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尤乘对五脏养生的要领

合集下载

大道至简,五脏简便养生法人人可得

大道至简,五脏简便养生法人人可得

大道至简,五脏简便养生法人人可得大道至简,真正的养生之法应该是通俗简便的,古人针对五脏养生提出了简单的保养之法,即“动而中节”。

五脏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脏气的作用,但用之不宜太过,太过则耗伤脏气,易生疾病,故应注意保养之法。

一.少思虑养心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古人把它放在首位足以证明其重要性。

心藏神而主神明,古人称“心之官则思”,思虑是心的正常功能,如学习各种知识,探索创新,必须用心思考,方可有所成就。

但也应防思虑过度,特别是要摒除那些不正当的思虑。

如为了争权夺利,为处处算计他人,患得患失,费尽心机,更容易耗伤心神和损害心气,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演义里面都为诸葛亮的死感到惋惜,其实他活不过司马懿是正常的,司马懿深知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思虑较重,心思郁结,故当知道诸葛亮饭量大不如前时就笃定他只要好好活着就能把诸葛亮熬死。

然而聪明如诸葛孔明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症结在哪儿,但没办法,先帝托孤把万斤重担给他,他不得不夙夜忧叹,鞠躬尽瘁。

有时候窃以为如诸葛亮偏安一隅,不必大费周章北伐的话,或许他也可尽终其天年。

二.莫嗔怒养肝气,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集阴阳气血于一身,成为阴阳统一之体。

怒则伤肝,大怒、暴怒,必致肝气逆乱,甚至气火冲激,肝阳上亢,可导致多种疾病。

尤其是女性,临床上因生气而导致月经推迟、痛经,甚至是闭经。

另外现在彩超检查中甲状腺彩超逐渐成为必查项目,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甲状腺结节,严重的有甲状腺癌,需手术切除,终身服用优甲乐。

从中医角度来说甲状腺问题就跟肝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肝,本来是具有条达之性的,如各种原因导致肝气郁结,自然全身气机不通,百病由生。

三.薄滋味养脾气,我们现在处于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但是膏粱厚味,饮食无节,必然会损伤脾气,影响脾的健运功能而导致各种消化道疾患。

脾主运化,将我们饮食中的营养精微物质提取吸收出来,供给全身代谢需要。

道家养五脏法

道家养五脏法

道家养五脏法
养五脏法
养五脏之法,要妙之处,在于五脏炁旺之时养而取之,五脏炁衰之时养而补之.如春季养脾,秋季养肝,夏季养肺,冬季养心.这样就在一年四季之中,均能做到不失养生之道.
春夏应当养阳,因为真炁顺从天道,大运在肝与心,心肝乃为炁升之所.秋冬应当养阴,因为真炁顺从天道,大运在肺与肾,肾肺乃为液降之所.如此阴阳循环,不失养生之道.
肾炁生于子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中.当此之时,如果澄心静虑,闭目静养,存想火轮起于丹田,是为炁生而养之有法.
肝炁生于卯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下.当此之时,如果独坐闭目,多入少出,存想神炁相聚于黄庭之中,是为阳生而养之有时.
心炁生于午时,一阴生于二阳之中.当此之时,如果忘言去念,心炁不散,存想二炁交媾于火焰之中,是为神生而养之有法.
肺炁生于酉时,一阳生于二阴之上.当此之时,如果闭目静心,正身端坐,存想三味真火炎炎在金鼎之中,是为阴生而养之有时.
炼形之法在于起火,还丹之道在于聚炁.。

道家养生之五養秘訣(1)

道家养生之五養秘訣(1)

道家养生之五養秘訣(1)道家养生之五養秘訣(1)2010-09-26 21:49[]天地造化之理,万物化生之源,神鬼之分别,大道之玄妙,综而论之,皆不外乎阴阳二字括之而矣。

