康干预调理时可以使用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砭术、熏洗等中医药技术方法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其他养生保健技术方法。
(四)中医健康教育包括向服务对象介绍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念和常用方法,宣传常见疾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示范指导等。
第六条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从事以下活动:(一)从事医疗活动;(二)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危险性的技术方法;(三)开具药品处方;(四)宣传治疗作用;(五)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规定的中药饮片或者《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规定禁用的中药饮片;(六)开展医疗气功活动;(七)从事药品、医疗器械销售等活动;(八)以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健康咨询等为名或者假借中医药理论和术语开展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牟取不正当利益。
中医适宜技术-砭镰法

2.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的重点不断变化,因此治疗的重点 也应随之改变。如单侧下肢全瘫患者,先使前外侧肌力恢
迅速移动击刺,以患部出血或粘液为度。 【注意事项】 慢性的阴证、虚证禁用。卒刺宜浅,破皮出血即
止,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经络;刺后可再敷药 包扎。
药线挂线法
药线挂线法是采用药物丝线或纸裹药线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 疗方法。它首载于明代徐春甫所著的《古今医统》:“只用 芫根煮线,挂破大肠,……药线日下,肠肌日长,……鹅管 内消。”本法经程复斋推广,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改进, 目前常用橡皮筋代替药线,效果更好。
病程长的患者,由于肌力失衡、麻痹,肌群萎缩,肌张力减弱或消失,常 伴有肢体畸形。治疗原则应在增强麻痹肌群肌力的基础上逐步矫正。
①足内翻:由于外侧肌群麻痹萎缩,内侧肌长期牵拉所致的足外缘着地, 叫做足内翻。选穴重点应以外侧阳经穴位为主,如悬钟、丰隆、昆仑、阳 陵泉、环跳等。
②足外翻:由于内侧肌群麻痹萎缩。外侧肌长期牵拉所致的足内缘着地, 叫做足外翻。选穴重点应在内侧,可选纠外翻、三阴交、血海、阴陵泉、 太溪、上溪等。
属痧斑热毒重症则不易发瘀。
3.捉螵蛇法 术者用右手拇、食指捉拿(或用右手拳尖压刮)患者肌肉丰满的部位(常 在上臂内侧、胸大肌、肩胛区),如立即隆起一条蛇形样物者,即称螵 蛇。如是螵蛇症,被捉拿处可出现索状如蛇的凸起。应立即改用钳痧的 手势钳捉这种“蛇头”,把它拉起来,拉起到一定程度时再让它从手钳 中滑脱,从蛇头钳捉至蛇尾(先露者为头,后露者为尾),如此捉拿几次 ,直至被钳处的螵蛇经试验不再隆起为止。如此,一处一处按顺序捉拿 完毕。这种方法叫做“捉螵蛇法”。 4.挑点法 这是对准身体的一个挑点中心,作快速进针,快速挑破皮肤,不加摇摆 牵拉动作的一种挑法。又是多种挑法中用以破皮开口的常用方法。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三篇)

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第三篇)刮痧技术是一种中医外治技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不同材质和形状的刮痧器械和介质,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以防治疾病。
刮痧技术具有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调整关节结构和功能等作用,常用于外感性疾病和骨关节疼痛性疾病等。
常用的刮痧器具包括刮痧板,如砭石、水牛角、玉石等,以及介质,如刮痧油、润肤乳、精油等。
握持刮痧板的方法是用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置掌心,由拇指和示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和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
刮痧时要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选择刮痧部位顺序的总原则是先头面后手足,先背腰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逐步按顺序刮痧。
全身刮痧者,顺序为:头、颈、肩、背腰、上肢、胸腹及下肢;局部刮痧者,如颈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肢;肩部刮痧顺序为头、颈、肩上、肩前、肩后、上肢;背腰部刮痧顺序为背腰部正中、脊柱两侧、双下肢。
刮痧的方向总原则是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头部一般采用梳头法,由前向后;面部一般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颈肩背部正中、两侧由上往下,肩上由内向外,肩前、肩外、肩后由上向下;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展;四肢宜向远心___向刮拭。
刮痧的时间包括每次治疗时间、治疗间隔和疗程。
每个部位一般刮拭20~30次,每位患者通常选3~5个部位;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全身刮痧宜10~20分钟。
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或以皮肤上痧退、手压皮肤无疼痛感为宜;若病情需要,或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不宜在原部位进行刮拭,可另选其他相关部位进行刮痧。
急性病疗程以痊愈为止,慢性疾病一般以7~10次为一疗程。
刮痧的程度包括刮拭的力量强度和出痧程度。
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
4)按揉法是一种刮痧技术,它可以在穴位处进行点压按揉,然后进行往返或顺逆旋转。
中医瑰宝——中医的砭、针、灸、药、导引按跷六大技法

中医瑰宝——中医的砭、针、灸、药、导引按跷六大技法2022-04-28 14:11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微的中国传统医学。
