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生态平衡

合集下载

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保护

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保护

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保护1. 生态平衡的定义和重要性生态平衡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地球生命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维持地球生命存在的关键。

没有生态平衡,地球上的生命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2. 生态平衡的构成生态平衡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等多个方面构成。

其中,生物群落是指同一地区内所有生物种类的集合,生物种类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种类,生态过程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生态功能是指生物群落对环境的作用,如生产力、稳定性、恢复力和生物多样性等。

3. 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主要包括负反馈调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等。

负反馈调节是指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调节作用,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性,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时,能够保持或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4. 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污染、生态破坏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态功能退化,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5. 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是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地球生命系统运行的重要手段。

生态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律法规保护等,其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是指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原有状态或功能。

6. 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

如退耕还林还草、江河湖泊保护、重点污染源治理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

7. 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地球生态平衡和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 3、构成系统要素间的稳态机制
• (1)捕食动物—被捕食动物间的平衡 • 当种群密度增加时,个体变得易受到天敌危害, 捕食和病害增加又有利于恢复平衡。相反,种群 密度减小时,来自天敌的环境阻力趋向减少,种 群又增加。 • (2)植被、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间的平衡 • 食草动物对它们赖以生存的植被有一种“过度啃 食”的潜能,但一般说来,捕食动物和其他自然 压力可以把食草动物的数量控制在过度啃食的水 平之下。
• 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 • 1、结构平衡: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 境之间以及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相 对稳定的比例关系。 • 2、功能平衡: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 的生产——加工——分解转化的代谢过程 的各部分比例协调、稳定;能流、物流渠 道数量稳定。 • 3、输入输出平衡:一定时期内进入系统和 流出系统的各种物质的数量大致相等。 • 4、是动态平衡。
• 种群的增长=生物潜能-环境阻力
• 对于单个物种:
• 当环境阻力=生物潜能,则种群处于稳定状态。
• 对于多个种群:
• (1)生物强大的繁殖力;(2)生物本身很窄的 适应能力;(3)环境资源有限。三者结合在一起, 必然造成生态系统复杂的结构和反馈能力,使生 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或者说各对应力 量之间各自保持一定的状态,达到正反相当、协 调吻合,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 4、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稳态机制 • (1)环境稳定 • 含有大量群体的生态系统,可使系统的环境变动 幅度减小,使小气候和环境中的化学状态稳定, 造就了系统中生物生活状态的稳定性。 • (2)同功能组分的冗余 • 同一种植物常为众多食草动物所消费,同一种生 物残体为数以百计的各种大小的生物所分解利用。 这类功能组分的冗余使得生态系统遇到干扰后, 能维持正常的能量和物质转换功能。 • 这类稳态机制使得自然界很少出现“产品滞销” 或“停工待料”现象。

何谓生态平衡

何谓生态平衡

何谓生态平衡何谓生态平衡?其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关系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出于相互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群落的演替(称外因性演替),所以当生态不平衡,失调时,也就是生态环境变化时,必然会引起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还有种方式内因性演替)。

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上述定义表明:(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

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

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

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类型?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平衡的意义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上述定义表明:(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

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

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

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

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的概念含义是指

生态平衡的概念含义是指

生态平衡的概念含义是指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状态。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意味着生态系统能够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以维持其稳定性和健康。

生态平衡是生物多样性、物种适应性和环境稳定性的基础。

生态平衡的核心原则是物种数量和生境资源之间的平衡,即生物种群的数量要与其所需的资源供应相匹配。

这种平衡能够保持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数量稳定。

例如,猎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会导致它们的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平衡还涉及到物种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共生、互惠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有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植物和它们的传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植物提供了花蜜和花粉作为食物,而传粉者则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使其繁衍后代。

生态平衡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都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它们能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环境因素的变化可以影响物种的分布和数量,从而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扩散和其他物种的减少,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保持生态平衡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生态平衡有助于减少生物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生态平衡还可以预防生态系统中的紊乱和生物败血症的发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现代社会的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过度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都破坏了生态平衡。

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平衡,人类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等。

总之,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状态。

它是生物多样性、物种适应性和环境稳定性的基础,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知识点归纳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知识点归纳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知识点归纳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物群落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群落之间、种类之间、个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显著的变化或者波动。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属性,保持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中生物生态平衡知识点的归纳:1.生态系统的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其中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生物种类组成的,而非生物环境则包括了土壤、水、气候等因素。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3.生态平衡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平衡、调节。

这种平衡状态通常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受到外界干扰也能够恢复到平衡状态。

4.生态平衡的机制:生态平衡的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间的相互作用、食物链、生态位、竞争、共生等因素。

生态平衡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并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被破坏。

例如,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物灭绝。

6.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相互平衡、和谐共存,生态系统才能够维持其正常的功能和结构。

总之,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平衡调节的结果,是一个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人类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生态平衡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名词解释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可以分为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两种。

动态平衡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各种生物种群数量和存在的周期性或季节性的波动,但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