夫天属阳,故轻清而浮于上;地属阴,故重浊而凝于下。

人居天地之中,而属半阴半阳,故仙佛道、人鬼关,皆由此阴阳二字以分。

凡人皆因名利、恩爱之缠绵,忘却本来,只图眼前之快乐,遂心所欲,不意光阴易逝,转瞬衰老,阳气涸尽而纯阴,则下沉地府而为鬼。

若能打破尘障,炼阴化阳,练成纯阳之体,自能飞升而成仙。

此自然之理也,故历代仙佛不惜苦口婆心,流传道书,以度世人。

奈人不能领悟者,皆因字义深奥,难以参悟。

今见吴真人《秘诀》一书,文浅而义深,字简而不繁,集道中精华于一册,一目了然,易于领略。

故未敢独私,遂纠合同志,印刷千本,公诸于世,以作修道之参考焉。

[]查吴真人,乃直隶大城县人,清乾隆际之儒人也。

曾悟大道,得性命双修之秘诀,神形俱妙,带体成真,旋仙而去。

家人遍觅不得。

后于清明日,家人扫墓,见墓前已有纸灰,并树悬一鱼,群相惊讶。

后有南省族人来信,言是日曾晤真人手持鲤鱼,归家祭扫。

始释群疑。

后真人返家省视,家人同之食,曰:“吾饭已来,勿用尔备”。

遂手指空中,则飞来无数之蝌螂,攫之,去翅而食。

食顷,曰:“吾之坐骥尚在村外。

”家人随往视之,果见树下繫一驴。

及至,则跨驴腾空而去。

家人返视蝌螂之翅,乃栗子皮也。

此后不复归。

以上事蹟,附近乡人多有得其详者。

故不揣谫陋,仅录其大略以为序。

中华民国庚午年清和月后学张奎龄谨识吴真人淑度授门人李诂坐法五养秘诀[]按:吴真人淑度,字咸宜,号表正,直隶大城县,吴五台村人。

清乾隆时廪膳生,训蒙为业,好道,旋仙去。

去时留诗云:“半在灵山半在都,周流四海遍江湖,行止不拘任吾意,道号人称铁腿吴。

”此法係真人授其门人李诂。

以下即係真人之言而为李诂所记录者。

[]盖修仙之道,其理甚近而不远,其事至易而不难,吾今历历指授,不过用数日功夫耳。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医:如何用六字诀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

道医:如何用六字诀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

道医:如何用六字诀调理自己的五脏六腑!六字诀,即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历代文献对此有不少论述,秦汉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用导引呼吸治病的论述。

《庄子·刻意》篇中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径鸟伸,为寿而已矣。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

1、六腑:除上表中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外,还有三焦。

六腑是这六个内脏的合称。

2、三焦的含义:横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头部、胸、上肢和心肺叫上焦。

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胆、脾胃叫中焦。

脐以下的部位和有关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叫下焦。

3、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

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

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

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

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

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家养生--心、肝、脾、肺、肾,保养有窍门

道家养生--心、肝、脾、肺、肾,保养有窍门

道家养生--心、肝、脾、肺、肾,保养有窍门君主之官:心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

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心藏神道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

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大喜伤心道医认为,大喜伤心。

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道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

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旺症状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

那么出现这些症状,道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养心食疗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

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

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经络调理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将军之官:肝《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怒伤肝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

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

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

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道家养身十法

道家养身十法

道家养身十法展开全文道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

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

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

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

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动生阳静生阴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

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不能盲目补气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

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7、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

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

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8、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道家养生之尤乘对五脏养生的要领道家养生之尤乘对五脏养生的要领道家养生尤乘对脏腑甚有研究,他在《养生说》中,提出了五脏养生要言,其论述概不用药,主要讲述摄养之法。

他说疗身不如疗心,认为,人的生命以五脏为主体,协调脏腑的功能。

是一条重要的养生法则。

戒怒养肝第一要务尤乘认为,肝喜条达,有疏泄功能,能调畅人体气机。

他告诫人们怒易伤肝。

因为忿怒可阻塞气机而不舒,使其疏泄条达功能失调。

肝病易出现薄厥 (相当与中风)等病,多与爱生气,易激怒有关。

书云大怒伤肝,血不荣于筋而气激矣。

气激上逆,呕血、飧泄、目暗,使人薄厥。

《名医叙论》曰世人不终善寿,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聚毒攻神,内伤骨髓,外乏肌肉,正气日衰,邪气日盛,摧残身心非浅也。