从中医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医非常“早熟”,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体系。
医学巨著《黄帝内经》、《黄帝导引按跷经》与《黄帝外经》以及《神农本草经》问世。
它对中华民族以往的医疗实践,作出了精辟的总结。
“内经,外经,导引按跷经”这三部巨著,它分别的介绍了:“人体与天体,从外界到人体内;又从人体内部到外部;从外到内的整个(自我)调整扶正的过程”。
在汇同了《神农本草经》之外,它又重述了从草木、金石,乃至整个自然,无论是植物、动物等都与人是有种种息息相关深层的内涵,这些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又以独俱特色的砭、针、灸、药、导引按跷六大技法构筑中医治疗的非药物与药物并举的特色与方法,筑就了人类健康医学的伟大宝库。
从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中国发生320多次瘟疫(急性传染病),正是由于中医药的防治,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才使中国从未出现过像欧洲那样动辄上千万人暴死的悲剧。
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草药——拥有与中华灿烂文明的一样的奇葩——中医药。
中医作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医学,激励着一代代国人为之传承,与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悠久,凝聚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髓与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医的完整构架包括砭、针、灸、导引、按跷、中药。
砭: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是针灸的前身。
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医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由于材料有限,现今只保留砭术分支的一些石疗及刮痧术。
基本方法包括感、压、滚、擦、点、刺、划、叩、刮、扭、旋、振、弹拔、温、凉、闻、挝法。
实际上现代砭石疗法主要就是刮痧了。
针:针最初确实是用石头做的,与砭不分,但是到了《内经》时代,就形成了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针,成为独立的重要的治疗方法。
原理是通过针刺经络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是一种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输穴的作用,达到治病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张维波,谷世喆,耿引循,田宇瑛,谢衡辉,买文军,付小苏,李小军,侯中伟,衣华强,陆宙雄,黄涛。
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砭术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砭术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
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
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
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
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
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
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
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砭术是指使用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进行按摩、温熨等操作的养生保健技术,其中的石制或以石制为主的器械称为砭具,适合制作砭具的特定石头称为砭石,砭石在古代的文献中同时具有砭具和砭术的含义,砭术用于医疗机构,以治疗为目的,则称为砭石疗法。
砭石(具)曾是古代的一种针灸器具,砭术是一种古针灸术,在《黄帝内经》中被列为古代五大医术(砭、针、灸、药、导引按跷)之首,是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制作砭具佳石的匮乏等原因,砭术自东汉以后逐渐失传。
20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古泗水流域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石头,称为泗滨浮石,原用于制磬,后发现制成砭具进行医疗保健具有良好的效果,砭术被重新挖掘出来,并诞生了新砭具和新砭石疗法。
新砭具和砭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了制作砭具石材(砭石)的物理特性和医学安全性,按照生物物理和生物力学等原理,使用具有优良物理特性、安全、易加工和保存的石材,按照适合在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操作的原则,制作成一定形状或与其它材料组合形成的器械,针对健康人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施行器械按摩、刮痧和理疗,通过穴位刺激、理筋通脉和温养筋脉等原理,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保健作用。
砭术具有五大特点:1)无损伤、无传染、安全的中医外治法;2)不刺入皮肤、痛苦小;3)作用范围广,可对经筋、皮部甚至多条经脉同时作用;4)作用方式多,有机械按摩、超声波和远红外等多种作用;5)简便易学,无需专业解剖知识,老百姓可在家中自行操作。
主要适应症包括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肌肉痉挛、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类疾病和慢性疲劳综合征五个方面;对于头痛、头晕、感冒、近视眼、皮肤病、糖尿病、腹泻、腹胀、便秘、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美容和减肥等方面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另外,在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如血液病(再障、MDS)、癌症和冠心病等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本《规范》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砭术和砭石的概念及其操作规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广大砭术和刮痧从业人员使用。