静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不发生大的波动。

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持,依赖于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每个生物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食物链的形成使得各种生物必须相互捕食和被捕食,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一方面,捕食者通过捕食其他生物获得能量和养分,从而生存和繁殖;另一方面,被捕食者受到捕食者的压迫,数量得到控制,以维持种群的稳定。

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维持了生物种群的相对稳定,保持了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会导致生物种群数量的波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及生态系统的崩溃。

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

例如,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的破坏,捕捞过度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减少,化学农药和污染物的使用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破坏。

这些因素破坏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平衡,导致某些生物数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

为了保护生态平衡,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要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过度捕捞和过度放牧,保持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平衡。

此外,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动。

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和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类来说,生态平衡维系着稳定的自然资源供给和气候调节功能,促进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对于自然环境来说,生态平衡保护着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生态平衡-PPT课件

生态平衡-PPT课件

4、破环生态平衡的因素
自然因素
植被的破环
人为因素 食物链的破环
环境污染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持续稳定的产量。
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地发展。
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 态平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具有长远 的意义。
例:下图是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
生态系统,请分析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理 (1)有稳定的___能__量___来源。 (2)各类生物数量___相__对__稳__定______。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_动__物__生__活__提__动__物__生__活__提_。供氧气
或几个物种,受影响的将是__整__个__生。态系统
例: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大气中CO2含 量剧增,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① 森林的超量砍伐和土壤的沙漠化;②对有限耕地的频繁耕 作和水域严重污染,也造成大气中的CO2的剧增,试对① ②作出恰当解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 •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破环生态平衡的因素。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知 识
1、生态平衡概念的理解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
熟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生态平衡
教学目的:
1、掌握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生态平衡的原因。

2、了解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重点和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通过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以及系统论和控制论观点。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教法:通过分析一片草地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平衡、破坏的过程,来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及保持平衡的原因和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

生态系统的发生:草的数量逐渐增加
生态系统的发展:兔、狐的依次出现及次第捕食,让学生分析先后及曲线高低
动态平衡:提示、询问画出各平衡状态的动态曲线图
问:此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数量的关系如何?
种类不会有很大变化,个体数量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再问:此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着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变化不大,即动态平衡的状态。

总结:生态平衡的概念。

1.概念:P269阶段性、稳定性、平衡性、动态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即是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小结生态平衡概念的内涵:
⑴发展上的阶段性:成熟阶段
⑵结构上的稳定性(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有完整的营养结构和典型的食物链)
⑶功能上的平衡性(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平衡)
⑷平衡上的动态性: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问:从机制上看,生态系统能具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靠谁来维持?
生态系统自身。

它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

抗干扰自恢复能力
2.原因:有自动调节能力
抗污染自净化能力
举例:负反馈:如通过对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数量变化自动调节的分析(见图),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植食性的兔多了,草会受到危害,但这是暂时的,由于兔的增多,狐因食物丰富而增多,这样一来,兔的数量就会受到狐的抑制,草的生长就会恢复正常。

这叫抗干扰自恢复能力。

又如:一个池塘受到轻度污染,会由于生物的分解和物理的沉降等作用,就可以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

这叫抗污染自净化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池塘污水过多会怎样?如果将狐狸全部捕杀掉又会怎样?结果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再思考:如果此生态系统中还有狼存在,将狐狸全部捕杀掉又会怎样?
维持一步正常的生态平衡。

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再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哪一个自动调节能力大?森林。

再分析:一片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与一片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哪一个自动调节能力大?热带雨林。

3、自动调节能力大小的决定因素:P270
⑴结构越简单,能力越小,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

⑵结构越复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易维持。

注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大,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我外来的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遇到破坏。

那么,破坏生态平衡有哪些因素呢?
原始的森林可能遭受到什么的破坏?火灾或人为砍伐。

自然因素:如:火山、水灾,旱灾等
4.破坏因素植被的破坏
人为因素食物链的破坏
环境污染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

它会加剧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植被的破坏:学生举例:
分析:北京沙尘暴——草原植被的破坏
长江水灾——长江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
黄河的形成——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
地球上森林面积由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28亿公顷。

许多森林、草原被破坏而变成沙漠,全世界的沙漠面积每年扩大5~7万平方公里,每年有500多万公顷的土地因沙漠化、污染等原因不能生产。

全世界因此失去的耕地
达5亿公顷。

(2)食物链的破坏。

举例:文革时期,为保粮食,集体赶杀麻雀,引起虫灾减产(3)环境污染。

举例:废水、废气、酸雨……
5、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P27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谈自己认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到一方面“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如:鱼塘捕大鱼,放鱼苗;海洋捕鱼要有体渔期
保持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和持续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将危害人类的生存。

问:是否保持生态平衡,就只能保持原始的平衡,不能人为的施加影响?
否,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新的平衡。

小结:1、生态平衡的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3、生态平衡的意义。

练习:下列图示从左到右分别表示两物种之间的关系是:
C.寄生,捕食,共生
D.竞争,捕食,寄生
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