陶渊明诗曰怒气剧炎火,焚和徒自伤。

触来勿与竞,事过心清凉。

寡欲养心之道尤乘在《养生说》首先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目无妄视,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动,贪嗔痴爱,
1/ 6
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然,应以自然,信其自去,忿怒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以养心之法也。

尤乘这一番话对于人们日常如何养心很有帮助。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指出了神明在思维,调节行为和统帅全身生理活动等中的特殊机能,而这些都是由心所主。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人有七情六欲,欲望过大,好高骛远,心神必然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忧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病,甚至催人衰老,减短寿命。

尤乘告诫人们,欲使养心,就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节食保养脾胃良方平素如何保养脾胃?尤氏主张节食。

他说欲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

因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故宜常令欲少,少吃禽兽肉,茹素则心清而肠胃厚。

从现代养生说,尤氏的节食保养脾胃观符合科学饮食原则。

专家们研究,长期饱食有四大危害 1。

---------------------------------------------------------------最新资料推荐------------------------------------------------------ 使血液酸化,由于长期过食,体内代谢增加,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过多而使血液酸化,而酸化的血液可诱发许多疾病,所以,医学家们说万病皆始于酸中毒。

2。

产生过多自由基。

长期过食,尤其是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食物摄入过多,可促使身体产生过多的自由基。

研究证实,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元凶,它不仅促进病理性衰老,还可以加速生理性衰老。

3。

引发老年性痴呆。

研究发现,一种叫纤维芽胞生长因子的物质可促进脑动脉硬化,引发老年性痴呆。

长期饱食,这种纤维芽胞生长因子物质在大脑中积聚,使脑动脉发生硬化,引发老年性痴呆。

《本草纲目》云饱食不节,杀人顷刻。

《退庵随笔》中说所食欲多,心愈塞,年愈损。

美国抗衰老专家希尔严肃地指出长期饱食是用牙为自己掘墓,如果你为美食所诱惑,一味追求吃喝,那么,它的危害会进入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最终会将你毁掉。

4。

3/ 6
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可诱发许多严重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痛风等。

所以,肥而不寿,是百病之源。

养气养肺要旨尤乘在《养肺论》中指出肺主统帅一身之气,而七情之客,皆气主之,所谓调节七情以养气就可直接养肺。

此外,慎言语,节饮食,也可以防止肺气耗伤。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人体一身之气皆归属于肺,受肺之统领,凡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等,皆需要通过肺的呼吸得以敷布而人体中各脏腑功能活动之气及经络、营卫之气,皆赖肺的调节而实现其升降出入,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

可见,肺为气之主宰。

正如《素问五脏生成》中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活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尤乘说调节七情以养气,就可直接对肺腑保养。

因为情志的种类与五行、五脏相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
---------------------------------------------------------------最新资料推荐------------------------------------------------------ 在志为恐。

心病及肺,心气不足,则血运无力,从而导致肺之气血不畅。

脾病及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的津气依靠脾运化生成水谷精微提供。

如果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常引起肺气不足。

肝病及肺,肝的疏泄失常,可影响肺气的肃降,使肺气痹阻。

肝病累及于肺,导致肺之功能失常。

肾病及肺,肾阳不足时,气化不行,水液泛滥,亦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由此可见,情志所对脏腑的影响,都可波及到肺,使其功能受到不同的影响。

调节七情对于五脏功能都有良好作用,也是直接对肺脏的保养。

慎言语,可以防止肺气耗伤。

节饮食,尤其是少食肥甘厚味可防止胃肠炽热,不使痰火胶结于肺,使其肺络免于阻闭,都利于养气利肺。

惜精养肾之要尤乘据肾藏精之理,主张寡情欲,节房事。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肾精的盈亏,决定人的生长、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人们常说未老先衰,就是因为肾虚之故。

明代着名医家张景岳说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

5/ 6
故欲长寿,须补肾。

现代医学认为,肾与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密切相关。

肾虚可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生殖功能减弱和早衰。

证实了肾藏精有利于抗衰延年。

研究证实,中医学中的肾功能还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肾虚者 T 细胞减少,功能也减弱,经补肾治疗后, T 细胞数量及功能有不同程度回升(T 细胞淋巴细胞的一种,在免疫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道家养生本文来自:
天电铺搜【头道菜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