本《规范》审定组成员:沈同、许志仁、桑滨生、李俊德、王琦、孟庆云、郑守曾、徐荣谦、刘红旭、刘平。
王永炎、邓铁涛、颜德馨、余瀛鳌、张其成等专家对《规范》进行了审订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砭术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施术前的准备工作、常用砭术、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指导和规范砭术刮痧保健服务行业传统中医砭石疗法临床操作,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指导砭具制作加工机构的生产,指导砭术刮痧(医)师以及个人合理使用砭术。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砭石Bian-stone:具有生物安全性和良好生物物理学特性、适合于医疗保健为目的的特殊石头。
砭具Bian-stone tool:用适合于医疗保健的石料经打磨成特定形状,或以石料为主并与其它材料相组合,形成的医疗保健工具。
砭术Bian-stone technique:,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砭具进行的医疗保健技术。
砭石疗法Bian-stone therapy:使用砭具进行的医疗方法。
砭石物性physical features of Bian-stone:指具有一定生物物理学效应的砭石物理特性,是保证砭石发挥医疗保健作用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微晶结构、超声波和远红外三种特性。
3 砭具标准与砭术的应用范围3.1 砭石的安全性标准砭具作为人体医疗保健的工具,首先要保证制作材料——砭石的安全性。
根据使用范围,可将其安全性分为医疗级和保健级两个等级。
3.1.1 医疗级标准医疗级砭石可用于包括医疗机构在内的所有场合,其产销和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其安全性标准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Ⅰ类医疗器械管理的统一安全标准《GB/T16886.5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16886.10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进行检测,与皮肤接触的体外细胞毒性应不超过I级,与皮肤接触的刺激性应不超过I级,与皮肤接触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应不超过I级。
3.1.2 保健级标准保健级砭石可用于保健美容场所和家庭个人使用,其安全性标准参照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A类装修材料标准的半量进行检测,其内照射指数IRa ≤ 0.5,外照射指数Ir ≤ 0.65。
3.2 砭石的物性标准砭石物性是保证砭具发挥功效的重要方面。
砭石物性按照结晶颗粒度、超声波成分和红外波谱带宽三个方面分为5个等级。
砭石的结晶晶粒度:C级≤0.5mm; B级≤ 0.1mm; A级≤ 0.05mm。
红外波谱带宽的最大波长:C级≥ 13μm; B级≥ 14μm; A级≥ 15μm。
超声波成分:敲击标准大砭板,将声波进行频谱分析,应在20KHz以上频率区域(超声波区域)存在一定的超声波成分(若干个波),以幅度达到最大声频幅度10%以上的波计算:C级 1个波,B级2个波,A级 3个波。
在以上分级的基础上,结晶颗粒度≤0.04mm,红外波谱最大波长≥ 16μm者为2A级;结晶颗粒度≤ 0.03mm,红外波谱最大波长≥ 17μm,超声波成分达到4个波者为3A级。
达到3A级的砭石也称为砭具佳石。
3.3 砭具的分类砭具是各种不同形状的砭石及砭石与其它材料如木材、电子器件、机械振动器件等组合而成的医疗保健工具的总称,根据使用的方法,可分为按摩类砭具、温熨类砭具、割刺类砭具和佩戴类砭具。
还可根据砭具的形状和组合方式分为板形砭具(如图1所列)、锥棒形砭具(如图2所列)、块形砭具(如图3、4所列)、球形砭具(如图5所列)、复合砭具(如图1中的砭镰、图2中的砭擀指)、电热砭具(如图6,7所列)和振动砭具等。
不同类型的砭具适用于不同的方法和部位,可产生不同的功效,是砭术的主要特色之一。
3.4 对砭具的外观、组合及加热的要求各种砭具中的砭石部分,其表面应保证平整、光滑,不得有深度裂纹和凹窝,以免在操作时造成人体皮肤的划伤,与其它材料(如木制手柄)的衔接部位应牢固,与电子和机械器件的衔接应安全可靠。
用热水浸泡加热砭块时,水温应在60~70℃,用电加热砭石时,砭石表面的温度应控制在37~53℃。
3.5 砭术的应用范围砭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砭具进行的医疗保健技术,在本规范中主要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此外,砭术对于腰腿痛、颈肩背痛、四肢关节风湿痛等骨关节类疾病、中风后遗症、肌肉痉挛、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类疾病有较好的康复作用,对于头痛、头晕、感冒、近视眼、皮肤病、糖尿病、腹泻、腹胀、便秘、失眠、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砭术可较好地缓解其症状,在美容和减肥等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4 准备工作4.1施术前的准备实施砭术前要全面了解病情,明确诊断,做到手法个体化,有针对性,着重于解决疾病的关键所在。
准备好治疗时所需要的砭具,用75%医用乙醇擦拭消毒,大块砭石可用温水擦洗清洁;对电热温熨类砭具要提前加热。
指导病人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病人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实施砭术前,首先要使背部等施术部位充分暴露,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无破损、溃疡以及化脓性皮肤病等影响操作的情况。
4.2 体位选择4.2.1患者体位选择体位选择应以患者无不适感觉,医者治疗方便,有利于手法操作及减轻体力消耗为原则。
患者常用体位:俯卧位、仰卧位、端坐位、伏坐位、侧卧位等。
4.2.2医生体位选择医生体位应采用站立位和坐位,以前者更为常用。
4.3介质选择使用砭具操作一般不需要润滑类介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介质,实现辅助作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