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高中地理经典复习笔记
地理学霸笔记01经纬网及其应用

考点01经纬网及其应用一、地球及经纬网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极半径:6356.8千米赤道半径:6378.1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2.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其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和经度经线的特点: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几条重要的经线: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4)纬线和纬度纬线的特点: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5)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常考方向一定位置二、经纬网的应用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1)某地的纬度,也就是该地向地心做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北半球某地的纬度数,是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或者说就是北极星的地平高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如北极点上北极星的仰角为90°,赤道上北极星的仰角为0°。
2.确定半球位置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纬度带和温度带位置4.地球表面上对称点的确定(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南北纬相反,数值相等。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全,必备)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全,必备)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地理学霸笔记06 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06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化石和地质年代表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②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概念: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二、地球的演化历程1.前寒武纪(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①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②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四、地球的演化历程1、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1)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呈水平状态。
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地层中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2)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
不同年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年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相近的化石,如含有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等。
2、根据地层和化石推断地理环境根据地层的组成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所含的化石,可以推知沉积物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温暖广阔的浅海地区;由丰富植物化石组成的含煤地层,可以推知其沉积时的环境是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
地理学霸笔记09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考点09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高考文科状元地理笔记

高考文科状元地理笔记一、自然地理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自然地理是理解地球的基础。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结构等等。
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
这是由于地球不是完全均匀的扁球体,它在赤道附近略微扁平,在两极稍微突起。
这种不规则形状使得地球在空间中具有自转和公转的能力。
1.2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结构层,包括陆壳和海壳。
它的厚度在陆地上可达到70公里,在海洋中大概只有8公里左右。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地勘和资源利用的重要对象。
-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地球内部的大部分。
地幔的厚度大约为2900公里。
地幔由固态和部分融化的岩石组成,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地幔对地壳的运动和地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占据地球的中心部分。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而内核则是固态的。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温度非常高。
了解地球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变化规律。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影响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人文地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合理规划都非常重要。
2.1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之一。
人口分布不均衡会导致资源的不平衡利用,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扩大。
2.2 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规划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交通系统和公共设施,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资源消耗,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区域发展差异与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水平的差别。
推动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霸笔记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堂学习笔记,超详细

学霸笔记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堂学习笔记,超详细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 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 <(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地理学霸笔记0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的凸出方向相反 分析水文特征 ①等高线密集的河谷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在陡崖 处形成瀑布; ②等高线稀疏的河谷水流缓,利航运; ③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有关 4. 等 高 线 地 形 图 的 实 际 应 用 选 “ 点 ”、 选 “ 线 ”、 选 “ 面 ”
5. 地 形 剖 面 图 的 绘 制 与 判 读 ( 1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确定剖面线: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出一 条直线。 确定比例尺: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 ( 有 特 殊 要 求 时 除 外 ); 为 了 使 剖 面 图 所 表 达 的 地 形 起 伏 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都要适当放大。 建坐标: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相等。纵轴 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图上的高程间距要与等高 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 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尤其是特殊点(如最 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连线: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 降趋势。 ( 2 )地形剖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H 大 ≤ H 顶 < H 大 + d 。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H 小 - d < H 底 ≤ H 小 。 (注: n 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 为等高距, H 大 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 H 小 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 低的) ( 4 )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 间有 n 条等高线,等高距为 d 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 可 用 下 面 公 式 求 算 :( n - 1 ) d 米 < H < ( n + 1 ) d 米。
( 5 )判断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闭合区域,可依据 “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 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 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 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 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丘。 3. 等 高 线 地 形 图 中 河 流 水 系 、 水 文 特 征 的 判 断 判断水系特征 ①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 ②山脊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③山谷中常有河流发育,河流的流向与穿越河谷时等高线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背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背诵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构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 经纬度系统:地球表面上的点位通过经纬度来确定。
经度表示东西位置,纬度表示南北位置。
3.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方向通常以北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用来解释符号含义的图表。
4. 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 气候系统:包括哈德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三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
- 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含沙量、水位等。
3. 地貌:-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 内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的形成与母岩、气候、植被、时间等因素有关。
土壤类型包括沙土、黏土、壤土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的不均匀性: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 人口迁移的类型: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2. 城市化:-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地域的扩大。
-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城市病、环境污染等。
3.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农业布局:受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影响。
4. 工业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市场、劳动力、政策等。
- 工业布局:集中布局和分散布局。
5. 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方式: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
- 交通网络布局:交通干线和交通节点。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捕捉、存储、分析、管理和展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